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35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35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07 21:5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35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
2022.4
行政班__________ 教学班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试卷说明:试卷分值100,考试时间90分钟,I卷为选择题,共15个小题,Ⅱ卷为主观题,包括第16至第21题
I卷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机读卡相应的题号处)
1.下列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与调查
B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每次计数前振荡培养瓶使酵母菌混合均匀
C 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选择植物密集分布的区域取样
D 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先设计一组梯度较大的预实验摸索,再在此基础上设计更合理的浓度梯度
2.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具有生长迅速、竞争力强的特性,近年来在我国某地大肆扩散,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开花前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入侵初期,其数量呈“J”形增长
B.其大量繁殖可改变部分本地物种的生态位
C.上述处理方法促进其能量流向分解者
D.应在其分布较多的区域选取样方调查其种群密度
3.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杂食性鸟位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为大型真菌
C.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在d中 D.a+c表示甲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无废弃物农业”是生态工程最早的模式之一。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案。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施用有机肥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B.从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
C.该模式遵循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等基本原理
D.蚯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等分解者能有效促进物质循环利用
5.研究人员利用火龙果鲜果制作果酒果醋,在提升利用价值的同时缓解了水果滞销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果酒和果醋利用的是同种微生物 B.酒精在微生物的细胞质基质中形成
C.果酒制作过程中培养液pH稳定不变 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都需要无氧条件
6.腐乳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某科研机构研究了腐乳生产过程中不同浓度的食盐对腐乳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腐乳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
B.影响腐乳中氨基酸含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时间
C.氨基酸含量上升是由于蛋白质在酶催化下分解
D.高浓度食盐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对制作腐乳更加有利
7.消毒和灭菌是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操作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00℃煮沸5-6分钟属于灭菌方法,可杀死微生物细胞和一部分芽孢
B.对锥形瓶、塞上棉塞的试管、吸管等,用干热灭菌箱进行灭菌
C.对操作者的双手、衣着以及操作空间等,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D.高压蒸汽灭菌,只有当灭菌锅压力表的压力降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才能打开盖子
8.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培养皿进行编号或对菌种进行标注时,应使用记号笔在皿盖标记便于观察
B.培养过微生物的培养基经灭菌后仍可用于培养微生物
C.在灭菌后倒平板前,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液以调节培养基的pH值
D.接种环等工具在使用前后均需灼烧灭菌
9.限量补充培养法可用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如图)。将诱变后的菌株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野生型菌株迅速形成较大菌落,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缓慢,不出现菌落或形成微小菌落。基本培养基中补充精氨酸后,营养缺陷型菌株快速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紫外线照射可诱导野生型菌株发生定向突变
B.精氨酸缺陷型菌株缺乏吸收利用精氨酸的能力
C.③步骤加入精氨酸后抑制了野生型菌株的生长
