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山水游记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脾睨①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③,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睥睨(pì nì):即“埤垸”,城上有孔的矮墙。②梁欐(lì):屋的正梁。③伎:同“技”。
1.根据方法的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句 方法 解释
(1)寻之无所得 查阅词典法:①搜求,寻找;②探究;③沿着,顺着;④随即,不久 (填序号)
(2)类智者所施设也 课内迁移法:绝类弥勒
(3)益奇而坚 参考成语法:精益求精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B.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C.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D.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2)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4.选文与《小石潭记》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慧庆寺玉兰记(戴名世)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②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③有可感者,故记之。
【注】①朱先生:指朱彝尊,清初文学家,曾任史官。②幽潜:指幽居避世。③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无论魏晋___________ (2)往来翕忽__________
(3)竟未有知者________ (4)因叩门而入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
7.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8.文中写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谒寇莱公①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②,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③,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④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寇莱公:北宋名相寇准。②飂飃(liáolì):凄冷的样子。③间(jiàn)见(xiàn):和“层出”意思一样,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间,更迭。④廨(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⑤令:知县。下文“阙令”中的“令”,同义。
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日重阴微雪 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中书》
B.幽奇绝境 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C.余自吴入楚 自非亭午夜分 《三峡》
D.遂登双柏堂 遂至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
1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
B.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
C.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
D.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2.文中说“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是因为白云亭群山环拥、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峡州至喜亭记①
欧阳修
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虞部郎中朱公②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为下州,廪③与俸皆薄,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④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焉 。
[注释]①此文是欧阳修被贬后,在峡州夷陵县任县令时所作。②朱公:朱庆基,时任峡州知州。③廪:粮食。④恺悌(kǎi tì)君子:指品德优良的人。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及顾视 ( )
(2)作至喜亭于江津( )
(3)廪与俸皆薄 ( )
(4)属笔于修焉 ( )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故 舟 人 至 此 者 必 沥 酒 再 拜 相 贺 以 为 更 生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
16.有同学参照《醉翁亭记》中的“而”“也”的用法,对下面句子做了添字处理,你认为是否合理?请简述理由。
[原句]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麇溃漂没不见踪迹。
[改句]倾折而回直,捍怒而斗激也,束之而为湍,触之而为旋也。顺流之舟顷刻而数百里,不及顾视也,一失毫厘而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也。
17.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朱公。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蝴蝶泉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18.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余闻之已久(听说) B.溯之又西(逆流而上)
C.游人俱从此月(全,都) D.过五月乃已(就)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均相同的一项是( )
A.溯之又西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 或王命急宣
C.群而观之 人不知而不愠
D.至此又以时早未花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0.下列句子句式与“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急湍甚箭
C.相与步于中庭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B.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C.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D.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2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蝴蝶泉在波罗村西边的山脚下,是当地有名的奇异景象。
B.合抱粗的大树下有一泓泉水,东面不远处,又有一棵小树,树下也有一个小泉。
C.泉上的这棵大树每年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
D.有人说,蝴蝶是花变化而成的,有人说是因为花的形状和蝴蝶相似,所以引来了同类,作者认为后者正确。
23.翻译句子。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繚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介然:界限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旋转。④摩戛:两物相摩擦。
2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去( ) (2)寐( ) (3)往往( )
2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2)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
26.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荫台记 袁中道
长安里居左有园,多老松。门内亘以清溪,修竹丛生水涯。过桥,槐一株,上参天,孙枝皆可为他山乔木。其余桃李枣栗之属,郁然茂盛。内有读书室三楹,昔两兄与予,同修业此处。两兄相继进士举家皆入城市而予独居此。夏日无事,乃于溪之上,槐之下,筑一台。台为青槐所覆,日影不能至,因名之曰“清荫”,而招客以乐之。虽无奇峰大壑,而远冈近阜,郁郁然攒浓松而布绿竹,举凡风之自远来者,皆宛转穿于万松之中,其烈焰尽而后至此;而又和合于池上芰荷之气,故虽细而清冷芬馥。至日暮,著两重衣,乃可坐。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乃大呼客曰:“是亦不可以隐乎!”
