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考试生物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考试生物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21 11:30:14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表中几种无脊椎动物类群及主要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动物 类群 主要特征
A 水螅 腔肠动物 身体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B 涡虫 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有肛门
C 蛔虫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如线,有口有肛门
D 沙蚕 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水螅属于腔肠动物,A正确。
B.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涡虫属于扁形动物,B错误。
C.线形动物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如蛔虫,C正确。
D.环节动物身体细长呈圆筒形,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节与节之间有一深槽,称节间沟,在体节上又有较浅的沟称体环,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蚂蝗、沙蚕等,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水螅)、扁形动物(涡虫)、线形动物(蛔虫)、环节动物(沙蚕)、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①草履虫——表膜②蜗牛——外套膜 ③蝗虫一一肺 ④鲫鱼一一鳃⑤青蛙——肺和皮肤 ⑥蜥蜴一一肺⑦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⑦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⑥⑦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①表膜是草履虫是呼吸结构,草履虫通过表膜从水中获得氧气,并通过表膜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①正确。
②蜗牛靠外套膜特化的肺呼吸,蜗牛的肺实际上是一个位于其外套膜里的高度血管化的腔,它通过一条有开口的管子与外界相连。这条管子被称作虹吸管,位置接近蜗牛的前部。虹吸管在壳口处形成一个开口,称为“呼吸孔”,这是气体进出的地方。仔细观察,呼吸孔常会一开一关,就像是蜗牛呼吸用的“鼻子”,②正确。
③蝗虫的腹部有气门,气门与体内的气管相通,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③错误。
④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呼气器官是鳃,④正确。
⑤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兼用皮肤呼吸,⑤正确。
⑥蜥蜴的体表被有角质鳞片,能保护身体和防止水分蒸发;用肺呼吸,⑥正确。
⑦家鸽等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即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但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家鸽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⑦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是动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的动物的呼吸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但功能都是最大限度的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
A.蜥蜴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利于维持体温恒定
B.家鸽长骨中空,可以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C.软体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有利于保护内部柔软的结构
D.鱼类鳃丝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壁都很薄,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A
【知识点】软体动物;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解析】【解答】A.蜥蜴等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这些鳞片或甲具有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爬行动物适应较干燥的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A错误。
B.家鸽等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既可以减轻体重,又可以增强紧密性,利于飞翔生活,B正确。
C.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贝壳有利于保护软体动物内部柔软的结构,C正确。
D.鱼类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这些数量众多的毛细血管数量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4.(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B.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动物具备学习行为将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C.警犬敏锐的感觉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学习行为越复杂
【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维持动物最基本生存的需要;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A错误。
B.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所以,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动物具备学习行为将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B正确。
C.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所以,警犬敏锐的感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C错误。
D.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学习行为越复杂,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5.(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例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兔子把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参与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B.黑斑蛙等蛙类捕食暝蛾、稻暝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C.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D.生物反应器运用的生物学技术是克隆
【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体现了动物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不符合题意。
B.动物不能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苍耳果实的表面有许多钩刺,当动物经过时可以钩挂在动物的毛皮上,有利于果实种子传播到远方,扩大了苍耳的分布范围,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反应装器是把生物作为生产车间,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外源基因导入生物基因组中,并使外源基因控制的性状能够在生物身上得到定向表达。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6.(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体节
B.蝗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相同
C.无脊椎动物中能飞行的一定是昆虫
D.大多数软体动物有贝壳,所以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节肢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软体动物没有体节,A错误。
B.蝗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蝗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并不完全相同,B错误。
C.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生物界中分布最广,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C正确。
D.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但有的贝壳退化,如乌贼,就没有贝壳,但这并不是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等。
(2)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章鱼、枪乌贼、扇贝、蛾螺、鲍等。
(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为感觉器官;胸部一般着生有两对翅、三对足,为昆虫的运动器官;身体外有外骨骼。
7.(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如图是几种常见的动物,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属于无脊椎动物,乙和丙属于脊椎动物
B.乙是变温动物,丙是恒温动物
C.甲、乙、丙三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
D.乙的肺和皮肤、丙的肺和气囊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 无脊椎动物是指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是指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甲是蝗虫属于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乙青蛙和丙鸟类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
B. 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乙是变温动物,丙是恒温动物,B正确。
C. 甲、乙、丙三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C正确。
D. 乙青蛙的肺和皮肤都能进行气体交换,丙鸟的肺能进行气体交换,但是气囊能辅助呼吸(暂存气体)不能进行气体交换,D错误。
【分析】(1)蝗虫属于昆虫,体表有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有蜕皮现象。头部为感觉中心,胸部为运动中心。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蜘蛛、虾、蜈蚣等不是昆虫,但它们都属于节肢动物。
(2)青蛙的眼睛后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有鼻孔,是气体的通道;前肢短小,后肢发达适于跳跃;后肢趾间有蹼,能划水。这样的特点使它能够水陆两栖。青蛙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裸露而湿润的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3)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8.(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海龟每年按时从上千公里外的海域游到特定的岛屿,在夜间爬上沙滩完成产卵活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雌海龟产卵后用沙子遮盖是一种后天性行为
B.骨、关节和骨骼肌构成的运动系统是海龟运动的结构基础
C.海龟用鳃呼吸、心脏四室,为生命活动输送氧气的能力强
D.海龟体温恒定、陆地产卵生殖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爬行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A.雌海龟产卵后用沙子遮盖躲过天敌的捕食,是一种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骨、骨连接和骨骼肌构成的运动系统是海龟运动的结构基础,B正确。
C.海龟是爬行动物,心脏三腔,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心室里有部分是混合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差,C错误。
D.海龟的体温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其体内受精,卵生,其受精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完全摆脱了对水的限制,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2)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
9.(2019·日照)关节是能活动的骨连结,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图是关节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B.②内含有滑液,由③和⑤共同围成
C.骨绕关节活动离不开肌肉细胞的能量转换
D.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互相配合活动的
【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A、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A不符合题意。
B、②关节腔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②关节腔是由①关节囊和⑥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B符合题意。
C、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骨绕关节活动离不开肌肉细胞的能量转换,C不符合题意;
D、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识图:①-关节囊,②-关节腔,③-关节头,④-关节软骨,⑤-关节窝,⑥-关节面。
1、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的牢固性与关节囊及其内外的韧带有关,关节的灵活性与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有关。
2、人体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骨骼肌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
10.(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习行为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B.从其获得的途径大致上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C.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D.学习行为可以让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学习行为是可以遗忘的,需要不断强化,A错误。
B.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B正确。
C.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C正确。
D.学习行为可以让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1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研究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研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时,应从它的幼虫开始进行隔离饲养
B.研究动物的绕道取食时,在实验前,应使动物处于饥饿状态
C.研究蚂蚁的通讯时,应当捕获同一窝蚂蚁,以避免因蚂蚁之间不同,影响正常的信息交流
D.可以利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
【答案】A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
【解析】【解答】A.寻找菜青虫卵,找到后将卵隔离饲养。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的目的: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A错误。
B.如果动物不饿,就不会取食,就不能完成绕道取食了,所以要先使动物饥饿12小时,B正确。
C.研究蚂蚁的通迅时,应捕获同一窝蚂蚁以避免蚂蚁之间不同,影响正常信息交流,C正确。
D.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和观察法都可用于研究动物行为,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和实验法。两者的区别是: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两者的联系是: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的。
(2)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
12.(2016八上·景德镇月考)下列例子中,哪一项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A.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B.重庆某地遭遇罕见蝗灾,紧急请求支援大量的青蛙、麻雀和蛇
C.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
D.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
【答案】A
【知识点】动物与仿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防治;生态平衡的概念
【解析】【解答】A、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属于社会行为,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A符合题意;
B、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如重庆某地遭遇罕见蝗灾,紧急请求支援大量蝗虫的天敌青蛙、麻雀和蛇,控制蝗虫,可见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或蜜蜂帮助植物传粉,C不符合题意;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生态平衡.
