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枣儿》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威严 楞住 咀嚼 心事重重
B.眨眼 瞒着 踌躇 津津乐道
C.搀扶 雕塑 跌倒 喜出望外
D.凝视 翘首 温和 喃喃自语
2.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子代表了新旧两个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金钩钩,银钩钩,骗人是小狗。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馋鬼 蹲坑 竹杆 钢盔
B.羡慕 情愿 呼唤 嫩白
C.童谣 骗人 沉默 光滑
D.凝视 温和 灰尘 塞进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
B.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C.仔细观察多彩生活,广泛阅读文学名著,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提高我们语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D.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
6.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匾(biǎn) 蓦然(mù) 雕塑(sù)
B.咀嚼(jiáo) 掸(dǎn)土 跌(diē)倒
C.囫囵(lùn) 钢盔(kuī) 踌躇(chú)
D.翘(qiáo)首 凝(níng)视 沮(jǔ)丧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那时,尽管我气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无可奈何。
C.老馆长注视着陨石的图片,喃喃自语:“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
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8.下列有关《枣儿》剧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状况。
二、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怎么了?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嗯?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儿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
男孩:喊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其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2)“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作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结尾的表达效果。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儿,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说话。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11.课外阅读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1)请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 自卑
① 嫌弃
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 着急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高兴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 ②
(2)文章第 段写到父亲“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根据你的理解,找出文中两处表现父亲这一“生活的艺术”的细节。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
(4)文章第 段写道“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综合表达
12.《枣儿》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请你借鉴这一写法,以某物为线索,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
13.家风,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言传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言行的风尚和作风,是家庭成员成长的“地基”。请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为深入挖掘和宣传身边的“最美家庭”及感人故事,孝感市政府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要求推荐或自荐赢得社会赞誉、彰显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家庭参评。
材料二:
(1)写一写:材料二是孙仁同学在活动中创作的一幅反映家风的漫画,请你根据漫画内容完成下面的仿写。
好家风弘扬家庭美德,孝行为 。
(2)说一说:假如你家自荐参加“最美家庭”评选,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家的家风和践行情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楞住——愣住;BCD书写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2.【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 ABC理解正确。D.这个剧本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目的并不是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文本内容,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3.【答案】B
【知识点】逗号;问号;叹号
【解析】【分析】ACD正确。B项中“脏啥”后面应为逗号,因为这句话并不是问句,而属于一种否定的说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平时学习和考试中经常涉及到的,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考试时一般会以填空和选择两种形式出现,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4.【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杆(竿)。BCD书写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对汉子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音字形的识记本题考查对同音字字形的识记,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5.【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项,两面对一面;
B项,缺主语,去掉“经过”或“让”;
C没有语病;
D项,句式杂糅,“主要成分是丁香叶、细辛”和“主要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杂糅在一个句子中。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6.【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蓦”应读“mò”;
B项,“嚼”应读“jué”;
C项,“囵”应读“lún”;
D读音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7.【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这里使用正确。
B.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这里使用正确。
C.喃喃自语: 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这里使用正确。
D.“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在汉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语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语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8.【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C项,对文中老人和孩子情感的把握不准确,作者对一老一小的纯朴、善良都给予了赞美,而对长久离家不归、忘记了家园的人表示不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文言文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9.【答案】(1)小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特点。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作简要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作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作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舞台提示不是可有可无的。
(3)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样结尾,既呼应开头,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关注戏剧舞台说明;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戏剧
【解析】【分析】 (1)结合小男孩的语言进行分析,从小男孩要把巧克力分给老人吃,给爹留枣,相信娘说的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并且大声喊等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孩子。
