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7.2.5 生物的变异
一、单选题
1.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的第44页呈现探究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对实验所得的数据取最大值
B.从大花生选取一粒包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收获得种子一定都是大花生
C.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平均值,说明这两种花生是大小不同的品种
D.大花生种在贫瘠的土地和小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地中,结出果实大小的变化是遗传物质改变
2.如图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一是转基因技术的实验研究,①应将受精卵注入丙鼠的输卵管中
B.图实验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②应使用显微注射器
C.图二中大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是基因不同引起的
D.图二实验应挑选大小花生各5枚,分别测定花生果实长轴的长度
3.多少年来,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木质,一直吸引着科学家探索的目光。关于它们的研究人类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体的所有性状是否表现只与基因有关
B.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收获的也一定是饱满粒大的
C.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隐性性状
D.变异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成为可能,没有变异生物就不可能不断进化
4.下列变异不能遗传的是( )
A.经过多代选择,繁育,培育出的高产奶牛
B.一对毛色正常的虎生下一只白色幼虎
C.无光条件下长出的蒜苗是黄白色的
D.用射线处理农作物种子,从中选出优质高产新品种
5.下列生物变异的实例中,属于不可遗传变异的是( )
A.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产玉米 B.A型血和B型血的夫妇生下O型血的孩子
C.某同学坚持锻炼,训练出发达的腹肌 D.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
6.某同学想探究“花生果实的大小是由花生的不同品种造成的”,于是取在相同环境下种植、不同品种的甲、乙花生果实各40个,对其长轴长度进行测量,结果如下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长轴长度(毫米)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甲的数量(个) 0 0 1 3 6 10 10 5 3 2
乙的数量(个) 3 7 10 10 5 2 2 1 0 0
A.此实验的变量是花生果实的大小
B.数据表明,甲果实是大花生品种
C.从大花生中挑大的,小花生中挑小的,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D.甲花生的个体中有的长轴长度小于乙花生,主要与遗传物质有关
7.将生长健壮但产量低、品质差的龙眼树,改造成高产优质的龙眼树,最快速有效的是( )
A.嫁接 B.杂交 C.扦插 D.太空育种
8.下表是某学习小组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所测得的数据,分析错误的是( )
花生品种 品种一 品种二
长轴长度(毫米) 22 24 25 28 32 34 36 38
样品个数 2 4 20 4 3 20 5 2
平均值 23.47毫米 34.4毫米
A.该小组采用的是抽样检测的实验方法
B.此实验可提出的问题是: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因为品种不同引起的吗?
C.实验测量结果可用柱形图表示,也可在坐标纸上绘制曲线图
D.品种二的花生果实长轴长度的差异一定是由于种植环境不同引起的
9.荒漠植物梭梭在荒漠环境(a)和人工创设的最适环境(b)中的构型(是指植物根、茎、叶、芽等空间排列的表现形式)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环境下的构型是遗传物质和荒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B.b环境下的构型只与植株遗传物质有关
C.a、b环境下的构型不同表明梭梭不能适应荒漠环境
D.a、b环境下的构型不同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0.根据遗传变异的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把果实大的花生品种种在贫瘠的土壤中,出现果实小的变异是不遗传的
B.林黛玉和贾宝玉携带有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
C.射线导致小白鼠耳朵细胞的基因改变,此改变的基因会遗传给后代
D.父母都有耳垂,所有的后代也一定都有耳垂
11.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描述的是遗传现象
B.菊花品种繁多、花色各异,描述的是变异现象
C.狗的长毛和卷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D.生男生女是由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决定的
12.下列描述中体现生物变异现象的是( )
A.侄女多像姑,外甥多像舅
B.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C.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D.青蛙的幼体蝌蚪与成体有显著差异
13.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生物是( )
A.杂交小麦 B.杂交水稻
C.转基因鲤鱼 D.克隆猪和牛
1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水稻属于转基因产品,对人体健康有害
B.当具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时,水稻种子都能萌发
C.水稻属于裸子植物
D.水稻种子的生命力比蕨类植物的孢子强很多,一般可以存活2-3年
15.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实验田里种植甲、乙两种花生,收获后对甲和乙果实的长轴进行抽样测量,结果如下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长轴(毫米)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甲的数量 3 7 9 11 5 2 2 1 0 0
乙的数量 0 0 1 3 6 8 10 7 3 2
①甲和乙果实的长轴长度都存在个体差异
②该探究实验进行了随机取样,且样品有足够的数量
③甲和乙两个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将长轴为36毫米的乙花生种子种下去,收获的果实一定都是大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下列遗传育种过程中,没有改变遗传物质的是( )
A.将本地黄牛与引进的荷斯坦-弗里生奶牛杂交,选育出高产奶牛
B.载人航天飞船携带的植物种子接受宇宙射线,用于诱变育种
C.用无刺的花椒枝条作为接穗进行嫁接,培育出便于采摘的无刺品种
D.用高产易倒伏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获得高产抗倒伏小麦
二、综合题
17.如图是人类某种遗传病(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的家族遗传谱系。请据图回答:
(1)根据遗传谱系可知Ⅱ-3和Ⅳ-2、4的基因组成都是____________。以上3人都患有这种遗传病,而其父母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变异。
(2)如果Ⅲ-3、4再生育一个患病男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__。
(3)已知Ⅱ-2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可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健康人)如果她的孩子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的几率是1/2,则Ⅱ-1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_,致病基因在Ⅱ一2和Ⅲ一1、2、3间传递的“桥梁”是__________。