2、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的循环利用).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4、仿生: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食品设备,就叫仿生.(如: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蝙蝠与雷达等).
13.(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有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嫁接、植物组织培养、试管婴儿、克隆羊均属于无性生殖
B.超市里买来的鸡蛋经过一段时间的恒温,都可以孵化出小雏鸡
C.卵黄是鸟类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D.鸡蛋在孵化过程质量逐渐增加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嫁接、植物的组织培养、克隆羊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而试管婴儿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A错误。
B.用来孵化小鸡的“种卵”是受精卵。因此,超市里买来的鸡蛋经过一段时间的恒温,不一定能孵化出小雏鸡,B错误。
C.卵黄是鸟类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C正确。
D.鸡蛋在孵化过程中,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提供能量,故质量越来越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14.(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关于家蚕和栀子花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家蚕的身体柔软属于软体动物
B.栀子花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
C.家蚕在幼虫阶段进行吐丝结茧
D.利用蚕粪施肥可为栀子花提供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节肢动物;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A.家蚕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节,属于节肢动物,A错误。
B.栀子花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B错误。
C.家蚕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幼虫阶段进行吐丝结茧,C正确。
D.蚕粪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需要被分解为无机盐而被植物利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等。
(2)栀子花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
15.(2021·安徽)科学家用显微注射法,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核尚未融合的小鼠受精卵中,让此受精卵在代孕小鼠体内发育。生出的幼鼠长大后,转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鼠比与它同胎出生的对照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1倍。下列关于此项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
B.研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C.研究结果说明,基因控制性状
D.可推论生物在传种接代时,传递性状和基因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A.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因此该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A不符合题意。
B.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这种基因必须注射到受精卵的细胞核中,所以研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B不符合题意。
C.由导入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的转基因鼠比与它同胞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1倍。该研究成果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性状,C不符合题意。
D.注射过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超级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普通鼠,通过对比可知鼠的个体的大小(性状)是由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这个实验说明,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16.(2019·陕西模拟)如图为人的染色体组成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23条染色体
B.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C.该图表示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
D.图中的“X”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解:图中共有23对,即46条染色体,A错误;
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B错误;
图中共有23对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大小相同,为XX染色体,故此图表示女性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组成,C正确;
受精时,如果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女孩;如果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男孩。因此男性精子类型决定后代的性别,D错误。
【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
17.(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B.人体眼皮上的细胞中的DNA分子只含控制单眼皮或双眼皮的基因
C.使用农药后使稻田里的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D.男性含Y染色体的精子只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
【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A.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如玉米的白化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使玉米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因此属于不利变异,这种变异对玉米的生长是不利的,因此生物产生的变异,有的对自身有利,有的对自身不利,故A错误。
B.人体眼皮上的细胞中的DNA分子不止含有控制单眼皮或双眼皮的基因,还有控制生物其他性状的基因,故B错误。
C.害虫首先存在着抗药性和不抗药性,而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故C错误。
D.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男性的Y性染色体只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针对某种杀虫剂,有的个体抗药性强,有的个体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随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由于具有了更强的抗药性。因此,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杀虫剂使抗药性强的害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18.(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某种农药对杀灭害虫有独特的效果,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其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农药质量下降了
B.害虫适应了农药的毒性
C.农药促使害虫产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D.农药选择了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害虫生存下来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农药选择了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害虫生存下来。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9.(2021八上·佛山期中)下列生物科技成果,利用的技术不是仿生的是(  )
A.根据长颈鹿身体结构特点,研制了飞行服——“抗荷服”
B.400多年前,根据鸟的身体结构特点,人们制造了一架扑翼机
C.根据苍蝇的平衡棒,研制了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的“振动陀螺仪”
D.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体内,使之生产治疗休克与烧伤的人血清白蛋白
【答案】D
【知识点】动物与仿生
【解析】【解答】A.长颈鹿的血压很高但没有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其皮肤紧致、厚实。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研制了飞行服——“抗荷服”,A不符合题意。
B .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达·芬奇和他的助手对鸟类进行仔细的解剖,研究鸟的身体结构并认真观察鸟类的飞行,设计和制造了一架扑翼机,B不符合题意。
C.苍蝇除了有一对前翅外,还有一对已经退化成哑铃状的后翅,叫作平衡棒。 平衡棒基部有感受器,如果苍蝇航向偏离了,平衡棒上的感受器会将感知的信息由神经传到脑部,以此来纠正偏离的航向。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的“振动陀螺仪”,C不符合题意。
D.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体内,使之生产治疗休克与烧伤的人血清白蛋白,这是转基因技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
20.(2020八上·大丰月考)在寒冷的冬季里,校园中的银杏落光了树叶,而松树仍然郁郁葱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落叶是因为它不适应环境
B.银杏树结出的“白果”有果皮包被,因此它属于被子植物
C.不论落叶树还是常青树,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校园内形形色色的花草树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分析】解:A.银杏树落叶能减少水分散失,排出废物,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银杏树属于祼子植物,产生种子繁殖后代,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祼露着,不形成果实,所以银杏树结出的“白果”没有果皮包被,故B不符合题意。
C.落叶树是指寒冷源或干旱季节到来时,叶同时枯死脱落的树种。常青树是指春、夏季时,新叶发生后老叶才逐渐脱落,终年常绿的树种。常绿树叶片一般比较细小,含水分较低,针叶小叶较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少,落叶树叶片水分含量较大,叶片面积相对常绿树大些,散失水分较多,这些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从而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而生存,故C符合题意。
D.生物多样性通常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所以校园内形形色色的花草树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种类多样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的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我国有着悠久的科学研究史,其中有不少对生物生殖现象的描述体现在成语和诗句中。下列对生物生殖发育阶段的描述,分析错误的是(  )
A.蜻蜓点水——产卵
B.金蝉脱壳——化蛹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筑巢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求偶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属于生殖现象,正确。
B.节肢动物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不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节肢动物会定期蜕皮,退去的皮是外骨骼,因此,金蝉脱壳是指蝉蜕皮,错误。
C.飞燕啄春泥属于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筑巢,正确。
D.春末夏初交替之际,雄蛙有鸣囊,雄蛙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是求偶行为,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2)鸟类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六个阶段,筑巢、孵卵、育雏可以例外,求偶、交配、产卵不能例外。
22.(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动、植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利用嫁接方式可使一棵苹果树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
B.利用嫁接、扦插等无性生殖方式繁殖的新个体,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C.鸟卵中的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D.植物的无性生殖有利于植物的变异和进化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属于无性繁殖,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因此,采用嫁接方式可在一棵苹果树上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A正确。
B.嫁接、扦插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能完全保留母体的遗传特性,B正确。
C.鸟卵的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小白点是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C正确。
D.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植物的有性生殖有利于植物的变异和进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3)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3.(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
B.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C.人体中每条染色体都是由多个DNA分子组成
D.性状表现不同,基因可能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因此传下去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A正确。
B.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B正确。
C.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C错误。