D.选择图乙中菌落B分离精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10.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得到酵母菌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的条件进行了研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筛选该高产菌株需要在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
B.探究最适温度时应尽可能将发酵液的pH控制在12左右
C.该酵母菌高产菌株产生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是35℃
D.利用该高产菌株降解纤维素时需严格保持厌氧环境
11.青霉素是青霉菌分泌的一种抗生素。随着高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技术的发展,青霉素已经步入产业化生产的道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经过不断诱变、筛选获得生产用高产青霉菌株
B.发酵工程所用培养基和设备必须严格控制无菌
C.发酵过程要随时检测培养液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溶氧等
D.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青霉菌体分离、干燥即可获得青霉素
12.下图表示矮牵牛的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矮牵牛是自养生物,培养基中无需添加有机碳源
B.①、②、③过程均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D.用花粉和叶片做外植体获得的植株基因型相同
13.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体内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尤以树皮中含量丰富,具有高抗癌活性。下图表示工厂化生产紫杉醇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大量红豆杉属植物树皮中提取紫杉醇会破坏植物资源
B.只能用红豆杉属植物的树皮做外植体才能获得紫杉醇
C.震荡培养利于细胞充分接触营养,增加溶氧率
D.可利用培养的动物细胞来检测紫杉醇抗癌活性
14.利用麦冬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可为后期基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操作流程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X和Y分别表示愈伤组织和单倍体幼苗
B.需要对麦冬花药、培养基及操作工具进行灭菌处理
C.图中①和②过程所用培养基中激素用量的比例不同
D.麦冬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体现了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15.甲品种青花菜具有由核基因控制的多种优良性状,但属于胞质雄性不育品种。通过体细胞杂交,成功地将乙品种细胞质中的可育基因引入甲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照光处理的甲青花菜下胚轴细胞中有叶绿体,利于筛选杂种细胞
B.流程中A处理可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B处理可使用聚乙二醇
C.杂种细胞经过外源生长素和赤霉素的诱导,直接再分化成为杂种植株
D.杂种植株含有控制甲青花菜优良性状的基因,并能通过父本进行传递
Ⅱ卷
二.简答题(共6个小题,共7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16.(11分)稻田养蟹是我国稻作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图是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图。
(1)与单作稻田比,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更复杂,因此其稳定性____________。
(2)该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稻田引入河蟹,促进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请写出一条能量传递途径并据此说明。
(3)为探究稻田养蟹对水稻产量和杂草密度的影响,进行小区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 杂草密度(株/m2) 水稻产量(kg/hm2)
养蟹、投饵 7.67 10495
不养蟹、不投饵 11.73 9665
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得到提高,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请从两方面作出解释)。
(4)稻田养蟹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益,请分析说明。
17.(11分)孝义河是白洋淀的主要入淀河流,也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为解决孝义河水质污染问题,研究者将构建的生态浮岛放置在模拟河道中,分析生态浮岛的水质净化效能。
(1)受到轻微污染时,河水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稳定性。监测数据表明孝义河自净能力弱,急需修复以增强其自净能力。
(2)图1表示模拟河道中生态浮岛和水样采集点的位置。图2表示该模拟装置对河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有机物的含量用COD表示,COD越高表示有机物含量越高)
①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底部由对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果的火山岩构成,同时作为能_____________的微生物的栖息场所。
②图2结果显示,装置运行_____________天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水中的有机物在到达采样点_____________时已被去除大部分,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表明生态浮岛对水中的N、P也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因此提出,在河道中构建生态浮岛可用于孝义河的生态修复。此项修复措施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
