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三 “操作—现象—结论”一致性判断
1.离子的检验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判断 解释
(1)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一定是钠盐溶液,该溶液中一定不含K+
(2)向溶液X中滴加NaOH稀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 溶液X中无NH
(3)向溶液Y中滴加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Y中一定含有SO
(4)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答案 (1)× NaOH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也是黄色;检验钾元素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火焰呈紫色说明含有钾元素,否则不含
(2)× NH3极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稀NaOH溶液,不加热时NH3不会逸出
(3)× 若溶液Y中含有SO或Ag+,滴加硝酸和BaCl2溶液,也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4)√ Fe2+的检验方法正确
2.物质的检验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判断 解释
(1)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 该气体一定是SO2
(2)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溶液X,有白烟产生 X一定是浓盐酸
(3)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4)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 溶液中含Br2
(5)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6)向Na2CO3溶液中加入冰醋酸,将产生的气体直接通入苯酚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 酸性:醋酸>碳酸>苯酚
(7)SO2通入溴水(或碘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溴水(或碘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8)将SO2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9)将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SO2具有酸性和漂白性
(10)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单质
答案 (1)× O3、Cl2等也能使品红褪色
(2)× 挥发性的浓酸遇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都能产生白烟,浓硝酸也符合
(3)× 该溶液还可能是碳酸氢盐溶液或亚硫酸盐溶液或亚硫酸氢盐溶液
(4)× 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变蓝,说明含有能氧化碘离子的物质,也可能是Fe3+
(5)×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发生盐析
(6)× 苯酚钠溶液变浑浊可能是因为CO2,也可能是因为挥发出来的CH3COOH,则无法比较碳酸与苯酚的酸性强弱
(7)× SO2在反应中作还原剂,体现的是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8)×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漂白性无关
(9)×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显酸性,溶液变红色,但二氧化硫不能漂白石蕊溶液,溶液不褪色
(10)√ 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氧化铝的熔点很高,包裹在Al的外面,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3.产物的检验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判断 解释
(1)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AgNO3溶液,未出现淡黄色沉淀 溴乙烷未发生水解
(2)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微热,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热,无红色沉淀 说明淀粉未水解
(3)在蔗糖的水解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并加热,无银镜产生 蔗糖没有水解
(4)在麦芽糖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调节至碱性,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出现银镜 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5)将SO2气体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此沉淀是BaSO3
(6)将SO2、SO3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此沉淀是BaSO3、BaSO4
(7)向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溶液变黑,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该气体是乙烯
答案 (1)× NaOH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的AgOH极不稳定,分解生成棕褐色的氧化银,干扰溴离子的检验,应该先加稀硝酸中和NaOH后再加入AgNO3
(2)× 催化剂稀硫酸与加入的新制的Cu(OH)2反应生成CuSO4,再加热时得不到红色沉淀,应该先加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后再加新制的Cu(OH)2
(3)× 检验蔗糖的水解产物应在碱性条件下,应水解后加碱至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
(4)× 麦芽糖具有还原性,无法检验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
(5)× SO2溶于水生成的H2SO3是中强酸,电离出的H+与溶液中的NO能将SO氧化成SO,故该白色沉淀是BaSO4
(6)× S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SO3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
(7)× 挥发出的乙醇、生成的乙烯及副反应生成的SO2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4.有关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判断 解释
(1)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Fe(NO3)2晶体已氧化变质
(2)向过氧化钠样品中滴加过量的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 样品未变质
(3)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部分Na2SO3被氧化
(4)向FeCl3溶液中滴加SnCl2溶液,溶液黄色褪去 还原性:Fe2+>Sn2+
(5)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0.1 mol·L-1 H2SO4溶液,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 溶液中NO被Fe2+还原为NO2
(6)将硫酸酸化的H2O2滴入Fe(NO3)2溶液中,溶液变黄色 氧化性:H2O2>Fe3+
(7)向0.1 mol·L-1 H2O2溶液中滴加0.01 mol· L-1 KMnO4溶液,溶液褪色 H2O2具有氧化性