18.通过观察受精后的鸟卵结构(如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1]是________,它可以保护胚胎,并防止卵内的________。
(2)图中[ ]________里面含有细胞核,它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3)鸟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由[ ]________提供营养物质。
(4)鸟卵产出后,胚胎发育停止,后经雌雄亲鸟交替孵卵,才能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雏鸟,这种现象说明,卵生动物的受精卵主要在母体外发育,受________的影响比较大。
(5)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产蛋多的母鸡,“多产”这种变异能否遗传下去?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果蝇具有分布广、易饲养、繁殖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的特点,经常用作遗传学研究材料。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由X、Y染色体决定。果蝇的长翅和残翅由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控制。图一是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二是某机构利用长翅和残翅果蝇所做的遗传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一可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雄果蝇体细胞,其产生的精子所带的性染色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二分析,______________是隐性性状,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长翅果蝇中,基因组成是AA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捕捉到一只长翅雄果蝇,为了确定果蝇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他可以在图二的子代中选取一只残翅雌果蝇与该果蝇杂交。若后代出现残翅果蝇,则这只果蝇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_;否则,这只果蝇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在应用空间技术育种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研人员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导果蝇的基因发生改变,经培育后果蝇的体积可比原来大一倍,这种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变异。
(5)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的幼虫在2℃下能发育成长翅果蝇;在35—37℃下,部分幼虫能发育成残翅果蝇。由此可知,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和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详解】
A.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对实验所得的数据取平均值,A错误。
B.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不一定都是大的。因为,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B错误。
C.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平均值,说明这两种花生是大小不同的品种,C正确。
D.大花生种在贫瘠的土地和小花生种在肥沃的土地中,结出果实大小的变化是环境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2.D
(1)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通过超级鼠产生的过程可知,被研究的性状是鼠个体的大小。注射过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超级鼠,而未注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普通鼠,通过对比可知鼠的个体的大小(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
(2)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详解】
A.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该研究过程中,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中,①应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雌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该受精卵在小鼠的子宫内发育成新个体,A正确。
B.图一实验研究的生物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②应使用显微注射器,B正确。
C.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有的是由环境引起的。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图二中大花生果实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的,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C正确。
D.不能对检测对象逐一检查时,可以从检测对象总体中随机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这样检测的结果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这种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取样时,从大花生中随即选取30枚,从小花生中随即选取30枚,数量过少会出现实验偶然性,D错误。
故选D。
3.D
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
不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详解】
A.生物的性状不仅与该生物体内基因有关,还与环境有关,A错误。
B.生物存在变异现象,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收获的不一定是饱满粒大的,还与环境有关,B错误。
C.当基因型为aa时,隐性性状可以表现出来,C错误。
D.达尔文认为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因此,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使生物不断进化。所以,没有变异,生物就不可能不断进化,D正确。
故选D。
4.C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详解】
A.高产属于变异,经过多代选择,繁育,培育出的稳定遗传的高产奶牛,这是可遗传变异,A不符合题意。
B.一对毛色正常的虎生下一只白色幼虎,这属于遗传物质的改变,类似于人类白化病,这是可遗传变异,B不符合题意。
C.无光条件下长出的蒜苗是黄白色的,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C符合题意。
D.用射线处理农作物种子,引发基因突变,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这属于可遗传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①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详解】
A.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产玉米,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A型血和B型血的夫妇生下O型血的孩子,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错误。
