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河南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强化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7 15:4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河南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①,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②,感周之颡③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④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⑤,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⑥之。
【注释】①雕陵之樊:雕陵为陵园名。樊,篱笆。②运寸:指直径一寸,形容鸟眼睛很大。③颡(sǎng):额头。④殷:大。⑤蹇(jiǎn)裳躩(jué)步:用手提起衣裳,快速行走。⑥谇(suì);斥责,诘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
(2)而后作 作________
(3)异鹊从而利之 从:________
(4)捐弹而反走 反: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B.曾益其所不能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一异鹊自南方来者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D.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4.读了甲、乙两文,试分析孟子和庄子说理的风格有何不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见足下①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
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旁有兄弟以为之助,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③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①】《答李几仲书》是由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写给李几仲的一封劝勉信。李几种是一个小有成就但又很自负的年轻人,他给黄庭坚写信,并附上自已得意的文章,既是求教,也有炫耀之意。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俟其欣悦 俟:
(3)窘于衣食 窘: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窘于衣食/皆以美于徐公
B.益慕圣贤之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无从致书以观/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D.不得已而从仕/择其善者而从之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9.【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章。【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于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乙】文中黄庭坚对李几仲提出了什么希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恳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官职,从权制②,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③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④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
【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③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④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抚百姓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悉以咨之 可以一战(《曹别论战》)
B.先帝称之曰能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C.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D.可谓识治之良才 秦王谓唐雎曰(《唐雎不辱使命》)
12.(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B.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C.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4.(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睛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噫!凡今我为是物主,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
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节选自《白居易集·庐山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塞(jiǎn)剥:指时运不济。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 (3)其境胜绝 (4)明年春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匡庐奇秀 佳木秀而繁阴
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忘路之远近
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乐天既来为主 既克,公问其故
1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1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仰 观 山 俯 听 泉 傍 睨 竹 树 云 石。
19.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1)____”,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2)____”。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3)____,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4)____。
五、古诗文比较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0.解释加点的词
(1)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既克,公问其故。
21.翻译句子
(1)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2.对两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甲词上片写军旅生活,下片前四句写战场,层次明晰,一目了然。
B.乙文选自《左传》,运用史家笔法,长于记事,语言精练,详略得当。
C.两诗文都是战争题材,甲词重于抒情达志;乙文长于记事,兼而有“论”。
D.“可怜白发生”变雄壮为悲壮,表达了词人昂扬向上、豁达浪漫的情调。
23.“以”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何以战 B.必以分人 C.可以一战 D.必以情
24.甲词赋予战争以“壮”:“壮”在醉里、梦中,“壮”在分炙、奏乐、点兵,“壮”在马快、弦鸣……乙文赋予战争以“气”,请从排比的角度,简析划线句子其“气”之妙。
六、阅读下列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②,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③,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己卯上元: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曾被贬至此。②民夷杂糅: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 。③韩退之:韩愈,字退之。曾写诗《赠侯喜》,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25.上述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苏轼,他是_______(朝代)文学家,他因散文成就而位列“______________”之一。
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归舍已三鼓矣( )
(2)更欲远去( )
27.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B.庭院下的月亮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C.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D.庭院下的月亮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
予欣然从之。
2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三部作品所述事件均发生在元丰年间,中秋月夜之时。
B.三部作品中,与作者同游之人是子由、怀民和老书生。
C.三部作品都借月下自然美景,抒发赏景时的喜悦之情。
D.三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仕途不顺时的复杂情感。
3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甲】词上阕“____”和“____”两个字,【乙】文末“_______”一词,都可以看到诗人矛盾复杂的内心情感。
(2)【丙】文中写作者“放杖而笑”,请结合全文内容与注释,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笑”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七、名人大家的书信是“书信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学习小组为了进一步探究“书信文化”,获取给养,摘录了以下三则材料进行交流探讨。请你认真阅读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材料二】
自南方多事以来①,日夕忧汝。得昨日递中书②,知与新妇、诸孙等各安,官守无事,顿解远想。
欧阳氏自江南归明③,累世蒙朝廷官禄;吾今又被荣显,致汝等并列官裳,当思报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
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④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已寒,好将息。不具。吾书送达通理十二郎。
(欧阳修《与十二侄》,有删减)
【材料三】
承示近文,只如此作便得也。但古诗中时复要一联对属,尤见工夫。
(节选自欧阳修《与十二侄》)
【材料四】
戏答元珍⑤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南方多事:指北宋仁宗年间广西一带的农民起义。时欧阳修之侄通理任象州(今属广西)司理。②递中书:通过驿站传来的书信。③归明:归附明主,指归顺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统一江南,江西庐陵欧阳修的先辈也随之成为大宋的臣民。④官下:指官职管辖地域内。⑤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
3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但存心尽公
(3)吾不阙此物
3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吾 在 官 所 除 饮 食 物 外 不 曾 买 一 物 汝 可 安 此 为 戒 也
33.文言虚词有很强的表现力,请联系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也”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慎不可思避事也!
