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word版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word版 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06 20:5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单选题
1.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几幅流程图有错误的是( )
A.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B.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C.血液→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尿液
D.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 )
A.表皮 B.角质层 C.生发层 D.真皮
3.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听觉感受器和听觉的形成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大脑皮层
B.视网膜、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C.鼓膜、听觉中枢
D.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4.如图是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晕车晕船有关的结构是②
B.①的作用是可以更好地收集声波
C.若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音下,鼓膜可能会破裂
D.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③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5.北京冬奥会的手语播报数字人,方便听障人士收看赛事专题报道。他们观看节目时,图像信息成像于( )
A.角膜 B.晶状体 C.睫状体 D.视网膜
6.第25个全国“爱眼日”主题为“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经常户外运动和远眺能防止眼球结构中的( )过度变凸,从而预防近视
A.[1] 角膜 B.[2] 晶状体
C.[3] 视网膜 D.[4] 玻璃体
7.某同学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网络聊天,致使眼球的某个结构曲度过大造成近视。如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 )
A.乙丙 B.乙丁 C.甲丙 D.甲丁
8.矫正近视眼的视力可以佩戴( )
A.凸透镜 B.平面镜 C.双凸透镜 D.凹透镜
9.下列有关皮肤的结构与特点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表皮——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
B.真皮——由上皮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C.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可以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D.汗腺——包括导管和分泌部,分泌部形成汗液,导管排出汗液
10.图是人体眼球结构示意图,图中能控制光线进入量的结构是
A.8 B.6 C.3 D.7
11.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高度近视,原理是在眼球的晶状体前植入一个人工晶体,使光线重新聚集在视网膜上。该人工晶体相当于
A.凸透镜 B.凹透镜 C.老花镜 D.平光镜
12.2021年,我国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已超过60%,青少年用眼卫生刻不容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近视患者眼球结构中4晶状体曲度变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
B.近视患者物像落在8视网膜前方
C.1睫状体调节4晶状体曲度的变化
D.光线经5→3→4→10落在8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13.青少年近视不仅影响现在的学习,还会对将来的工作造成很大影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预防近视的是(  )
A.看书1小时后,远眺几分钟 B.在强光下看书
C.看书坐姿随意 D.边走路边看书
14.下列关于眼、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的眼有的呈黑色,有的呈蓝色,与此相关的结构是虹膜
B.近视的原因为晶状体凸度过大,可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C.鼻咽部有炎症时,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中耳炎
D.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或鼓膜受损
15.实验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对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发现视野中最多的是白细胞
B.探究近视形成原因: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C.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静脉
D.在浸泡的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酒:染成蓝色的是子叶
16.流程图是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流程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线进入眼球成像: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B.听觉的形成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C.血液循环的途径:右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左心房
D.食物经过消化管的顺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二、综合题
17.2021年6月17日,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三名宇航员送上太空。宇航员们将要在飞船上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太空之旅。此次飞行任务给航天员们配备了120余种航天食品,如宫保鸡丁、尖椒牛肉、椰蓉面包、酱萝卜、鱼香肉丝……,其中准备的水果是苹果。
(1)宫保鸡丁中鸡肉的主要营养物质在宇航员口腔中先受到牙齿和舌头进行的___________(物理性或化学性)消化,然后在___________中会被初步分解成多肽,最后在小肠里被彻底分解成___________才能被吸收。
(2)网友们戏称这一次苹果打败了橙子成为了太空水果,苹果中含有丰富的___________,这种物质虽然不能被消化也不能被吸收,但是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排便。
(3)当飞船点火发射时,全国人民看着直播画面既紧张又兴奋,电视上的图像信息成像于眼球内的___________。小轩可以看清书本,但看不清电视,你建议他佩戴___________镜。
18.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如图是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括号里填序号,横线上填文字)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__]角膜、房水、瞳孔、[__]晶状体、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⑧]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物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视觉中枢,人就产生了视觉。
(2)沉迷于上网玩游戏不但会影响学业,而且会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导致晶状体的曲度____________且不能恢复原状,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__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为预防近视,请你写出保护眼睛的建议(至少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新冠肺炎阻挡了上学的脚步,空中课堂架起了学习的桥梁。“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借助网络平台,学生在“空中”与老师相见,老师们变身“主播”。([ ]内填图中序号,其后横线上填结构名称)
(1)钉钉视频教学时,屏幕上的信息反射来的光线,在图1中[ ]___上形成物像;同学们感受老师声音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图2中[ ]____。
(2)空中课堂上,老师会随机点名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当听到老师叫到自己名字时,学生立刻打开麦克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属于___反射。
(3)“云”课间,老师指导学生们做眼保健操、俯卧撑、跳绳等运动。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那么,各种动作是如何完成的呢?________。
(4)跳绳时,因需要更多的氧气而呼吸急促,大口喘气。外界的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透过____进入血液,首先进入心脏的哪个腔?____,随后,氧气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下肢骨骼肌,下肢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随血液至少流经心脏____次后,排出体外。
