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8张PPT)
专题突破
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地 理
2022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专题总览
高频考点 能力突破
专项模块 素养培优
网络构建 专题总览
水汽
平流层
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
风
南亚季风
多晴朗天气
自然景观
高频考点 能力突破
[归纳提升 学技法]
核心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2.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保温保湿
(3)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
3.影响气温的四大因素
4.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气温时间分布规律。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
当地地方时
气温日较差: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一般规律);盆地小于高地;晴天大于阴天。
②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北半球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
(2)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 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 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探规律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解释白天气温高低和太阳能多寡现象;利用大气逆辐射原理分析大气保温作用。
[典型例题 用技法]
(2021·广东卷)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2)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3)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思维流程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答案 (1)C (2)D (3)B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1·浙江绍兴二模)下图是中美洲部分区域以及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1~2题。
1.导致甲地4月气温比乙地高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高低 B.纬度位置
C.洋流性质 D.大气状况
2.甲、乙两地降水量年内变化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洋流
B.大气环流、地形
C.海陆位置、地形
D.海陆位置、洋流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由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知,4月份甲地比乙地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故甲地气温高于乙地。第2题,由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可以判断,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甲、乙两地都位于东北信风带,北半球冬半年,两地均盛行东北信风,甲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而乙地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低压带北移,两地降水均较多。所以甲、乙两地降水量年内变化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和地形。
素养提升
[易错防范 不失分]
热反射涂层材料是指能够涂覆在物体外表面,对太阳短波辐射具有高反射率,自身具有高红外线发射率,从而降低物体表面及内部温度的一种功能性材料。目前热反射涂层材料多用于覆盖沥青路面。下图示意沥青路表面热反射涂层。据此完成3~5题。
3.车辆长期行驶后路面变得粗糙,沥青路表面和热反射涂层的变化分别是( )
A.孔隙变大,太阳辐射反射率减弱
B.孔隙变小,太阳辐射反射率增强
C.孔隙变大,红外线的发射率增强
D.孔隙变小,红外线的发射率减弱
4.目前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推广运用较少的原因是( )
①维护成本偏高 ②影响行车安全 ③加剧热岛效应 ④增大城市温差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5.我国下列地区中,最有必要修建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塔里木盆地
C.青藏高原 D.华北平原
答案 3.A 4.B 5.C
解析 第3题,车辆长期行驶后路面变得粗糙,孔隙变大,涂层因磨损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减弱,即太阳辐射反射率减弱,A项正确,B项错误;路面变得粗糙后,孔隙变大,红外线的发射率减弱,C、D两项错误。第4题,目前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推广运用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后期维护成本高,且路面光滑,影响行车安全,①②正确;热反射涂层可以减少路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使路面温度不会太高,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③错误;白天,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路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由于涂层的保护作用,散热少,气温下降慢,城市昼夜温差减小,④错误。第5题,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修建热反射涂层沥青道路可有效降低路面温度,C项正确。其他三个地区太阳辐射都没有青藏高原强,A、B、D三项错误。
易错说明不能正确应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问题。大气受热过程分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过程。
[归纳提升 学技法]
核心考点二 大气运动与降水
1.热力环流原理及常见形式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个关键点。
探规律 ①气压高低的比较是在同一海拔基础上进行的,不同海拔的地点,一般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只有热力作用形成的气压中心或气压带符合上述规律。
(2)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热力环流形式 影响
海陆风 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山谷风 山谷和盆地地区,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常在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底部空气的垂直运动,造成大气污染;夜间,山谷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
