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古诗专项指导及练习
(一)高考古诗思想情感题——山水田园诗专练
考点:
1. 陆游《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
2. 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3. 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
4. 梅尧臣《东溪》
5. 杜甫《野人送朱樱》
6. 董颖《江上》
【考点研究】
一、词句情感
词句情感题是对关键词句的考查,诗歌的关键词句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关键句是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或情感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当然,有时词句情感题所考查的词句是抒情比较含蓄的写景(人)句或叙事句,这就需要透过景、事来把握情感。
二、情感题概括的四大关注点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三、“四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1.抓诗题——感知情感趋向
有些诗歌题目蕴含了诗歌的情感倾向,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倾向就明确了。
2.抓注释——看诗歌暗示的思想内涵
有的诗歌注释暗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思想内容,如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的注释,往往就显示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3.抓关键词——找诗眼,析意象
诗眼 这里的“诗眼”是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
意象 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4.抓关键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
写景句 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
状物句 抓住双重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
特点句 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义;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五、分析主旨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考题对接】
一、陆游《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
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陆游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荚离离未著霜。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醉看四海何曾窄[注],且复相扶醉夕阳。
【注释】作者自注:苏子美诗云,“吁嗟四海窄”。
1.尾联使用了两个“醉”,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
答: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冬季节,诗人与父老乡亲畅饮村酒,于是写下此诗记叙当时的情景。
B.年成丰饶,家有余粮,在一片喜悦气氛中,乡亲们招呼诗人一起饮酒。
C.荞花盛开,像雪花般白茫茫一片;豆荚未经霜打,却已经稀疏、零落。
D.猎人收网归家,农人在水滨架起鱼梁,这些描写使诗歌充满乡野情趣。
二、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释】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见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1.诗中是怎样表现吕逸人的隐逸生活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
B.颔联写诗人访友不遇,心中有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颈联是环境描写,远离尘世,青山妩媚,流水多情,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
D.本诗格调清新,别开生面。写景轻描淡写,却轻描之中有致,淡写之中有奇。
三、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岑参郭外山色瞑,主人林馆秋。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遥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君虽在青琐,心不忘沧洲。
【注释】严给事:严武,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唐肃宗至德初年,宰相房琯以严武名臣之子,荐为给事中。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借指朝廷。沧州:临水的地方,借指隐士居处。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秋天傍晚清寒之景,写出严给事的别墅隐于山中,周围环境幽深寂寥。
B.颔联采用视听结合和虚实结合手法,渲染别墅内的幽静氛围。同时“疏钟”“片月”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C.颈联“惜”有遗憾、惋惜的心情,“殊”即“犹”、“仍然”之意,描写出主宾相谈甚欢、至半夜仍意犹未尽的情形。
D.与岑参边塞诗奇丽峭拔风格不同,这首诗清静淡雅,清新自然,别具一格。
四、梅尧臣《东溪》
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东溪之由,即为了“看水”,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
B.诗歌中的第三句化用杜甫《漫兴》中的“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中的第六句写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的冲洗,像筛子筛过后的洁净,表现了溪流急速的特点。
D.尾联“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照应了第二句,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
五、杜甫《野人送朱樱》
野人送朱樱
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注释】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整首诗分析。(6分)
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蜀櫻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櫻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诗人十分细心倾倒櫻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D.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一“今日”,第三联一 “当年”,第四联“今日”。