(5)利用手机进行网上学习,如果长时间距离屏幕太近,会导致图1中[ ]____曲度变大,形成近视。请写出一条生活中预防近视的措施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程序流程图是用规定的符号描述一个专用程序中所需要的各项操作或判断的图示。用在生物学知识的归纳上,起到直观、易于理解的效果。
【详解】
A.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可用流程图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A不符合题意。
B.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视觉,B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和肾小囊壁时,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会血液,而剩下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就形成了尿液。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符合题意。
D.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皮肤的结构:
【详解】
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具有保护作用。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所以,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真皮。
故选D。
3.D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接受振动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选D。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听觉形成的过程。
4.A
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图中的①耳郭,②耳蜗,③咽鼓管。
【详解】
A.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听觉无关,但它们与人的位置觉有关,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维持身体平衡;有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度敏感,受到轻微刺激就会头晕、恶心等,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晕车、晕船的原因,A符合题意。
B.①耳郭可以更好地收集声波,B不符合题意。
C.若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音下,鼓膜可能会破裂,C不符合题意。
D.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③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详解】
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所以图像信息成像于视网膜,D符合题意。
故选D。
6.B
题图中:1角膜,2晶状体,3视网膜,4玻璃体。
【详解】
近视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所以,经常户外运动和远眺能防止眼球结构中的[2]晶状体过度变凸,从而预防近视。
故选B。
7.B
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
【详解】
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双凸透镜状)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眼球壁的最内层)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所以,近视眼的成因如图乙所示,近视眼的矫正如图丁所示,故选B。
8.D
近视眼的形成和矫正:
【详解】
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故选D。
9.D
(1)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构成。皮下组织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肤上有毛发、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附属物。
(2)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没有血管。表皮可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角质层表皮脱落的细胞称为皮屑,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
(3)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详解】
AC.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表皮可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角质层表皮脱落的细胞称为皮屑,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AC错误。
B.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B错误。
D.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汗腺分泌汗液能够调节体温,由导管排出汗液,D正确。
故选D。
10.A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如图所示眼球各部分的结构为:1巩膜、2脉络膜、3视网膜、4视神经、5晶状体、6睫状体、7角膜、8瞳孔、9虹膜。
【详解】
A.眼球结构示意图中8是瞳孔,瞳孔是人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为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虹膜上瞳孔括约肌的收缩可以使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的收缩可使瞳孔扩大,瞳孔的开大与缩小控制进入瞳孔的光量,A符合题意。
B.眼球结构示意图中6是睫状体, 睫状体是眼球壁中膜的增厚部分,内表面有许多突出并呈放射状排列的皱褶,外表面有睫状肌(平滑肌),通过晶状体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内含平滑肌,有调节晶状体曲度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眼球结构示意图中3是视网膜,视网膜是眼球壁内层的一层透明的薄膜,由色素上皮层和视网膜感觉层组成,视网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C不符合题意。
D.眼球结构示意图中7是角膜,角膜是眼球壁外层前部的透明部分,呈圆形,占外层面积的六分之一,约1毫米厚,主要由无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有折光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
【详解】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所以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高度近视,原理是在眼球的晶状体前植入一个人工晶体,使光线重新聚集在视网膜上,该人工晶体相当于凹透镜。
故选B。
12.D
图可知,1睫状体,2是虹膜,3是瞳孔,4是晶状体,5是角膜,6是巩膜,7是脉络膜,8是视网膜,9是视神经,10玻璃体。
【详解】
AB.眼球内4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8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故A,B正确。
C.睫状体内含有平滑肌,所以1睫状体能够调节4晶状体的曲度,从而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故C正确。
D.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所以光线经5角膜→3瞳孔→4晶状体→10玻璃体→8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故D错误。
故选D。
13.A
眼睛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预防近视、爱护眼睛要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预防近视,做到“三要”、“五不看”。三要是,①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②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③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①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②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③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④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⑤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看书1小时后,远眺几分钟”有助于预防近视;而“在强光下看书”、“看书坐姿随意”和“边走路边看书”都不利于眼睛的健康,可能导致近视。
故选A。
14.B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内耳是由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组成的。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详解】
