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综合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摄影师抓拍到(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C.以云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2、锤头松动了,要把锤头和锤柄套紧,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之套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锤柄撞击凳子而静止,是因为锤柄没有惯性
B.锤柄撞击凳子而静止,是因为锤柄受到了惯性
C.撞击锤柄而使锤头套紧,是利用了锤头的惯性
D.撞击锤柄而使锤头套紧,是由于锤头受到了惯性
3、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可知()
A.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时间越长速度越小
C.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D.路程与时间成反比
4、乘客坐观光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十楼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
B.对乘客来说,窗外景色向上运动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窗外景色静止
5、如图所示,长方体木块M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m放在木块M上面,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二者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判断分析中正确的是()
A.木块m受到方向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B.木块m受到方向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水平拉力F和木块M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D.木块M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木块M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6、如图所示,是中国科技馆展品“惯性车”。小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当它将要从“∩”形框架的下方通过时,突然从火车顶部的小孔中向上弹出一小球,该小球越过框架后,又与通过框架的火车相遇,并恰好落回原来的孔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对于地面,小球运动的轨迹是直线
B.相对于小火车,小球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C.小球能落回小孔是因为小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水平向前的力
D.小球能落回小孔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在水平方向保持与火车相同的速度
7、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也可能产生力
B.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是受到平衡力
C.一个物体不受任何力一定是静止的
D.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8、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甲物体重10N,乙物体重5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7N,不计绳重和轴对滑轮的摩擦,则甲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大小为2N,方向水平向左 B.大小为5N,方向水平向左
C.大小为7N,方向水平向右 D.大小为2N,方向水平向右
9、 “太阳东升西落”这句话所描述的运动对象和参照物分别是()
A.地球、太阳 B.太阳、地球 C.都是地球 D.都是太阳
10、一例动车全长为200m。整列动车以216km/h的速度完全通过(从车头进入到车尾出)一隧道所用时间为60s,该隧道长度是()
A.3.6 km B.3.4 km C.2.8km D.3.2 km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在体育考试中,小明投出的实心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若实心球重为25N,从最高点到落地点的过程中,球下降的高度为2.7m,用时约0.75s,则球下降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W。若实心球在运动到最高点时,一切外力都消失,则实心球将会 (选填“静止在该点”或“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如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如果说托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若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
3、我国古代诗词里描述相对运动的例子很多。“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是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中的两句。“远树”迎面而来是以 为参照物;以 为参照物“远树”也可以看成是静止的。可见,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如图所示,小南利用频闪相机拍下的图片测量纸锥在空中下落的平均速度,已知相机相邻两次频闪拍照的时间间隔为 t,利用刻度尺,测量得AB之间的距离为h,则纸锥从A下落至B的平均速度v= ,此过程是一个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5、当骑自行车的人停止蹬车后,行驶在水平路面上的自行车仍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自行车具有 ,自行车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它受到了 ;若自行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自行车将 (选填“静止”、“做减速直线运动”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从上海始发,终点站湖北武昌的 次动车,途中要穿过一条隧道,动车以 的速度匀速行驶,用了 完全穿过长度为 的隧道,求:
(1)这列动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2)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秒?
2、学校到小明家有一条600m长的平直马路,某天他从学校回家,开始的时候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雨,于是他马上跑完了剩下的路程,又用了100s。求:
(1)小明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
(2)他通过这条马路的平均速度。
3、太阳发出时光,要经过大约8min才能到达地球。求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象,如图2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时的速度为 m/s;
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
sAB=0.3m tAB=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1.8m/s vC=2.4m/s
sCD=1.5m tCD=0.5s vCD=3m/s vD=3.6m/s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B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AB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2、某中学初二课外兴趣小组进行了“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实验时,应调节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3)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4)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填“大”或“小”)。
(5)测出了AC段的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以后,聪明的小社发现了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觉得可以用公式直接推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表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解答】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乌鸦和老鹰是相对静止的,因此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老鹰托着乌鸦飞翔,因此以地面或云为参照物,乌鸦和老鹰与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乌鸦和老鹰是运动的。BCD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2、【答案】C
【解析】【解答】A.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所以锤柄具有惯性,A不符合题意;
BD.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故不能说受到惯性,可以说具有惯性,BD不符合题意;
C.撞击锤柄时,锤柄撞击凳子停止运动,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从而使锤头套紧,即利用了锤头的惯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体总有一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趋势,这就是物体的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运动的速度没有关系。
3、【答案】C
【解析】【解答】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它取决于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与路程及时间无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4、【答案】C
【解析】【解答】A.乘客坐观光电梯,乘客与电梯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相同,即他们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A不符合题意;
B.窗外的景色与乘客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乘客向上运动,所以以乘客为参照物,窗外的景色是向下运动的,B不符合题意;
C.乘客与电梯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C符合题意;
D.电梯和窗外景色的距离越来越大,电梯向上运动,所以以电梯为参照物,窗外景色是向下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5、【答案】C
【解析】【解答】AB.以木块m为研究对象,因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的作用,则木块m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AB不符合题意;
