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寒假验收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寒假验收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1 14:30: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寒假验收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这表明(  )
战国主要货币图
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 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
2.(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汉代人对汉朝的称谓
作者 书名 内容摘录
司马相如 《封禅文》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
班固 《西都赋》 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班固 《汉书·陈汤传》 建强汉之节,承明圣之诏
范晔 《后汉书·王符传》 大汉之广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惰正
上表“大汉”“皇汉”和“强汉”的称谓体现出(  )
A.军民拓展疆土的雄心壮志 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汉朝对国力和军力的自信 D.华夷之辨观念较浓厚
3.(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B.加强了土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4.(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而另一思想家则认为:“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这两种观点反映出(  )
A.理学修习方式殊途同归 B.儒家伦理世俗化得到广泛认同
C.传统义利观念发生嬗变 D.格物致知成为了基本治学方法
5.(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重视对边疆的管理 B.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
C.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D.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6.(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据记载,清廷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可见,盟旗制度(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扩大了地方上的行政权力
C.使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7.(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宣布湖北各州县一律改制共和,由革命政府重新任命官吏;依法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准民上诉,公开审理;明确规定官兵官俸不得特别悬殊。湖北军政府颁布这些法令(  )
A.昭示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 B.终结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D.粉碎了旧官僚的复辟阴谋
8.(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乡、区乃至县政府的执行委员会,“都是用一种群众会选举的。一哄而集的群众会,不能讨论问题。”“一些地方有了代表会,亦仅认为是对执行委员会的临时选举机关;选举完毕,大权揽于委员会,代表会再不谈起。名副其实的工农兵代表会组织,不是没有,只是少极了。”这一观点意在(  )
A.促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
9.(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1961~1963年,安徽省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田”试验,1964年春耕前,试验完全停止。下图能说明(  )
1961~1970年安徽省与全国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对比
A.农业集体化道路在当时仍具有优势
B.安徽包产到户试验不具备可操作性
C.“八字方针”推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四个现代化”提出激发农民积极性
10.(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下图为我国2007~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城乡差别日渐缩小 B.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C.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1.(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英国考古学家哈佛菲尔德说道:“有言道希腊教人为人,而罗马开化人类,这就是帝国的功业,而其采取的形式则是罗马化。”这里“罗马化”理解准确的是(  )
A.罗马文化以其先进的法律影响世界
B.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
C.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具有开创性
D.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存在一定继承性
12.(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伊斯兰宗教领袖的称谓)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  )
A.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本性 B.意在搭建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13.(2021高三上·临沂月考)18世纪中后期,对《百科全书》的需求遍布法国全境。有人描述:从未有一个项目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和以如此快的速度进行,在不到21年半的时间里和经过两次重新预定后,我们已经印刷了8000部这样的《百科全书》,只剩下一小部分有待销售。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法国启蒙思想已普及欧洲 B.《百科全书》获得丰厚利润
C.人们对获取新知识的渴求 D.法国大革命舆论准备充分
14.(2021高三上·临沂月考)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要想世界永久和平,必须有一个新秩序,不应再用老一套的外交方式来解决战争问题,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来创立新秩序。威尔逊的提议(  )
A.使美国攫取了世界政治霸权 B.维持了持久的国际和平
C.有利于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 D.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15.(2021高三上·临沂月考)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增长95%;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140%,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据此可知,苏联(  )
A.经济体制趋于完善 B.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经济政策侧重民生 D.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16.(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20世纪70年代以前,联合国关注的是“传统安全”,包括国家安全、主权独立、民族国家平等的安全和免受外来干涉、军事侵略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非传统安全”受到联合国的重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联合国职能不断扩大 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缓解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
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积极作用。
18.(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抗战时期大批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进行迁移,意义十分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化工巨子范旭东率200多名技工入川,推广晒盐卤技术,降低了成本。光学专家龚祖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回国,制成了中国第一台军用望远镜和机枪瞄准镜。女工程师丰云鹤于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在重庆办厂,从肥皂废液中提炼甘油以制造炸药。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オ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抗战内迁的历史意义。
19.(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亚当·斯密(1723—1790)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进行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亚当·斯密坚定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在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傅立叶(1772—1837)认为,从社会生产的运作状况来说,工业文明是一种无限制经济自由的制度,它没有计划,无限竞争,从竞争中又产生了“工业封建主义”即垄断,由此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和生产危机。服从于这一运作规律,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即使其行为有害于社会也在所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可以丝毫不加考虑,社会个人与集体处在经常斗争状态,一些人的幸福与发财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甚至是毁灭之上。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傅立叶和亚当·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不同看法。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傅立叶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史实说明后人为解决“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所作的有益尝试。