六、董颖《江上》
江上
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释】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1.“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3.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4.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
5.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
答:
6.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2分)
答:
7.首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答:
8.首二句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答:
9.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
(二)高考山水田园诗专练
考点:
1.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 (清)尤侗《满江红·思隐》
3. 王维《归辋川作》
4.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5. 梅尧臣《鲁山山行》
6. 陶渊明《移居(其二)》
【考点解读】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常见情感 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白描与工笔;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衬哀情(反衬)。
语言特点 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新、简练生动、简洁淡雅等。
【考题对接】
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这是他最终辞官的主观原因。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诗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归隐的原因,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
C.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结,既回答了为什么津津乐道于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又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后的愉悦心情。
D.本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质朴的图画,田园风光以其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使人悠然神往。
2.简析诗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二、(清)尤侗《满江红·思隐》
满江红·思隐(清)尤侗寄语青山,为我筑、数椽茅舍。更计较、凿斯池也,衡门之下。屋后十弓放笋竹,墙边五亩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依台榭。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有邻翁来往,鸡豚春社。笑问老妻能去否,蒿簪藜杖归休罢。但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
【注释】弓:古代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量单位,五尺为一弓。买山,指归隐。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凿斯池”“放笋竹”“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写出了词人萌生思隐之心后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
B.下片“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运用互文手法,想象退隐之后的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C.下片“东墅弈”“有邻翁来往”“笑问老妻”不同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D.词的题目为“思隐”,而结尾说“但囊中、尚乏买山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
2.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答:
三、王维《归辋川作》
归辋川(注)作王维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注释】辋川:位于陕西蓝田县中南十五里辋川镇,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处别墅。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谷口疏钟动”的“疏”字,既写出钟声洪亮悠远,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
B.“独向白云归”的“归”字,明写诗人回到家中,暗含着人对归隐的向往。
C.“杨花轻易飞”中,“杨花”质轻易飞,寄寓了诗人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
D.“东皋春草色”中,“东皋”指向阳的高地,陶渊明曾经“登东皋以舒啸”。
2.下列诗词中加点词语与本诗中相同的词语内涵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叠叠远山横翠霭,娟娟新月耿黄昏。(陆游《题接待院壁》)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结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以及你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林黛玉赞赏王维诗的原因。
答:
四、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
B.首句写所闻,,次句写所见,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林间小道上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D.诗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然而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其构思的精妙。
2.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赏析。
答:
