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模拟预测卷
历史
第I卷
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 )
A.杜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 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
2.有学者指出,在书写民族国家历史方面,与那些本国的历史学家相比,异邦历史学家显然要写得更好一些,因为异邦历史学家是超然地、独立地对此进行描述,而本国历史学家在其历史著作中多多少少都传递了种种同情与憎恶。作者意在强调( )
A.本国历史学家书写历史过于随意
B.历史著作撰写要关注民族历史
C.民族历史书写要坚持客观务实性
D.异邦历史学家著作更具借鉴性
3.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有关民族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C.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D.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4.我国古代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
B.《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C.至迟至汉武帝时期,我国就已发明了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
D.郭守敬制作的浑仪是望远镜发明以前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5.1839年9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
A.对形势判断出现了失误 B.增加了国人对世界的认知
C.加强了广东沿海的防务 D.认为中英矛盾将出现缓和
6.有学者痛陈:“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而把它视作可以任人宰割的猎物,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材料中的“此”指的是( )
A.甲午战争 B.公车上书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武昌起义
7.梁启超的“新民说”对中国人的性格、习性、智能上的弱点做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以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以便在激烈竞争的世界上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其主要意图是( )
A.提倡君主立宪,推动社会进步 B.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C.主张全盘西化 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8.全中国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31年11月7日开幕。大会通过苏维埃政府劳动法、土地法、经济政策等一切关于全中国工农利益的法令。材料反映了( )
A.社会保障巩固了中央苏区政权
B.众多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反“围剿”胜利
C.苏维埃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
D.红色政权的建立是社会保障的历史条件
9.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10.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一则“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条消费品报纸广告。广告的出现( )
A.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C.有利于变革企业的经营模式 D.体现出新媒体推动思想解放
11.1956 年 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议报告中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要求确立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并且提出了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各项措施。此次会议的部署意在( )
A.建立科学事业计划体制 B.加快推进工业化建设
C.贯彻“双百”文艺方针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2.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学家通常“不事政治”,罗马帝国执政者初期授予法学家以解答权,来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组建有法学家参与的君主顾问委员会,协助起草谕令,法学家成为官僚集团的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有助于罗马政体转变为帝制 B.增强了罗马帝国立法专业性
C.表明了万民法以私法为核心 D.扩大了罗马法的社会基础
13.有学者指出,被认为近代落后的地区并不是因为在开发上落后而没有得到发展,而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确立的过程中遭遇了低开发。也就是说,这些地区被强制性地让自己原本的社会形式变成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形式。据此可知,近代欧洲殖民者( )
A.对外输出本国落后的生产方式
B.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社会发展
C.在落后地区强制推行资本主义
D.将亚非拉纳入本国经济发展轨道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4.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可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见,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的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了变相复兴
15.欧共体在创建过程中曾邀请英国加入,但被其拒绝。随着欧共体实力的上升,1961年英国加入欧共体,积极参与欧盟的组织和成立。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投宣布脱离欧盟。贯穿此过程的主题是( )
A.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B.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
C.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与彷徨 D.经济区域集团化加速
第Ⅱ卷
16.(20分)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15世纪末至l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 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因。1924—1925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风雨征程,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历久弥新;艰苦奋斗,成就辉煌。
材料一
1928年红四军在朱德、陈毅指挥下,于龙源口歼灭进攻之敌千余人。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毛泽东领导红军排除“左”倾盲动主义的干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由毛泽东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这个决议进一步总结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
——摘编自《央视国际网络》
材料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的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同志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具体做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 辉煌成就 奋斗历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 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艰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 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惊天动地:推进强国大业 中国经济摆脱疫情,取得长足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颁布《民法典》,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一步完善。努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全球化发展。
——摘编自《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根据材料,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请你选取一种观点,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1.A
2.C
3.D
4.D
5.A
6.A
7.B
8.C
9.A
10.C
11.B
12.B
13.D
14.A
15.C
16.(1)目的:建立大牧场;提高耕作效率。积极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市场、资本、原料等有利条件。
(2)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或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3)内容:限制生产,提供补贴;政府贷款,稳定物价。原因:经济大危机。
17.(1)具体做法: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根据地的建设。
(2)巨大成就
①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③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断完善;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⑤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18.
论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救国大业。
论证: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政治上,党先后经历国民大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过不懈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在思想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不懈奋斗,完成了救国大业。
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