C.某同学坚持锻炼,训练出发达的腹肌,仅有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
D.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故选C。
6.B
(1)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一般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2)随机抽样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调查方式。
【详解】
A.本实验是为了探究“花生果实的大小是由花生的不同品种造成的”。因此该对照实验中的变量是花生的品种,A错误。
B.甲果实的长轴长度平均值(1160÷40=29.1毫米)与乙果实长轴长度的平均值(932÷40=23.3毫米),差为5.8毫米,说明甲果实是大花生品种,B正确。
C.选取花生时尽量大、小花生都随机选择,而不能“从大花生中挑大的,小花生中挑小的”,C错误。
D.甲果实的长轴长度平均值小于乙花生果实的长轴长度平均值,这说明花生的性状是由基因(或遗传物质)决定的。而甲花生的个体中有的长轴长度小于乙花生,主要与环境因素有关,D错误。
故选B。
7.A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详解】
A.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嫁接既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达到早结果、增强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的能力,故将生长健壮但产量低、品质差的荔枝树,改造成高产优质的荔枝树,最快速有效的是嫁接,A符合题意。
B.杂交是利用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杂交不能达到最快速有效的目的,B不符合题意。
C.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进行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扦插繁殖的后代基本保持亲本的性状,C不符合题意。
D.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不能达到最快速有效的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详解】
A.选取花生时随机选取,该小组采用的是抽样检测的实验方法,A正确。
B.由题干“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可知探究问题为:“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是因为品种不同引起的吗?”,B正确。
C.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实验测量结果可用柱形图表示,也可在坐标纸上绘制曲线图,在作图时以果实的长度横坐标,以个数为纵坐标,进行描点连线,C正确。
D.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可能是环境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9.A
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控制,但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生物的表现型受环境的影响,基因型相同,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型不同;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详解】
A.a环境下的构型是遗传因素和荒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A符合题意。
B.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b环境下的构型说明环境对基因表达有影响,而不是与植株遗传因素的影响无关,B不符合题意。
C.生物与环境相适应,a、b环境下的构型不同表明梭梭是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而不是不能适应荒漠环境,C不符合题意。
D.a、b环境下的构型不同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而不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是不遗传的,叫不遗传变异。
【详解】
A.如果将大花生品种种植在贫瘠的土壤中,结出小花生,这种小花生的变异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因此这种小花生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A不符合题意。
B.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是贾母的孙子,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林黛玉和贾宝玉是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B不符合题意。
C.射线导致小白鼠耳朵细胞的基因改变,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C不符合题意。
D.父母都有耳垂,后代不一定都有耳垂,有耳垂是显性基因控制的,若父母有耳垂且基因组成为显性杂合,则后代有25%的概率无耳垂,D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即性状的差异。
【详解】
A.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属于变异现象,A错误。
B.菊花品种繁多,花色多样,体现了同种生物的颜色多种多样的变异,因此菊花品种繁多,花色多样,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物的变异,B正确。
C.狗的长毛和卷毛是两种性状,不是一对相对性状,C错误。
D.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XX,她生下的就是女孩。否则就是男孩。可见,生男生女是由父亲的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决定,D错误。
故选B。
12.C
遗传是指亲子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详解】
AB.“侄女多像姑,外甥多像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都属于遗传现象,故A、B不符合题意。
C.“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属于变异现象,故C符合题意。
D.青蛙的幼体蝌蚪与成体有显著差异,属于变态发育,不属于变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B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详解】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稻新品种。在此过程中,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故选B。
14.D
水稻属于被子植物类群中单子叶植物。
【详解】
A.杂交水稻是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出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种,不属于转基因产品,此选项错误。
B.当具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时,水稻种子否能萌发还需自身条件:有生命力且完整的胚、有足够的营养储备、不处于休眠状态,此选项错误。
C.水稻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类群中单子叶植物,此选项错误。
D.种子是生殖器官、适应能力强;孢子是生殖细胞、需落在适宜环境才能萌发。水稻种子的生命力比蕨类植物的孢子强很多,一般可以存活2-3年,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5.A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
【详解】
①结合题干表格的信息可知,甲和乙果实的长轴长度不完全相同,存在个体差异,①正确。
