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0分钟)
座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 成绩________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40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1.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2. 下列为某校高一年级几位同学在学习必修1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结束后画出的“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其中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是 ( )
A. B.
C. D.
3. “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物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人较高的生活与消费水平。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该历史信息的是( )
A.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B.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普及流行
C.棉花种植大力推广,已经普及全国 D.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4. 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看到中国景象后断定:“中国社会已经被卡住无法前进”“它的繁荣已经结束”“在这里可以轻而易举地登陆”。这说明当时清朝( )
A.因英国侵略而发展停滞 B.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C.对外厉行闭关自守政策 D.遭到白莲教起义的沉重打击
5.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租地权 D. 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6. 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这表明鸦片战争是一场 ( )
A.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 B.保守与开放之间的较量
C.殖民与反殖民之间的较量 D.落后与先进之间的较量
7.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在一本著作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8. 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立后,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 和慈禧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
A.保证了自强运动的实践成功 B.有利于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D.改变了保守派的思想认识
9. 近代历史上中国共开放通商口岸100多个。从下列两幅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示意图中,反映出这一阶段 ( )
A.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10. 慈禧是政治上的权谋老手,对义和团时而纵容,时而镇压,两面政策,相互矛盾。慈禧的这一态度客观上反映了 ( )
A. 义和团并不可靠 B. 时局动荡严重 C. 清政府腐败无能 D. 列强武力逼迫
11. 1900年7月,美国总统麦金莱在写给光绪帝的信中表示:“我们派部队到中国的目的,是从严重危险中营救美国公使馆。……同时,本政府在取得其他国家的同意后,将乐于以此目的为陛下进行友好的斡旋。”美国总统此举旨在 ( )
A.保障美国公民在华利益 B.维持与清廷的良好关系
C.获取对华侵略优势地位 D.美化其侵略扩张的行径
12.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13. “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14. 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派兵保护
③开放天津为商埠 ④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15. 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力,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 ( )
A. 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 B. 三民主义在理论上存在明显缺陷
C. 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D. 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
16.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 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 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原则制定
C. 建立了与英国相同的政体 D.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基本一致
17. 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该变化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 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 已经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18.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在美国的支持下,黎元洪免去段棋瑞的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则前往天津成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鼓动各省军阀脱离中央,试图通过武力罢免黎元洪。以上史实说明 ( )
A.军阀混战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必然走向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军阀间争权夺利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未能实现民族独立的根本原因
D.黎元洪与段棋瑞的争端是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的直接原因
19.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20.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
A.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 给思想紊乱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C.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21. 近代某运动中有人用白布大帜书云:“卖国求荣早知曹瞒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死有头”,另有人持小旗上书“复我青岛,不复青岛毋宁死”、“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对该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 结束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运动 B.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C.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 传播新思想的思想启蒙运动
22.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这一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
A.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秋收起义
B. 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C.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 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秋收起义
23.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 ( )
A. 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 B. 封建军阀掌握了地方权力
C. 国民政府无意反封建 D. 中共武装割据的影响
2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 )
A.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被逐步扫除 D. 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25. 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对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作出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提出采取没收、购买、让与等方式,由地主与农民书写土地契约,“使农民站在合法和有理地位”。这一指示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 B.中共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C.民族战争促使中共政策调整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26. 某抗日将领在一次战役时写给妻子的信说:新秋入序,暑气渐消,尤以夜间气爽,想皖地亦同此景象耳!……昨日,又由日运来援军五万余口………汇山码头(黄浦江下游西岸)为我军占领,敌人虽有大部援军,无法登陆……寇日内再不解决,或即参加战斗也。这位将领参加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27. 下表是某次会议的各党派参会代表的人数统计。这次会议是( )
政党 国民党代表 共产党 民主同盟 青年党 无党派人士 合计
代表人数 8 7 9 5 9 38
A.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 国共两党重庆谈判
28.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 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 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29. 下表是1960—1964年我国钢产量和增长率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工业结构的变动 B.农业经济的波动
C.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苏关系的恶化
30.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
A.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31-34,共4题,总分40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31.材料一: 材料二:
……职诚不料昔时忧危之论,仓猝遽验于目前,更不料盈廷缄默之风,沈痼更深于昔日。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用敢万里浮海,再诣阙廷,竭尽愚诚,惟皇上自垂览而采择焉。……《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一的作者是谁?(2分)编著《孔子改制考》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中“瓜分豆剖”指的是什么 (3分)
两则材料反映出了资产阶级维新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其根源是什么?(3分)
32.材料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材料三: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材料一、二之间有哪些重大区别?(4分)
促使材料一思想转变为材料二的外来因素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4分)
33.有人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并对自己观点进行阐述。(10分)
34. 材料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材料二:(1938年武汉会战)10月初,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敌军官兵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情况以及他们誓死保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同一时期,101师团检查反攻我军阵地而战死的敌军官兵遗体,发现死者父母的来信中,也都是鼓励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勇献身的言辞。 ——冈村宁次日记
材料三:
广岛核爆
材料一中表明国民政府对日的态度是什么?(2分)这一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2分)
材料三的两张图片对中国战场有何影响?(4分)
枫亭镇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B B D B B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B B C D A B D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C A B A B C C A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31-34,共4题,总分40分。
31. ①康有为(2分) 托古改制(2分)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分)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3分)
32. ①反帝反封(2分)国内民族平等(2分)控制资本,防止贫富悬殊(2分)(答出两点即可)
②苏俄援助(2分)
③国共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4分)
33.黑暗主要指政治上反动、思想上复古,进步指政治上有一定民主形式、思想上出现新文化运动,经济上推行一系列实效有利的政策,出现民族工业一个短暂的快速发展期,一战期间段祺瑞政府盟国宣战。
34. ①准备抗战。(2分) 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2分)
②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寇。(2分)中国的民族观念进一步觉醒。(2分)(答出一点即可。)
③有力支援中国抗战,加速中国抗战的胜利进程。(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