答案 (1)× 将Fe(NO3)2溶于稀硫酸后,Fe2+能被H+、NO(两者同时存在相当于HNO3)氧化成Fe3+干扰实验
(2)× 过氧化钠样品变质生成的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氯化钡不反应,不能说明是否变质
(3)√ 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中含有亚硫酸钡和硫酸钡,则部分亚硫酸钠被氧化
(4)× 2Fe3++Sn2+===2Fe2++Sn4+,还原性:Sn2+>Fe2+
(5)× 还原产物是NO,在试管口被氧化为NO2
(6)× NO在酸性条件下也能氧化Fe2+
(7)× 过氧化氢被高锰酸钾氧化,溶液褪色,可知H2O2具有还原性
5.有关Ksp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判断 解释
(1)在硫酸钡沉淀中加入浓碳酸钠溶液,充分搅拌后,取沉淀(洗净)放入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Ksp(BaCO3)<Ksp(BaSO4)
(2)将0.1 mol·L-1 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1 CuSO4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Ksp[Cu(OH)2]< Ksp[Mg(OH)2]
(3)向10 mL 0.2 mol·L-1 NaOH溶液中滴入2滴0.1 mol·L-1 Mg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再滴加2滴0.1 mol·L-1 FeCl3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Ksp[Mg(OH)2]>Ksp[Fe(OH)3]
(4)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并出现白色沉淀 Ksp(BaSO4)<Ksp(CaSO4)
(5)在2 mL 0.01 mol·L-1 Na2S溶液中先滴入几滴0.01 mol·L-1 ZnSO4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入0.01 mol·L-1 CuSO4溶液有黑色沉淀生成 Ksp(CuS)<Ksp(ZnS)
(6)室温下,向浓度约为0.1 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是BaCO3
答案 (1)× Ksp(BaCO3)>Ksp(BaSO4),但两者相差不大,可以相互转化
(2)√ 发生沉淀的转化,则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3)× NaOH过量,与FeCl3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判断两者Ksp的大小
(4)× 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硫酸钙,不能比较Ksp(BaSO4)、Ksp(CaSO4)的大小
(5)× Na2S溶液过量,均发生沉淀的生成,不能比较Ksp(CuS)、Ksp(ZnS)的大小
(6)× BaCO3和CaCO3都是白色沉淀,无法判断白色沉淀是哪一种
题组一 实验目的与操作方法的评价
1.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操作
A 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将金属钠投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B 配制浓度为0.010 0 mol·L-1的K2Cr2O7溶液 称取K2Cr2O7固体0.294 0 g,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C 配制FeCl3溶液 将一定质量的FeCl3固体放入烧杯中,直接用蒸馏水溶解
D 制备Fe(OH)3胶体 向25 mL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答案 D
解析 乙醇和水均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气泡,因此无法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A项错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B项错误。
2.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操作
A 从NaCl溶液中获得NaCl晶体 把溶液倒入蒸发皿,酒精灯加热的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溶液蒸干
B 比较碳、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测量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ClO4溶液的pH
C 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硫酸铜溶液 称取16.0 g胆矾晶体,溶解在84.0 g蒸馏水中
D 检验Na2SO3溶液是否变质 向Na2SO3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已变质
答案 B
解析 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不能直接把溶液蒸干,应用余热蒸干,A项错误;根据同温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NaClO4溶液的pH大小可以推出H2CO3、HClO4的酸性强弱,而H2CO3、HClO4分别为碳、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所以能得出碳、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B项正确;16.0 g胆矾晶体中含有结晶水,CuSO4的质量小于16.0 g,C项错误;酸化的硝酸根离子能将亚硫酸钡氧化成硫酸钡沉淀,故无法判断Na2SO3溶液是否变质,D项错误。
3.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制备Al(OH)3悬浊液 向1 mol·L-1 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 mol·L-1 NaOH溶液
B 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 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
C 检验蔗糖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煮沸几分钟,冷却后加入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
D 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5% H2O2和1 mL H2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5% H2O2和1 mL 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答案 D
解析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NaOH溶液过量时生成NaAlO2,A项错误;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会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提纯,B项错误;两试管做对比实验,相同时间内如果第二支试管冒出气泡多于第一支,说明FeCl3溶液作为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D项正确。
题组二 物质检验与鉴别实验方案的分析
4.下列有关气体鉴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A 鉴别Cl2和O2 观察气体颜色 呈黄绿色的为Cl2,无色的为O2
B 鉴别NO2和Br2蒸气 分别通入水中 所得溶液呈无色的为NO2,溶液呈橙色的为Br2蒸气
C 鉴别CH≡CH和CH2==CH2 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使溶液褪色的为CH2==CH2,不褪色的为CH≡CH
D 鉴别CO2和SO2 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 红色不褪去的为CO2,红色褪去的为SO2
答案 C
