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作者及工作单位
青县木门店中学 王金淑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单元的学习要求为“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 , 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这就为本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本文是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也是第一篇科技(事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了上一单元事物说明文之后,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有助于本单元科技说明文的学习。《课标》中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八上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道:“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 , 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这正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那本节课的学习也应以此为核心。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本文介绍了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继续了解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理;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目标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分析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预习检测。
整体感知,把握说明顺序。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多媒体展示四季图片)
导入语:春夏秋冬,斗转星移,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板书课题。
配乐,听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整理生字新词,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向同学讲解重点词语。
再次默读,筛选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评选优秀小组,颁发优秀奖。
结合上一环节,划分段落,理清全文思路。(结合上一单元事物说明文的学习,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精读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赏读1、2自然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找出例句,分析本文语言的科学性。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教师展示资料,学生构思写作,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收集农谚,说说包含的物候知识。
拟几条环保标语。(对象可以是水、空气、动物等。)
倾听自热,记录大自然的语言。
为大自然的美丽折服,也跃跃欲试,准备随老师一起开始探索。
朗读,基本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词语的处理,在民主之后,教师强调重点。筛选信息,可能第四题(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有些难度,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划分段落问题不大,对照上一单元,对逻辑顺序,也基本上可以理解。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是难点所在,学生理解会有难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来理解,进而理解逻辑顺序的好处。
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对说明文语言的两大特征进行分析理解,难度不算太大。但说明文的写作是个难点,是同学们较为难的一个环节。
这几个活动与生活相关,学生的兴趣很大,积极性较高。
展示图片,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导语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学生做老师,讲解词语,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便于老师更全面的了解预习情况。
筛选信息环节,通过竞赛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由理清全文顺序入手,理解局部文本的顺序,由易而难。难点的突破,意在使学生明白生活即语文,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所有说明文学习的重点。读写结合,可以学以致用,教师提供材料,相对来说,降低了难度。
这几个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环保意识和观察写作的意识,教学生做个有心人。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物候
物候学 } 逻辑顺序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阅读能力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
良
低
合格
阅读习惯
1、能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
2、能养成自觉积累词语的习惯;
3、能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探究性阅读。
阅读方式
阅读中能够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阅读中,不指读,不逐字阅读,会跳读;
阅读中能够通过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提取。
阅读策略
阅读中能根据上下文推测、理解词句;
阅读中能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主旨句;
阅读中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努力方向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藩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鲜活的教学内容。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是本节课成功的地方,听、读、讨论、争辩、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
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学生们有些难度,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关,在以后的几篇文章中,要继续加强对逻辑顺序的理解,培养同学们科学严谨的精神。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好的教学艺术,而教师正要做这样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