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共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共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5-06 19:08:54

文档简介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道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
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难点】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知识点一 熔化、凝固
1.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视频资料)自然界中冰的熔化;北方的冬天银装素裹.像水变成冰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像冰变成水那样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你能举出生活中那些熔化和凝固的例子?
2.提出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呢?
3.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观察教材图1-11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后回答.(学生观察实验装置,讨论回答了问题后,学生对所采用的装置就有所理解.)
(1)在做海波熔化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加热?
(2)烧杯中的水量多少恰当?
(3)温度计的液泡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
(4)要记录什么数据?怎样记录数据?
(5)如何更好的描述数据?
(6)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7)怎样保证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
注意:(1)组装实验仪器顺序是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要位置适中;(2)酒精灯外焰加热,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1)展示松香的熔化过程(动画);(2)海波的熔化过程(动画);(3)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知识点二 熔点
复习提问.举例说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实验中,我们观察记录了哪些数据?
数据处理.展示学生完成的熔化时松香和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通过交流数据处理过程和心得,掌握一种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图像法.)
交流.请学生叙述自己作图的过程,介绍两个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明确用图像法从横、纵坐标轴开始,弄清两个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
根据图象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把每段物理过程和每点的物理场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织学生描述和解释物理过程.(描述和解释:松香在熔化时,需要不断地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它是逐渐变得越来越软,直至完全变为液态.固体和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而海波完全是固态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一旦开始熔化,虽继续加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直到它完全变成液态,温度才继续上升.)
教师总结.同样是固体,为什么蜂蜡与海波却这样不同呢?原来,固体分为两种:晶体、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
引出熔点概念.(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海波、冰、水晶、金属;(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认识熔点.思考:为什么在室温下,冰棒会熔化,而钢铁却不熔化呢?让学生加以讨论得出不同种晶体熔化温度一般不同.这也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看读P17表1-13回答.
表头上的105帕说明什么?
(2)哪种晶体的熔点最低?熔点是多少?
(3)白炽灯发光时,灯丝温度可高达2000℃左右,根据物质的熔点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材料作灯丝?
(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吗? (5)能否用铝锅作为容器来熔化铁 为什么
(6)如果你想知道冰是不是晶体,你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判断?
【跟进训练】
1.海波自白:“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 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解答: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2.冬天穿棉衣可以有效阻止人体热量向外散发,使人感到暖和,而棉衣自身并不发热.据说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夹克,其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降低时感到温暖.这种服装能够调节温度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衣服内胶囊中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熔化吸热,使人的温度不致升得太高;在温度降低时凝固放热,使人的温度不致降得太多,从而起到调节人体温度的作用.
3.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解答: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为什么
解答: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1.固体分为两种:晶体、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
2.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第5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2.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3.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水的三态变化.
【难点】
高压锅、电冰箱和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师在课前给出调查题目,并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一些问题并调查回答),并把调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成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事先按组分工.如: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题目.)
知识点一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关于自然界水的循环可以提出:
1.你知道蓝天里的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2.你遇到的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
3.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4.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
5.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
知识点二 高压锅
1.自学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 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2)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煮熟?
(3)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
(4)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
(5)高压锅中的易熔片起什么作用?
知识点三 电冰箱
1.对于电冰箱.
(1)电冰箱是如何制冷的?制冷物质是如何循环的?
(2)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冰箱.
知识点三 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对于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
(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教师总结,作适当补充.)
2.关于自然界水循环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补充水的三态循环规律、水资源问题、水污染问题、节约用水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高压锅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但对于它工作原理的思考同学们未必能说清楚;有关沸点和压强的关系,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虽不必展开讲,但学生要知道这个事实.