(2) 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据此可知这部分内容属于舞台说明,结合语境分析,老人听到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后,老人非常可怜、同情男孩,上前抚着男孩的头老人对男孩的疼爱和安慰。老人听到男孩说“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这样的话后,对男孩纯真的希望而感动,这是老人没有想到的,他原本想着男孩对爹回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当男孩说要把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都留给枣儿叔时,老人感觉小男孩真懂事,还能体察自己,因此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据此可总结出:选文中的几处舞台说明,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本义是出远门的人由于离家时间长,忘记了回家的路。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枣儿的爹不回来并不是因为不认识回家的路,而是因为他在城里又找了别的女人,又有了一个家;老人的儿子不回来也不是也认识回家的路,而是他被城里现代化的生活所吸引,在城里扎下了根,不愿再回到贫穷、落后的村里。据此可知“不认识回家的路”还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二人翘首远望的时间很长。这句话还与开头“ 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相呼应。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说明二人呼唤的次数之多,强调了男孩和老人对渴盼亲人回归的感情,从而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 小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特点。
⑵ 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做简要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作舞台说明。作用: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选文中的几处舞台说明,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舞台提示不是可有可无的。
⑶ 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⑷ 这个结尾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点评】 ⑴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舞台提示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既要掌握舞台提示的有关知识和作用,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言外之意的能力。 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10.【答案】(1)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的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在到小木屋之前,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术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①沉着镇定。面对困难,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就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到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和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发生在儿子14岁时,因为儿子贪玩,父子俩在森林中迷了路,后来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第二件事是眼下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①这句话描写的是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之后看到的周围漆黑的环境,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结合语境分析,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路,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而周围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这样的情景儿子非常的害怕。据此可知这句话属于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长舒一口气和脸上满是汗珠是对父亲的动作和外貌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历尽千辛万苦,父亲终于带儿子走出了森林,此时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因此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3)此题答看到或没看到皆可,关键是要文中找到充分的理由。比如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在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结合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分析父亲的形象, 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这说明父亲是一个沉着镇定的人。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这说明父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这说明父亲是一个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的人。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标题的语言特点及小说的人物、主旨进行分析, 这个标题把父亲比作是一盏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这两件事中儿子都是在父亲的引领下走出困境,因此这个标题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而结合小说人物分析,文中的父亲就像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结合小说主旨分析,这个标题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⑴ 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了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⑵ 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⑶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在到小木屋之前,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术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⑷ ①沉着镇定。面对困难,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就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⑸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点评】 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语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11.【答案】(1)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感动(感激、愧疚)
(2)①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②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③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④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⑤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⑥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点即可)
(3)①无私。“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②勤劳。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③友善。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车摊前歇歇脚,聊聊天,下下棋。④细致。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答出两点即可)
(4)“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示例一: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亲缘关系的体现。 示例二: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认同或不认同均可,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心情。根据题目中情节的提示可知,第①空的情节在小说第②③段,从“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 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 ”可以概括出这一部分的情节是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的情节在小说第⑧到 段,通过“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可以看出“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通过“ 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可以看出“我’的内疚之情 。
(2)父亲把修车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意思是父亲修车虽然是辛苦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一种享受,因为这样能帮到儿子,而且也方便了别人,而且他自己和他的修车铺在别人看来也是那么的令人赏心悦目,那么的轻松惬意。从文章找到与此意思相关的语句即可。如”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点即可)
⑶ 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再结合文中对父亲动作、语言描写及他的修车铺环境的介绍等分析修车老爹的形象,“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说明修车老爹无私,自己的一生都为儿子活。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这说明修车老爹的勤劳。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车摊前歇歇脚,聊聊天,下下棋。说明修车老爹友善。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说明修车老爹细致。
