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数学 年级/册 五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比较多,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 我决定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联系生活法、直观教学法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第一环节我这样设计:
1.课件出示:点、线、面,回忆平面图形
(1)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那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 谁来说一说
(2)(课件展示长方体)孩子们,那这个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我们一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立体图形的名称是什么?(长方体)
2.选一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课件展示)
3.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板书课题)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辨认长方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预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具体如下:
(一)联系旧知,识面、棱和顶点
孩子们,拿着你手中的长方体盒子,找一找、摸一摸,并说一说你都从这个盒子上找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点、线、面吗?给大家指指。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上的长方体盒子演示给同学看;
1.认识面、棱和顶点
(1)教具演示:理解两个平面平行、相对的位置关系(2)教具演示:两个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段,认识棱(3)观察教具,认识顶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中的面、线、点
(二)讨论探究,学习面、线、点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指导学生4人一组,自主分工,动手操作。通过学具操作,在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中探究发现,然后交流并把发现填写在书上19页的表格上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做好板书。具体流程如下
1.课件出示问题和解题要求。
(1)小组探究,学习面的特征(2)小组探究,学习棱的特征(3)小组探究,学习顶点的特征
2.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果,并记录到书上19页的表格中。
3.小结长方体特征,引导孩子们边理解边记忆。(课件展示)(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实际操作得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小组汇报结果。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巩固练习
1.课本21页第1题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边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2.课本21页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运用所学的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小结 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生活实际,以学生观察发现、讨论交流、动手操作为主,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