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7 17: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情景导入
你能说出杜甫的哪些诗歌?
杜甫
秋风为茅屋所破歌
中国传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不料公元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背景信息】
文体介绍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文题解读
“歌行体”——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文题解读
茅屋”,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为......所......”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点明了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体裁。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
整体感知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读准字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读准字音
疏通课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朗读第一小节,思考并回答:
译文: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文中对秋风作了怎样的刻画?
怒号:怒吼,表现出风的猛烈气势。
卷:写出风力量的强劲、猛烈无情。
三重:多重,写风的气势和威力。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的威力如此之大,造成了哪些后果?表现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这几个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急。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朗读第二小节,思考并回答:
译文: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因“老无力”而受侮辱的愤懑之情,也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实状况,为后文的悲惨遭遇蓄势。“老无力”显示出诗人疲惫衰老的状态。“盗贼”并非真正给群童加上了“盗贼”的罪名,而是表现了诗人的激愤之情,这样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群童抱茅而跑之事。
“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朗读第三小节,思考并回答: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谁是嫌疑犯?
找出描写杜甫生活状况的句子。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说说这几句诗歌中,哪些词用得传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况?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比喻】,将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踏里裂”写出了被子的残破,真实反映了诗人困苦凄凉的生活状态。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比喻】屋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一语双关】,既因屋漏而觉夜长,又因自己和国家在风雨飘摇中、黑暗中挣扎而觉夜长。
“未断绝”“何由彻”相照应,反问式的慨叹,表达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宵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朗读第四小节,思考并回答: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广厦、千万间,大庇、俱欢颜,
写出诗人愿望之美好,突出表现了诗人从屋漏窗湿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百色中考)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 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______思想):
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忧国忧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①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②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③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④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感受精神
·这样一个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他怎样的高尚情怀?
自己
天下寒士
愿得广厦
破屋漏雨
·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
·饱览人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秋风破屋
群童抢茅
夜雨湿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惨 悲 哀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推己及人
天下寒士

广厦千万间
现实
水到渠成
理想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