⑷ 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儿子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儿子的生活压力, 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总之父亲 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这就是父亲的生活。
第二问要求谈自己的看法,此题答案是多元的,认同或不认同皆可,关键是要结合现实生活阐述令人信服的理由。如: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亲缘关系的体现。如: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故答案为:⑴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感动(感激、愧疚)
⑵ ①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②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③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④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⑤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⑥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点即可)
⑶ ①无私。“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②勤劳。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③友善。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车摊前歇歇脚,聊聊天,下下棋。④细致。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答出两点即可)
⑷ “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示例一: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亲缘关系的体现。 示例二: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认同或不认同均可,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的语句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⑷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能力。题目中代词指代的内容往往可以在文中找到,此题要找到有关语句并进行概括。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12.【答案】【参考例文】
爷爷有一辆自行车,简单却很结实,坐在上面很舒服,爷爷用它把我从小载到大。
我刚学会走路,爷爷就骑着那辆自行车带着我到处转,靠在他那挺拔的背上,迎着凉爽的风,我感到非常惬意。从此,只要他骑车出去办什么事,我必定跟着。
后来家里买了私家车,我也渐渐远离了自行车,毕竟私家车比自行车舒服。我步入中学,经常乘坐私家车。后来,我和爸爸妈妈又搬进了新房子,远离了爷爷和那辆自行车。那辆自行车上已落满了尘土。
有一次回到爷爷家,爷爷硬拉我再坐一次自行车,我没有拒绝。他推出了那辆落满灰土的自行车,载着我出去逛了一圈。他的背已不再挺拔,他没踩几下就开始喘气。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事,让爷爷停下,扶他休息一会儿。后来我把他载了回去。自行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好像在哼唱着我们祖孙两代人的故事……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这道题要求以某物为线索,写一个作文片段,表达自己的感情。答题时要注意:①要以自己熟悉的物件为写作对象;②要围绕这个物件写几件事;③要表达一定的感情;④语言要准确、通顺,生动形象。比如可以“台灯”为线索写一个片段,首先交代台灯的来历(比如是奶奶给你买的),然后围绕台灯写一两件事,最后表达对奶奶的怀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写片段作文的能力。例文以“爷爷的自行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先写我小时候爷爷骑着那辆自行车带着我到处转,表达了爷爷对我的爱和我对爷爷的依恋,再写买了私家车后那辆自行车落满了灰尘,最后写我骑自行车在爷爷,表达了我对爷爷的关爱。因此这个片段作文通过一辆自行车表现了浓浓的祖孙情。
13.【答案】(1)影响子孙品行(凸显言传身教、践行和谐理念)
(2)略
【知识点】图表信息;语言简明;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首先要分析例句特点,例句的内容是写家风的影响,其中“弘扬家庭美德 ”是动宾短语,“家庭美德”属于偏正短语。然后再认真观察漫画内容,可以看出漫画上画了三个人:分别是爷爷、爸爸、孙子,爸爸正在给爷爷洗脚,这时孙子也端来一盆水,对爸爸说:爸爸,我也要给你洗脚。由此可以孙子孝敬的品德是受其爸爸的影响。据此可以仿写出的句子是:孝行为
影响子孙品行。(凸显言传身教、践行和谐理念)
(2)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写出自己家的家风和践行情况即可。
故答案为:⑴ 影响子孙品行(凸显言传身教、践行和谐理念)
⑵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仿句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⑵本题考查个性展示。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枣儿》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威严 楞住 咀嚼 心事重重
B.眨眼 瞒着 踌躇 津津乐道
C.搀扶 雕塑 跌倒 喜出望外
D.凝视 翘首 温和 喃喃自语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楞住——愣住;BCD书写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2.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子代表了新旧两个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 ABC理解正确。D.这个剧本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目的并不是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首先要理解文本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文本内容,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B.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C.金钩钩,银钩钩,骗人是小狗。
D.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答案】B
【知识点】逗号;问号;叹号
【解析】【分析】ACD正确。B项中“脏啥”后面应为逗号,因为这句话并不是问句,而属于一种否定的说法。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平时学习和考试中经常涉及到的,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考试时一般会以填空和选择两种形式出现,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馋鬼 蹲坑 竹杆 钢盔
B.羡慕 情愿 呼唤 嫩白
C.童谣 骗人 沉默 光滑
D.凝视 温和 灰尘 塞进
【答案】A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杆(竿)。BCD书写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对汉子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音字形的识记本题考查对同音字字形的识记,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
B.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C.仔细观察多彩生活,广泛阅读文学名著,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提高我们语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D.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项,两面对一面;
B项,缺主语,去掉“经过”或“让”;
C没有语病;
D项,句式杂糅,“主要成分是丁香叶、细辛”和“主要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杂糅在一个句子中。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6.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匾(biǎn) 蓦然(mù) 雕塑(sù)
B.咀嚼(jiáo) 掸(dǎn)土 跌(diē)倒
C.囫囵(lùn) 钢盔(kuī) 踌躇(chú)
D.翘(qiáo)首 凝(níng)视 沮(jǔ)丧
【答案】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蓦”应读“mò”;
B项,“嚼”应读“jué”;
C项,“囵”应读“lún”;
D读音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那时,尽管我气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无可奈何。
C.老馆长注视着陨石的图片,喃喃自语:“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
D.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答案】D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这里使用正确。
B.无可奈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这里使用正确。
C.喃喃自语: 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这里使用正确。
D.“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因为在汉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语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语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8.下列有关《枣儿》剧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状况。
【答案】C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解析】【分析】ABD理解正确。C项,对文中老人和孩子情感的把握不准确,作者对一老一小的纯朴、善良都给予了赞美,而对长久离家不归、忘记了家园的人表示不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文言文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二、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怎么了?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嗯?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儿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