D.性状是基因和环境两者共同的作用。如同一个萝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性状表现不同,基因可能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DNA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结构层次(由大到小) :细胞核→染色体→DNA分子→基因。
24.(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家鼠的灰毛和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用S、s表示。让一只雌鼠(M)与一只雄鼠(N)交配,得到一窝共4个子代: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若子代全为灰毛,则灰毛为显性性状
B.若子代全为黑毛,则M、N的基因组成中一定有一个是ss
C.若子代中灰毛∶黑毛=3∶1,则M、N的基因组成一定都是Ss
D.若子代中灰毛∶黑毛=1∶1,则M、N的基因组成中一定有一个是Ss
【答案】D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若灰色是隐性性状,且M、N也是灰色,那么M和N的基因组成均为ss,它们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也都是s,子代的基因组成全是ss,全部为灰毛,A错误。
B.若黑毛为显性性状,且M和N的性状也全是黑色,且基因组成都为SS,那么它们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都是S,则子代的基因组成全是SS,全部为黑毛,B错误。
C.子代中既有灰毛,也有黑毛,由于只有4个子代,不能考虑比例因素,M和N也有可能基因组成分别是Ss和ss(如图1),C错误。
D.子代中既有灰毛,也有黑毛,不一定符合分离比,那么图1和图2两种可能都有可能出现,则亲代M和N一定有一个是Ss,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5.(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人类性别遗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的性别主要是性染色体决定的
B.女性细胞都含有XX两条染色体
C.含有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
D.男孩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父亲或母亲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A.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人的性别主要是性染色体决定的,A正确。
B.一般的,女性的体细胞都含有XX两条染色体,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含有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或精子,C错误。
D.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因为Y染色体只能遗传自父亲,遗传给儿子。所以,男孩的Y染色体一定来源于父亲,男孩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的性别遗传:
26.(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图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是转基因技术的实验研究,①应将受精卵注入丙鼠的输卵管中
B.图一实验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证明了基因控制性状
C.图二中大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主要是品种不同引起的
D.图二实验应挑选大小花生各5枚,分别测定花生果实长轴的长度
【答案】D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中,①应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雌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该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宫内发育成新个体,A正确。
B.注射过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超级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普通鼠,通过对比可知鼠的个体的大小(性状)是有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因此,图一实验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证明了基因控制性状,B正确。
C.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由环境引起的。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图二中大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是由品种不同引起的,C正确。
D.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取样时,从大花生中随即选取30枚,从小花生中随即选取30枚,数量过少会出现实验偶然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2)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27.(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越古老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不适应环境
B.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倾向,进行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所以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大气有甲烷、氨气、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
D.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上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无论是古老的地层中的生物化石还是晚期的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它们都是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A不符合题意。
B.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所以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B符合题意。
C.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C不符合题意。
D.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
28.(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观点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B.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具有保护色的昆虫不容易被鸟类发现,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具有锐利目光的食虫鸟能够快速发现并捕食昆虫,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所以,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B错误。
C.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长和肢短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肢和颈长能够吃到高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肢和颈短个体,吃不到高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这样,长颈鹿一代代进化下去,就成今天上们看到长颈鹿。所以,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长颈鹿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肤色雪白的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此类现象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因为“北极熊的身体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9.(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B.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C.特征完全相同的生物才能划分到同一分类单位中
D.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A.生物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A正确。
B.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B正确。
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具有某些相同特征,而不是完全相同,C错误。
D.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为了弄清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30.(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B.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基因库
C.人们利用基因的多样性可以培育很多农作物新品种
D.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A正确。
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每个物种也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B错误。
C.人们可利用基因的多样性可以培育很多农作物新品种,如杂交水稻的培育,就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③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法制和教育管理。
3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人的有耳垂(E)和无耳垂(e)是一对相对性状,如图是对某家族中耳垂性状的遗传过程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父母均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都是E和e
B.父母双方的基因是通过配子(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C.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子代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或Ee;无耳垂是隐性性状,子代无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
D.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概率是50%
【答案】D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如图是对某家族中耳垂性状的遗传图:
A.从遗传图解看出,父母均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都是E和e,A正确。
B.从遗传图解看出,父母双方的基因是通过配子(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B正确。
C.从遗传图解看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子代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或Ee;无耳垂是隐性性状,子代无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C正确。
D.从遗传图解看出,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几率是25%,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当生物的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如EE)控制时,它表现为显性性状;当生物的性状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如Ee)控制时,它表现为显性性状;当生物的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如ee)控制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32.(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A.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D.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鹿产生长颈的变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3.(2019·娄底)小小分类学家,请鉴别下列哪个是不对的?(  )
A.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都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B.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C.郊狼与狐同科,郊狼与狼同属,狐与虎同目,则和狼亲缘关系最远的是狐。
D.植物双名法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的。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A、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言)的形态结构都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中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相对稳定,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A不符合题意;
B、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因此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B不符合题意;
C、郊狼与狼同属,郊狼与狐同科,狐与虎同目,属最小,目最大,则和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郊狼,和狼亲缘关系最远的是虎,C符合题意;
D、植物双名法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等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34.(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人类成熟卵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从子宫中提取 B.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
C.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 D.性染色体组成为XX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女性生殖系统
【解析】【解答】A.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呈葡萄状,位于腹腔内,左右各一个,能产生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因此,人类成熟卵细胞应从卵巢中提取,A错误。
B.卵细胞和精子都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只有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个体发育的起点,B错误。
C.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所以,人类成熟卵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和Y两种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的性别遗传:
35.(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更加严峻。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
