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7.2.5 生物的变异
一、单选题
1.下列生物的变异现象中,不能遗传的是( )
A.通过杂交选育得到的高产奶牛 B.肤色正常的一对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儿子
C.太空椒果型硕大、产量较高 D.不同地区栽种的同一品种的圆白菜差别很大
2.图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是转基因技术的实验研究,①应将受精卵注入丙鼠的输卵管中
B.图一实验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证明了基因控制性状
C.图二中大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主要是品种不同引起的
D.图二实验应挑选大小花生各5枚,分别测定花生果实长轴的长度
3.有利变异是指( )
A.对人类有益的变异 B.可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C.可以提高产量的变异 D.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的变异
4.将生长健壮但产量低、品质差的龙眼树,改造成高产优质的龙眼树,最快速有效的是( )
A.嫁接 B.杂交 C.扦插 D.太空育种
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水稻属于转基因产品,对人体健康有害
B.当具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时,水稻种子都能萌发
C.水稻属于裸子植物
D.水稻种子的生命力比蕨类植物的孢子强很多,一般可以存活2-3年
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于2021年5月22日逝世,他生前有两个梦想,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他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利用了(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染色体多样性 D.细胞多样性
7.以下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是
A.普通的甜椒诱变成太空椒
B.家兔体色有纯白色黑色等
C.肤色正常的人皮肤被晒黑
D.杂交培育出矮杆高产水稻
8.据新闻报道,某市公园里两只白猫交配后,生下一只黑猫。根据生物学知识,下列推断错误的是(体色相关基因用Aa表示)( )
A.黑色是显性性状 B.体色黑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白猫中公猫的基因组成是Aa D.黑猫的基因组成是aa
9.水稻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科学家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适合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海水稻”。下列有关“海水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稻”细胞内同样有12对染色体,24个DNA分子
B.在育种过程中进行了人工选择育种
C.培育“海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普通甜椒培育成“太空椒”与此培育方法相同
10.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袁隆平的突出成就是( )
A.人类基因组测序 B.杂交水稻 C.抗生素的发现 D.试管婴儿
11.动物世界广泛存在着变异,人们研究并利用变异可以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育种方式是:( )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B.用X射线处理普通甜椒种子,从变异后代中选出维生素C含量高的优良新品种
C.用秋水仙素处理甜菜幼苗,使细胞内染色体加倍,获得含糖量高的甜菜植株
D.把合成生长激素的有关基因导入小白鼠受精卵,育成转基因超级鼠
12.多少年来,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木质,一直吸引着科学家探索的目光。关于它们的研究人类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体的所有性状是否表现只与基因有关
B.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收获的也一定是饱满粒大的
C.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隐性性状
D.变异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成为可能,没有变异生物就不可能不断进化
13.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实验田里种植甲、乙两种花生,收获后对甲和乙果实的长轴进行抽样测量,结果如下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长轴(毫米)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甲的数量 3 7 9 11 5 2 2 1 0 0
乙的数量 0 0 1 3 6 8 10 7 3 2
①甲和乙果实的长轴长度都存在个体差异
②该探究实验进行了随机取样,且样品有足够的数量
③甲和乙两个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将长轴为36毫米的乙花生种子种下去,收获的果实一定都是大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下列几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是( )
A.长期在室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 B.水肥充足,水稻就穗大粒多
C.单眼皮经手术变成的双眼皮 D.有耳垂的夫妇生出无耳垂的孩子
15.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是( )
A.水肥充足的水稻穗大粒多 B.利用航天技术培育的太空南瓜
C.通过染色体数目改变培育的无子西瓜 D.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下了患色盲的儿子
16.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的第44页呈现探究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对实验所得的数据取最大值
B.从大花生选取一粒包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收获得种子一定都是大花生
C.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平均值,说明这两种花生是大小不同的品种
D.大花生种在贫瘠的土地和小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地中,结出果实大小的变化是遗传物质改变
二、综合题
17.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实验材料。下表为四组果蝇(雌雄果蝇各一只)的杂交实验结果,果蝇的长翅和残翅为相对性状,用D、d表示控制显、隐性性状的基因。请分析作答:
实验组别 亲代性状 子代性状及数目
长翅 残翅
一 长翅×长翅 96 0
二 残翅×残翅 0 98
三 长翅×长翅 73 25
四 长翅×残翅 48 47
(1)果蝇的发育过程经过___________时期,属于___________发育。
(2)果蝇的翅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_____组的杂交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果蝇的______为显性性状;第二组杂交实验中子代的基因组成是_____。
(4)第三组杂交实验中,亲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______。子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