男孩:喊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其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2)“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作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小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特点。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作简要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作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作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舞台提示不是可有可无的。
(3)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样结尾,既呼应开头,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关注戏剧舞台说明;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戏剧
【解析】【分析】 (1)结合小男孩的语言进行分析,从小男孩要把巧克力分给老人吃,给爹留枣,相信娘说的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并且大声喊等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孩子。
(2) 舞台提示又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据此可知这部分内容属于舞台说明,结合语境分析,老人听到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后,老人非常可怜、同情男孩,上前抚着男孩的头老人对男孩的疼爱和安慰。老人听到男孩说“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这样的话后,对男孩纯真的希望而感动,这是老人没有想到的,他原本想着男孩对爹回来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当男孩说要把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都留给枣儿叔时,老人感觉小男孩真懂事,还能体察自己,因此老人紧紧搂住男孩。据此可总结出:选文中的几处舞台说明,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本义是出远门的人由于离家时间长,忘记了回家的路。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枣儿的爹不回来并不是因为不认识回家的路,而是因为他在城里又找了别的女人,又有了一个家;老人的儿子不回来也不是也认识回家的路,而是他被城里现代化的生活所吸引,在城里扎下了根,不愿再回到贫穷、落后的村里。据此可知“不认识回家的路”还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二人翘首远望的时间很长。这句话还与开头“ 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相呼应。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说明二人呼唤的次数之多,强调了男孩和老人对渴盼亲人回归的感情,从而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 小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特点。
⑵ 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做简要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作舞台说明。作用:剧本中的舞台说明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选文中的几处舞台说明,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舞台提示不是可有可无的。
⑶ 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⑷ 这个结尾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点评】 ⑴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舞台提示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既要掌握舞台提示的有关知识和作用,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言外之意的能力。 言外之意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儿,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中国年度小小说》,略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说话。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答案】(1)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的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2)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在到小木屋之前,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术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①沉着镇定。面对困难,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就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到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和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发生在儿子14岁时,因为儿子贪玩,父子俩在森林中迷了路,后来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第二件事是眼下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①这句话描写的是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之后看到的周围漆黑的环境,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结合语境分析,父子俩在森林里迷路路,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而周围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这样的情景儿子非常的害怕。据此可知这句话属于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长舒一口气和脸上满是汗珠是对父亲的动作和外貌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历尽千辛万苦,父亲终于带儿子走出了森林,此时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因此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3)此题答看到或没看到皆可,关键是要文中找到充分的理由。比如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4)在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结合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情、外貌分析父亲的形象, 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这说明父亲是一个沉着镇定的人。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这说明父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这说明父亲是一个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的人。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5)结合标题的语言特点及小说的人物、主旨进行分析, 这个标题把父亲比作是一盏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这篇小说写了两件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这两件事中儿子都是在父亲的引领下走出困境,因此这个标题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而结合小说人物分析,文中的父亲就像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结合小说主旨分析,这个标题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⑴ 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了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⑵ ①(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②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⑶ 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在到小木屋之前,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术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⑷ ①沉着镇定。面对困难,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就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⑸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点评】 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语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⑸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11.课外阅读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1)请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 自卑
① 嫌弃