A.人的性别是在胎儿发育的后期决定的
B.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C.自然状况下,第二胎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D.人的性别取决于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A.人的性别决定于受精卵形成时,因为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有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在形成受精卵时,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这说明人的性别决定是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A错误。
B.性染色体是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人类的性染色体是X和Y染色体,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B正确。
C.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正常情况下生男生女机会均等,C正确。
D.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生男生女主要决定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的性别遗传:
36.(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生殖发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蚊、苍蝇、蟑螂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B.篱雀的雏鸟属于早成雏,刚出壳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
C.成蛙既可以用鳃呼吸也可以用肺呼吸
D.受精的鸟卵的胚盘略大而色浓是因为在母体内已经开始胚胎发育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蚊、蝇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蟑螂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A错误。
B.篱雀的雏鸟刚孵出时身体裸露、眼未睁开,属于晚成雏,B错误。
C.成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C错误。
D.因为受精卵胚胎发育已经开始,所以胚盘颜色深并且胚盘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在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孵化出的雏鸟有早成雏和晚成雏之分,早成雏从鸟蛋里孵出来时身体外表已长有密绒羽,眼已张开,在绒羽干后,就随母鸟找食。晚成雏出壳时还没充分发育,身体外表没有或只有很少绒羽,眼不能张开,需要由母鸟衔虫喂养。
(2)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兼用皮肤呼吸。
37.(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人们采取用嫁接的方法在苹果植株上获取多种口味的苹果,这种生物的生殖方式与下列哪项生殖方式具有相类似的优点(  )
A.人工孵卵产生小鸡 B.大蒜用变态叶繁殖
C.利用杂交获得高产水稻 D.“试管婴儿”的诞生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CD.人工孵化小鸡、利用杂交获得高产水稻和试管婴儿的诞生,都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都属于有性生殖,ACD不符合题意。
B.大蒜用变态叶繁殖是营养生殖,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38.(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将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若控制高产和低产的基因分别用A、a表示,控制抗倒伏和倒伏的基因分别用B、b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产与低产是一对相对性状
B.倒伏与抗倒伏是一对相对性状
C.高产是显性性状,抗倒伏是隐性性状
D.基因组成为 的小麦表现出高产抗倒伏的性状
【答案】C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B.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小麦的高产和低产是一对相对性状,倒伏与抗倒伏也是一对相对性状,A、B正确。
C.在遗传过程中,亲代有两种性状,而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代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据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分析可知,小麦的显性性状是高产抗倒伏,即高产、抗倒伏都是显性性状,C错误。
D.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故基因组成为 AaBb 的小麦表现出高产抗倒伏的性状,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二种性状,而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代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纯合体。
39.(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人类基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C.基因是染色体的一段
D.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DNA分子上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
B.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小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B正确。
C.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小片段,决定生物性状,C错误。
D.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成对的染色体有成对的DNA分子,故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DNA分子上,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DNA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0.(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从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在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
B.它为了抵抗人类的药物产生抗药性变异
C.新类型的产生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它有多种类型这也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A正确。
B.变异普遍存在,不会为抵抗人类的药物才产生抗药性变异,B错误。
C.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所以病毒新类型的产生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病毒的多种类型这体现了基因多样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会变成结晶体。
二、综合题
4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中国昆明举办。大会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大会会标(图1)中间的“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元素,并以甲骨文作背景,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1)康康同学将会标“水滴”中的动物进行了分类,如图2所示。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   。
(2)会标“水滴”中没有出现脊椎动物中的   两大类群。
(3)蝴蝶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类,生长发育经过   时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孔雀属于鸟类,为适应飞行生活,用   辅助肺呼吸。
(5)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的破坏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答案】(1)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2)两栖类、爬行类
(3)卵→幼虫→蛹→成虫
(4)气囊
(5)建立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 (1)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所以,图2中,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2)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所以,会标“水滴”中没有出现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爬行类两大类群。
(3)蝴蝶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类,生长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4)孔雀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即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但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分析】(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形动物身体中无脊柱,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图2中,A是蝴蝶,B大熊猫。
42.(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该图是人耳聋遗传的家族遗传图解,是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控制耳聋遗传的一对基因用D、d表示,请分析回答:
(1)根据耳聋家族遗传图解可以推断:该遗传病是一种   (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其中6号耳聋但其父母1号和2号正常,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   。
(2)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是   ,个体5基因组成为DD的概率是   。6号和7号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
【答案】(1)隐性;变异
(2)生殖细胞;1/3;25%或1/4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所以,题图中1、2、5、6个体的遗传规律(亲代:1正常×2正常→子代6患耳聋),可推知正常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或Dd),耳聋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耳聋子代的基因组成是dd,一个d基因来自父方,一个d基因来自母方,因此正常亲代的基因组成为Dd和Dd。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所以,6号耳聋但其父母1号和2号正常,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变异。
(2)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结合上述分析可知,1号和2号的基因组成为Dd和Dd,遗传图解如下:
所以,表现正常的个体5基因组成为DD的概率是:1/3。
6号和7号生出了患病的10号(基因组成是dd),10号的d基因一个来自6号,另一个来自7号,说明7号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下:
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生男孩的概率是50%,生女孩的概率也是50%。 所以,6号和7号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孩子性别为女孩的概率=50%×50%=25%(1/4)。
【分析】(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 / 1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表中几种无脊椎动物类群及主要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动物 类群 主要特征
A 水螅 腔肠动物 身体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B 涡虫 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有肛门
C 蛔虫 线形动物 身体细长如线,有口有肛门
D 沙蚕 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
A.A B.B C.C D.D
2.(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动物与其气体交换的场所相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①草履虫——表膜②蜗牛——外套膜 ③蝗虫一一肺 ④鲫鱼一一鳃⑤青蛙——肺和皮肤 ⑥蜥蜴一一肺⑦家鸽——肺和气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⑦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⑥⑦
3.(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
A.蜥蜴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利于维持体温恒定
B.家鸽长骨中空,可以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C.软体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有利于保护内部柔软的结构
D.鱼类鳃丝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壁都很薄,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4.(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B.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动物具备学习行为将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
C.警犬敏锐的感觉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学习行为越复杂
5.(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例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兔子把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参与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B.黑斑蛙等蛙类捕食暝蛾、稻暝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C.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D.生物反应器运用的生物学技术是克隆
6.(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体节
B.蝗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相同
C.无脊椎动物中能飞行的一定是昆虫
D.大多数软体动物有贝壳,所以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
7.(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如图是几种常见的动物,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属于无脊椎动物,乙和丙属于脊椎动物
B.乙是变温动物,丙是恒温动物
