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卖炭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新乐府
“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讽喻诗
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正字音,读韵律
指导:
字正腔圆,
节奏、轻重、停顿、延长——读出感情,
读出情境。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bìn
niǎn
zhé
jì
chì
jiāng
jì
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叙事诗
明文意,读故事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砍伐,柴
烟熏色的脸。
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希望
疏通文意
天亮
使人怜悯
niǎn 同“碾”,压
困倦,疲乏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指太监手下
的爪牙
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指皇宫内
的太监
jì 骑马的人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指牵向宫中
拿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喝斥
调转
语气助词
赶着走
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
通“值”,指价值。
全诗是如何是刻画卖炭翁的?
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
着重从颜色上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指耳边鬓发的颜色。“烟火色”“十指
黑”说明烧炭十分艰辛。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年迈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析形象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衣单”按常理来说应该盼望天气暖和,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这是因为老人清楚地知道:只有天气寒冷,炭的价格才能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些,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写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
析形象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运炭的艰难
动作描写
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的生活状态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析形象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心理描写
历尽艰辛,好不容易烧了一车炭,早早地驾着牛车,碾着冰辙赶到宫市南门,一心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到头来宫使却硬要赶着走,心里的确舍不得,可也无可奈何。表现出宫使的强硬、霸道以及穷苦百姓的无力反抗和悲惨命运。
析形象
初读入境,读懂诗歌
卖炭翁个人信息
年龄 职业
当前处境 当前心理
劳动地点 天气状况
外貌
未知,但肯定年老
伐薪烧炭 ,卖炭
衣正单
愿天寒
南山中
一尺雪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作者是怎样描述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人困牛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苦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愤怒以及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把”“称”
“宫使”仗势欺人 专横跋扈
“叱”“牵”
“宫使”蛮不讲理 霸道凶残
课文研读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运用了肖像描写,“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是谁造成了老翁的苦?
是谁造成了老翁的苦?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炭,千余斤”值“半匹红纱一丈绫”
唐朝时期,半匹红纱一丈绫合计380文钱,而千斤炭最少也得1500文,价值的悬殊一目了然。
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从侧面烘托出宦官们的冷酷无情、蛮横无理、仗势欺人、趾高气扬。
外表——黄衣、白衫、翩翩
(横冲直撞)
行为——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盛气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 半匹红绡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对比
心理 宫使驱将惜不得——地位悬殊
宫使
是谁造成了老翁的苦?
对比作用
卖炭翁和官吏的形象
牛困人饥
翩翩两骑
满面尘灰烟火色
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用:
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卖炭翁的悲愤无助
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
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
宫使巧取豪夺
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原作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品诗情
那么罪魁祸首是——
残暴的统治阶级
统治者对下层劳动者的剥削!
官使们对贫民百姓的掠夺。
那曝光者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
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作诗风格: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诗歌借卖炭翁的故事要表达什么?
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百姓受剥削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
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讽喻诗
新乐府诗
把握主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