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件(2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件(24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7 10:5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专制帝国,既无法律又无法律的保卫机构,而由一个人由着一己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格统治一切。专制帝国的原则不是荣誉,而是恐怖和服从。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前 言
政治腐败与
社会动荡
李自成起义
推翻明朝
满洲兴起和
清兵入关
明朝的灭亡
请你尝试讲清这节课的逻辑关系
大厦将倾--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明朝中期“奢靡为天下最”的苏州
材料一:明人所著《建业风俗记》记载,之前“富厚之家多谨礼法,居室不敢淫”,而到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
材料二 :当时世界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经济变革,农业收入在一些发达的欧洲国家GDP中占比中已经下降到40%左右,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及以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材料三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认为整个明代“基本是农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大部分时间农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都在90%以上”,这是一种低效益的农业经济,这样的经济结构自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需要”。
结合所学和材料,试着分析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哪些危机?
奢侈
自然经济所占比重很大
材料一:在明代中期的嘉靖时,通行的社会准则就已经是:“ 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 ——《 明史·杨廷和传》
材料二:利用采办、进御、上供、采造、织造、采木等等专制体制无偿征调占用巨额国民财富的特权,从中贪污瓜分,然后再通过市场转手抛售而凭空获得暴利。——《皇权崇拜与古典中国的"逆现代化"》
材料三:夫财也,民之命也,取民之财是取民命也。今穷天索产,罄地伐毛,尽宇宙间靡有留利。——《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
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哪些危机?有什么危害?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 )1.明朝学者顾炎武曾指出:“明末吴中之民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此话虽有所夸张,但苏南一带盛行租佃制是事实。这反映出当时苏南
A.土地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苛捐杂税令人民生活困难 D.农产品商品化加快
A
农民起义的原因(背景)
土地兼并
( )2.万历四十六至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两;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两,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两……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由此可推断
A.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  B.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
C.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  D.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
B
赋税沉重
结合所学和材料,试着分析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哪些危机?
明万历朝河南进士、官员杨东明(1548—1624年)主持绘制的。1603年夏,黄河突发大水,虞城张堤口决,“齐、梁、淮、徐广大地区数十县遭受大水灾”,1604年杨东明冒死上疏且配置全套雕版14幅画作组成的《流民图》,每幅图都配有文字说明。
天灾人祸
3.自17世纪始,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渐增多,农业收成锐减。与此同期,中原气候与北方农牧带的降水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这段资料表明,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政治腐败  B.天灾不断  C.土地兼并 D.法纪松弛
B
自然灾害严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材料:陕西与中原地区相比十分贫困,万历之后无年不灾,旱、涝、蝗、风沙、地震、山崩、瘟疫等这些人间灾难都发生了。
小冰河期
“(李自成)不贪财利,不好酒、色,脱粟粗粝,生活简朴,与其下共甘苦。很能礼贤下士,纳人善言。”
--《明史》
对比李自成和崇祯皇帝,思考闯王受百姓欢迎的原因。
李自成起义
推翻明朝
政治腐败与
社会动荡
满洲兴起和
清兵入关
农民起义的原因
自然灾害严重
( )4.(全国视野·主题归纳)某同学在阅读课本时对“均田免赋”“1644年”“大顺政权”“明朝灭亡”进行了圈画,通过上述重点内容的提示,可以判断该同学阅读的章节是
A.大泽乡起义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C
( )5.1640年,河南发生饥荒,李自成率军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打开富户金银窖藏赈济贫民,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是
A.得到广大饥民的拥护,参军人数增多 B.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C.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D.建立起大顺政权
A
( )6.“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从这首民谣中得出的信息是
A.该起义军的领导者是黄巢 B.唐末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拥护 D.免纳粮的口号深得民心
注意考查的是农民起义得到人民支持是因为劫富济贫,还是均田免赋
D
明朝的富豪官员兼并土地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
城门迎闯王,
闯王来时不纳粮。
+
原因:
明朝政治腐败,统治黑暗;陕西天灾人祸不断
陕西起义
提出_________口号
建立
_________
政权
________年4月
________
自缢,明朝统治长达_____年
进军______
攻克______
攻克_______
明朝灭亡
请梳理 农民起义的经过
河南
”均田免赋“
西安
大顺
北京
1644
崇祯帝
276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 )7.“进北京后,李自成就住进了皇宫,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战友轻易见不到他了。全军弥漫着盲目乐观、轻敌、懈怠等消极情绪。”这段文字分析的是
A.皇宫建筑群的庞大  B.明朝军队的不堪一击
C.农民军失败的原因  D.清军大举入关的影响
C
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
满洲兴起和
清兵入关
李自成起义
推翻明朝
政治腐败与
社会动荡
明朝的灭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万历时期,李成梁总兵杀了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他的父亲塔克世,就这个星火,后来变成了焚毁大明皇朝的燎原大火,变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萨尔浒战役
乾隆帝:地之里未盈数千,兵之众弗满数万。。。同心合力。用能破明二十万之众。
努尔哈赤



1. 推进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2. 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
3. “治国之要,莫先安民”。“专勤南亩,以重本务”。
4. 招降收买明朝地主知识分子和官员。
皇太极改制
为攻打明朝奠定了基础
________年,皇太极改族名为________; 次年,改国号为______。
1635
满洲

( )8.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说:“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艴然(生气的样子)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努尔哈赤决定实行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的制度
B.贵族共同议事制度将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C.君主权力仍然很大,可以不从众议
D.这项制度奠定了军机处的基础
A
朝鲜书记官成以性:“(吴)三桂以大寿外侄,颇有材略,受君命守此城,为敌国所惮。闻流寇陷京,称以复仇,举兵入关,名则正矣,既入山海关,战败以死,则志虽未伸,忠亦可尚。而先卖其身,击走自成,自成既走,更无所营,身为降虏,为天下之罪人。”
结合课文,这段话描述了哪段史实?
作者持什么样的态度?



清军入关
否定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你如何看待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李自成起义的结果
小结
政治:1、皇权与专制达历史新高;2、首创内阁制;
3、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王朝。
军事:重修长城。
文化:1、八股取士;2、文人市井小说大发展;
3、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科技著作众多。
外交: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
3、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明朝
阅读和明朝有关的书籍,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周一分享会见
在“丝(丝绸)银(白银)对流”的贸易中,形成了以明朝中国为中心的南海经济共同体。明朝由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与寰球共冷暖。而一艘已千疮百孔的老旧巨轮,驾驶他的船长都不是合格者,船员想着跳槽,人人自危。明岂能不亡?人人岂无责任??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