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六节
巴 西
导入新课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尔发现了一片新的陆地,于是他宣布该地区为葡萄牙国王所有。因为葡萄牙人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了贵重的红木(葡萄牙语Brasil),所以将这个地方定名为“Brasil”。中文音译过来就是“巴西”。
巴西
葡萄牙
读图说出巴西地理位置
掌握巴西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特点
理解巴西热带雨林对于全球的重要意义
了解巴西工农业发展
了解巴西人口与城市分布
学习目标
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
知识目录
一
二
发展迅速的经济
三
人口与城市
一
二
三
绿色代表广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
黄色代表丰富的矿产等资源
蓝色天球代表1889年11月15日8时30分里约热内卢的星空
五角星代表巴西的首都和26个州
初识巴西
160°E
东半球
西半球
全部位于西半球。
大部分位于南半球,
半球位置:
赤道
为什么是南半球的星空
巴西的位置
太平洋
大
西
洋
北 冰 洋
印度洋
位于南美洲的东部,
大西洋的西岸
海陆位置:
巴
西
巴西的位置
热
带
主要位于热带。
纬度位置:
赤道穿过巴西北部,
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为什么有最大的热带雨林?
巴西的位置
①地形类型:
②地形分布:
③地势:
地形:
以平原、高原为主
北部是世界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巴西高原
南部是世界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
南高北低
巴西的自然环境
气候:
亚马孙平原以
气候为主,
巴西高原以
气候为主,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贝伦
亚热带湿润气候
巴西的自然环境
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亚马孙平原
巴西高原
贝伦
巴西利亚
巴西的自然环境
河流: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仅次于尼罗河的河流。
发源于 山脉,流向是 ,注入 洋。它长期冲积成 平原。号称“ ”。
安第斯
大西
亚马孙
河海
大
西
洋
自西向东
巴西的自然环境
亚马孙河为什么水量巨大?航运价值却很低?
巴西的自然环境
亚马孙河:
水量最大的原因:
①地处平原,北、西、南三面地势高,汇集了众多的支流;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贝伦
②主要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
巴西的自然环境
亚马孙河:
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贝伦
流域内气候湿热,开发晚,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
巴西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巴西位于 南美 洲的东部, 大西 洋的西岸,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是一个热 带国家。
2.自然环境
(1)地形: 亚马孙 平原(世界最大)和 巴西 高原(世界最大)。
(2)气候:亚马孙平原以 热带雨林 气候为主,特点是 终年高温多雨 。巴西高原以 热带草原 气候为主,特点是 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
(3)河流: 亚马孙 河,发源于 安第斯 山脉,向东注入 大西 洋。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原因:①地处平原,北、西、南三面地势高,汇集了众多的支流;②主要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流域内降水丰富。
笔记整理
点击视频观看: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哪些作用?
巴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平原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有 之称。
巴西鹦鹉
犰狳(qiú yú)
树懒
卷尾猴
“世界动植物王国”
巴西的热带雨林
涵养水源
提供氧气
调节
全球气候
提供木材
维护生物的
多样性
防止
水土流失
亚马孙热带雨林
“地球之肺”
(1)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
巴西的热带雨林
(2)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
地球之肺生病了
巴西的热带雨林
(2)危机:①乱砍滥伐; ②采矿修路等毁林;
乱砍滥伐
采矿修路等毁林
巴西的热带雨林
③原始的迁移农业(刀耕火种)
垦荒者砍倒树木并烧毁
在烧荒的土地上播种
垦荒者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
几年后作物耗尽土壤中的养分
(2)危机:
巴西的热带雨林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
水土流失加剧
空气质量变差
(3)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
巴西的热带雨林
原始的
热带雨林
遭砍伐的
热带雨林
恢复中的
热带雨林
(4)治理措施:
①禁止乱砍滥伐; ②设立国际基金;
③采育结合,合理开发。
巴西的热带雨林
巴西三大怪之炼钢用木材
巴西是拉丁美洲第一大钢铁生产国,是个缺煤的国家,却又是世界上的木材生产大国,因而许多炼钢厂都采用木材炼钢。为了不影响生态平衡。巴西政府规定伐一树,必须植一树。因此,该国炼钢厂所用的木材,都是自己工厂栽植的林木,而没有乱砍滥伐原始热带森林。
炼钢用的桉树
巴西的热带雨林
亚马孙热带雨林(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1)作用:
①涵养水源; ②提供氧气;
③调节全球气候; ④防止水土流失;
⑤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⑥提供木材。
(2)危机:
①乱砍滥伐;②采矿、修路等毁林; ③迁移农业毁林。
(3)保护措施:
①控制乱砍滥伐行为; ②设立国际基金;
③采育结合,合理开发。
笔记整理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