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6 09:20: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读拼音,写词语。
bái zhòu gēng zhī zhòng guā jīn pén
               
bō li duǎn dí mù tóng chí táng
               
【答案】白昼;耕织;种瓜;金盆;玻璃;短笛;牧童;池塘
【考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昼、耘、瓜、盆、玻、牧、塘”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白昼、耕耘、种瓜、金盆、玻璃、短笛、牧童、池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多音字组词。
供 gōng   gòng    ; 当dāng   dàng    ;了le    liǎo   
【答案】供给;提供;当然;上当;好了;了解
【考点】拼音;字形;渔歌子;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解析】【分析】供:[ gōng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给(jǐ)。~求。[ gòng ]奉献:~养。~献。~奉。~佛。~职。祭祀用的东西:~桌。~品。~果。上~。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口~。当:[ dāng ]充任,担任:充~。担(dān)~。~之无愧。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
[ dàng ]合宜:恰~。适~。妥~。好了le,了解 liǎo。
【点评】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辨析。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使用情 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3.解释下列词语。
昼:    耘:    绩麻:   
各当家:    童孙:    供:   
傍:    稀:   
【答案】昼:白天。;耘:除草 。;绩麻:搓麻线。;各 当 家: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童孙:小孩子。;供:做,从事。;傍:靠近。;稀:稀稀落落。
【考点】词义;四时田园杂兴
【解析】【分析】读诗《四时田园杂兴》了解期中词义。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词义的掌握。
4.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露似真珠月似弓
C.梅雪争春未肯降 D.横看成岭侧成峰
【答案】C
【考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山衔落日浸寒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拟人化了,将落日西沉的景象形容成山在吞吃落日一样,形容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图,富有童趣和乡间趣味,从而营造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氛围。
A:“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
B:“露似真珠月似弓”把露珠比作珍珠,把弯月比作弓是比喻。
C:“梅雪争春未肯降”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的争字、降字都是人的特质,运用到梅雪就是拟人句。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山的纵横之势。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对人物的描写和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答案】D
【考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是动作描写。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是动作描写。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是动作描写。
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村里孩子不认识我,笑着问我何处来。是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D
【点评】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   代的   。诗人描写了   的情景。展现了   的劳动场面,流露了诗人对   的赞扬。
(2)《稚子弄冰》的作者是   代的杨万里,诗人从小孩   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   的场景。
(3)在《村晚》一诗中,诗人描写了一幅宁静的   图,表达了诗人对
   之情。
【答案】(1)宋;范成大;农村劳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
(2)宋;幼稚嗜玩;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
(3)乡村晚景;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宋、范成大、农村劳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
(2)宋、幼稚嗜玩、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
(3)乡村晚景、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7.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   作了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2)《稚子弄冰》整首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   ”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全诗描写“   ”这一动作细节,突出一个“   ”字。
(3)《村晚》是南宋诗人   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   以及   的牧童,刻画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   图。
【答案】(1)紧张劳动气氛
(2)穿林;脱冰;稚
(3)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 紧张劳动气氛 (2)穿林、脱冰、稚(3)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二、阅读理解
8.阅读《村晚》,完成练习。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陂(bēī):   
②漪:   
③腔:   
(2)“衔”字运用了(  )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设问
(3)“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写出了牧童的什么特点?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水岸。;水波纹。;曲调。
(2)B
(3)“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4)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考点】诗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字义。陂(bēi):池塘的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2)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衔”字本来是写动物的,在这里却写的是山,这是拟人, 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3)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故答案为:(1)①水岸。②水波纹。③曲调。
(2)B
(3)“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4)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字义的能力。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4)体味诗词的感彩。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村晚译文
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9.课内阅读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稚子:   。
②钲:   。
③磬:   。
④玻璃: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3)“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D.互文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②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答案】(1)指幼稚、天真的孩子。;一种金属打击乐器。;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zhēng;qìng
(3)B
(4)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考点】诗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字义。
(2)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把冰比作玉磬、玻璃,表现出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是比喻。
(4)考查学生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结合诗句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故答案为:(1)①指幼稚、天真的孩子。②一种金属打击乐器。③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④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2)zhēng;qìng