27.用斜线“/”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两 兄 相 继 进 士 举 家 皆 入 城 市 而 予 独 居 此。
28.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其余桃李枣栗之属( ) ②因名之曰“清荫”( )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俯观鱼戏,仰听鸟音,予意益欣欣焉。
30.根据划线句,对清荫台虽“夏日”而“清冷”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荫台被青槐覆盖,太阳照射不到。
B.清荫台位于奇峰大壑之中,群山围绕。
C.清荫台四周遍布浓松绿竹。
D.远处吹来的风,热度被万松过滤变得清冷。
31.“亭台楼阁”的意象,是古代散文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亭台楼阁记”已成为古代散文中的一类文体。请从写作意图角度评析《清荫台记》,说说这类文体的特点。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 溪
粟山①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工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②短小,屈曲槎桠,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余友江道暗有精舍③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④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有删改)
【注释】①粟山:在灵隐寺西。②梅格:指梅树的品种、格局。③江道闇(àn):江浩,宇道闇。钱塘人。明亡为僧,更名为智宏。钱谦益有“横山题江道闇蝶庵”诗相赠,诗中蝶庵,即本文所谓精舍。精舍:佛道修炼居住之所。④鹿鹿:同“碌碌”,状平庸。
32.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成语“锦绣山河”中“锦绣”的本义为“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比喻美丽或美好。据此可类推“锦绣之地”中的“锦绣”也为此意。
B.“以其地丰厚”与“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都是“凭借”之意。
C.字典中“遂”有“如意”“于是”“成功”等意思,文章中“后人遂以名”的“遂”应为“于是”之意。
D.金文的“厌”字,由“犬”“口”“肉”组成,表示狗的嘴里衔一块肉,是饱足、满足的意思。所以“目厌绮丽,耳厌笙歌”中的“厌”有“满足”之意。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B.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C.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D.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3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35.“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中,将月下芦花比作白雪,体现了芦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本文说说作者为何“至今犹有遗恨”。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②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③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①欹:倾斜;嵌:张开。②逸民退士:都指隐士。③置:设置。
3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凄神寒骨( ) (2)便要还家( )
(3)不可名状( ) (4)合营溪( )
37.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此 溪 若 在 山 野 之 上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在 人 间 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3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39.面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呢?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①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②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③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④己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④阖:草帘子。
4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自北门桥西行 西:______
(2)为南唐避暑所 所:______
(3)仍名曰随园 名:______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2)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42.结合选文内容,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43.选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1)③(2)像,好像 (3)更加
2.A
3.(1)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2)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4.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寂(忧伤悲苦、凄凉苦楚)的感情;选文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链接材料】(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我题下字就离开了。