C.甲、乙、丙三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
D.乙的肺和皮肤、丙的肺和气囊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8.(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海龟每年按时从上千公里外的海域游到特定的岛屿,在夜间爬上沙滩完成产卵活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雌海龟产卵后用沙子遮盖是一种后天性行为
B.骨、关节和骨骼肌构成的运动系统是海龟运动的结构基础
C.海龟用鳃呼吸、心脏四室,为生命活动输送氧气的能力强
D.海龟体温恒定、陆地产卵生殖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9.(2019·日照)关节是能活动的骨连结,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图是关节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B.②内含有滑液,由③和⑤共同围成
C.骨绕关节活动离不开肌肉细胞的能量转换
D.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两组肌肉互相配合活动的
10.(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习行为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B.从其获得的途径大致上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C.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D.学习行为可以让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1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研究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研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时,应从它的幼虫开始进行隔离饲养
B.研究动物的绕道取食时,在实验前,应使动物处于饥饿状态
C.研究蚂蚁的通讯时,应当捕获同一窝蚂蚁,以避免因蚂蚁之间不同,影响正常的信息交流
D.可以利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
12.(2016八上·景德镇月考)下列例子中,哪一项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A.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B.重庆某地遭遇罕见蝗灾,紧急请求支援大量的青蛙、麻雀和蛇
C.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
D.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
13.(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有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嫁接、植物组织培养、试管婴儿、克隆羊均属于无性生殖
B.超市里买来的鸡蛋经过一段时间的恒温,都可以孵化出小雏鸡
C.卵黄是鸟类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
D.鸡蛋在孵化过程质量逐渐增加
14.(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关于家蚕和栀子花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家蚕的身体柔软属于软体动物
B.栀子花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
C.家蚕在幼虫阶段进行吐丝结茧
D.利用蚕粪施肥可为栀子花提供有机物
15.(2021·安徽)科学家用显微注射法,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核尚未融合的小鼠受精卵中,让此受精卵在代孕小鼠体内发育。生出的幼鼠长大后,转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鼠比与它同胎出生的对照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1倍。下列关于此项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
B.研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C.研究结果说明,基因控制性状
D.可推论生物在传种接代时,传递性状和基因
16.(2019·陕西模拟)如图为人的染色体组成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23条染色体
B.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C.该图表示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
D.图中的“X”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
17.(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B.人体眼皮上的细胞中的DNA分子只含控制单眼皮或双眼皮的基因
C.使用农药后使稻田里的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D.男性含Y染色体的精子只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
18.(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某种农药对杀灭害虫有独特的效果,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其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农药质量下降了
B.害虫适应了农药的毒性
C.农药促使害虫产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D.农药选择了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害虫生存下来
19.(2021八上·佛山期中)下列生物科技成果,利用的技术不是仿生的是(  )
A.根据长颈鹿身体结构特点,研制了飞行服——“抗荷服”
B.400多年前,根据鸟的身体结构特点,人们制造了一架扑翼机
C.根据苍蝇的平衡棒,研制了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的“振动陀螺仪”
D.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体内,使之生产治疗休克与烧伤的人血清白蛋白
20.(2020八上·大丰月考)在寒冷的冬季里,校园中的银杏落光了树叶,而松树仍然郁郁葱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落叶是因为它不适应环境
B.银杏树结出的“白果”有果皮包被,因此它属于被子植物
C.不论落叶树还是常青树,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校园内形形色色的花草树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
2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我国有着悠久的科学研究史,其中有不少对生物生殖现象的描述体现在成语和诗句中。下列对生物生殖发育阶段的描述,分析错误的是(  )
A.蜻蜓点水——产卵
B.金蝉脱壳——化蛹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筑巢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求偶
22.(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动、植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利用嫁接方式可使一棵苹果树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
B.利用嫁接、扦插等无性生殖方式繁殖的新个体,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C.鸟卵中的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D.植物的无性生殖有利于植物的变异和进化
23.(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
B.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C.人体中每条染色体都是由多个DNA分子组成
D.性状表现不同,基因可能相同
24.(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家鼠的灰毛和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用S、s表示。让一只雌鼠(M)与一只雄鼠(N)交配,得到一窝共4个子代: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若子代全为灰毛,则灰毛为显性性状
B.若子代全为黑毛,则M、N的基因组成中一定有一个是ss
C.若子代中灰毛∶黑毛=3∶1,则M、N的基因组成一定都是Ss
D.若子代中灰毛∶黑毛=1∶1,则M、N的基因组成中一定有一个是Ss
25.(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人类性别遗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的性别主要是性染色体决定的
B.女性细胞都含有XX两条染色体
C.含有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
D.男孩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父亲或母亲
26.(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图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是转基因技术的实验研究,①应将受精卵注入丙鼠的输卵管中
B.图一实验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证明了基因控制性状
C.图二中大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主要是品种不同引起的
D.图二实验应挑选大小花生各5枚,分别测定花生果实长轴的长度
27.(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越古老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不适应环境
B.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倾向,进行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所以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大气有甲烷、氨气、氧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
D.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上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
28.(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观点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B.在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其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
D.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29.(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B.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
C.特征完全相同的生物才能划分到同一分类单位中
D.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
30.(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B.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基因库
C.人们利用基因的多样性可以培育很多农作物新品种
D.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3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人的有耳垂(E)和无耳垂(e)是一对相对性状,如图是对某家族中耳垂性状的遗传过程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父母均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都是E和e
B.父母双方的基因是通过配子(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C.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子代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或Ee;无耳垂是隐性性状,子代无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
D.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概率是50%
32.(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是()
A.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够高处的树叶造成的
B.生活在食物充足环境中的长颈鹿脖子长得长
C.长颈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多,并一代代积累形成的
D.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鹿产生长颈的变异
33.(2019·娄底)小小分类学家,请鉴别下列哪个是不对的?(  )
A.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都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B.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C.郊狼与狐同科,郊狼与狼同属,狐与虎同目,则和狼亲缘关系最远的是狐。
D.植物双名法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的。
34.(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人类成熟卵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从子宫中提取 B.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
C.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 D.性染色体组成为XX
35.(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更加严峻。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
A.人的性别是在胎儿发育的后期决定的
B.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C.自然状况下,第二胎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D.人的性别取决于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36.(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关于生物生殖发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蚊、苍蝇、蟑螂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B.篱雀的雏鸟属于早成雏,刚出壳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
C.成蛙既可以用鳃呼吸也可以用肺呼吸
D.受精的鸟卵的胚盘略大而色浓是因为在母体内已经开始胚胎发育
37.(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人们采取用嫁接的方法在苹果植株上获取多种口味的苹果,这种生物的生殖方式与下列哪项生殖方式具有相类似的优点(  )
A.人工孵卵产生小鸡 B.大蒜用变态叶繁殖
C.利用杂交获得高产水稻 D.“试管婴儿”的诞生
38.(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将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若控制高产和低产的基因分别用A、a表示,控制抗倒伏和倒伏的基因分别用B、b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产与低产是一对相对性状
B.倒伏与抗倒伏是一对相对性状
C.高产是显性性状,抗倒伏是隐性性状
D.基因组成为 的小麦表现出高产抗倒伏的性状