20.(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但从其实质含义来界定社会主义可以向上追溯五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乌托邦意为“空想的国家”)。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欧文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880年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原则。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社会主义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可知,货币的铸造和使用范围扩大了,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说明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较快,A项正确;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的分裂,全国市场尚未形成,排除B项;
民族交融问题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各国货币单一流通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考生可结合材料图片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答案】C
【考点】两汉的科技文化
【解析】【分析】汉赋反映了汉代的文治武功,汉代人称汉王朝为“大汉”“皇汉”和“强汉”,体现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C项正确;
题干四则材料所表达含义与拓展疆土无关,排除A项;
材料体现出汉朝对国力和军力的自信,BD两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政治与文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大汉”“皇汉”和“强汉”。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参考纳省卷通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场考试定去留的局限,有利于全面考察人才,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唐朝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录取与否等现象为徇私舞弊提供了可能,体现了唐代科举制度的不足,而不是科举制度的完善、公平公正,排除 AC两项;
唐代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平民参政,打击了士族门阀势力,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辩证看待(主考官)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这一现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考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可知,反映的是程朱理学的治学理念,强调格物致知;
依据材料“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可知,反映的是陆王心学的治学理念,强调内心反省,结合所学可知,两种观点的相同之处是均是为了“求理”,不同之处是方法和途径具有差异,故A项正确;
B项中“广泛认同”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格物致知只是第一个思想家的治学方法,是否成为基本治学方法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的主旨,结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D
【考点】明朝的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海禁政策
【解析】【分析】从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到明朝撤销后考虑到沿海安全问题复设再到明末收复澎湖,反映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涉及的是澎湖列岛,未体现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国家对澎湖的主权管辖,没有涉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
表格材料中明军仅收复澎湖,不能得出明朝政府抵制了荷兰人在亚洲的扩张活动,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明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澎湖地区的管理”,注意解读表格信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考点】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说明盟旗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A项;
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加强蒙古地区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排除BD两项;
民族平等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政策,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生可结合材料“据记载,清廷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7.【答案】A
【考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湖北军政府的一系列法令体现了对民主法制、平等的追求,体现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A项正确;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B项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项排除;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8.【答案】D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了一些乡、区甚至县政府的执行委员会大权独揽,不能正确发挥选举出的代表会的作用,没有组织好工农兵代表会,旨在强调要充分吸收民意,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D项正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体现的是工农兵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涉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排除B项;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在与抓住材料中 《井冈山的斗争》 的主旨,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A
【考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64年安徽省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田”试验完全停止,说明包产到户不被接受;
且1964年至1970年安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说明农业集体化道路在当时仍具有优势,A项正确;
B项与材料说法“1961~1963年,安徽省讲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田试验”不符,排除B项;
1960年实行“八字方针”,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四个现代化”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结合1961年-1970年安徽省与全国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对比进行分析。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0.【答案】B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由图示材料可知,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而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较慢,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体现了因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从而形成人口用地面积增加的局面,B项正确;
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的,进一步加剧城乡差别,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排除C项、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11.【答案】B
【考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罗马开化人类”分析可知:罗马促进了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了罗马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单指“罗马法”;
C错误,材料无关两种文化的对比;
D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种文化的关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文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罗马开化人类”“罗马化”。
12.【答案】C
【考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等信息可以得出,通过从希腊、埃及、两河流域搜集或购买书籍,能丰富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内容,推动文化的勃兴,C项正确;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本性”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东西文明的交流,B项排除;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于17世纪,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答案】C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百科全书》在法国出现畅销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对《百科全书》的支持,说明人们对获取新知识非常的渴求,C项正确;
选项A,“法国启蒙思想已普及欧洲”,说法绝对,排除A项;
选项B,材料内容没有说明《百科全书》获得丰厚的利润,排除B项;
选项D,“法国大革命舆论准备充分” 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材料中《百科全书》畅销,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而且结合所学,即可正确判断。
14.【答案】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来创立新秩序”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力图通过建立集体安全机制,扩大美国在世界的影响,进而称霸世界,C项正确;
选项A,二战后美国攫取了世界政治霸权,A项排除;