(4)除构建生态浮岛外,还可以采取的修复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
A.疏通河道,清理河面和河底垃圾
B.底泥清淤,避免河流内污染源的释放
C.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后才能排放
D.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
18.(14分)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了解决传统污水处理存在的不足,科研人员利用小球藻进行了相关研究。
(1)从城市周边河流采集水样,进行富集培养。之后将水样接种到____________的平板培养基上,筛选出小球藻单藻落,并进一步纯化得到X、Y、S、L和B五种藻株。
(2)研究人员对奶牛养殖废水沼液进行10倍和5倍稀释,以控制废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将上述5种藻株扩大培养后,分别接种于不同稀释倍数的奶牛养殖废水沼液中,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测定培养液中小球藻的数量,结果如下图。
①从培养液中随机取样加入到____________上,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小球藻数量。在取样时为降低实验误差,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②据实验结果推测藻株____________可作为目标藻株,原因是____________。
(3)进一步检测该目标藻株对稀释5倍奶牛养殖废水沼液中总氮、总磷和COD(有机物含量)的去除效果,结果如下表。
天数(d) 检测指标(mg·mL-1) 0 4 8 12 16 20 24 28
总氮 105 100 93 88 50 43 43 43
总磷 47 45 39 30 25 20 20 20
COD 520 520 500 420 420 300 270 270
①结果表明,该藻株在沼液中分别经历了适应期、正常生长期和生停滞期,依据是____________。目标藻株对沼液中____________的去除效果最好。
②解释实验中COD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
(4)若要将该研究结果应用于养殖污水的处理,为提高处理效果,请提出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11分)新疆奶啤是一种以全脂或脱脂乳为原料,经乳酸菌、酵母菌二次发酵而成的低酒精乳饮料。
(1)科研人员欲从传统奶啤生产的菌种中寻找所需酵母菌菌株。
①牛乳或羊乳经自然发酵产生酸乳酒,其残留物再补加牛乳或羊乳,经长期发酵形成的不规则颗粒物称为开菲尔粒(KG),KG中含有多种乳酸菌和酵母菌等。科研人员将不同地区采集的野生KG样品以3%(w/v)的比例接种于经过____________处理的牛乳或羊乳中,适宜条件下完成活化培养。
②将不同地区来源的KG活化液分别接种到添加1%氯霉素的平板培养基上培养,从功能上看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培养基。一段时间后根据____________初步判断菌种类型,并挑取疑似____________菌的菌落接种在添加氯霉素的平板培养基上,多次划线完成纯化。
(2)科研人员欲对奶啤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
①传统奶啤由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两步完成。为探究两种发酵能否同时进行,科研人员将一定浓度的乳酸菌和不同浓度的酵母菌加入反应体系,30℃共发酵15h后,测得各组酵母菌数和乳酸菌数如图1所示(CFU表示微生物数量)。由结果分析,两种发酵_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同时进行,理由是____________。
②酶法辅助生产在获取功能性多肽、提高产品澄清度等方面应用广泛。研究者分别在发酵液中加入三种不同的蛋白酶,发现木瓜蛋白酶组的感官评分(专业评价者从颜色、口感、组织形态、气泡、气味进行评价)最低,中性蛋白酶组评分高于菠萝蛋白酶组,由图2可推知原因是____________。
20.(12分)灰霉病菌感染使作物减产,因化学防治措施会引起诸多副作用,科研人员以黄瓜灰霉病菌为指示菌对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
(1)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与酵母菌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可利用____________方法对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筛选获得BA-KA4解淀粉芽孢杆菌。
(2)实验一:为了确定起主要抑菌作用的是BA-KA4菌体细胞,还是BA-KA4菌体释放到胞外的抑菌物质,实验步骤如下:
①挑取BA-KA4菌株单菌落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28℃恒温培养48h,离心收集上清液并过孔径0.22μm的滤膜得到无菌发酵液。收集离心获得的菌体,超声波破碎,用培养基稀释到原体积,经离心收集上清液为菌体破碎液。
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处理如下表:请完善实验方案中的I和Ⅱ
组别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抑菌率
对照组A _________I_______ 倒入25mLPDA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后,在中央接入直径5mm的灰霉菌菌块 22℃恒温培养至菌丝刚长满平板时,测量灰霉菌菌落直径(R0) 0
实验组B 加1mLBA-KA4的无菌发酵液至培养皿中 同上 同时测量灰霉菌的菌落直径(R1) 63.87%
实验组C 加1mLBA-KA4的菌体破碎液至培养皿中 ________Ⅱ______ 同时测量灰霉菌的菌落直径(R2) 41.17%
注:PDA是马铃薯葡糖琼脂培养基的简称;抑菌率=(R0-R)/R0×100%
③实验结果说明。
(3)实验二:图1是温度、pH值对BA-KA4菌株的无菌发酵液抑菌稳定性的研究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BA-KA4菌株的胞外抑菌物质有良好的温度、pH稳定性,可作为灰霉病菌生物防治的优良微生物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做出此判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一谈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至少说两点)。