五、梅尧臣《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这个字是 ;有一个字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个字是 。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和颈联所展现的山野风景。
答:
3.这首诗的尾联最为人所称道,试作分析。
答:
六、陶渊明《移居(其二)》
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的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山水田园诗训练 答案详细解读
一、陆游《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答案】
1.第一个“醉”,指醉酒,与父老畅饮村酒而醉,表达了与村民的深厚情谊,也暗示了诗人借酒浇愁之意;第二个“醉”指陶醉,既可理解为陶醉于夕阳美景,又可理解为在夕阳中与父老乡亲再次畅饮,表达了诗人欢快、闲适之情。醉酒后看辽阔的天下,乡亲们相亲相爱一起陶醉在夕阳美景之中,表达了诗人在乡村生活的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要求赏析尾联中的两个“醉”字,先分别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各自的含义,再综合两个字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效果等。
第一个“醉”,结合“醉看四海何曾窄”理解,“四海”指天下,“何曾窄”指天下辽阔。扣住“畅饮村酒而醉”“深厚情谊”等关键词分析即可。第二个“醉”,结合“且复相扶醉夕阳”理解,“相扶”指乡亲们之间的情谊。扣住“陶醉于夕阳美景”“夕阳中与父老乡亲再次畅饮”“欢快、闲适”等关键词分析即可。
2.C【解析】C.“稀疏、零落”错误,原文是“离离”即繁多的样子。
【赏析】
初冬季节,诗人与父老乡亲畅饮村酒,于是写下此诗记叙当时的情景。
年成丰饶,家有余粮,在一片喜悦气氛中,乡亲们招呼诗人一起饮酒。
荞花盛开,像雪花般白茫茫一片;豆荚未经霜打,却已经浓密、繁多。
猎人收网归家,农人在水滨架起鱼梁,这些描写使诗歌充满乡野情趣。
二、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答案】
1.第一问:借用典故:首联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颔联借用典故“题凡鸟”和“看竹”来写吕逸人的隐居之处。侧面烘托:颈联用清幽雅致的环境描写表现吕逸人隐逸生活的情趣。正面描写:尾联正面写吕逸人隐逸闭门著书的生活。
第二问:抒发了诗人对吕逸人的敬仰之情,以及诗人对这样的隐居生活的艳羡向往之情。
【解析】首联“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颔联“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写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借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莫逆之交的典故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也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尾联“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2.B【解析】B.“心中有无限懊恼”不当,颔联写来访未遇主人,便饶有兴致地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感觉没必要询问主人,可见二人的不见外,以及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访人不遇,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并无懊恼。
【注释】
裴迪,王维诗友,早年同居终南山,后常伴王维隐居辋川,游览赋诗,琴樽相乐。新昌里,即新昌坊。吕逸人:不详何人。逸人,古代称隐居之人。遇:会见。
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
绝:断绝,隔绝。
风尘:指尘俗的世事。
柳市,汉长安地名。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
隐沦:隐士,隐居之人。
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
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
何须:何必,哪里还用。
屋里:室内。
闭户:闭门,关门。
种松:栽种松树。
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译文】
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像龙鳞一样。
【赏析】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三、岑参《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答案】
1.对严给事别墅清幽宁静环境的喜爱。“郭外”写离城之远,“疏钟”衬山中之幽静,“山色”“月”写别墅内外景色怡人。
与严武情谊深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谈天的喜悦兴奋。“惜”“殊”写时间过得太快,夜已过半,诗人和朋友仍谈兴很浓。
对朋友严给事身居朝注朝廷仍保持高洁美好情操的赞美。“虽在青琐”“不忘沧州”说明虽身在朝堂,却不贪图富贵,仍然有隐士的美好品德。
【解析】本题中,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并分析”“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是对严给事别墅环境的描写,“郭外山色瞑,主人林馆秋”的“郭外”可理解为“城外”,写到远离城市,“主人林馆秋”写出了住处在林中,这两句诗从时间和空间上写到了别墅的幽深寂寥;“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疏钟”,稀疏的钟声更显此处的寂静,以动衬静,“片月”更是写出这里的景色宜人,表达了诗人对此地此境的喜爱之情。
“遥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写出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虽夜已深但彼此间的谈话还未停止,相谈还是甚欢。
“君虽在青琐,心不忘沧洲”,结合小注内容可知,“青锁”代指朝廷,“沧州”指隐士居处,“君”指的是严给事,写出了严给事虽然在朝为官,却也向往归隐生活,诗人对朋友的这种高尚情操表示赞美之情。
2.B【解析】本题中,B项采用“虚实结合手法”错,颔联的意思为“稀疏的钟声传到房间内,一片月光照在床头”,此处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且是真实存在的,突出了严给事别墅的清幽宁静,没有用到“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梅尧臣《东溪》【答案】
1.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首联、尾联都写到了作者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久久不愿离去。闲适恬淡之情。作者描写了东溪“野凫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勾画出一幅清新淡远而又生意盎然的景象,寓情于景。老当益壮之情。“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