选项B,巴黎和会确定的凡尔赛体系只维持了20世纪20年代短暂的和平,B项排除;
选项D,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和会,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来创立新秩序”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答案】D
【考点】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等信息可知,苏联的轻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有利于民生的改善,D项正确;
选项A,体制趋于完善,材料体现不充分,排除A项;
选项B,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选项C,苏联的经济模式侧重重工业,而非民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材料中“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等信息,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而且结合所学,即可正确判断。
16.【答案】C
【考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非传统安全受到联合国的重视”可得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全球发展问题得到更多关注,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联合国的职能,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
D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7.【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可知,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可知,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及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一问结合“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分析;第二问结合“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总结。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8.【答案】(1)特点:规模大和数量多;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
背景: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国民政府的迁都。
(2)意义: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考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得出规模大和数量多;根据“桂林市人口增2.16倍,……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得出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根据“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概括得出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背景:根据“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得出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根据“政治中心移往西南”得出国民政府的迁都;根据所学,还可从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等分析总结。
(2)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根据“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分析得出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根据“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日后师生人才辈出”得出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还可从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等总结回答。
故答案为:(1)特点:规模大和数量多;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背景: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国民政府的迁都。
(2)意义: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第一小问要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抗战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9.【答案】(1)傅立叶:导致无序生产;个人利益至上;加剧社会斗争。亚当·斯密:带来有序生产;增加个人财富和国民财富;有利于社会和谐。
(2)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尝试: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社会在进行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可知亚当·斯密认为自由主义有利于强化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生产的无序化,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促进个人和国家的财富增长。“由此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和生产危机”“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社会个人与集体处在经常斗争状态,一些人的幸福与发财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甚至是毁灭之上”,可知傅里叶认为自由主义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和无序化生产,人们只关注个人利益,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最终导致社会斗争加剧。
(2)结合所学知识,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部分弊端逐渐暴露的结果。为了克服自由主义的弊端,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办法来减轻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而新经济政策则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借用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国则建立了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1) 傅立叶:导致无序生产;个人利益至上;加剧社会斗争。亚当·斯密:带来有序生产;增加个人财富和国民财富;有利于社会和谐。
(2) 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尝试: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工业革命时期经济思想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0.【答案】示例一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阶段性。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之后不断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欧文建立的“和谐移民社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一次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继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东欧国家、中国等相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社合主义从一国发展到欧亚多国。
社会主义建设从探索到形成特色。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学习苏联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中国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发展了社会主义。
示例二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曲折性。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欧文建立“和谐移民社区”,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失败。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行系列探索逐形形成苏联模式,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后来弊端日益暴露,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模仿苏联模式进行建设,最终也都失败,社会主义发展受挫。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也曾出现失误,但是党及时进行了调整,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面临诸多问题,也曾遭遇挫折,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已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示例三 苏联和中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突出代表。
1917年,俄国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经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后,斯大林走出一条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后,根据国情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从模仿苏联到实施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
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点不同,道路不同,特点不同,结果不同。两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代表,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巩固政权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创造性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重要参照,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可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时代性等),社会主义建设典型代表,中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贡献多角度拟定论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最后进行升华和总结。