城市风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2.风力大小的五大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温差 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风带或高 压中心 受风带控制,风力大(如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风力大);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
气压带 受气压带控制,风力小或无风(如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风力小)
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摩擦力 临海、海域宽阔的地区,摩擦力小,风力大;陆地上的山林地区或建筑群多的城市,摩擦力大,风力小
地形 ①山地迎风坡风力大,背风坡风力小
②地势平坦,无山地阻挡,风力大;地势崎岖,有山地阻挡,风力小
③狭管效应:位于峡口(或峡内)、峡谷或河谷的走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易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增强,风力大
3.关联图示理解大气运动的内在联系
4.抓住主要因素分析区域的降水分布与差异
(1)降水的六大影响因素及具体表现。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大气环流 ①气压带:受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②风带:受信风带、极地东风带控制,降水少;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从高纬度吹向低纬度
③风向:迎岸风多雨;离岸风少雨
④季风:夏季受西南季风(南亚)或东南季风(东亚)控制,降水多;冬季受东北季风(南亚)或西北季风(东亚)控制,降水少
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地形 ①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②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③迎风坡山麓地带虽处迎风方向,但地势较低,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较少
④河谷地形,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
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洋流 暖流可以增温增湿,流经地区降水多;寒流可以降温减湿,流经地区降水少
下垫面 植被覆盖率高(低),降水多(少);水域广,降水多
人类活动 ①城市多上升气流,形成湿岛、雨岛效应,降水多
②植被破坏,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气候干旱
③兴修水库,降水增多
④围湖造田,降水减少
(2)根据两地位置判断降水差异的影响因素。
两地位置 分析角度
若两地是位置较远的南、北两地 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若两地是位置较远的东、西两地 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 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
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 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典型例题 用技法]
(2021·全国乙卷)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2)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思维流程第(1)题:
第(2)题:
答案 (1)A (2)B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0·全国Ⅱ卷)如下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1~2题。
1.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位于60°N附近,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带来一定的水汽,与东欧平原相比,西西伯利亚平原距水汽源地远,所以降水相对少,①正确;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相差不大,②错误;地势南高北低不是影响西西伯利亚平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③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乌拉尔山脉的东侧,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④正确。故D项正确。第2题,降水相同而干湿不同,主要是因为蒸发不同。与北部相比,南部的纬度相对较低,太阳辐射强,蒸发量相对较大,所以南部较干,B项正确。
素养提升
[易错防范 不失分]
比湿是指单位体积内水汽质量与包含水汽在内的空气质量的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大气中所含水汽的状况。受气温、降水、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内比湿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若城区比湿低于郊区称为“城市干岛”,反之则为“城市湿岛”。图1、图2示意我国北方某大城市近地面冬、夏季节城区与郊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状况。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表示该地夏季城区平均比湿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4.该地( )
A.夏季城区主要表现为“干岛”,且15时强度最大
B.冬季城区主要表现为“湿岛”,且夜间强度较大
C.夏季郊区比湿的日变化与降水状况相关性大
D.冬季郊区比湿的日变化与植被状况相关性大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我国北方夏季降水多,植被茂盛,比湿相对冬季较大,故①和②代表夏季;一方面,城市下垫面大多是不透水层,降水后雨水很快流失,地面快速变干;另一方面,城区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植被蒸腾量少于郊区,因此夏季城区比湿小于郊区,故选②。第4题,据图1可知,夏季城区比湿整体上低于郊区,因此城区表现为“干岛”,20时差距最大,强度最大;③代表城区比湿(可能原因是冬季人类活动可释放水汽,城市人口聚集,人为排放水汽使城市比湿总体高于郊区),因此冬季城区主要表现为“湿岛”,据图2可知,其强度夜间较大,B项正确;读图1可知,夏季14—15时城市比湿偏低,因此主要与气温有关;冬季植被稀少,与郊区比湿的日变化关系不大。
易错说明1.未关注两个示意图的纵坐标数值。我国北方夏季降水多且植物蒸腾作用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大。
2.没有搞清楚“城市干岛”和“城市湿岛”的真正含义。区分“干岛”与“湿岛”的关键是看城区与郊区比湿大小的比较。
[归纳提升 学技法]
核心考点三 常见的天气系统
1.巧判天气系统图
2.巧析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1)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 系统 冷锋 暖锋或 准静止锋 台风 (气旋系统) 反气旋 (高压中心) 锋面 气旋 高压脊
天气 特征 大风、降 温天气 连续性 降水 沿海地区风暴 潮、大风、特大暴雨天气 晴空 万里 低压 槽处 多降水 高压区
