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北师附外珠海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珠海市北师附外珠海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7 16:50:05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和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公正,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B项排除;官僚为皇帝服务,官僚制度的建立并未强化封建等级秩序,C项排除;郡县制是管理地方,巩固统治的手段,不是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D项排除。故选A项。
2.B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宋代的科举制中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考官得知考生的身份,这是为了防止考生和考官之间串通作弊,提高科举考试的公正性,B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宋代的科举制淡化了门第出身观念,排除C项;选官考试的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等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活动时间上的突破,不是地理范围上的突破,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府对市的管理,排除D项。
4.D
【解析】
【详解】
通过对历史叙述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历史知识,可以认定胡惟庸的确是被明太祖下令处死,故选择D选项;依据材料“群臣奏胡惟庸等罪,请诛之;因汪广洋案株连;御史中丞……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乃诛惟庸。”,材料并未体现胡惟庸因谋反被明太祖所杀,故排除A选项;胡惟庸被杀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宰相胡惟庸是否被冤枉的有待历史考证,故排除BC选项。
5.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指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故A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陈独秀说:‘因为有的人把传统文化当作治国救国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反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是有人把传统文化当作救国的指导思想,说明新文化运动主要作用就是思想解放,扫除人们的头脑中的封建思想,为即将到来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开辟一番新天地,即为科学理论的到来开辟新天地,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解放人的思想,为科学的救国指导思想提供条件,“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不是材料主旨内容,A项错误;陈独秀反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是有人把传统文化当作救国的指导思想,说明新文化运动主要为科学理论的到来开辟新天地,而不是培养具有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青年,C项错误;探寻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道路是1927年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史实,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7.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信息“苏维埃政权”“红军”可知,这份文告最可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选项C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并没有“红军”这一称呼,排除A;北伐战争时期是国民党领导,国共合作,因此不会出现“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的口号,选项B排除;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部队称呼不是红军,选项D排除。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中国抗击了绝大部分日军,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坚持持久抗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日军投降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仅这一数字,就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总和”表明日军在太平洋东南亚战场亦派兵发动侵略,“倾巢出动”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给予相互援助,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点睛】
9.A
【解析】
【详解】
据图表信息可看到,丙始于1953年,终于1956年。结合所可知,1953---1956年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以适应工业化建设,故A正确;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1950---1952年土地改革,故C与题意不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D错误。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1-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农业显著发展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1953到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行与1980年代农业快速发展无关,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不是1980年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得出,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法律条文”是指《汉谟拉比法典》,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点睛】
12.A
【解析】
【分析】
【详解】
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如果提议得不到通过,将会受到惩罚,说明雅典的法律不能随意修改,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选A;雅典民主并非只是形式上的民主,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司法程序,排除C;材料反映雅典人重视法律的稳定,并非限制言论自由,排除D。
【点睛】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文明呈现多元发展格局,一方面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各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存在不同,从而出现文明发展的差异,所以B正确;A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CD错误。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可得出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中世纪欧洲封君封臣制度之下,君主与封臣间的关系,是以土地为纽带而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D项正确;封君与封臣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也不平等,更不是一种雇佣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5.A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反映的是西方对非洲的经济侵略与文化渗透与,A项正确;西方国家对非洲是经济上的掠夺与侵略,而不是融合与交流,排除BC项;从“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可以看出,非洲人已经接受了西方文化,并没有体现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D
【解析】
【详解】
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认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认为是西欧殖民者侵犯了美洲;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相遇,故选D;A项中“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错误,故排除;欧洲文明和美洲文明不相同,故B排除;欧洲人认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人认为是西欧殖民者侵犯了美洲,故C排除。
17.B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期间世俗题材的艺术作品增加,但宗教题材仍占绝对优势,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文主义,只是反对教会和神学对人性的束缚,人们仍然信仰宗教,不反对基督教信仰,故选B;文艺复兴时期通过提倡人文主义,以神为中心逐渐变为以人为中心,故排除A;文艺复兴重视现实生活,故排除C;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表现上以宗教为题材,但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故排除D。
1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不需要对国王负责,选项A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是国家象征,在形式上有权对外宣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虚伪元首,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议会至上,英国国王需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出现,表明垄断组织产生,B项正确;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自由主义政策,D项错误。
20.B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漫画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间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也存在着矛盾,因此反映出列强之间国家利益的争夺激烈,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CD项不是其本质的反映,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21.(1)特点:两大阵营的对峙。战略:“一边倒”。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原因: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局面;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3)特点:“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或多极化趋势加强)。战略:不结盟。