故答案为: 示例一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阶段性。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之后不断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欧文建立的“和谐移民社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一次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继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东欧国家、中国等相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社合主义从一国发展到欧亚多国。
社会主义建设从探索到形成特色。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学习苏联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中国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发展了社会主义。
示例二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曲折性。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欧文建立“和谐移民社区”,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失败。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行系列探索逐形形成苏联模式,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后来弊端日益暴露,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模仿苏联模式进行建设,最终也都失败,社会主义发展受挫。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也曾出现失误,但是党及时进行了调整,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面临诸多问题,也曾遭遇挫折,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已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示例三 苏联和中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突出代表。
1917年,俄国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经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后,斯大林走出一条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后,根据国情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从模仿苏联到实施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
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点不同,道路不同,特点不同,结果不同。两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代表,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巩固政权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创造性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重要参照,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答题的关键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等角度入手,并且进行归纳,那么可以汇总出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时代性等),社会主义建设典型代表,中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贡献等角度得出论题,进行阐述。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辽宁省沈阳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寒假验收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春秋时期的货币铸造地点,主要集中在晋国和东周王畿所在之地;战国中期以后,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这表明(  )
战国主要货币图
A.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B.全国市场初步形成
C.民族交融进程加速 D.各国货币单一流通
【答案】A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由材料货币铸造的范围向东延伸到滨海的齐国境内,向南到达江淮间的荆楚,向北到达燕赵长城以南”可知,货币的铸造和使用范围扩大了,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说明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较快,A项正确;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的分裂,全国市场尚未形成,排除B项;
民族交融问题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各国货币单一流通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考生可结合材料图片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汉代人对汉朝的称谓
作者 书名 内容摘录
司马相如 《封禅文》 大汉之德,逢涌原泉
班固 《西都赋》 盖闻皇汉之初经营也,尝有意乎都河洛矣
班固 《汉书·陈汤传》 建强汉之节,承明圣之诏
范晔 《后汉书·王符传》 大汉之广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惰正
上表“大汉”“皇汉”和“强汉”的称谓体现出(  )
A.军民拓展疆土的雄心壮志 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汉朝对国力和军力的自信 D.华夷之辨观念较浓厚
【答案】C
【考点】两汉的科技文化
【解析】【分析】汉赋反映了汉代的文治武功,汉代人称汉王朝为“大汉”“皇汉”和“强汉”,体现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C项正确;
题干四则材料所表达含义与拓展疆土无关,排除A项;
材料体现出汉朝对国力和军力的自信,BD两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政治与文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大汉”“皇汉”和“强汉”。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B.加强了土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答案】D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参考纳省卷通榜’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场考试定去留的局限,有利于全面考察人才,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唐朝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录取与否等现象为徇私舞弊提供了可能,体现了唐代科举制度的不足,而不是科举制度的完善、公平公正,排除 AC两项;
唐代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平民参政,打击了士族门阀势力,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辩证看待(主考官)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这一现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而另一思想家则认为:“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这两种观点反映出(  )
A.理学修习方式殊途同归 B.儒家伦理世俗化得到广泛认同
C.传统义利观念发生嬗变 D.格物致知成为了基本治学方法
【答案】A
【考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可知,反映的是程朱理学的治学理念,强调格物致知;
依据材料“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可知,反映的是陆王心学的治学理念,强调内心反省,结合所学可知,两种观点的相同之处是均是为了“求理”,不同之处是方法和途径具有差异,故A项正确;
B项中“广泛认同”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格物致知只是第一个思想家的治学方法,是否成为基本治学方法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的主旨,结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政府重视对边疆的管理 B.荷兰在亚洲扩张被遏制
C.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D.中国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答案】D
【考点】明朝的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海禁政策
【解析】【分析】从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到明朝撤销后考虑到沿海安全问题复设再到明末收复澎湖,反映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涉及的是澎湖列岛,未体现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
材料仅涉及国家对澎湖的主权管辖,没有涉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
表格材料中明军仅收复澎湖,不能得出明朝政府抵制了荷兰人在亚洲的扩张活动,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明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澎湖地区的管理”,注意解读表格信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据记载,清廷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可见,盟旗制度(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扩大了地方上的行政权力
C.使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A
【考点】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说明盟旗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A项;
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加强蒙古地区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排除BD两项;