A.眼睛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有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是黑眼睛;色素量较多的,就是褐眼睛;色素量最少的,就是蓝眼睛,A正确。
B.近视的原因为晶状体凸度过大,可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B错误。
C.鼻咽部有炎症时,不及时治疗细菌会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可能会引起中耳炎,C正确。
D.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触碰到外耳道和鼓膜,使外耳道或鼓膜受损,D正确。
故选B。
15.B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2)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3)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种子的结构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
【详解】
A.血细胞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无细胞核,白细胞的体积最大,有细胞核,数量最少,血小板无细胞核,数量比红细胞少,所以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发现视野中最多的是红细胞,故A错误。
B.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故B正确。
C.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所以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故C错误。
D.玉米种子的结构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胚乳储存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遇碘液变成蓝色,所以在浸泡的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酒:染成蓝色的是胚乳,故D错误。
故选B。
16.C
(1)眼球的结构:虹膜、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巩膜、脉络膜、视网膜等。
(2)耳朵的结构:耳郭、外耳道、鼓膜、鼓室、听小骨、耳蜗、前庭、半规管等。
【详解】
A.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光线进入眼球成像: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正确。
B.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听觉的形成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听觉中枢,正确。
C.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身体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左心房;故C错误。
D.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故食物经过消化管的顺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正确。
故选C。
掌握眼睛耳朵的结构功能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是解题关键。
17.(1) 物理性 胃 氨基酸
(2)膳食纤维
(3) 视网膜 凹透
(1)牙齿的咀嚼可以把食物磨碎,从而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属于物理消化,可以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的混合,从而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好地进行化学消化。
(2)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海藻和粮食等植物性食物中,纤维素等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所以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就会排便通畅、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膳食纤维还被称为第七营养素。
(1)
宫保鸡丁中鸡肉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蛋白质,在宇航员口腔中,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是进行物理性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成多肽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2)
由分析可知,苹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这种物质虽然不能被消化也不能被吸收,但是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排便。
(3)
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因此,当飞船点火发射时,全国人民看着直播画面既紧张又兴奋,电视上的图像信息成像于眼球内的视网膜。
近视的成因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使看到的物像模糊不清,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小轩可以看清书本,但看不清电视,说明他患有近视眼,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18.(1) ④ ①
(2) 变大##过凸 前 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眼睛离书本要有一尺的距离;连续看书一小时要休息片刻或远眺;坚持做眼保健操;光暗、光强、躺卧、身体摇晃时不要看书;(合理的两点即可)
分析图可知:①是晶状体,②是虹膜,③是睫状体,④是角膜,⑤是玻璃体,⑥是巩膜,⑦是视神经,⑧是视网膜。据此答题。
(1)
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④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①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⑧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
沉迷于上网玩游戏不但会影响学业,而且会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导致晶状体的曲度过凸且不能恢复原状,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预防近视要做到“四不要”,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眼睛离书本要有一尺的距离;连续看书一小时要休息片刻或远眺;坚持做眼保健操;光暗、光强、躺卧、身体摇晃时不要看书。
19. ⑥视网膜 ②耳蜗 条件 骨在骨骼肌牵引下围绕着关节运动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左心房 1 ③晶状体 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或不躺卧看书等
图1中的①虹膜,②角膜,③晶状体,④巩膜,⑤脉络膜,⑥视网膜。图2中的①半规管,②耳蜗,③鼓膜。
【详解】
(1)图1中屏幕上的信息反射来的光线,经过②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⑥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图2中,老师的声音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导鼓膜,引起③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②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相关神经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老师叫到自己名字时,学生立刻打开麦克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反射是出生后形成的,有大脑皮层参与,属于条件反射。
(3)人体动作的产生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着骨绕着关节活动。
(4)跳绳时,因需要更多的氧气而呼吸急促,大口喘气。外界的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经过肺静脉进入心脏的左心房,再进入左心室,随后,氧气随血液循环运输到下肢骨骼肌。下肢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随血液至少流经心脏一次。
(5)如果长时间距离屏幕太近,会导致图1中③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物象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或电子游戏不但影响学业,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会导致眼球中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近视眼。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读书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cm左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一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的类型、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血液循环、视觉和听觉有关知识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