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学历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出师表》学历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7 17:3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出师表》学历案
【课标要求】
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传统名篇,文质兼美。该单元的主题是“责任和担当”,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真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障,纵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法学法】
朗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结合本篇课文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用名家范读、学生自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品的意蕴,收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结合课件的引导作用,利用质疑,组织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探究,合作促学,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反复诵读,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3.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问题导入】
前情回顾:诸葛亮治国,为谁而治?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发生过什么?
简要概述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隆中对、劝刘备称帝等。
【目标引学】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反复诵读,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3.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评价促学】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知晓诸葛亮的治国主张,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感悟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有用的人。
【资料助学】
学习要点——表,用于向君王陈说自己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作者名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写作背景——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修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权。适逢曹魏内部又有动荡,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考虑到刘禅不懂得治理政事,故上表劝诫,以期他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
课文导读——《隆中对》提出的战略目标,先夺取荆州,之后吞掉益州,对外与孙权为盟友,一起对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旦天下有变,从两路出兵北上中原,直取天下。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
疏文意·领略“出师一表”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评价任务一:
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来检验本篇文章字词句翻译掌握的情况。
词语积累:
(1)开张圣听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_____
(3)引喻失义_____
(4)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___
(5)此皆良实_____
(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
(7)叹息痛恨_____
(8)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
(9)猥自枉屈_____
(10)由是感激_____
(11)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
(12)当奖率三军_____
(13)托付不效_____
(14)讨贼兴复之效_____
句子翻译: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评价标准一
1.能根据文意,准确回答词语意思。★
2.不仅能准确回答,还能做到口吐清晰,声音洪亮。★★
3.能帮助同位更正错误并讲解透彻。★★★
【小组竞学1】
学习任务二:
表忠心·领略“出师一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找出体现作者忠心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附:经典片段欣赏——白帝城托孤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评价任务二:
读_____句子,我感悟到诸葛亮_____。
(1) 三顾、猥自枉屈--表达对刘备的敬意,诸葛亮几乎功高盖主仍念旧恩,谓为敬;
(2) 二十有一年——为报恩许诺报恩21年,绝无私信,谓为直;
(3) 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一一不慕名利、忠君报君,谓为无私。
评价标准二
1.能找到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心人物形象的句子,并概括出来。
2.积极发言,展示学习成果,朗读原文时要充满真挚情感。★★
3.能帮助同位订正错误并讲解透彻,能归纳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小组竞学2】
学习任务三:
提建议·领略“出师一表”
评价任务三: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提示:文中作者提到多少个“以”字?有多少个“宜(或不宜)”?作用是什么?
以:①以光先帝遗德②以塞忠谏之路③以昭陛下平明之理④以咨诹善道
宜/不宜:①不宜妄自菲薄②不宜异同③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④不宜偏私⑤亦宜自谋
“以”字所引出的内容为原因阐述,使得作者表达的语气更为委婉熨帖,不觉刺耳,而“宜(或不宜)”则更能反映出诸葛亮的谆谆教导与良苦用心。
评价标准三
1.能根据文章内容,准确概括出三条建议。★
2.积极发言,展示学习成果,准确判断出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并阐述其理由。★★
3.能帮助同位补充全面并讲解透彻,再由建议感悟诸葛亮的忠心。★★★
【主旨探究】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言辞恳切地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达标测试】
链接中考:《出师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比较。
1.解释下列语句中红色词的意义。(4分)
(1)以光先帝遗德。【光】
(2)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3)闻寡人之耳者。【闻】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面】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悉以咨之 辍耕之垄上【之】
B.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孰】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塞忠谏之路【以】
D.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人不知而不愠【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宜】
B.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C.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D.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4.翻译:(4分)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5.分析诸葛亮和邹忌在进言方式上有何不同?(4分)
评价标准:
1.达标题目全正确得16分,每对一题按要求加分。
2.帮助同伴订正错误,并讲解透彻奖励+1分。
【拓展提升】
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评价标准四
1.能结合原文准确说出诸葛亮建议的进步性和现实意义。★
2.积极发言,展示学习成果时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能帮助同位补充全面并结合当前形势谈自己的观点。★★★
【课下作业】
积累本文可概括出来的成语,并找出哪些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主的劝谏,哪些表达了诸葛亮的情感。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亲贤远佞荐忠臣
出师北伐表忠心
【教学反思】
为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教学特点,落实本文教学重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这堂课再开始时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发生在刘氏父子与诸葛亮之间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以“表”这一文体“动之以情”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诸葛亮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原因、表现,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强情感教学,注重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让课堂更加生动,让学生心之向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这堂课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略显不足。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