解析 Cl2和O2的物理性质不同,所以用观察法可以进行鉴别,A项正确;NO2和Br2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所以用化学方法鉴别,NO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无色,Br2蒸气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呈橙色,B项正确;乙烯、乙炔均为无色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项错误;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CO2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D项正确。
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取少量食盐溶于水,滴加少量淀粉溶液 食盐溶液不变蓝色 该食盐中一定不含碘元素
B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氯水,然后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C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H
D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 沉淀不溶解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Ag+
答案 C
解析 因为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所以食盐溶液中加入淀粉不会变蓝,A项错误;若原溶液中只含有Fe2+时,滴加氯水后Fe2+被氧化为Fe3+,滴加KSCN溶液也会变红色,B项错误;NH与NaOH溶液(加热)反应产生NH3,NH3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C项正确;当加入BaCl2溶液时,SO与Ba2+、Ag+与Cl-均可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D项错误。
题组三 物质性质探究实验方案的分析
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酸性H2O2溶液中滴加FeI2溶液 溶液变黄色 氧化性:H2O2>Fe3+
B 在溴水中滴加适量植物油(无色) 橙色溶液变无色,液体分层 植物油含有不饱和碳碳键
C 将一定量AgNO3、NH4Cl、NaOH溶液混合 得到澄清溶液 三者不反应
D 在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中加入Na2S溶液,再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MnO将S2-氧化成SO
答案 B
解析 酸性双氧水能氧化Fe2+、I-,Fe3+、I2的溶液都呈黄色,A项错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含有H2SO4,D项错误。
7.下列实验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红色纸条放入新制氯水中 纸条褪色 氯气有漂白性
B 将可调高度的铜丝伸入到稀HNO3中 溶液变蓝 Cu与稀HNO3发生置换反应
C 向尿液中加入新制Cu(OH)2 没有红色沉淀生成 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D 将NaI溶液加入AgCl悬浊液中 产生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答案 D
解析 氯气本身无漂白性,不能使红色纸条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红色纸条褪色,A项错误;铜与稀HNO3发生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B项错误;新制Cu(OH)2与葡萄糖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产生红色沉淀,C项错误;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之间可实现由溶度积常数较大的物质转化为溶度积常数较小的物质,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NaI溶液,产生黄色沉淀,证明此条件下Ksp(AgCl)>Ksp(AgI),D项正确。
题组四 原理探究类实验方案的分析
8.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用1 mol·L-1的CH3COOH和1 mol·L-1的HCl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CH3COOH是弱电解质
B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稀H2SO4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原溶液可能含有NO
C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钠盐为Na2SO3或NaHSO3
D 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先出现蓝色沉淀 Ksp[Mg(OH)2]>Ksp[Cu(OH)2]
答案 C
解析 相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小,所以醋酸为弱酸,A项正确;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子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因此原溶液可能含有NO,B项正确;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硫,也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的氯气,C项错误;难溶电解质的结构相同,其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可以得出Ksp[Mg(OH)2]>Ksp[Cu(OH)2],D项正确。
9.(2021·珠海外国语学校模拟)下列选项中对操作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向NaI溶液中滴入少量新制氯水和苯,振荡、静置 上层溶液呈紫红色 I-的还原性强于Cl-
B 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170 ℃,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 溴水褪色 乙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C 向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均相同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各滴加1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前者红色更深 水解程度:CO>HCO
D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01 mol·L-1的KCl和KI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答案 B
解析 A项,上层溶液呈紫红色说明Cl2将NaI中的I-氧化为I2,则还原性:I->Cl-,正确;B项,乙醇与浓硫酸共热至170 ℃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乙烯,同时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将乙醇氧化,自身被还原为SO2,乙烯中混有杂质SO2,SO2具有还原性,也能被溴水氧化而使溴水褪色,会干扰乙烯的检验,因此溴水褪色不一定发生加成反应,错误;C项,向物质的量浓度、体积均相同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各滴加1滴酚酞溶液,前者红色更深,说明碳酸钠的水解程度更大,溶液的碱性更强,则水解程度:CO>HCO,正确;D项,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01 mol·L-1的KCl和KI的混合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出现黄色沉淀,说明AgI更难溶,则Ksp(AgCl)>Ksp(AgI),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