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导入新课
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1986)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11—2009)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邓稼先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你认识他们吗?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了解以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贡献。
2.了解“双百”方针和建国后文化事业的成果,以增强文化自信。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什么是“两弹一星”?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一星”成就: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2)“两弹一星”成就: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苏联:1957年
美国:1958年
法国:1965年
日本:1970年2月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五个能独立发射人
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④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3)“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
材料1: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2:购买相关仪器需要大量的外汇,当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决定动用黄金储备300万两。他说:只要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不要说300万两,就是3000万两,我毛泽东也舍得。
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及重视。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1、“两弹一星”
(3)“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
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于敏
钱三强
②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材料3:周恩来总理会见尼克松,不知无意还是有意,美国总统语带讽刺说:“美国拥有的核武器足够把地球摧毁几十次了!”周总理看了他一眼,回复:“我们中国比较落后,拥有的核武器只够把地球毁灭一次。”
材料2:“有了原子弹……我这个外交部长在国际讲台上说话,腰杆子硬!” ——时任外交部长陈毅元帅
分析材料,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
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增强了国防实力
材料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总统蓬皮杜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两弹一星”
(4)“两弹一星”成功的意义: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4)“两弹一星”精神:
材料一:戈壁滩上没有住房,我们就挖地窝子、搭帐篷,生活用水要从50里外的玉门或五华山用汽车或火车运过来,每人每天限量一脸盆,喝水、洗脸、洗脚、洗衣服,用过的脏水还舍不得倒掉,要用来和煤。
——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 王宝斗
材料二: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漫步太空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中国农民说: 吃饭靠两平, 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袁隆平
改革开放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政策)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科学技术)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截至目前杂交水稻在我国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
截至2007年,有7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面积超过3000万亩,增产20%—40%。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青蒿素
(1)屠呦呦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疟疾死亡率降低50%300,000,000人次受惠于屠呦呦的科研成果。
清热、解暑、截疟、凉血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青蒿素
史料: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建国以来,科技文化建设的启示
建国以来,科技文化能取得瞩目成绩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提供政治保障;
2.党和政府重视科技;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4.世界科技发展进步的影响……
合作探究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3.重视科技教育,培养人才。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
(1)方针:“双百”方针
①时间:
②提出人:
③内涵:
毛泽东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
(2)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硕果累累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国防
科技文化成就
农业
医学
文化
“两弹一星”
原子弹1964 氢弹1967 东方红一号 1970
钱学森 邓稼先
载人航天
神舟一号 1999(无人)
神州五号 2003年10月 杨利伟(载人)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 翟志刚(太空行走)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青蒿素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课堂小结
杂交水稻之父
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
双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