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7 07:5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 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自治区、州、县)
含义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 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 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 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 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确立的过程
1949年
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新疆维尔自治区1955年10月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
西藏自治区1965年12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5个民族自治区
4、设立情况
5、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
二、共同繁荣发展
生产
生产落后
生产
交通不便
生产
生活贫困
生产
教育落后
1、政治上:
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的措施有:
2、经济上:
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文化上: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朝鲜族姑娘表演跳板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
傣族泼水节
少数民族的节日
白族歌舞
彝族火把节
1999年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进行西部大开发
青藏铁路(2006)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川藏公路
1954年12月正式通车,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云南、青海、贵州、四川四个省,有98%的乡和81%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谈一谈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如何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
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课堂小结

族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提出
5个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