39.(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下列有关人类基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C.基因是染色体的一段
D.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DNA分子上
40.(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从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在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
B.它为了抵抗人类的药物产生抗药性变异
C.新类型的产生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它有多种类型这也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二、综合题
41.(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于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中国昆明举办。大会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大会会标(图1)中间的“水滴”包含大熊猫、孔雀、鱼、蝴蝶和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等元素,并以甲骨文作背景,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1)康康同学将会标“水滴”中的动物进行了分类,如图2所示。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   。
(2)会标“水滴”中没有出现脊椎动物中的   两大类群。
(3)蝴蝶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类,生长发育经过   时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孔雀属于鸟类,为适应飞行生活,用   辅助肺呼吸。
(5)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的破坏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42.(2022八下·东平开学考)该图是人耳聋遗传的家族遗传图解,是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控制耳聋遗传的一对基因用D、d表示,请分析回答:
(1)根据耳聋家族遗传图解可以推断:该遗传病是一种   (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其中6号耳聋但其父母1号和2号正常,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   。
(2)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是   ,个体5基因组成为DD的概率是   。6号和7号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水螅属于腔肠动物,A正确。
B.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涡虫属于扁形动物,B错误。
C.线形动物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如蛔虫,C正确。
D.环节动物身体细长呈圆筒形,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节与节之间有一深槽,称节间沟,在体节上又有较浅的沟称体环,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如蚯蚓、蚂蝗、沙蚕等,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水螅)、扁形动物(涡虫)、线形动物(蛔虫)、环节动物(沙蚕)、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①表膜是草履虫是呼吸结构,草履虫通过表膜从水中获得氧气,并通过表膜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①正确。
②蜗牛靠外套膜特化的肺呼吸,蜗牛的肺实际上是一个位于其外套膜里的高度血管化的腔,它通过一条有开口的管子与外界相连。这条管子被称作虹吸管,位置接近蜗牛的前部。虹吸管在壳口处形成一个开口,称为“呼吸孔”,这是气体进出的地方。仔细观察,呼吸孔常会一开一关,就像是蜗牛呼吸用的“鼻子”,②正确。
③蝗虫的腹部有气门,气门与体内的气管相通,气管是蝗虫的呼吸器官,③错误。
④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呼气器官是鳃,④正确。
⑤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兼用皮肤呼吸,⑤正确。
⑥蜥蜴的体表被有角质鳞片,能保护身体和防止水分蒸发;用肺呼吸,⑥正确。
⑦家鸽等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即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协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但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家鸽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⑦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是动物重要的生理特征,不同的动物的呼吸结构或器官差异很大,但功能都是最大限度的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答案】A
【知识点】软体动物;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爬行动物;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解析】【解答】A.蜥蜴等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这些鳞片或甲具有保护作用,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爬行动物适应较干燥的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A错误。
B.家鸽等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既可以减轻体重,又可以增强紧密性,利于飞翔生活,B正确。
C.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贝壳有利于保护软体动物内部柔软的结构,C正确。
D.鱼类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这些数量众多的毛细血管数量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4.【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先天性行为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就必不可少的行为,维持动物最基本生存的需要;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A错误。
B.学习行为是动物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所以,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动物具备学习行为将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B正确。
C.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所以,警犬敏锐的感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C错误。
D.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学习行为越复杂,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5.【答案】D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体现了动物参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不符合题意。
B.动物不能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苍耳果实的表面有许多钩刺,当动物经过时可以钩挂在动物的毛皮上,有利于果实种子传播到远方,扩大了苍耳的分布范围,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反应装器是把生物作为生产车间,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外源基因导入生物基因组中,并使外源基因控制的性状能够在生物身上得到定向表达。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6.【答案】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节肢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软体动物没有体节,A错误。
B.蝗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蝗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并不完全相同,B错误。
C.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生物界中分布最广,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C正确。
D.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但有的贝壳退化,如乌贼,就没有贝壳,但这并不是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等。
(2)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章鱼、枪乌贼、扇贝、蛾螺、鲍等。
(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为感觉器官;胸部一般着生有两对翅、三对足,为昆虫的运动器官;身体外有外骨骼。
7.【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 无脊椎动物是指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是指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甲是蝗虫属于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乙青蛙和丙鸟类属于脊椎动物,A正确。
B. 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乙是变温动物,丙是恒温动物,B正确。
C. 甲、乙、丙三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C正确。
D. 乙青蛙的肺和皮肤都能进行气体交换,丙鸟的肺能进行气体交换,但是气囊能辅助呼吸(暂存气体)不能进行气体交换,D错误。
【分析】(1)蝗虫属于昆虫,体表有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有蜕皮现象。头部为感觉中心,胸部为运动中心。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蜘蛛、虾、蜈蚣等不是昆虫,但它们都属于节肢动物。
(2)青蛙的眼睛后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有鼻孔,是气体的通道;前肢短小,后肢发达适于跳跃;后肢趾间有蹼,能划水。这样的特点使它能够水陆两栖。青蛙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裸露而湿润的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3)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8.【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爬行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A.雌海龟产卵后用沙子遮盖躲过天敌的捕食,是一种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骨、骨连接和骨骼肌构成的运动系统是海龟运动的结构基础,B正确。
C.海龟是爬行动物,心脏三腔,心室内有不完全的隔膜,心室里有部分是混合血,输送氧气的能力较差,C错误。
D.海龟的体温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其体内受精,卵生,其受精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完全摆脱了对水的限制,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2)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
9.【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解析】【解答】解:A、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A不符合题意。
B、②关节腔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②关节腔是由①关节囊和⑥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B符合题意。
C、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骨绕关节活动离不开肌肉细胞的能量转换,C不符合题意;
D、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识图:①-关节囊,②-关节腔,③-关节头,④-关节软骨,⑤-关节窝,⑥-关节面。
1、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的牢固性与关节囊及其内外的韧带有关,关节的灵活性与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有关。
2、人体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骨骼肌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
10.【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学习行为是可以遗忘的,需要不断强化,A错误。
B.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B正确。
C.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C正确。
D.学习行为可以让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的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为本能,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亲鸟育雏等。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鹦鹉学舌、海豹表演、小狗钻火圈等。
11.【答案】A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
【解析】【解答】A.寻找菜青虫卵,找到后将卵隔离饲养。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的目的: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A错误。
B.如果动物不饿,就不会取食,就不能完成绕道取食了,所以要先使动物饥饿12小时,B正确。
C.研究蚂蚁的通迅时,应捕获同一窝蚂蚁以避免蚂蚁之间不同,影响正常信息交流,C正确。
D.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和观察法都可用于研究动物行为,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和实验法。两者的区别是: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两者的联系是: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的。
(2)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
12.【答案】A
【知识点】动物与仿生;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防治;生态平衡的概念
【解析】【解答】A、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属于社会行为,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A符合题意;
B、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如重庆某地遭遇罕见蝗灾,紧急请求支援大量蝗虫的天敌青蛙、麻雀和蛇,控制蝗虫,可见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或蜜蜂帮助植物传粉,C不符合题意;
D、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生态平衡.