5. 更不用说 轻快敏捷的样子 最终,终究 于是
6.(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
7.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8.通过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久远的感悟。
参考译文:
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那里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然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可能最终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
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于是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9.D
10.C
11.堂下原先有寇莱公所栽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
12.“古木森然”“栏外双瀑泻石涧中”。
参考译文:
拜见寇莱公词堂,登上秋风亭,下面挨着长江。这一天天阴很重下着小雪,天气凄冷,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怅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于是又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堂下原先有寇莱公所栽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然而南山峰峦很多,秀丽可爱。白云亭是天下最幽奇最绝妙的地方,群山环围着,一层一层显现出来,古木繁密茂盛,往往都是二三百年长起来的。亭栏外面有两个瀑布直流进山涧中,像珍珠在跳跃,像玉屑在飞溅,冷气侵入骨间。它的下面是慈溪,奔流着与长江会合。我从江浙进入湖北,行程五千余里,经过了十五州,最美的亭台没有超过白云亭的,只在县尉办公之地的后方。巴东知县一点事也没有,作县令的可以睡觉、吃饭都在亭子中,那种乐趣简直无边,可是县令空缺动不动就是二三年,没有人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
13. 回头看 渡口 微薄 同“嘱”,嘱托
14.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15.即使官员有很好的政绩,也不能够传誉天下作为晋升的资本。
16.不合理。原句中写出了三峡水的咆哮奔流、急流狂浪、行船之险。加上“而”“也”后,减慢了节奏,舒缓了语气,给人悠闲自得之感,与三峡水势之急之险、气势之磅礴和行船者紧张的心情不吻合。
17.①心系百姓:他在江边渡口修建至喜亭作为船家的休息场所;②积极乐观(淡薄名利):他处在僻远的夷陵,俸禄微薄,即便治理得很好,也不能成为晋升的资本,但是他却能接受这种状况;③政绩显著:他到任后年年丰收,人民生活富足,还修建馆驿,方便往来的客商。
参考译文:
岷江是集合了蜀地各条大小水路形成的,出了三峡就叫做荆江,河道曲折蜿蜒,水流激荡湍急。受到束缚,就成为了急流,有所抵触,就成为漩涡。坐船顺流而下,顷刻之间就驶出数百里,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行舟之时如果稍微出点闪失与水道中的礁石相撞,船马上就会被撞得粉碎然后被水流吞没。所以只要是从蜀地运货充实国库和提供朝廷用于各地州府的产品,一般都是由陆路运输。只有剩下那些不重要的东西才走水路运输,而且运送这些货物就像扔掉了一样,岷江的凶险和其不可预知性就像这样。夷陵作为州县,正在三峡出口上,岷江到这里水流才转而平和。所以那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喝酒感谢老天爷,互相祝贺就像再世为人一样。
尚书省下工部所辖虞部郎中朱再治到任夷陵州三个月,在江边渡口修了一座至喜亭,作为从岷江而来的船家的休息场所。而且至喜亭的名字还含有岷江水路的凶险到这里就平定了,行人为此而感到幸运和高兴的意思。夷陵作为偏远州县,这里的官员的俸给和官禄都很微薄,而且由于地处偏远,就算官员有很好的政绩,也不能够传誉天下作为晋升的资本。然而朱再治却能够接受这种并不好的状况,而且他还能够为人们远离忧患而过上快乐的生活,《诗经》中所说的“和乐亲善,平易近人的谦谦君子”就是像他这样的人。自他到任以后,年年丰收,因为人民生活富足,还能够有所作为,施恩惠给那些往来的客商。修了馆驿来让他们休息,不会误了生意,于是过往的客商们都能够有所依靠,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于是他手下的门吏们互相商量着,嘱托(我欧阳修)写了这篇文章(来歌颂他的政绩)。
18.D
19.A
20.A
21.C
22.D
23.波罗村的西山脚有蝴蝶泉的奇怪事,我听说很久了,到了这里有当地人指引说在西边。
参考译文:
向南走二里,经过第二个峡谷的南边,有村庄在大路的右边,名叫波罗村。在它西边的山脚下有蝴蝶泉这样的异景,我听说这事已经很久了,直到现在才得到当地人的指点,于是(我)让仆人挑着担子,先前往三塔寺,(投宿)何巢阿所住宿的僧舍。而我独自从村子南边往西山脚疾行。
走了半里,看见淙淙流动的清泉,沿着它逆流朝西边走了半里,就到了山脚下。有一棵一个人合抱这么粗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的小洞中涌出向东流去,(泉水)清澈如镜。东面不远处,又有一棵小树,树下也有一眼小泉,也自树的根部向东流去。两眼泉汇合成一丈见方的池沼,这就是刚才逆流的上游了。泉上这棵大树每年农历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那成千上万的真蝴蝶又须尾相衔,从树顶倒着悬挂而下,直垂至水面,五彩缤纷,络绎不绝。游人都从那个月开始,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歇。
我在广东西边的三里城,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令人惊异的地方,而现在时间太早,还没有开花。向当地人询问,有人说,蝴蝶是花变化而成的,有人说是因为花的形状和蝴蝶相似,所以引来了同类,不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啊。
24. 距离 入睡,睡着 常常
25.(1)有僧人穿着布袍、趿拉着鞋子前来相迎。