(4)因素:国际形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开始”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是两大阵营对峙。战略:根据材料“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战略方面采取“一边倒”政策。原则:根据题干设问限定“为处理好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和新新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
(2)原因:据材料二“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可知,新中国为应对苏联威胁,中国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局面;根据材料“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可知,中国改变对美国的战略,原因在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3)特点:据材料三“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国际特点是一超多强,而且多极化趋势加强。战略:据材料三“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可知,当前我国的外交战略是不结盟。
(4)因素:结合材料一可知,影响因素有国际形势、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结合材料二可以看出,影响因素是国家利益;结合材料三可知,影响国际格局的因素是综合国力。
22.(1)政治因素: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因素:工业革命完成。
(2)科技因素: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拥有贝尔、爱迪生等发明家。
(3)现象:经济发展不平衡。
影响: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解析】
【分析】
(1)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因素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因素是工业革命完成。
(2)
因素: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拥有贝尔、爱迪生等发明家。
(3)
现象:从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北师附外珠海分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2.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
A.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
B.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C.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
D.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3.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
A.江南经济的繁荣
B.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D.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严格管理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初胡惟庸案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群臣奏胡惟庸等罪,请诛之。于是,赐惟庸、陈宁死。” 《明太祖实录》
因汪广洋案株连,“出胡惟庸等并六部官擅自分给,皆处以重罪,翌年处死胡惟庸。 《国初事迹》
“御史中丞……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明史》
A.胡惟庸因谋反被明太祖所杀
B.胡惟庸被杀的记载不符合史实
C.宰相胡惟庸是被冤枉的
D.胡惟庸被明太祖下令处死
5.有史学家指出:“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该“战争”指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历史记录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毛泽东问陈独秀、李大钊:“先生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是落后的传统文化吗?”陈独秀:“当然不是”。毛泽东又问“那先生为什么要大力批判传统文化?”陈独秀说:“因为有的人把传统文化当作治国救国的指导思想”。他们的谈论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有利于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B.为科学理论的到来开辟新天地
C.培养具有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青年
D.探寻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道路
7.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可能是
A.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
B.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D.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8.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日军投降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仅这一数字,就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总和。这反映出
A.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
B.中国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
C.日本倾巢出动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D.国民政府一直没有获得国际的支持
9.如图为1949—1956年间《人民日报》关于承载国家话语报道文本的核心词统计图。其中“丙”是
A.社会主义改造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土地改革 D.人民内部矛盾
10.下表是1966-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66-1970 3.9
1971-1975 4.0
1976-1980 5.1
1981-1985 8.1
表格中,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1.“公元前4300年,人们发明出一套以图表意的记录系统,后来发展成楔形文字,同时他们制定了最早的法律条文,发明了车轮。”这些古代文明成就产生于
A.尼罗河流域 B.爱琴海区域 C.印度河流域 D.两河流域
12.在古希腊雅典,公民个人虽然可以在民众大会上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表明
A.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B.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13.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希腊、玛雅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地理和历史条件的不同
C.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14.“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材料说明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之间是一种
A.对立关系 B.平等关系 C.雇佣关系 D.契约关系
15.“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掠夺和文化融合 B.经济融合和文化侵略
C.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 D.经济掠夺和文化冲突
16.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视角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视角/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视角/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视角/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视角/文明相遇
17.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18.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 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王维多利亚最终同意对 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议会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等。这一现象表明( )
A.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产生
C.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D.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自由主义政策
20.下图所示内容为漫画《争吵与签约》,该漫画从根本上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A.列强之间的实力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之间国家利益的争夺激烈
C.列强之间的妥协与合作交织在一起 D.列强对当时国际关系比较满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有两大形势,一是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开始;二是亚非发展中国家纷纷开展独立运动,完成民族独立。共产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自成立就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
材料二 在中国方面,珍宝岛事件后,中国更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苏联的直接威胁,愿意改变中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抵御苏联威胁的需要。同时,中国时刻关心着自己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也希望中美之间的和解能有助于台湾问题的逐步解决。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
材料三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摘自十九大报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为了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战略?为处理好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原则是什么?(9分)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及中国的外交战略。(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家外交战略制定的因素。(3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之后的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英 美 德 法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整理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撑的政治、经济因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科技因素。(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8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