2、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的循环利用).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4、仿生: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食品设备,就叫仿生.(如:长颈鹿与宇航服、萤火虫与冷光灯、蝙蝠与雷达等).
13.【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嫁接、植物的组织培养、克隆羊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而试管婴儿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A错误。
B.用来孵化小鸡的“种卵”是受精卵。因此,超市里买来的鸡蛋经过一段时间的恒温,不一定能孵化出小雏鸡,B错误。
C.卵黄是鸟类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C正确。
D.鸡蛋在孵化过程中,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提供能量,故质量越来越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14.【答案】C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节肢动物;裸子植物
【解析】【解答】A.家蚕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节,属于节肢动物,A错误。
B.栀子花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B错误。
C.家蚕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在幼虫阶段进行吐丝结茧,C正确。
D.蚕粪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需要被分解为无机盐而被植物利用,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等。
(2)栀子花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
15.【答案】D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解析】【解答】A.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因此该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A不符合题意。
B.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这种基因必须注射到受精卵的细胞核中,所以研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B不符合题意。
C.由导入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的转基因鼠比与它同胞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1倍。该研究成果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性状,C不符合题意。
D.注射过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超级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普通鼠,通过对比可知鼠的个体的大小(性状)是由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这个实验说明,在生物代代繁衍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16.【答案】C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解:图中共有23对,即46条染色体,A错误;
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B错误;
图中共有23对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大小相同,为XX染色体,故此图表示女性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组成,C正确;
受精时,如果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女孩;如果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那么这个受精卵就发育成男孩。因此男性精子类型决定后代的性别,D错误。
【分析】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
17.【答案】D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A.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如玉米的白化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使玉米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因此属于不利变异,这种变异对玉米的生长是不利的,因此生物产生的变异,有的对自身有利,有的对自身不利,故A错误。
B.人体眼皮上的细胞中的DNA分子不止含有控制单眼皮或双眼皮的基因,还有控制生物其他性状的基因,故B错误。
C.害虫首先存在着抗药性和不抗药性,而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故C错误。
D.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条+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男性的Y性染色体只传给儿子,不传给女儿,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代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针对某种杀虫剂,有的个体抗药性强,有的个体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随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由于具有了更强的抗药性。因此,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杀虫剂使抗药性强的害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18.【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农药选择了能抵抗农药的变异害虫生存下来。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9.【答案】D
【知识点】动物与仿生
【解析】【解答】A.长颈鹿的血压很高但没有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这是因为其皮肤紧致、厚实。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研制了飞行服——“抗荷服”,A不符合题意。
B .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达·芬奇和他的助手对鸟类进行仔细的解剖,研究鸟的身体结构并认真观察鸟类的飞行,设计和制造了一架扑翼机,B不符合题意。
C.苍蝇除了有一对前翅外,还有一对已经退化成哑铃状的后翅,叫作平衡棒。 平衡棒基部有感受器,如果苍蝇航向偏离了,平衡棒上的感受器会将感知的信息由神经传到脑部,以此来纠正偏离的航向。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的“振动陀螺仪”,C不符合题意。
D.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体内,使之生产治疗休克与烧伤的人血清白蛋白,这是转基因技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
20.【答案】C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分析】解:A.银杏树落叶能减少水分散失,排出废物,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银杏树属于祼子植物,产生种子繁殖后代,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祼露着,不形成果实,所以银杏树结出的“白果”没有果皮包被,故B不符合题意。
C.落叶树是指寒冷源或干旱季节到来时,叶同时枯死脱落的树种。常青树是指春、夏季时,新叶发生后老叶才逐渐脱落,终年常绿的树种。常绿树叶片一般比较细小,含水分较低,针叶小叶较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少,落叶树叶片水分含量较大,叶片面积相对常绿树大些,散失水分较多,这些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从而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而生存,故C符合题意。
D.生物多样性通常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所以校园内形形色色的花草树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种类多样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的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属于生殖现象,正确。
B.节肢动物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不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节肢动物会定期蜕皮,退去的皮是外骨骼,因此,金蝉脱壳是指蝉蜕皮,错误。
C.飞燕啄春泥属于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筑巢,正确。
D.春末夏初交替之际,雄蛙有鸣囊,雄蛙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是求偶行为,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2)鸟类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六个阶段,筑巢、孵卵、育雏可以例外,求偶、交配、产卵不能例外。
22.【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属于无性繁殖,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因此,采用嫁接方式可在一棵苹果树上结出不同品种的苹果,A正确。
B.嫁接、扦插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能完全保留母体的遗传特性,B正确。
C.鸟卵的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小白点是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C正确。
D.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植物的有性生殖有利于植物的变异和进化,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3)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3.【答案】C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因此传下去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A正确。
B.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B正确。
C.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C错误。
D.性状是基因和环境两者共同的作用。如同一个萝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性状表现不同,基因可能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DNA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结构层次(由大到小) :细胞核→染色体→DNA分子→基因。
24.【答案】D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若灰色是隐性性状,且M、N也是灰色,那么M和N的基因组成均为ss,它们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也都是s,子代的基因组成全是ss,全部为灰毛,A错误。
B.若黑毛为显性性状,且M和N的性状也全是黑色,且基因组成都为SS,那么它们产生的配子基因组成都是S,则子代的基因组成全是SS,全部为黑毛,B错误。
C.子代中既有灰毛,也有黑毛,由于只有4个子代,不能考虑比例因素,M和N也有可能基因组成分别是Ss和ss(如图1),C错误。
D.子代中既有灰毛,也有黑毛,不一定符合分离比,那么图1和图2两种可能都有可能出现,则亲代M和N一定有一个是Ss,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5.【答案】A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A.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人的性别主要是性染色体决定的,A正确。
B.一般的,女性的体细胞都含有XX两条染色体,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含有X染色体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或精子,C错误。
D.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因为Y染色体只能遗传自父亲,遗传给儿子。所以,男孩的Y染色体一定来源于父亲,男孩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的性别遗传:
26.【答案】D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中,①应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雌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该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宫内发育成新个体,A正确。
B.注射过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超级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普通鼠,通过对比可知鼠的个体的大小(性状)是有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因此,图一实验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证明了基因控制性状,B正确。
C.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由环境引起的。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图二中大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是由品种不同引起的,C正确。
D.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取样时,从大花生中随即选取30枚,从小花生中随即选取30枚,数量过少会出现实验偶然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
(2)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27.【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无论是古老的地层中的生物化石还是晚期的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它们都是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A不符合题意。
B.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所以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B符合题意。
C.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C不符合题意。
D.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
28.【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具有保护色的昆虫不容易被鸟类发现,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具有锐利目光的食虫鸟能够快速发现并捕食昆虫,从而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所以,昆虫的保护色和食虫鸟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害虫的抗药性是原来就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才产生的;农药对害虫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B错误。