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 着急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高兴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 ②
(2)文章第 段写到父亲“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根据你的理解,找出文中两处表现父亲这一“生活的艺术”的细节。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
(4)文章第 段写道“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感动(感激、愧疚)
(2)①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②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③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④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⑤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⑥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点即可)
(3)①无私。“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②勤劳。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③友善。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车摊前歇歇脚,聊聊天,下下棋。④细致。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答出两点即可)
(4)“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示例一: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亲缘关系的体现。 示例二: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认同或不认同均可,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分析】(1)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心情。根据题目中情节的提示可知,第①空的情节在小说第②③段,从“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 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 ”可以概括出这一部分的情节是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的情节在小说第⑧到 段,通过“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可以看出“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通过“ 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可以看出“我’的内疚之情 。
(2)父亲把修车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意思是父亲修车虽然是辛苦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一种享受,因为这样能帮到儿子,而且也方便了别人,而且他自己和他的修车铺在别人看来也是那么的令人赏心悦目,那么的轻松惬意。从文章找到与此意思相关的语句即可。如”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点即可)
⑶ 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再结合文中对父亲动作、语言描写及他的修车铺环境的介绍等分析修车老爹的形象,“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说明修车老爹无私,自己的一生都为儿子活。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这说明修车老爹的勤劳。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车摊前歇歇脚,聊聊天,下下棋。说明修车老爹友善。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说明修车老爹细致。
⑷ 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儿子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儿子的生活压力, 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总之父亲 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这就是父亲的生活。
第二问要求谈自己的看法,此题答案是多元的,认同或不认同皆可,关键是要结合现实生活阐述令人信服的理由。如: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亲缘关系的体现。如: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故答案为:⑴父亲坚持在小区摆摊修车;感动(感激、愧疚)
⑵ ①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②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③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④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⑤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⑥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点即可)
⑶ ①无私。“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②勤劳。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③友善。父亲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车摊前歇歇脚,聊聊天,下下棋。④细致。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答出两点即可)
⑷ “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示例一: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亲缘关系的体现。 示例二: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认同或不认同均可,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目的语句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⑷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句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能力。题目中代词指代的内容往往可以在文中找到,此题要找到有关语句并进行概括。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三、综合表达
12.《枣儿》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请你借鉴这一写法,以某物为线索,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
爷爷有一辆自行车,简单却很结实,坐在上面很舒服,爷爷用它把我从小载到大。
我刚学会走路,爷爷就骑着那辆自行车带着我到处转,靠在他那挺拔的背上,迎着凉爽的风,我感到非常惬意。从此,只要他骑车出去办什么事,我必定跟着。
后来家里买了私家车,我也渐渐远离了自行车,毕竟私家车比自行车舒服。我步入中学,经常乘坐私家车。后来,我和爸爸妈妈又搬进了新房子,远离了爷爷和那辆自行车。那辆自行车上已落满了尘土。
有一次回到爷爷家,爷爷硬拉我再坐一次自行车,我没有拒绝。他推出了那辆落满灰土的自行车,载着我出去逛了一圈。他的背已不再挺拔,他没踩几下就开始喘气。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事,让爷爷停下,扶他休息一会儿。后来我把他载了回去。自行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好像在哼唱着我们祖孙两代人的故事……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这道题要求以某物为线索,写一个作文片段,表达自己的感情。答题时要注意:①要以自己熟悉的物件为写作对象;②要围绕这个物件写几件事;③要表达一定的感情;④语言要准确、通顺,生动形象。比如可以“台灯”为线索写一个片段,首先交代台灯的来历(比如是奶奶给你买的),然后围绕台灯写一两件事,最后表达对奶奶的怀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写片段作文的能力。例文以“爷爷的自行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先写我小时候爷爷骑着那辆自行车带着我到处转,表达了爷爷对我的爱和我对爷爷的依恋,再写买了私家车后那辆自行车落满了灰尘,最后写我骑自行车在爷爷,表达了我对爷爷的关爱。因此这个片段作文通过一辆自行车表现了浓浓的祖孙情。
13.家风,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言传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言行的风尚和作风,是家庭成员成长的“地基”。请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为深入挖掘和宣传身边的“最美家庭”及感人故事,孝感市政府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要求推荐或自荐赢得社会赞誉、彰显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家庭参评。
材料二:
(1)写一写:材料二是孙仁同学在活动中创作的一幅反映家风的漫画,请你根据漫画内容完成下面的仿写。
好家风弘扬家庭美德,孝行为 。
(2)说一说:假如你家自荐参加“最美家庭”评选,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家的家风和践行情况。
【答案】(1)影响子孙品行(凸显言传身教、践行和谐理念)
(2)略
【知识点】图表信息;语言简明;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1)首先要分析例句特点,例句的内容是写家风的影响,其中“弘扬家庭美德 ”是动宾短语,“家庭美德”属于偏正短语。然后再认真观察漫画内容,可以看出漫画上画了三个人:分别是爷爷、爸爸、孙子,爸爸正在给爷爷洗脚,这时孙子也端来一盆水,对爸爸说:爸爸,我也要给你洗脚。由此可以孙子孝敬的品德是受其爸爸的影响。据此可以仿写出的句子是:孝行为
影响子孙品行。(凸显言传身教、践行和谐理念)
(2)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写出自己家的家风和践行情况即可。
故答案为:⑴ 影响子孙品行(凸显言传身教、践行和谐理念)
⑵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仿句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⑵本题考查个性展示。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