34.《戏答元珍》尾联写道“野芳虽晚不须嗟”,有人认为“嗟”是欧阳修豁达超脱的精神表达,有人认为是无奈凄凉的伤感。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
3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欧阳修对小辈在为官和作诗上提出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欧阳修自身是否做到了这些“要求”?
八、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乙】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后登进士第,为监察御史。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①,地又荒疠②,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③,一寓诸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装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窜斥:贬逐。②荒疠:指南蛮瘴疠之地。③堙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
【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36.下列加点字与“心乐之”的“乐”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二人者奇其才 B.凄神寒骨 C.皆若空游无所依 D.一寓诸文
37.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少 精 敏 绝 伦 为 文 章 卓 伟 精 致 一 时 辈 行 推 仰。
3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39.后人评价【丙】诗第四句“榕叶满庭莺乱啼”,一个“乱”字一语双关,“物之境”与“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作赏析。
40.结合【乙】文中柳宗元的身世经历,再联系【甲】文,分析【丙】诗中作者会有“春半如秋”之感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 同“增”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跟随 同“返”,返回
2.D
3.(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2)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
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招引!
4.孟子善于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他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庄子善于使用生动形象的故事,使逻辑推理融于具体形象中,使其说理不仅深入浅出,而且极具启发性。(意思对即可)
5.假:借 俟:等待 窘:穷困
6.D
7.(1)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2)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或“我很遗憾没有认识您”)。
8.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9.勤奋好学,诚信 珍惜时间(或“努力学习”“不要自负”等)
10.(1)罚 (2)遗憾 (3)安抚、抚慰
11.C
12.D
13.(1)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当私心偏袒,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2)善行无论多么小,没有不奖赏的;恶行无论多么细,没有不处罚的。
14.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15.(1)德行美好;(2)博学的人;(3)极(最);(4)第二年。
16.D
17.(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我)最终收获了所喜爱的,又为什么要求(别的)呢?
18.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19.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其境胜绝,又甲庐山(或:“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豁达乐观。
20.(1)军队 (2)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已经
21.(1)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2.D
23.B
24.划线句子为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一方面强调了作战击鼓激发士兵“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一、再、三”连用,形成排比,读来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5. 宋代 “唐宋八大家”
26. 归来、返回 又、还
27.C
28.我高兴地跟随着他们。
29.D
30. 欲 恐 闲人 ①为自己身处逆境的超然洒脱而笑(为自己能放下得失而笑) ②为韩愈不得志无奈远去而笑(为韩愈放不下得失而笑)
31.(1)以……为乐 (2)只(只要)(3)同“缺”,缺少
32.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33.第①句中“也”,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较为缓和(舒缓),表达了作者与百姓同游同乐,纵情山水的平和愉悦(自得等亦可)。第②句中“也”,加强语气(祈使语气等亦可),表达了作者对小辈在国家需要时不要逃避的殷切教诲和期望。
34.示例一:我认为体现了豁达超脱的精神。虽然诗人被贬谪到荒僻之地,以抱病之躯而又无奈度过一年,但从颔联和尾联来看,作者仍不失积极的心态。颔联写景,残血压枝,但是仍旧有桔,冻雷之下,春笋欲抽芽,不失生机,尾联则直说自己曾经在洛阳欣赏过牡丹花,虽然夷陵的野花开放较晚,不如洛阳的牡丹花,但是也不必嗟叹。这就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示例二:我认为体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的凄凉之情。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是故作豁达,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而且这种无奈和凄凉是与前面思乡、时光易逝的感受一脉相承的。题目中“戏”字,看似轻松,实则充满无奈与凄凉。
35.欧阳修对小辈提出要求:要为国家尽忠职守。国家有所派遣,你应该尽力向前,不得逃避,(“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但存心尽公”)。为官应当廉洁(“于官下宜守廉”)。作诗一定要注意诗句间的对仗(“古诗中时复要一联对属,尤见工夫”)。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依然一心为民,与民同乐(“太守之乐其乐也”),坚守为国尽忠之心。在给十二侄的书信中,他现身说法,强调自己在官任上除饮食外不买一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正是他廉洁的表现。他所写的《戏答元珍》的颔联“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对仗工整,正体现了他做诗的主张(举颈联也对)。
36.A
37.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38.(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字词: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灭,暗,看不见。)
(2)(柳宗元)写了十几篇诗文,阅览诗文的人都为他感到凄凉,心生同情。(重点字词:为,写;骚文,《离骚》体文章,诗文;凄恻,感动,凄凉,哀婉)
39.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心绪。
40.乙文中可知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后,被一贬再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可见其心绪凄迷;在甲文中,作者借游山玩水排遣苦闷,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流露出来;而丙诗中“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正是诗人在一场大雨过后,看到眼前落花满地、落叶满庭的萧瑟景象,像极了秋风扫落叶的情景,于是此景又触动心中凄情,产生“春半如秋”的伤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