(5)第四组杂交实验中,亲、子代长翅果蝇基因相同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仅考虑翅形)
(6)在一个风力较大的小岛上,多数果蝇是残翅的,果蝇的残翅属于______________变异。(填“有利”或“不利”)
18.橘小实蝇是一种农业害虫,其将卵产在柑橘等多种植物的果实中,幼虫孵化后会取食果实,造成果树减产。为利用其特征防治虫害,研究者对其进行培养并通过系列实验研究其遗传规律。
(1)如图为橘小实蝇的生长发育过程示意图。根据其发育过程中具有[___](填字母)期,判断其发育类型为______发育。
(2)野生橘小实蝇的蛹是黄色的,但在培养过程中出现极少数白色蛹的个体,研究者将白色蛹的个体连续培养多代,后代的蛹均为白色。
①蛹的黄色和白色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
②蛹为白色这种变异是由______发生变化引起的,属于______变异。
实验序号 亲代组合 子代数量
黄蛹 白蛹
1 黄蛹(雄)×白蛹(雌) 238 0
2 黄蛹(雌)×白蛹(雄) 375 0
3 实验1中的子代自交 274 92
(3)为进一步分析蛹色的遗传规律,研究者进行了下列杂交实验,杂交组合及结果如表所示。
由实验1和实验2结果可知,蛹色______为隐性性状,若用A和a表示控制蛹色的基因,则实验3中亲代的基因组成为______。
19.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病与世长辞。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他研究的海水稻(耐盐碱水稻)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抗病虫等能力。其稻壳顶端有的具有芒,有的没有芒,无芒有利于收割、脱粒及稻谷的加工。为研究海水稻有芒和无芒的遗传规律,科研团队进行了以下三组杂交实验。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组合 后代性状表现和植株数目
有芒(株) 无芒(株)
1 有芒×有芒 1800 0
2 有芒×无芒 898 902
3 无芒×无芒 450 1350
(1)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__________的多样性。
(2)海水稻并不咸,是因为海水稻细胞的 _________控制海水中盐分的进入。
(3)子代水稻与亲代水稻稻壳顶端不同,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4)根据第______组亲本组合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断无芒是显性性状。
(5)若控制水稻稻壳顶端有芒、无芒性状的显性基因用R表示,隐性基因用r表示;推测第2组亲本组合中无芒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 ;在第3组后代的无芒植株中,基因组成为Rr的植株理论上应有__________株。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
【详解】
ABC.通过杂交选育得到高产奶牛、肤色正常的一对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儿子、太空椒果型硕大、产量较高,都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BC不符合题意。
D.不同地区栽种的同一品种的圆白菜差别很大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D符合题意。
故选D。
2.D
(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通过超级鼠产生的过程可知,被研究的性状是鼠个体的大小。注射过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超级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普通鼠,通过对比可知鼠的个体的大小(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
(2)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详解】
A.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中,①应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雌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该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宫内发育成新个体,A正确。
B.注射过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超级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普通鼠,通过对比可知鼠的个体的大小(性状)是有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因此,图一实验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证明了基因控制性状,B正确。
C.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由环境引起的。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图二中大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是由品种不同引起的,C正确。
D.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取样时,从大花生中随即选取30枚,从小花生中随即选取30枚,数量过少会出现实验偶然性,D错误。
故选D。
3.D
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它的生存,叫做有利变异;有些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叫做不利变异。
【详解】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环境不断变化,因此生物只有不断变异,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有的变异对生物个体本身有利,有利于个体生存的变异是有利变异;对个体生存不利的变异是不利变异。如玉米的子代有高杆和矮杆的变异,高杆有利于玉米的生存,是有利变异,矮杆不利于玉米的生存,是不利变异。
故选D。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变异是否有利,是对生物个体本身而言,不是对人是否有利。
4.A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详解】
A.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嫁接既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达到早结果、增强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的能力,故将生长健壮但产量低、品质差的荔枝树,改造成高产优质的荔枝树,最快速有效的是嫁接,A符合题意。
B.杂交是利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杂交不能达到最快速有效的目的,B不符合题意。
C.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扦插繁殖的后代基本保持亲本的性状,C不符合题意。
D.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不能达到最快速有效的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水稻属于被子植物类群中单子叶植物。
【详解】
A.杂交水稻是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出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不属于转基因产品,此选项错误。
B.当具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时,水稻种子否能萌发还需自身条件:有生命力且完整的胚、有足够的营养储备、不处于休眠状态,此选项错误。
C.水稻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类群中单子叶植物,此选项错误。