②不管是哪种取样方法,都必须做到随机取样,以便减小误差。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的数量要多,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排除偶然性。结合题干和表格信息可知,该探究实验进行了随机取样,且样品有足够的数量,②正确。
③甲样本个体间或乙样本个体间性状的差异是由于环境不同而引起的,是不可遗传的变异;而两个样本组间的差异是遗传物质不同而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所以,甲和乙两个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③错误。
④将长轴为36毫米的乙花生种子种下去,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收获的果实不一定都是大的,④错误。
故选A。
16.C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①高产奶牛——人工选择培育;②抗倒状高产小麦——杂交(基因重组);③太空椒——诱导基因突变;④高糖甜菜——染色体变异。
【详解】
A.将本地黄牛与引进的荷斯坦-弗里生奶牛杂交,选育出高产奶牛,原理是基因重组,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A不符合题意。
B.载人航天飞船携带的植物种子接受宇宙射线,用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B不符合题意。
C.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所以,用无刺的花椒枝条作为接穗进行嫁接,培育出便于采摘的无刺品种,没有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C符合题意。
D.用高产易倒伏与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获得高产抗倒伏小麦,原理是基因重组,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1) dd Dd 可遗传
(2)1/8##12.5%
(3) DD 卵细胞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多由隐性基因控制。
(1)
该遗传病在Ⅲ-3、4中并没有表现,在IV2和IV4中出现患病个体,说明该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同时图中的Ⅱ-3和IV-2、4都是遗传病患者,故基因组成是dd,但是他们的父母正常(基因组成为Dd),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可遗传变异。
(2)
该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亲代没有患病的个体中携带致病基因,即Ⅲ-3、4的基因组成是Dd,如图所示:
他们生育一男孩的几率是50%,如图所示:
因此他们生育一个患病男孩的几率是25%×50%=12.5%。
(3)
已知II-2是致病基因携带者(Dd),如果她的孩子是致病基因携带者的几率是1/2,则Il-1的基因组成是DD。如图所示:
根据遗传图谱可以看出,该遗传病属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这种致病基因在亲代和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而Ⅱ一2是女性个体,她产生的生殖细胞是卵细胞,故致病基因在Ⅱ一2和Ⅲ一1、2、3间传递的“桥梁”是卵细胞。
18.(1) 卵壳 水分丢失
(2)4胚盘
(3)3卵黄
(4)温度
(5)可以遗传;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改变了,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
鸟卵的结构与功能:鸟卵中的卵细胞指的是卵黄膜、卵黄、胚盘。卵黄膜:紧抱在卵黄外面的膜,起保护作用;卵黄: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主要由卵黄提供;胚盘:卵黄中央盘状的小白点,里面含有细胞核。鸟卵的非细胞结构有卵壳、卵白、气室等。卵壳:位于鸟卵的最外面,坚硬,具有防止卵细胞损伤,减少水分的蒸发的作用。卵壳上有气孔,气孔利于鸟卵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卵白:位于卵黄外面,具有保护和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作用。气室:有空气,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题图中:1是卵壳,2是卵壳膜,3是卵黄,4是胚盘,5是卵白,6是气室,7是卵黄膜,8是系带。
(1)
1卵壳:位于鸟卵的最外面,坚硬,具有防止卵细胞损伤,减少水分的蒸发的作用。
(2)
4胚盘:卵黄中央盘状的小白点,里面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
3卵黄: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主要由卵黄提供。
(4)
鸟卵产出后,胚胎发育停止,后经雌雄亲鸽交替孵卵,才能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雏鸽.这种现象说明,卵生动物的受精卵主要在母体外发育,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5)
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转基因技术改变了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是可遗传变异。
19.(1) 乙
X或Y
(2) 相对性状 残翅 Aa、Aa 1/3
(3) Aa AA
(4)可遗传
(5)环境
(1)变异是指亲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根据变异是否可以遗传,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
(3)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控制,但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型。
(1)
果蝇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图一甲个体中,第Ⅰ对性染色体大小相同,是XX染色体,代表雌果蝇;图一乙个体中,第Ⅰ对性染色体大小不同,是XY染色体,代表雄果蝇。在体细胞中,染色体通常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卵细胞中,故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雄果蝇产生的精子所带的性染色体可能是X或Y。
(2)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所以,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的。所以,根据图二的遗传规律(亲代:长翅×长翅→子代:残翅),可推知长翅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或Aa),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aa)。残翅子代的基因组成是aa,一个a基因来自父方,一个a基因来自母方,因此长翅亲代的基因组成为Aa和Aa,遗传图解如下:
所以,图二中,亲代的基因组成为Aa、Aa,子代长翅果蝇中,基因组成是AA的概率是1/3。
(3)
某同学捕捉到一只长翅雄果蝇,为确定该果蝇的基因组成是AA还是Aa,他可以在图二的子代中选取一只残翅雄果蝇与该果蝇杂交。长翅是显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或Aa,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若后代出现残翅翅果蝇,其基因组成是aa,一个a基因来自父方,一个a基因来自母方,因此长翅雄果蝇含有a基因,基因组成为Aa。若杂交后代全为长翅果蝇,则说明该长翅雄果蝇的基因组成中不含a基因,基因组成为AA。
(4)
生物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引起的,这种变异能遗传给下一代,称为可遗传的变异。所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导果蝇的基因发生改变,经培育后果蝇的体积可比原来大一倍,这种变异是可遗传变异。
(5)
由于两组果蝇的基因型相同,所处的温度不同,导致表现型也不同,这个实验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由此可知,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