民族平等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政策,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生可结合材料“据记载,清廷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7.(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宣布湖北各州县一律改制共和,由革命政府重新任命官吏;依法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准民上诉,公开审理;明确规定官兵官俸不得特别悬殊。湖北军政府颁布这些法令(  )
A.昭示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 B.终结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D.粉碎了旧官僚的复辟阴谋
【答案】A
【考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解析】【分析】湖北军政府的一系列法令体现了对民主法制、平等的追求,体现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A项正确;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B项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项排除;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8.(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乡、区乃至县政府的执行委员会,“都是用一种群众会选举的。一哄而集的群众会,不能讨论问题。”“一些地方有了代表会,亦仅认为是对执行委员会的临时选举机关;选举完毕,大权揽于委员会,代表会再不谈起。名副其实的工农兵代表会组织,不是没有,只是少极了。”这一观点意在(  )
A.促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
【答案】D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了一些乡、区甚至县政府的执行委员会大权独揽,不能正确发挥选举出的代表会的作用,没有组织好工农兵代表会,旨在强调要充分吸收民意,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D项正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体现的是工农兵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涉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排除B项;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在与抓住材料中 《井冈山的斗争》 的主旨,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1961~1963年,安徽省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田”试验,1964年春耕前,试验完全停止。下图能说明(  )
1961~1970年安徽省与全国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对比
A.农业集体化道路在当时仍具有优势
B.安徽包产到户试验不具备可操作性
C.“八字方针”推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D.“四个现代化”提出激发农民积极性
【答案】A
【考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1964年安徽省进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田”试验完全停止,说明包产到户不被接受;
且1964年至1970年安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说明农业集体化道路在当时仍具有优势,A项正确;
B项与材料说法“1961~1963年,安徽省讲行了包产到户的“责任田试验”不符,排除B项;
1960年实行“八字方针”,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四个现代化”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结合1961年-1970年安徽省与全国粮食产量年增长率对比进行分析。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0.(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下图为我国2007~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与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城乡差别日渐缩小 B.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C.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答案】B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由图示材料可知,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而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较慢,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体现了因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从而形成人口用地面积增加的局面,B项正确;
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的,进一步加剧城乡差别,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排除C项、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11.(2021高三上·凤城期中)英国考古学家哈佛菲尔德说道:“有言道希腊教人为人,而罗马开化人类,这就是帝国的功业,而其采取的形式则是罗马化。”这里“罗马化”理解准确的是(  )
A.罗马文化以其先进的法律影响世界
B.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
C.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相比具有开创性
D.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存在一定继承性
【答案】B
【考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罗马开化人类”分析可知:罗马促进了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了罗马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单指“罗马法”;
C错误,材料无关两种文化的对比;
D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种文化的关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文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罗马开化人类”“罗马化”。
12.(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公元8~9世纪,许多哈里发(伊斯兰宗教领袖的称谓)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特别是数学和医学方面的书籍。10世纪时,阿拉伯统治者曾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这些做法(  )
A.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本性 B.意在搭建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勃兴 D.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答案】C
【考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等信息可以得出,通过从希腊、埃及、两河流域搜集或购买书籍,能丰富阿拉伯帝国的文化内容,推动文化的勃兴,C项正确;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本性”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东西文明的交流,B项排除;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于17世纪,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派遣使者到希腊去搜集各种书籍”“派人到埃及和两河流域购买古籍或其手抄本”。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2021高三上·临沂月考)18世纪中后期,对《百科全书》的需求遍布法国全境。有人描述:从未有一个项目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和以如此快的速度进行,在不到21年半的时间里和经过两次重新预定后,我们已经印刷了8000部这样的《百科全书》,只剩下一小部分有待销售。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法国启蒙思想已普及欧洲 B.《百科全书》获得丰厚利润
C.人们对获取新知识的渴求 D.法国大革命舆论准备充分
【答案】C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百科全书》在法国出现畅销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对《百科全书》的支持,说明人们对获取新知识非常的渴求,C项正确;
选项A,“法国启蒙思想已普及欧洲”,说法绝对,排除A项;
选项B,材料内容没有说明《百科全书》获得丰厚的利润,排除B项;
选项D,“法国大革命舆论准备充分” 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解读材料信息,解题关键是材料中《百科全书》畅销,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而且结合所学,即可正确判断。
14.(2021高三上·临沂月考)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要想世界永久和平,必须有一个新秩序,不应再用老一套的外交方式来解决战争问题,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来创立新秩序。威尔逊的提议(  )
A.使美国攫取了世界政治霸权 B.维持了持久的国际和平
C.有利于集体安全机制的建立 D.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答案】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来创立新秩序”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力图通过建立集体安全机制,扩大美国在世界的影响,进而称霸世界,C项正确;
选项A,二战后美国攫取了世界政治霸权,A项排除;
选项B,巴黎和会确定的凡尔赛体系只维持了20世纪20年代短暂的和平,B项排除;
选项D,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和会,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扣住材料的信息“战胜国不应要求割地赔款,应该废除秘密外交,应该通过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来创立新秩序”等,同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5.(2021高三上·临沂月考)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增长95%;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增长140%,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据此可知,苏联(  )
A.经济体制趋于完善 B.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C.经济政策侧重民生 D.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答案】D