(3) B
(4)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字义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字拼音的掌握情况。
(3)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10.课外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宋]范成大
土膏①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②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③过墙来。
【注释】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②一饷,片刻。饷,通“晌”。③鞭笋:细长的竹笋。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   ”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
(3)这首诗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欲动
(2)B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考点】诗
【解析】【分析】(1)“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土膏欲动”,是说随着土地的解冻,地气已经回苏。着以“欲动”二字,不仅将静态的显影转化为动态的观照,而且还赋人情予物态,写出了“土膏”在春光的沐浴下不甘偃息、意欲有所作为的内心萌动。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C、D正确;B:诗中虽然提到“土膏”“畦”“鞭笋”这些与农作有关的事物,但只是作为“物”来描写,并没有人的活动,即辛勤劳动,所以B句中“农民的劳动生活”是错误的判断。
(3)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欲动;
(2) B ;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本题不难,关键在细心阅读。对小学生而言,“赏析古诗”要求不高,学生能够做一些简单的赏析即可,所以此题以选择题的方法拟题切合学情,便于学生比较判断,题目的表述没有拨高,没有制造障碍,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平时多读古诗,注意教师的讲解分析,注意古诗中的细节描写,即可在考试时正确地解答此类题目。
(3)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的掌握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综合表达
11.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答案】(1)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2)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渔歌子;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才了:刚刚。蚕桑--种桑养蚕。了:结束。意思: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意思: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12.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答案】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故答案为: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13.我还知道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并能写出大概的诗意。
【答案】略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四时田园杂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辛夷坞
作者: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意思: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们纷纷
【点评】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读拼音,写词语。
bái zhòu gēng zhī zhòng guā jīn pén
               
bō li duǎn dí mù tóng chí táng
               
2.多音字组词。
供 gōng   gòng    ; 当dāng   dàng    ;了le    liǎo   
3.解释下列词语。
昼:    耘:    绩麻:   
各当家:    童孙:    供:   
傍:    稀:   
4.与“山衔落日浸寒漪”使用了相同的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露似真珠月似弓
C.梅雪争春未肯降 D.横看成岭侧成峰
5.对人物的描写和其他诗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   代的   。诗人描写了   的情景。展现了   的劳动场面,流露了诗人对   的赞扬。
(2)《稚子弄冰》的作者是   代的杨万里,诗人从小孩   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   的场景。
(3)在《村晚》一诗中,诗人描写了一幅宁静的   图,表达了诗人对
   之情。
7.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诗人以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   作了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2)《稚子弄冰》整首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   ”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全诗描写“   ”这一动作细节,突出一个“   ”字。
(3)《村晚》是南宋诗人   创作的一首诗。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   以及   的牧童,刻画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   图。
二、阅读理解
8.阅读《村晚》,完成练习。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陂(bēī):   
②漪:   
③腔:   
(2)“衔”字运用了(  )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设问
(3)“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写出了牧童的什么特点?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课内阅读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稚子:   。
②钲:   。
③磬:   。
④玻璃: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3)“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D.互文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①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②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0.课外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春日
[宋]范成大
土膏①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②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③过墙来。
【注释】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②一饷,片刻。饷,通“晌”。③鞭笋:细长的竹笋。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   ”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
(3)这首诗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综合表达
11.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2.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13.我还知道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并能写出大概的诗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白昼;耕织;种瓜;金盆;玻璃;短笛;牧童;池塘
【考点】拼音;词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昼、耘、瓜、盆、玻、牧、塘”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白昼、耕耘、种瓜、金盆、玻璃、短笛、牧童、池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供给;提供;当然;上当;好了;了解
【考点】拼音;字形;渔歌子;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解析】【分析】供:[ gōng ]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给(jǐ)。~求。[ gòng ]奉献:~养。~献。~奉。~佛。~职。祭祀用的东西:~桌。~品。~果。上~。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口~。当:[ dāng ]充任,担任:充~。担(dān)~。~之无愧。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
[ dàng ]合宜:恰~。适~。妥~。好了le,了解 liǎo。