4.电冰箱的制冷技术中用到了汽化和液化知识,对于其它技术问题做适当介绍,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可以要从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导致温度变化的结果入手来介绍补充,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主要讲了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应用和熔化、汽化过程吸热的应用,(可以适当补充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辉煌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跟进训练】
1.用飞机在云层上施放固态二氧化碳可以形成人工降雨,这主要是由于( D )
A.增加了局部区域的空气密度,迫使云层下降而降雨
B.减少了局部区域的空气比热,使这些空气中的水汽放出热量,液化成水,下降为雨
C.固态二氧化碳粉末成为空气中水汽的凝结中心,并使水汽凝结成冰下降为雨
D.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热量、空气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汽液化和凝化变成水或冰晶,下降为雨
2.下面关于电冰箱的一些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
A.冰箱内的温度之所以低,是因为冰箱内冷凝剂蒸发吸吸热造成的
B.冰箱后的散热器摸起来烫手,主要是电流通过导体发热造成的
C.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雾”,是冰箱内食品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D.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包装纸上沾着“白粉”,这是水凝固形成的
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2.高压锅利用了锅内液体沸点随着锅内气压增大而上升的特性.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3.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难点】
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识点 升华和凝华
1.引入新课: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 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外,还有其他物态变化吗 (结合课本P26页图1-24,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出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结合课本P26图1-25实验讨论.
(1)给固态的碘加热后,试管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
(2)停止加热冷却后,试管壁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紫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
(3)试管外壁的水在碘蒸气凝华时,冒“热气”,且试管壁有些变热,说明碘凝华过程要放热.
深入讨论交流:观察课本P27图1-26,思考.
(1)冰花是如何形成的 冰花是附着在窗子玻璃上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为什么
(2)分析用久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发黑 用久的日光灯管为什么在两端也会发黑
(3)对于生活中常说的“下霜”,能不能理解为霜是白天而降的
(4)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5)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升华和凝华应用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拓展.
(1)“升华干燥食品”: 用升华“干燥食品”是先把新鲜食品放到急冻冷库里进行速冻,然后再把速冻过的食品放到真空干燥机中.由于食物上的冰在低温、低压下升华,便把食品中残余的水分去掉.食用时,只要把这种食品放入水中一泡,就能还原成新鲜食品,并仍保留原来的味道和营养.这种经升华干燥的食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保存,在军事、野外勘探、登山、航天等领域广为使用.
(2)“舞台白雾”的形成:把干冰倒在大盘里,由于干冰的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迅速降温.再用风扇把冷空气缓缓吹向舞台,于是一路上冷空气便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了“白雾”.
【跟进训练】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
2.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
3.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常会出现“窗花”,“窗花”出现在窗户的 内 (填 “内”或“外”)表面.
4.家用白炽灯用久后,灯泡内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电灯灯丝发生 ( C )
A.升华 B.凝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
5.夏天,人们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冰棒纸外面有“白霜”,这是由于 ( D )
A.“白气”和“白霜”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白气”和“白霜”都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白气”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D.“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6.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用下列措施中的 ( D )
A.大量冰块熔化吸热
B.用喷雾方法来加快蒸发
C.用大功率电扇吹风散热
D.用“干冰”升华吸热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3.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3.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4.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5.会查沸点表.
6.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液化过程放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通过对沸腾前、后气泡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品质
4.通过交流使学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3.沸腾的特点
【难点】
使液体沸腾的方法及液体沸腾的特点.
知识点一 汽化
新课引入.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物态,知道水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
实验.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出“水”字,过一会,“水”字不见了.问“水哪去了”.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就是汽化.你能举出哪些汽化现象 师生共同总结:汽化的方式除了蒸发以外,还有沸腾.
蒸发.
(1)学生实验.让各小组的同学把酒精滴在毛玻璃上两滴,其中一滴抹开,让学生观察哪滴酒精蒸发得快,结合P20图1-15及日常生活中晾衣服的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和蒸发的特点.(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a.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是否流动,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2)学生实验.让各小组同学把酒精抹在手臂上,体会蒸发吸热.
(3)问题. 你能举出蒸发吸热的实例吗?(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自己及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5.沸腾.
(1)问题:水沸腾现象几乎每天可见,但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
(2)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征: 按教材P21-22介绍实验器材和装置并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操作示范及说明)①实验的目的②实验的要求②实验的操作步骤.
(3)水在沸腾前后液面的情况如何 说明沸腾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 沸腾时水中的变化情况怎样 说明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 结论: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那么沸腾不能继续进行,说明沸腾时要继续加热,是个吸热过程.
6.沸点表.
(1)沸点表的表头“在10Pa大气压下一些液体的沸点”含义是什么 (教师结合科学窗对此问题做适当介绍,不必过分强调,待学习压强后,还可对此问题巩固加深理解.)