【解析】首联,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发船迟”写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个美丽的孤岛,便坐在舟中观景,小船也仿佛知晓他的心意,迟迟不发。“车马疲”,写临近黄昏的时候,乘着马车返回城市,尽管神疲体倦,却是尽兴而归。“车马疲”写返程途中车马驰骋、尘土飞扬,同“发船迟”写扁舟迟发使诗人得以悠闲赏景,前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扰攘闹市的厌烦之情,反衬出对幽美宜人的东溪的向往之情。
颔联,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情景交融,描绘出了一幅清淡平远、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中可看出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
颈联,与颔联一起主要是描写东溪之景,意思是说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表露诗人的闲适和恬淡。
尾联,作者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首尾两联主要表露对东溪美景的喜爱和留恋,以至诗人久久不愿离去。
2.C【解析】C.“表现了溪流急速的特点”理解错误,“平平”和“净于筛”主要是表现了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
【注释】
东溪:即宛溪,在作者家乡安徽宣城。溪发源于天目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溪中多石,水波翻涌,奇变可玩。
野凫:野鸭。
蒲茸:初生的菖蒲。
住不得:再不能停留下去了。
薄暮:黄昏。
【译文】
我来到东溪边观赏溪景,面对着水中的孤石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
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
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齐得似乎经过修剪,平坦的沙岸,洁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选细筛。
我虽然迷上了这里但不得不回去,傍晚到家马儿已累得精疲力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鸭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鸭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 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
五、杜甫《野人送朱樱》【答案】
1.“金盘玉箸无消息”承预联对当年皇帝赐樱桃的回忆,表达此时远离朝廷的伤感与思念,表现诗人对皇朝的忠心。“尝新”呼应首联今日村民赠樱桃一事,表达诗人尝樱的喜悦和对村民的感激之情。“任转蓬”表达此刻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暗含忧时伤乱之感。(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
2.B【解析】此处表现的诗人情感不是哀愁,而是对如此娇嫩的樱桃的珍爱。
【注释】
野人:指平民百姓。
朱樱:红樱桃。
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
筠(yún)笼:竹篮。
细写:轻轻倾倒。
愁:恐怕,担心。
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
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
沾:接受恩泽。
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玉箸(zhù):华丽的筷子。
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译文】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
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
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
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
【赏析】
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此时严武再次镇蜀。严父挺之与杜甫是旧交,严武屡次造访草堂,关怀有加。“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野人,指村农;筠笼,竹篮。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万”形容数量其多。“许”,这样。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杜甫虽寄寓成都,但每有“不死会归秦”,“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想望和心愿。因而常常忆起在长安的往事。于是后四句便成为他忠爱之诚的由衷流露。“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
大明宫中有宣政殿,中书、门下二省都在宣政殿内,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一联的惊奇之处在于,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专有名词在诗中给人的联想是很少的,但此处却给人堂皇之感,“门下”表现了空间的纵深,“大明”渲染出庄严辉煌的气势,两个实打实的名词被诗人巧妙地虚化了。唐人李嘉祐诗云“秋冷白云司”,“白云司”指刑部,与“秋冷”连属,别有清峭之气,和杜诗此联一样,都是点铁成金之句。
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诗的第一联把题目展开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起句看似自然,实则不同寻常,这全体现在最虚的“也”字上。最轻的字眼,诗人赋予其最饱满的重量。“也”字像是一个呼唤,唤起了当年长安宫中的赐樱之事,原来西蜀的樱桃也这么红啊,时空的感觉包孕在这个“也”字之中。
诗的首联中,“也”字之外,“红”、“满”亦不是随意用之,二字与下联以“愁”、“讶”写对樱桃的珍惜是呼应着的。清人朱瀚说:“红言其熟,起细写仍破;满言其多,起万颗许同”。“写”同“泻”,言用水漂洗,“愁仍破”,即愁其破而仍破;“许”,唐人常用口语,如许之意,“讶许同”,即令“我”惊奇竟如此相同,庾信诗云:“讶许能含笑”。此二句融入口语,言约义丰,见出诗人语言的锤炼之功。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这是一首咏物诗。它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供职门下省时的生活细节的深情忆念。这就从内容上增添了生活层面和感情厚度。它使我们看到一个既与劳动群众友善,又对王朝怀有忠爱的诗人的复杂感情。昔人谓“杜诗咏物,俱有自家意思,所以不可及。”(《絸斋诗话》)此诗可贵处,就在于能画出一个飘零中的诗人。与此相适应,此诗“终篇语皆遒丽。”樱桃“自红”,野人“相赠”,“忆昨赐沾”,“早朝擎出”,“ 此日尝新”,都以遒劲取胜。而“细写愁仍破”, “ 匀圆讶许同”,与“金盘玉筋无消息”等,则又显得很明丽。
六、董颖《江上》【答案】