D.种子是生殖器官、适应能力强;孢子是生殖细胞、需落在适宜环境才能萌发。水稻种子的生命力比蕨类植物的孢子强很多,一般可以存活2-3年,此选项正确。
故选D。
6.A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水稻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我国动物、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表明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基因库,A正确。
故选A。
7.C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之分。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是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因素引起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变异不能遗传给下一代,是不遗传的变异。
【详解】
A.普通甜椒经卫星搭载后培育出太空椒等都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变异,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不符合题意。
B.家兔体色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变异,有白色黑色之分,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是可遗传的变异,B不符合题意。
C.经常在野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这种变异不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不能遗传给下一代,属于不遗传的变异,C符合题意。
D.利用杂交技术,杂交培育出矮杆高产水稻,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是可遗传的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因此,两只白猫交配后,生下一只黑猫,表明黑色是隐性性状,白色是显性性状,亲代白猫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即Aa。遗传图解如图:
A.黑色是隐性性状,不是显性性状,故A错误。
B.体色黑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故B正确。
C.白猫中公猫的基因组成是Aa,故C正确。
D.黑猫的基因组成是aa,故D正确。
故选A。
9.D
生物中的育种方式主要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它们利用的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
【详解】
A.水稻的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上有通常有一个DNA分子,所以水稻的DNA分子数是12对(24条),A正确。
B.育种过程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但选择的方向是取决于人类的需求,可能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B正确。
C.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培育“海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
D.普通甜椒的种子卫星搭载后,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变异,经选择培育成太空椒,与杂交育种培育出的“海水稻”不同,D错误。
故选D。
10.B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详解】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B。
11.B
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是利用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的原理。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有多种,人类应用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变异来培育生物新品种。如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基因组合培育出的新品种,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既是人工选育,又属杂交育种;用一定剂量的放射性钴照射小麦的种子,属于用射线诱导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可遗传变异的过程,属诱变育种。
【详解】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超级稻,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A错误。
B.用X射线进行大豆人工诱变育种,使大豆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从诱变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中有新基因产生,B正确。
C.用秋水仙素处理甜菜幼苗,使细胞内染色体加倍,获得含糖量高的甜菜植株,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C错误。
D.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把合成生长激素的有关基因导入小白鼠受精卵,育成转基因超级鼠,只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没有新的基因产生,D错误。
故选B。
12.D
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
不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详解】
A.生物的性状不仅与该生物体内基因有关,还与环境有关,A错误。
B.生物存在变异现象,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收获的不一定是饱满粒大的,还与环境有关,B错误。
C.当基因型为aa时,隐性性状可以表现出来,C错误。
D.达尔文认为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因此,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使生物不断进化。所以,没有变异,生物就不可能不断进化,D正确。
故选D。
13.A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详解】
①结合题干表格的信息可知,甲和乙果实的长轴长度不完全相同,存在个体差异,①正确。
②不管是哪种取样方法,都必须做到随机取样,以便减小误差。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结合题干和表格信息可知,该探究实验进行了随机取样,且样品有足够的数量,②正确。
③甲样本个体间或乙样本个体间性状的差异是由于环境不同而引起的,是不可遗传的变异;而两个样本组间的差异是遗传物质不同而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甲和乙两个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③错误。
④将长轴为36毫米的乙花生种子种下去,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收获的果实不一定都是大的,④错误。
故选A。
14.D
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长期在室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水肥充足,水稻就穗大粒多”、“单眼皮经手术变成的双眼皮 ”都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而“有耳垂的夫妇生出无耳垂的孩子”是遗传物质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故选D。