C.古代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肢长和肢短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肢和颈长能够吃到高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肢和颈短个体,吃不到高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这样,长颈鹿一代代进化下去,就成今天上们看到长颈鹿。所以,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长颈鹿长期努力吃高处树叶的结果,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肤色雪白的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此类现象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因为“北极熊的身体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9.【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A.生物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A正确。
B.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B正确。
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具有某些相同特征,而不是完全相同,C错误。
D.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为了弄清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亲缘关系就越近。
30.【答案】B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A正确。
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每个物种也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B错误。
C.人们可利用基因的多样性可以培育很多农作物新品种,如杂交水稻的培育,就是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②迁地保护: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③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等),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④加强法制和教育管理。
31.【答案】D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如图是对某家族中耳垂性状的遗传图:
A.从遗传图解看出,父母均可产生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基因组成都是E和e,A正确。
B.从遗传图解看出,父母双方的基因是通过配子(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B正确。
C.从遗传图解看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子代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或Ee;无耳垂是隐性性状,子代无耳垂的基因组成是ee,C正确。
D.从遗传图解看出,这对夫妇生一个无耳垂孩子的几率是25%,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当生物的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如EE)控制时,它表现为显性性状;当生物的性状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如Ee)控制时,它表现为显性性状;当生物的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如ee)控制时,表现为隐性性状。
32.【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可见长颈变异的产生和逐代积累是长颈形成的原因,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2)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3.【答案】C
【知识点】生物分类的依据与方法;生物分类的单位
【解析】【解答】A、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言)的形态结构都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其中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相对稳定,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A不符合题意;
B、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因此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B不符合题意;
C、郊狼与狼同属,郊狼与狐同科,狐与虎同目,属最小,目最大,则和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郊狼,和狼亲缘关系最远的是虎,C符合题意;
D、植物双名法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等级可了解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生物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同种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34.【答案】C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女性生殖系统
【解析】【解答】A.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呈葡萄状,位于腹腔内,左右各一个,能产生卵细胞(属于生殖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因此,人类成熟卵细胞应从卵巢中提取,A错误。
B.卵细胞和精子都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只有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个体发育的起点,B错误。
C.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所以,人类成熟卵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和Y两种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的性别遗传:
35.【答案】A
【知识点】人的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A.人的性别决定于受精卵形成时,因为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有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在形成受精卵时,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这说明人的性别决定是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已确定,A错误。
B.性染色体是与决定性别有关的染色体,人类的性染色体是X和Y染色体,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B正确。
C.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正常情况下生男生女机会均等,C正确。
D.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生男生女主要决定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人的性别遗传:
36.【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综合)
【解析】【解答】A.蚊、蝇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蟑螂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A错误。
B.篱雀的雏鸟刚孵出时身体裸露、眼未睁开,属于晚成雏,B错误。
C.成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C错误。
D.因为受精卵胚胎发育已经开始,所以胚盘颜色深并且胚盘大,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在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孵化出的雏鸟有早成雏和晚成雏之分,早成雏从鸟蛋里孵出来时身体外表已长有密绒羽,眼已张开,在绒羽干后,就随母鸟找食。晚成雏出壳时还没充分发育,身体外表没有或只有很少绒羽,眼不能张开,需要由母鸟衔虫喂养。
(2)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但肺不发达,兼用皮肤呼吸。
37.【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CD.人工孵化小鸡、利用杂交获得高产水稻和试管婴儿的诞生,都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都属于有性生殖,ACD不符合题意。
B.大蒜用变态叶繁殖是营养生殖,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38.【答案】C
【知识点】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B.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在遗传学上称为相对性状。小麦的高产和低产是一对相对性状,倒伏与抗倒伏也是一对相对性状,A、B正确。
C.在遗传过程中,亲代有两种性状,而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代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据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分析可知,小麦的显性性状是高产抗倒伏,即高产、抗倒伏都是显性性状,C错误。
D.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故基因组成为 AaBb 的小麦表现出高产抗倒伏的性状,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亲代有二种性状,而子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代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在子代中没有出现的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纯合体。
39.【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控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
B.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小片段叫做基因。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B正确。
C.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小片段,决定生物性状,C错误。
D.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成对的染色体有成对的DNA分子,故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DNA分子上,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DNA呈双螺旋结构,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的DNA片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0.【答案】B
【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生物进化的学说;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解析】【解答】A.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A正确。
B.变异普遍存在,不会为抵抗人类的药物才产生抗药性变异,B错误。
C.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所以病毒新类型的产生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病毒的多种类型这体现了基因多样性,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会变成结晶体。
41.【答案】(1)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2)两栖类、爬行类
(3)卵→幼虫→蛹→成虫
(4)气囊
(5)建立自然保护区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 (1)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所以,图2中,①表示的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2)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所以,会标“水滴”中没有出现脊椎动物中的两栖类、爬行类两大类群。
(3)蝴蝶是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类,生长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4)孔雀鸟类的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功能是储存空气,辅助呼吸,即吸入的空气两次通过肺,保证肺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但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5)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
【分析】(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形动物身体中无脊柱,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图2中,A是蝴蝶,B大熊猫。
42.【答案】(1)隐性;变异
(2)生殖细胞;1/3;25%或1/4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所以,题图中1、2、5、6个体的遗传规律(亲代:1正常×2正常→子代6患耳聋),可推知正常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或Dd),耳聋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耳聋子代的基因组成是dd,一个d基因来自父方,一个d基因来自母方,因此正常亲代的基因组成为Dd和Dd。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所以,6号耳聋但其父母1号和2号正常,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变异。
(2)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结合上述分析可知,1号和2号的基因组成为Dd和Dd,遗传图解如下:
所以,表现正常的个体5基因组成为DD的概率是:1/3。
6号和7号生出了患病的10号(基因组成是dd),10号的d基因一个来自6号,另一个来自7号,说明7号的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下:
由于男性可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与Y精子,加之它们与卵子结合的机会相等,所以每次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即生男孩的概率是50%,生女孩的概率也是50%。 所以,6号和7号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孩子性别为女孩的概率=50%×50%=25%(1/4)。
【分析】(1)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