1.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4分,两种“感情”各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4分,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3.比喻和动静结合。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
4.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5.主要用了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鸥鸟像飞扬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沧江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清澈;飞动的鸥鸟和平静的江水构成动静结合)(答出一种手法并能结合诗句简单解释即给2分),写出了一幅开阔、浩渺、明净、又不乏生机的秋景图(2分)。
6.作者祈请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我要等到你枝条成阴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使我可以不别故乡、不别亲人。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淡淡的离愁。(答出离愁、惜别、留恋、不舍即可给2分)。
7.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8.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9. 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二)高考山水田园诗 答案详细解读
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答案】
1.D【解析】D.“本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错误,本诗描绘田园风光用的是“白描”手法,而不是夸张手法。
2.诗作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喻为一只关在笼中的鸟,现在辞官归隐就像鸟脱离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庸俗、黑暗的官场;以“故渊”“旧林”比喻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贴切形象,内容的解。
【解析】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故渊”“旧林”比喻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贴切形象,内容的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用“尘网”“樊笼”比喻庸俗、黑暗的官场。诗作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喻为一只关在笼中的鸟,现在辞官归隐就像鸟脱离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
【注释】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气质、情致。
丘山:指山林。
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i)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
际:间。
守拙(zhu):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荫(yìn):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颠:顶端。
户庭:门户庭院。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译文】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赏析】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三十年”应该是“十三年”,他从开始作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之误。这两句是说,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一去就是十三年。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适俗韵”无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的鸟。池鱼:水池里养的鱼。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际:间。拙:笨拙。自谦之词,与世俗的机巧相对而言。这两句是说,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的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着痕迹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二、(清)尤侗《满江红·思隐》【答案】
1.D【解析】D.“表达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错误,结合后面的“从天借”可知表现了词人的洒脱风趣,所以不是痛苦无奈之情。
2.志趣高雅: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退隐后人物富有情趣的活动、梅竹的君子形象可看出。风趣洒脱:“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不羁、幽默风趣。安贫乐道:囊中羞涩、“蒿簪藜杖”却依然想归隐,想保持高雅的情趣,可见其安贫乐道。
【解析】从上阕来看,作者将要在“青山”深处,为自己修“数椽茅舍”,凿池、种竹、栽桑、种梅花,从他安排的居住环境可见,他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从下阕来看,作者为自己安排的退隐后的生活,“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钓鱼、射箭、下棋、绘画,十分风雅;再加上上阕中“竹”“梅”形象的衬托,可见他是一个志趣高雅的诗人。
从“但囊中、尚乏买山钱,从天借”可见,他为自己安排的这些住处、活动固然美好,却囊中羞涩无法买到这样一处地方,作者称要“从天借”,丝毫不以贫穷为意,可见他的风趣幽默,洒脱旷达。
从“蒿簪藜杖归休罢”“囊中、尚乏买山钱”可见,他生活贫困,然而即使是贫困的生活也没让他丧失了对高雅志趣的追求,可见其安贫乐道。
三、王维《归辋川作》【答案】
1.C【解析】C项,“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错,杨花能够如此旋舞不已,不就是因为它的轻吗?寄寓了诗人对难以掌控自己命运的柔弱者的悲悯之情。
2.D【解析】D项,“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可见,此句中的“春草”并非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而是一种比喻,是“离恨”的象征。
本诗“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诗人将眼光投向东边的水畔高地之上,那里,春草一片,呈暗绿之色。这黄昏时分的春草再次碰触到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他满怀失意关上了辋川的柴门。可见,词句中的“春草”是眼前看到的实景,代表着“春天即将逝去的惆怅”。二者内涵不同。而ABC中的“远山”“白云”“杨花”均与本诗含义相同。