C.以两木块为研究对象,因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水平向右的拉力和地面对木块M的水平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同一条直线,是平衡力,C符合题意;
D.以木块M为研究对象,在竖直方向上受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木块m对其竖直向下的压力的作用和地面对其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即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二力平衡时,力的大小相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时,才可能有摩擦力产生。
6、【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情景,火车运动,上升的小球能落回原来位置,说明小球相对于地面是曲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
B.小球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小球在上升,相对于火车而言,小球是直线运动,B不符合题意;
C.小球离开火车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小车具有惯性,C不符合题意;
D.小球落回小孔,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在水平方向和火车班次相同速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使物体保持原有的状态。
7、【答案】B
【解析】【解答】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可能是受平衡力,也可能不受力,B符合题意;
C、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一个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不符合题意;
D、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磁力,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受到平衡力,可以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答案】D
【解析】【解答】对甲物体在水平方向进行受力分析,甲受到水平向左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7N,受到水平向右的乙物体的拉力F乙,大小等于乙物体的重力等于5N,因为甲静止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甲物体一定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其大小为
故答案为:D。
【分析】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力为平衡力,结合物体受到的外力求解大小即可。
9、【答案】B
【解析】【解答】“太阳东升西落”是描述太阳在运动,而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改变,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地球。
故答案为:B。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知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次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发生改变,则此物体是静止的。
10、【答案】B
【解析】【解答】由 知道,动车过隧道通过的路程s2 =v2 t2 =216km/h×60× h=3.6km=3600m
所以隧道的长度为s=3600m-200m=3400m=3.4km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利用车长计算隧道长。
二、填空题
1、【答案】90;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解答】重力做功的功率
实心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向上的速度为0,有水平向右的速度,此时一切外力消失,由于惯性,实心球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牛顿第一定律表示为,当物体不受力时,要么处于静止状态,要么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答案】机器人;运动;相对
【解析】【解答】如果说托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机器人,因为托盘相对于机器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若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相对于餐桌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说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是运动的;综上所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3、【答案】行船;河岸
【解析】【解答】“远树”迎面而来是以行船为参照物,因为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感觉树是运动的;若以河岸为参照物,河岸与“远树”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远树”是静止的。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物体是运动的,没有位置变化,物体是静止的。
4、【答案】;加速
【解析】【解答】由图示知,纸锥下落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从A点下落到B点所用的时间5 t,那么对应的平均速度
【分析】根据物体通过的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相同时间的路程不同,速度在改变。
5、【答案】惯性;摩擦力;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解答】停止蹬车后,行驶在水平路面上的自行车仍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自行车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最终自行车还会停下来是因为自行车和地面之间存在摩擦力,摩擦力改变了自行车的运动状态。若自行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一切力都突然消失,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自行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物体总有一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趋势,这就是物体的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运动的速度没有关系;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越远;推理得,小车不受到摩擦力时。会一直运动下去。
三、计算题
1、【答案】(1)解:动车行驶的速度
由 可得,动车完全穿过隧道时行驶的路程
因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路程等于动车长度加上隧道的长度,所以,这列动车的长度
答:这列动车的长度是 ;
(2)解: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时的路程
则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
答:动车全部都在隧道中的时间是 。
【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
(2)利用总长度和车长,可以计算隧道长,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2、【答案】(1)解:根据题意,前一半路程为
由速度的公式 可得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答:小明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为 ;
(2)根据题意,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由速度的公式 可得他通过这条马路的平均速度为
答:他通过这条马路的平均速度为 。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2)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平均速度。
3、【答案】利用速度和时间计算距离为s=vt=3×108m/s×8×60s=1.44×1011m。
【解析】【分析】根据光速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
四、实验探究
1、【答案】(1)加速
(2)1.2
(3)4.8
(4)>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2)由图和表中数据可知,AC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分别为sAC=sAB+ sBC=0.3m+0.9m=1.2m
tAC=tAB+ tBC=0.5s+0.5s=1s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3)由v-t图象可知,速度v与时间t成正比,故有
解得: ,即经过2s到达E点时的速度为4.8m/s。(4)小球从A静止滑下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所以小球经过前一半时间速度小于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所以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小于 ,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v1>v2
【分析】(1)根据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可以判断速度的变化情况;(2)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3)利用速度和时间变化规律,计算速度的变化;(4)下滑的物体加速运动,前一半时间速度小于后一半时间的速度。
2、【答案】(1);停表
(2)小
(3)40.0;0.5
(4)小
(5)
【解析】【解答】(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可以用公式 间接测量;需要用刻度尺测长度,用停表测时间。
(2)实验时,应调节斜面的坡度较小,使小车在坡面上滑行较慢,延长时间,便于记录时间。
(3)由图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所以读数时要估读到厘米的下一位,A车的车头位置为80.0cm,B车的车头位置为40.0cm,所以
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所以小车从B到C所用时间为
小车从B到C的距离为 ,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
(4)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此时路程用刻度尺记录没有问题,但时间比真实时间偏大,由 知,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5)设AC的距离为2 ,则AB和BC的距离都是 ,则AC段所用时间为 ,AB段所用时间为 ,则BC段所用时间为
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为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需要刻度尺和秒表;
(2)斜面的坡度越小,便于测量时间;
(3)根据物体对应的刻度尺的位置,测量路程;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时间;
(4)停止计时偏晚,测量的时间偏大,计算的速度偏小;
(5)根据总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利用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