【考点】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等信息可知,苏联的轻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有利于民生的改善,D项正确;
选项A,体制趋于完善,材料体现不充分,排除A项;
选项B,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选项C,苏联的经济模式侧重重工业,而非民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结合,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材料中“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等信息,同时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因此一定要细心,而且结合所学,即可正确判断。
16.(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20世纪70年代以前,联合国关注的是“传统安全”,包括国家安全、主权独立、民族国家平等的安全和免受外来干涉、军事侵略的安全。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非传统安全”受到联合国的重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联合国职能不断扩大 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缓解
【答案】C
【考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非传统安全受到联合国的重视”可得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全球发展问题得到更多关注,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联合国的职能,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多极化趋势,排除B项;
D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题12分,18题16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主要采用以赋入多少作为考核标准的“上计”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事考核的对象逐步由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官吏,出现了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唐宋时对官吏的选择和考核更加重视,主要实行“善最”考课;明、清考核分“考满”“考察”两种。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
——据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等整理
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纵观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尽管有着不少弊端,但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林艳玉《中国古代官吏的考核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可知,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根据对官吏的考核情况,分不同的等级,予以升降赏罚,考核和官吏的选拔与任用紧密相连。”可知,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及材料二“中国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被归纳为'扬清激浊’的考核制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完整严密、运作有效的机制;考核结果等级化;考核与选拔任用相结合。
(2)积极作用:成为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激励官吏勤政廉洁;为后世官员人事管理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第一问结合“官员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尚书》《周礼》均有记载。”分析;第二问结合“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且运作有效的考核机制”总结。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8.(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抗战时期大批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进行迁移,意义十分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大型工商企业。七七事变后的短短数年中,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从1937年至1942年底,桂林市人口增2.16倍,重庆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人猛增至124万人。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随着政治中心移往西南,仅陪都重庆国民政府的各类机关就共约130个,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化工巨子范旭东率200多名技工入川,推广晒盐卤技术,降低了成本。光学专家龚祖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回国,制成了中国第一台军用望远镜和机枪瞄准镜。女工程师丰云鹤于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在重庆办厂,从肥皂废液中提炼甘油以制造炸药。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西南联大已发展为5个学院26个系、350多名教师、327多名学生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可谓集一时之选。日后师生人オ辈出。
——摘编自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抗战内迁的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规模大和数量多;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
背景: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国民政府的迁都。
(2)意义: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考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全国城乡共有1425万人迁往西部后方”得出规模大和数量多;根据“桂林市人口增2.16倍,……贵阳、宜宾等城市人口也成倍增加”得出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根据“重庆集中了大批政治家和党军政人士”“各类内迁的民营、国营和军工企业约上千家,大量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也随之内迁”,概括得出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背景:根据“20世纪30年代5个大型城市和63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得出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根据“政治中心移往西南”得出国民政府的迁都;根据所学,还可从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等分析总结。
(2)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根据“这对于大后方的工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分析得出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根据“内迁高校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日后师生人才辈出”得出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还可从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等总结回答。
故答案为:(1)特点:规模大和数量多;西部城市中内迁人口增幅巨大;内迁人口的素质较高。背景:近代中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失利;东部大量国土沦陷;国民政府的迁都。
(2)意义: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提供了保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为抗战和战后建设培养大批人才;弘扬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第一小问要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抗战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9.(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亚当·斯密(1723—1790)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进行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亚当·斯密坚定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在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傅立叶(1772—1837)认为,从社会生产的运作状况来说,工业文明是一种无限制经济自由的制度,它没有计划,无限竞争,从竞争中又产生了“工业封建主义”即垄断,由此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和生产危机。服从于这一运作规律,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要符合自己的意愿,即使其行为有害于社会也在所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可以丝毫不加考虑,社会个人与集体处在经常斗争状态,一些人的幸福与发财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甚至是毁灭之上。
——摘编自王斯德《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傅立叶和亚当·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不同看法。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傅立叶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史实说明后人为解决“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所作的有益尝试。
【答案】(1)傅立叶:导致无序生产;个人利益至上;加剧社会斗争。亚当·斯密:带来有序生产;增加个人财富和国民财富;有利于社会和谐。