(2) 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
26.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
《新城游北山记》: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同行的几位朋友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同行的几位朋友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常常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链接材料: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27.两 兄 相 继 进 士/ 举 家 皆 入 城 市 /而 予 独 居 此。
28. 类 命名
29.低头(可以)看到鱼儿(在水里)嬉戏,抬头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我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了。
30.B
31.《清荫台记》记叙筑台缘由,描写清荫台以及周围景色,抒发作者陶醉于清幽环境中的闲适愉悦,表达了自己不入流俗、追求隐逸的人生理想。“亭台楼阁记”一般通过叙写建造缘由,写景状物,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作者的理想志趣。
参考译文:
长安里的左边有一个花园,有很多古老的松树。里面横贯一条小溪,修长的竹子密密地生长在水边。过了桥,有一颗槐树,上面顶着天,边上的树枝都和其他地方的圆木差不多。其他还有桃树、李树、枣树、栗树等这类的,都是非常茂盛。里面有三间读书的屋子,以前我和两个兄长,共同在这里学习。两个兄长相继考中进士,全家都搬到城市里去了,只剩我独自居住在这里。夏天没有什么事,便在小溪的上面,槐树的下面,筑起一个亭台。亭台被槐树遮盖,阳光照不进来,于是起名叫“清荫台”,用来招待朋友玩乐。虽然没有险奇的山峰沟壑,但远山近山很有层次,郁郁葱葱地遍地积满了老松树和绿色的竹子,但凡风从远方来,都辗转穿梭于松林之中,毒辣的热气散尽之后才到亭台这边来,再附和着河池上的莲荷的味道,虽然细弱,但清冷芬芳。到太阳落山了,须穿两层衣服,才能坐下来。低头看鱼儿的嬉戏,抬头听鸟儿的声音,我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了。于是大声对客人说:“这里不可以隐居吗!”
32.B
33.D
34.想寻找深幽的溪流和迂回曲绕的山谷,可以像桃源、菊花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
35.(1)比喻的妙处:体现芦花纯白洁净的特点。
(2)遗憾的原因:①西溪景色极为幽美,有奇峰、古梅、溪山、芦花等,值得隐居。②“我”留恋于凡俗尘世,没有随友人一同隐居西溪。
参考译文:
粟山高六十二丈,绕一周共十八里二百步。山下面有个岭叫石人岭,(石人岭)陡峭挺拔十分稳固地矗立着,形状和人的形状相似,(旁边)类似于发髻的两座山峰也是一副耸立的样子。过了(石人岭)就是西溪,(这里)居住着几百户村民,(村民)聚集起来成为村落和集市。相传在北宋南度的时候,宋高宗第一次到武林,因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便说:“西溪暂且留下(供定都选用)。”后人于是便用这个名字来给(西溪)命名。(西溪)处地十分偏僻幽静,有很多古梅,梅花树枝条短小,枝条弯曲并密集交错,很像黄山的松树。喜欢游玩的人到这个地方,买了些很小的(梅花),栽种在花池或树盆里,来作为精致景观。这个地方有间秋雪庵,(里面)一片芦花,在明月的照映之下,白得像堆积的雪一样,真是奇妙的景观。我说西湖确实是江南美丽的地方,深入它中间的时候,眼睛就会满足色彩绚烂的景色,耳朵就会满足笙笛奏出的乐曲,想寻找深幽的溪流和迂回曲绕的山谷,可以像桃源、菊花那样避让尘世的地方,应当把西溪当作最好的地方。我的朋友江道暗在西溪有精巧的房子,邀请我一同归隐。我因为为世务事情而繁忙,未能赶到那里,到现在还深感遗憾悔恨。
36. 使……凄 同“邀”,邀请 形容、说出 汇入
37.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38.(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于是就把它命名为右溪。
39.美景无人欣赏的惋惜,对自己所处境遇的慨叹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参考译文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40. 向西 处所,地方 命名
41.(1)让我居住在这里,那我每天都到这里来。
(2)我竟然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42.最初建造它的主人姓“隋”,人们称之为隋园;三十年后作者修葺荒芜的隋园,因势取景,取了和“隋园”同音的“随园”的名称。(意思对即可)
43.作者愿意花银子买下荒芜的园子并修葺改名为“随园”,并以辞官来换取与园子的日日相伴,体现了作者不慕官场名利、享受自在随性、向往洒脱不羁生活的人生志趣。(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金陵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边就消失了。(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登上小仓山,所有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城里人来游玩,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隋园,是因为主人的姓氏。三十年后,园林倾塌而且荒芜,禽鸟都讨厌这个地方,各种花卉都荒芜凋谢了。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路径,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仍命名它叫随园,和隋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那我每天都到这里来。”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那么我的做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如果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然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