【点评】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辨析。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使用情 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3.【答案】昼:白天。;耘:除草 。;绩麻:搓麻线。;各 当 家: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童孙:小孩子。;供:做,从事。;傍:靠近。;稀:稀稀落落。
【考点】词义;四时田园杂兴
【解析】【分析】读诗《四时田园杂兴》了解期中词义。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句词义的掌握。
4.【答案】C
【考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山衔落日浸寒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拟人化了,将落日西沉的景象形容成山在吞吃落日一样,形容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图,富有童趣和乡间趣味,从而营造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氛围。
A:“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
B:“露似真珠月似弓”把露珠比作珍珠,把弯月比作弓是比喻。
C:“梅雪争春未肯降”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的争字、降字都是人的特质,运用到梅雪就是拟人句。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山的纵横之势。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答案】D
【考点】修辞手法
【解析】【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A: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是动作描写。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是动作描写。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是动作描写。
D: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村里孩子不认识我,笑着问我何处来。是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D
【点评】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6.【答案】(1)宋;范成大;农村劳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
(2)宋;幼稚嗜玩;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
(3)乡村晚景;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宋、范成大、农村劳动、劳动人民、劳动人民;
(2)宋、幼稚嗜玩、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
(3)乡村晚景、闲适的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7.【答案】(1)紧张劳动气氛
(2)穿林;脱冰;稚
(3)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考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 紧张劳动气氛 (2)穿林、脱冰、稚(3)雷震、红红落日、横坐牛背吹短笛、农村晚景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8.【答案】(1)水岸。;水波纹。;曲调。
(2)B
(3)“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4)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考点】诗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字义。陂(bēi):池塘的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2)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衔”字本来是写动物的,在这里却写的是山,这是拟人, 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3)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故答案为:(1)①水岸。②水波纹。③曲调。
(2)B
(3)“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4)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字义的能力。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在不少古诗中,有的字能一字传神,或抒发某种感情,或生动描绘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4)体味诗词的感彩。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村晚译文
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9.【答案】(1)指幼稚、天真的孩子。;一种金属打击乐器。;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zhēng;qìng
(3)B
(4)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考点】诗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理解字义。
(2)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把冰比作玉磬、玻璃,表现出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是比喻。
(4)考查学生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结合诗句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故答案为:(1)①指幼稚、天真的孩子。②一种金属打击乐器。③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④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2)zhēng;qìng
(3) B
(4)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钲。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字义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字拼音的掌握情况。
(3)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诗句。
译文
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
10.【答案】(1)欲动
(2)B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考点】诗
【解析】【分析】(1)“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土膏欲动”,是说随着土地的解冻,地气已经回苏。着以“欲动”二字,不仅将静态的显影转化为动态的观照,而且还赋人情予物态,写出了“土膏”在春光的沐浴下不甘偃息、意欲有所作为的内心萌动。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C、D正确;B:诗中虽然提到“土膏”“畦”“鞭笋”这些与农作有关的事物,但只是作为“物”来描写,并没有人的活动,即辛勤劳动,所以B句中“农民的劳动生活”是错误的判断。
(3)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的实物挑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欲动;
(2) B ;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本题不难,关键在细心阅读。对小学生而言,“赏析古诗”要求不高,学生能够做一些简单的赏析即可,所以此题以选择题的方法拟题切合学情,便于学生比较判断,题目的表述没有拨高,没有制造障碍,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平时多读古诗,注意教师的讲解分析,注意古诗中的细节描写,即可在考试时正确地解答此类题目。
(3)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的掌握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1.【答案】(1)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2)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渔歌子;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应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才了:刚刚。蚕桑--种桑养蚕。了:结束。意思: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意思: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12.【答案】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并抓住重点词义的理解,可结合课后注释。
故答案为: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13.【答案】略
【考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四时田园杂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辛夷坞
作者: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意思: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颜色。寂静的山沟里再没有别人了,花儿们纷纷
【点评】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