外围多
大风天气
(2)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①冬半年冷锋活跃,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也多是由冷锋带来的。因此它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②暖锋在我国活动范围较小,它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春季主要出现在华南地区、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
③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的伏旱是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结果,秋季北方地区常受亚洲高压控制。
天气晴朗
④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出现在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⑤我国常出现的准静止锋,如下图所示。
[典型例题 用技法]
(2020·江苏卷)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四地中,吹偏南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此时①地最可能( )
A.暴雨倾盆水难排 B.细雨蒙蒙衣难干
C.烈日炎炎似火烧 D.黄沙满天车难行
思维流程第(1)题:
第(2)题:
答案 (1)C (2)A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1·浙江1月选考)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这种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人们常以此来预报暖锋的到来。下图为某时刻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飞机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强紫外线照射
B.处在逆温层之中
C.处在强烈对流中
D.受冷锋云系挤压
2.符合甲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飞机飞过暖锋前缘晴朗的天空时,其排出的水汽常凝结成白色云带。暖锋前缘上暖下冷,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所以尾部凝结的云带能较长时间存在。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甲的西侧低压槽处形成冷锋,在锋面处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由甲往西先是暖气团后是冷气团。而甲的东侧低压槽处形成暖锋,在锋面处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由甲往东先是暖气团后是冷气团。
素养提升
[易错防范 不失分]
(2021·山东德州二模)云贵高原北侧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常出现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锢囚低涡”。较强的偏北风遇到秦岭阻挡分支南下,一支绕流四川盆地,一支绕流江汉平原,两支气流在贵州北部辐合而形成“锢囚低涡”,其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
量较大。下图示意一次“锢囚低涡”
控制下的天气形势。据此完成3~4题。
3.“锢囚低涡”形成过程中,( )
A.渭河平原麦收正忙
B.四川盆地阴雨绵绵
C.云贵高原草木枯黄
D.江汉平原气温骤降
4.贵州北部的“锢囚低涡”强度小、降水量大的原因是( )
①受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冷空气势力相对较弱
②本地暖气流及东支回流湿度较大 ③上升气流强烈
④“低涡”控制时间较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受秦岭的阻挡,冷空气分两支绕流,一支绕流四川盆地,一支绕流江汉平原,受其影响,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都会气温骤降;两支气流在贵州北部才辐合形成“锢囚低涡”,降水应出现在贵州北部附近,四川盆地处在单一冷气团控制下,不会阴雨绵绵;材料中并未提到“锢囚低涡”出现的季节,且该天气系统较为常见,无法根据它的形成判断渭河平原和云贵高原的物候特征。第4题,由材料可知,“锢囚低涡”的形成过程中,冷空气受地形阻挡被分流,势力减弱,所以冷空气势力相对较弱;南下的冷空气在贵州北部受地形阻挡重新汇集形成“低涡”,停留时间长,降水时间长;分流的东支气流经过江汉平原增湿明显,且当地暖气流湿度大,所以降水量大;云贵高原的暖气流是被迫抬升的,上升气流并不强烈。
易错说明1.影响我国的天气中,偏北风往往带来冷气流,其经过地区气温下降。
2.降水量的多少不仅与降水强度有关,还与降水时间长短有关。
[归纳提升 学技法]
核心考点四 气候
1.气候类型的判断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
年最低月均温 年降水分配 气候类型
大于15 ℃ (热带) 年雨型,各月均在100毫米以上 热带雨林气候
夏雨型,年降水量小于1 000毫米 热带草原气候
夏雨型,年降水量大于1 500毫米 热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年最低月均温 年降水分配 气候类型
0 ℃~15 ℃ (亚热带或 温带) 冬雨型,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雨型,各月降水均匀,月均降水量在50毫米左右 温带海洋性气候
小于0 ℃ (温带) 夏雨型,夏季降水超过100毫米 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夏季降水小于100毫米 温带大陆性气候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方法 突破
定位法 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定性法 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定量法 以图表资料为主
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获取气温和降水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2.气候的描述技巧
(1)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如下表所示。
气候要素 描述方法 常用词 举例
气候类型 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描述该地气候类型多样或单一 —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气温 冬夏气温高低、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 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
降水 冬夏降水量多少、年降水量多少及降水的季节变化 多或少、干或湿
(2)气候类型分布特点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如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等。
析方法 分析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典型例题 用技法]
(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
思维流程