3.(1)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而自卑孤独;又因追求清高隐逸而孤芳自赏王维此诗中也借“稀”和“独”字表达了内心的惆怅孤寂,同时从古寺钟声和悠然远山处也含蓄表达了隐居出世的愿望。林黛玉欣赏王维诗歌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心境相似,都有种孤独,不拘世俗的情怀。另外,林黛玉的诗歌常以物寓情,比如《唐多令》中借柳絮表达自己“漂泊亦如人命薄”的忧伤。本诗左右漂移的水草和轻且到处飞舞的杨花表达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哀,从创作手法上看,他们常用以物寓情的方式相似。
(2)“谷口疏钟动”一句环境描写运用“疏”“稀”等形容词生动形象地点明所处环境的寂静和人烟稀少,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黛玉对于贾府而言是个客人,因此她自觉孤独,这是她和王维此诗思想情感的共同之处。王维此诗不事雕琢,仅以白描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景色,把内心的情感赋予其中,这也正是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首推学王维诗的原因:写诗第一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可见林黛玉喜欢王维诗歌中的“意趣”。
【解析】本诗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暮春时节回归辋川的情景。疏钟远扬,暮霭沉沉,渔樵归歇,渲染出傍晚山谷凄迷的意境,烘托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细弱的菱蔓随着流水摆动不停,杨花的轻盈更使它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飞舞。景物的不定使诗人的神思恍惚,更加增添了飘忽伤感的情绪。悠悠然万物造化让人神往,何时能自得呢?人生如此短暂,如此脆弱,终究因此让人感伤,春色又能够留住几时呢?还不如关上门,让春色留在记忆里,留在想像中。王维诗中的伤感情绪,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和痛苦,与林黛玉何其相似。林黛玉也曾在咏絮诗中写道“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林黛玉与王维的诗歌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因此林黛玉赞赏王维的诗歌。另外,林黛玉十分赞赏王维诗作的内容和意趣,这从香菱学诗里可以看出来,王维的田园诗歌的风格也是林黛玉喜欢的。而本诗“渔樵”“远山”“白云”“柴扉”这些意象营造出的冲淡的风格正是林黛玉所喜欢的。
四、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答案】
1.A【解析】A项,“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分析错误,本诗前六写景,后两句抒情。
2.分和挂。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含蓄地表达对道士的向往之情(访道士的心情迫切)。
【解析】本诗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一个“挂”字,就又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注释】
戴天山:在四川江油市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五、梅尧臣《鲁山山行》【答案】
1.行;惬。【解析】本诗题为“鲁山山行”,首联点出了“山”,而“行”在其中;颔联进一步写“山行”;颈联,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尾联,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即“山行”所感。因此一个“行”字,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因此一个“惬”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一路上,奇峰峻岭随着角度的变化在眼前不断地变换画面,独自一个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行走游览,竟然忘记了已经走到了什么地方。傍晚,霜落了下来,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野鹿在山溪旁悠闲地饮水。
【解析】本题要求体会诗歌颔联和颈联的景物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对两联描述的山景进行表述时,注意设定情境,语言简明、流畅。据此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3.(1)鸡鸣声以动衬静,既突破了山林的幽静,又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
(2)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家在何处”,一声鸡鸣作答,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解析】诗歌的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这一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鸡鸣声以动衬静,既突破了山林的幽静,又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
【注释】
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心意满足。
随处改:是说山峰随观看的角度而变化。
幽径:小路。
熊升树:熊爬上树。
何许:何处,哪里。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首联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六、陶渊明《移居(其二)》【答案】
1.D【解析】A.“全诗……描绘了……登高赋诗”错误,“登高赋诗”只是诗人描绘的其中一个场景,诗中还写了农耕生活的情景,全诗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
B.“边饮酒边斟酌诗句”错误,“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披衣起彷徨”错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2.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表现: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将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解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首先分析诗中描写生活场景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情感,把握其中的乐趣。“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
接着分析表达这种乐趣的手法。诗人前八句运用白描手法,将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纯真质朴的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