(2)查表:食用油的沸点;谁的沸点最高?最低?
(3)南极的最低气温约为-94.5摄氏度,酒精温度计在南极还能否正常使用?
知识点二 液化
1. 实验.在两个茶杯内分别倒入开水和冷水,然后盖上杯盖.过一会打开杯盖会看到什么?
(1)问题:开热水杯的盖,会看到杯壁上和盖内有许多小水珠,这是为什么
(2)在冷水杯的盖内没有小水珠为什么
(3)归纳得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2.实验.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用酒精灯将玻璃片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教师归纳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发生液化现象.不仅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使其液化.
3.除开降温.压缩气体体积到一定程度也能达到液化的目的,例如生活中的家用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并储存在钢罐里的,液体打火机同理.在冰箱的冷凝器内,从压缩机送来的氟利昂的蒸汽变成了液态,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并放出热量.
4.注意区分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跟进训练】
1.下列方法使蒸发减慢的是 ( B )
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并拧紧
C.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D.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
2.关于蒸发和沸腾,下面哪句话是错误的 ( C )
A.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沸腾
B.蒸发只能在液体表面进行,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C.液体蒸发时不需要吸热,而沸腾要不停吸热
D.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且能继续蒸发,而沸腾时温度一降低就不能继续沸腾
1.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汽化现象,它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需要吸热.
4.物理学中,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
5.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6.发生液化的条件.降低气体的温度和压缩气体的体积.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第1节 物态变化 温度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并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
2.知道物质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改变.
3.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大量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方法.
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4.通过对环境物质的温度估测,理解温度概念,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
5.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与一般液体温度计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养成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通过参与教学活动,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重点】
物态及其变化;摄氏温度的定义.
【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一 物态及其变化
1.阅读课本P8-9,完成以下问题:
(1)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2)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气体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
(3)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2.物体分类的比赛.准备两组同样多的物体名称(或图片)进行分类比赛.要求:说出所分出的物质各以什么进行分类.
(1)第一组: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冰、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
(2)第二组: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圈、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弹簧、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
(3)启发学生:根据流动性和体积的稳定性,思考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有一定体积,无一定形状,气体既无一定体积也无一定形状.通过图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固体上方画一个立方体;液体上方画一个容器;气体上方画一气的图形.将得出的三种形态的特征分别写在图旁边.
知识点二 温度及其测量
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并通过对比分析开水和烧红的铁块烫的程度不同,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能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
2.进行新课
(1)温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叙述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等方面分析温度跟人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温度值;介绍或让学生列举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环境问题.
(2)温度的测量学生小实验,凭感觉判断温度.取冷、温、热三杯水,为保证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杯水的温差要合适.冷水与热水温差要大一些,冷水越冷越好,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温水的温度应接近冷水.做实验时,学生先分别将左、右手食指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分先后逐个把食指放入温水中,并叙述自己的感觉.(使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仅靠感官的直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准确的.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
3.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种类.介绍实验用温度计、家庭常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或用多媒体视频材料或图片展示各类温度计.
(2)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验台上的温度计的构造并叙述温度计由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和下端的玻璃泡组成,玻璃泡和细管内有红色(或银白色)的液体.
【跟进训练】
1.冬天户外呼出的“白气”是 ( D )
A.人呼出的水蒸气
B.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C.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细小水珠
D.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 的细小水珠
2.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C )
A.水结成冰
B.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
C.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会被晾干
D. 冬天,室外物体上常挂着一层
3.烧水时从壶嘴里喷出“白气”,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C )
A.液化过程
B.汽化过程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升华后汽化
4.牙医在给病人看牙的时候,要把小镜子先在火上烧一下再放入口腔中,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液化模糊镜子.
5.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用来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天气温为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 B )
A.37℃ B.38℃
C.36.5℃ D.35℃
6.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 C )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同
B.内径细的升的高,它的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的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的高,示数亦大
1.正确判断物体的物态: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气体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
2.了解物质存在的第四种状态等离子态.
3.正确使用温度计:要先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记住摄氏温度的规定,学会按照“估、选、放、读、取”的步骤测量温度.
4.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不可长时间等待,只要温度计示数基本稳定就可读数,否则温度将继续下降.
5.体温计的构造比较特殊,使用时要注意先甩后测.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视频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