(2)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尝试: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社会在进行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可知亚当·斯密认为自由主义有利于强化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生产的无序化,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促进个人和国家的财富增长。“由此使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和生产危机”“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社会个人与集体处在经常斗争状态,一些人的幸福与发财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甚至是毁灭之上”,可知傅里叶认为自由主义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和无序化生产,人们只关注个人利益,导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最终导致社会斗争加剧。
(2)结合所学知识,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的,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部分弊端逐渐暴露的结果。为了克服自由主义的弊端,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办法来减轻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而新经济政策则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借用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国则建立了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1) 傅立叶:导致无序生产;个人利益至上;加剧社会斗争。亚当·斯密:带来有序生产;增加个人财富和国民财富;有利于社会和谐。
(2) 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尝试: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工业革命时期经济思想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0.(2022高三下·沈阳开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但从其实质含义来界定社会主义可以向上追溯五百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乌托邦意为“空想的国家”)。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欧文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880年恩格斯发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原则。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就“社会主义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答案】示例一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阶段性。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之后不断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欧文建立的“和谐移民社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一次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继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东欧国家、中国等相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社合主义从一国发展到欧亚多国。
社会主义建设从探索到形成特色。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学习苏联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中国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发展了社会主义。
示例二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曲折性。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欧文建立“和谐移民社区”,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失败。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行系列探索逐形形成苏联模式,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后来弊端日益暴露,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模仿苏联模式进行建设,最终也都失败,社会主义发展受挫。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也曾出现失误,但是党及时进行了调整,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面临诸多问题,也曾遭遇挫折,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已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示例三 苏联和中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突出代表。
1917年,俄国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经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后,斯大林走出一条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后,根据国情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从模仿苏联到实施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
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点不同,道路不同,特点不同,结果不同。两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代表,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巩固政权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创造性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重要参照,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可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时代性等),社会主义建设典型代表,中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贡献多角度拟定论题,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最后进行升华和总结。
故答案为: 示例一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阶段性。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之后不断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欧文建立的“和谐移民社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一次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继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东欧国家、中国等相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社合主义从一国发展到欧亚多国。
社会主义建设从探索到形成特色。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学习苏联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中国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发展了社会主义。
示例二 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曲折性。
1824年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欧文建立“和谐移民社区”,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失败。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行系列探索逐形形成苏联模式,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后来弊端日益暴露,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模仿苏联模式进行建设,最终也都失败,社会主义发展受挫。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也曾出现失误,但是党及时进行了调整,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面临诸多问题,也曾遭遇挫折,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已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示例三 苏联和中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突出代表。
1917年,俄国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经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后,斯大林走出一条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开创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立后,根据国情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从模仿苏联到实施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
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起点不同,道路不同,特点不同,结果不同。两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突出代表,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巩固政权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创造性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经历了从学习模仿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定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重要参照,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答题的关键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等角度入手,并且进行归纳,那么可以汇总出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时代性等),社会主义建设典型代表,中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贡献等角度得出论题,进行阐述。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