15.A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A.水肥充足条件下小麦果实粒大饱满,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A符合题意。
BCD.利用航天技术培育的太空南瓜、通过染色体数目改变培育的无子西瓜、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下了患色盲的儿子,都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C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详解】
A.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对实验所得的数据取平均值,A错误。
B.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不一定都是大的。因为,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B错误。
C.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平均值,说明这两种花生是大小不同的品种,C正确。
D.大花生种在贫瘠的土地和小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地中,结出果实大小的变化是环境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17.(1) 卵、幼虫、蛹、成虫 完全变态
(2)性状
(3) 三 长翅 dd
(4) Dd、Dd DD或Dd
(5)100%
(6)有利
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1)
果蝇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显著不同,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
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果蝇的翅型属于形态结构的特征,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3)
根据表格第三组数据可知: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出现了残翅,表明残翅是隐性性状,长翅是显性性状。
第二组亲代性状均为隐性性状残翅,故基因均为dd,杂交实验中子代的基因组成也是dd。遗传图解如下:
(4)
第三组亲代果蝇遗传给子代残翅(dd)果蝇的基因一定是d,因此亲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分别是Dd、Dd,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所以亲代个体的基因组成为:Dd、Dd,子代长翅果蝇的基因组成是DD、Dd。
(5)
第四组亲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交配,杂交后子代长翅:残翅=48:47≈1:1,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是dd,亲代长翅遗传给子代残翅的基因一定是d,因此亲代长翅的基因一定是Dd,残翅的基因为dd,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因此,亲、子代长翅果蝇基因相同的可能性是100%。
(6)
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一个风力较大的小岛上,多数果蝇是残翅的”,残翅的果蝇飞不起来,不容易被风刮到海里,有利于其生存,因此“从是否利于生存的角度分析”,果蝇的残翅属于有利变异。
18.(1) c 完全变态
(2) ①相对性状 ②遗传物质 可遗传
(3) 白色 Aa
本题主要考查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
昆虫的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图中:a受精卵、b幼虫、c蛹、d成虫。
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作变异,分为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①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②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1)
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蜜蜂、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发育。蟋蟀、蟠蛄、螳螂等昆虫的一生经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非常相似,生活习性也几乎一致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由橘小实蝇的生长发育过程示意图可知,其发育过程具有c蛹期,因此为完全变态发育。
(2)
①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蛹的黄色和白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
②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作变异,分为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遗传给后代;而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因而不能遗传给后代。蛹为白色这种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3)
分析表格中实验1和实验2结果可知:黄蛹与白杂交,后代全部是黄蛹,白蛹性状在后代中没有表现,因此白蛹是隐性性状;实验3中的亲代即实验1中的子代,实验1的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
因此若用A和a表示控制蛹色的基因,则实验3中亲代的基因组成都是Aa。
19.(1)基因##遗传
(2)细胞膜
(3)变异
(4)3
(5) Rr 900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1)
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水稻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因此,杂交水稻的培育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2)
细胞膜把细胞内部与细胞外部的环境分隔开了,使细胞的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能让对细胞生命活动有用的物质进入,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因此,海水稻并不咸,是因为海水稻细胞的细胞膜控制海水中盐分的进出。
(3)
子代水稻与亲代水稻稻壳顶端不同,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所以此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4)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在第3组实验中,亲代的性状是无芒,子代中出现了有芒,因此无芒是显性性状,有芒是隐性性状。
(5)
若控制水稻稻壳顶端有芒、无芒性状的显性基因用R表示,隐性基因用r表示,根据第(4)小题可知:无芒是显性性状,有芒是隐性性状,因此无芒的基因组成是RR或Rr,有芒的基因组成是rr,第2组中,子代出现了有芒个体,其植株的基因组成为rr,这两个基因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则亲代无芒个体的基因组成为Rr。第3组中,子代有芒的基因组成是rr,分别由亲代各提供一个基因r,因此控制亲代无芒的基因组成是Rr,遗传图解如下:
所以,在第3组后代的无芒植株中,基因组成为Rr的植株理论上占三分之二,即1350株×=900株。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