21.(11分)由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是造成马铃薯严重减产的毁灭性病害。马铃薯野生种中含有抗晚疫病基因,但由于存在生殖隔离,难以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方法将其导入栽培种中。科研人员利用抗病的二倍体马铃薯野生种(2n=24)和易感病的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4n=48)进行体细胞杂交,培育抗晚疫病马铃薯。
(1)将马铃薯野生种和栽培种的叶片用______________酶处理,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加入______________试剂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将融合细胞形成的愈伤组织接种到含有______________和营养的培养基上,发育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
(2)如图是对双亲及再生植株的基因组DNA特异性片段进行体外扩增后的电泳结果(bp:碱基对数目;M:相应DNA片段的分子量标准)。图中泳道______________代表再生植株,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借助流式细胞仪测定马铃薯野生种、马铃薯栽培种和再生植株的DNA相对含量,由结果推测再生植株为______________倍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
(4)为确定该再生植株是否符合育种要求,还需对其进行______________鉴定。
北京市第35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评分标准
I卷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5.CDDAB 6-10.CBDDA 11-15.DCBBC
Ⅱ卷
16.(11分)
(1)营养结构(2分) 更高(2分)
(2)阳光、饵料(2分)(写对1个给1分;有错答,0分)
稻蟹共生:阳光→杂草→河蟹(不计分)(1分)
稻蟹共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增加了河蟹这一营养级,使杂草的能量更多的流向河蟹——对人类有益的部分。(1分)
(3)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了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因而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
河蟹捕食稻田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和危害;
残饵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写对1条给1分。满分2分)
(4)河蟹为水稻除虫、除草,减少了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有利于减轻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1分)
17.(11分)
(1)抵抗力(2分)
(2)①分解水体中污染物(1分)
②16(1分) 2(1分)
相同运行时间内河水到达采样点2时COD值已经远低于进水,继续流经采样点3、4时,虽然COD值继续下降,但幅度很小(2分)
(3)自生(2分)
(4)ABC(2分)
18.(14分)
(1)不含碳源(2分)
(2)①血球计数板(2分) 充分摇匀后取样、多次取样计数(2分)
②X(1分)
X藻在10倍和5倍稀释的废水沼液中相对数量匀最多,适应能力最强(1分)
(3)①总氮、总磷和COD的浓度在0~4d无显著变化,8~16d均明显下降,20~28d均在较低水平保持稳定(1分) 总氮、总磷(2分)
②由于小球藻数量的增加,产生的大量氧气促进了分解者数量的增加,分解者利用分解有机物,使得COD下降(2分)
(4)探究在处理污水时X藻和分解者的最佳配比;探究污水处理最好效果的X藻的投放量;探究环境条件对X藻处理污水效果的影响(合理即可得分)(1分)
19.(11分)
(1)①灭菌(2分)
②选择(2分) 菌落特征(2分) 酵母(1分)
(2)①可以(1分)
随着酵母菌量增多,乳酸菌数显著增多,说明两者可以协同生长(合理即可)(1分)
②木瓜蛋白酶组的酵母菌数量少;菠萝蛋白酶组酵母菌数量多,但乳酸菌数量少;中性蛋白酶组的酵母菌和乳酸菌数量均较高,比例最合适(合理即可)(2分)
20.(12分)
(1)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2分) 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2分)
(2)
②I:1mL无菌水(或1mL未培养过BA-KA4菌体的无菌发酵液至培养皿中(1分)
Ⅱ:同上(或倒入25mLPDA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后,在中央接入直径5mm的灰霉菌菌块)(1分)
③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细胞破碎液的抑菌活性较低,说明该菌主要通过分泌到胞外的抑菌物质起到拮抗病原菌的作用。(2分)
(3)无论是温度、还是酸碱处理,BA-KA4菌株的无菌发酵液相对抑菌活性最低仍可达到55.50%,说明BA-KA4菌株胞外抑菌物质具有良好的温度、pH稳定性(合理即可得分,但要设计到温度和Ph两个方面)(2分)
(4)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化学药剂在果实中的残留;对其他生物干扰小;污染小,安全性高;作用持久;减小病菌抗药性等(至少说两点,合理即得2分,可分级赋分)
21.(11分)
(1)纤维素酶和果胶(2分) 聚乙二醇(PEG)(2分)
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2分)
(2)3(1分) 3同时具有1和2的DNA特异性片段(1分)
(3)六(1分)
再生植株细胞中DNA相对含量为150,由一个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原生质体和一个二倍体马铃薯野生种原生质体融合得到的杂种细胞发育而来(1分)
(4)晚疫病抗性(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