答案 D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1·山东青岛一模)尚奥保护区处于三种不同气候类型的交会地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在此相互覆盖。在其北部地区,当地村民为了取水而凿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蓄水池塘,这个池塘便成为野生动物的固定饮水地,也成为动物摄影爱好者观测和拍摄动物行为的绝佳场所。下图示意肯尼亚西南部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丙三地气候类型的对应,正确的是( )
A.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热带雨林气候 丙—裂谷干旱气候
B.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裂谷干旱气候 丙—热带雨林气候
C.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热带草原气候 丙—裂谷干旱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裂谷干旱气候 丙—热带草原气候
2.图示区域内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起伏大
B.地处热带地区
C.水资源丰富
D.受人类干扰少
3.保护区内降水集中在3月底至6月中旬及10月底至12月初。摄影爱好者前往动物观测点拍摄的最佳月份是( )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答案 1.A 2.A 3.C
解析 第1题,甲地地处东非高原,地势高,上升气流弱,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乙地地处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丙地地处东非大裂谷谷底,气候干旱,地表蒸发旺盛,形成裂谷干旱气候。第2题,尚奥保护区处于三种不同气候类型的交会地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在此相互覆盖,且图示区域地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度大,气候多样(或垂直地带性显著),动植物资源丰富。第3题,由材料“在其北部地区,当地村民为了取水而凿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蓄水池塘,这个池塘便成为野生动物的固定饮水地,也成为动物摄影爱好者观测和拍摄动物行为的绝佳场所”分析可知,野生动物到该池塘饮水的时间应为当地旱季,所以拍摄的最佳月份也应为旱季;1—3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太过耀眼,不利于拍摄。
素养提升
[易错防范 不失分]
4.下图为非洲赤道低压带1月和7月平均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N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成因。
(2)比较P、Q两地7月的水温高低,并分析原因。
答案 (1)热带雨林气候。成因:1月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7月,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N地地处迎风坡,多降水;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
(2)P地水温高于Q地。原因: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P地距大陆较远,冬季水温较高;该海域盛行离岸风,Q地产生上升流,水温较低。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N地位于赤道以北、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受赤道低压带、西南季风及几内亚湾暖流的影响,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第(2)题,两地水温高低的比较要结合月份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洋流对海水温度的影响角度分析。
易错说明不能够全面地从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方面判断气候类型和比较水温高低。
专项模块 素养培优
图表解读(二) 等温线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技能提升
1.等温线图的判读
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
判断事项 判断方法
南北半球 根据数值递变规律,向北增加为南半球,向南增加为北半球
温差大小 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季节 (月份) 遵循“高高低低”规律,如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大陆气温高,当地为夏季;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大陆气温低,当地为冬季。如上图中甲、丙两处,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此时为北半球冬季
判断事项 判断方法
洋流流向 及性质 ①判断洋流流向:海水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即洋流的流向。如上图中乙处,等温线向北凸出,此处洋流向北流
②判断洋流性质:海水等温线凸向低值(高纬度)则是暖流;等温线凸向高值(低纬度)则是寒流。如上图中乙处,等温线凸向低值,为暖流
地势起伏 同纬度地区等温线数值较低或向高值弯曲处,地势较高;反之地势较低
2.等压线图的判读
判断事项 判断方法
气压系统 等压线闭合,中心高、四周低为高压;中心低、四周高为低压。等压线向气压低的地方凸出,为高压脊;等压线向气压高的地方凸出,为低压槽
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季节 大陆内部表现为低压,为夏季;反之为冬季。如上图中,大陆内部气压高,为冬季
天气状况 低压、低压槽为阴雨天气;高压、高压脊为晴朗天气。如上图中M处为高压区,天气晴朗;N处位于低压槽,为阴雨天气
考向探究
培优演练
(2021·山东烟台高三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20年12月某日2时和14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据此完成1~2题。
1.当日14时,下列地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当日14时,四个地点中气压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④③,气压最高的是①,A项正确。第2题,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结合等压线分布可知,当日2时至14时,四个地点中②地由受低压槽控制转变为受高压脊控制,因此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②,B项正确。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叠加的局地环流。读洱海地区某时刻沿25°36'N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图1)和洱海地区地形图(图2),完成3~4题。
图1
图2
3.图1中洱海上空等温面的凹凸现象出现在( )
A.夏季白天
B.夏季晚上
C.冬季白天
D.冬季晚上
4.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 )
A.气温日较差变大
B.气温年较差变大
C.风频变大,山风增强
D.点苍山东坡夜雨减少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由图1信息可知,洱海近地面温度为9 ℃左右,故是冬季;湖面上空等温面向上凸,说明湖面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故是晚上。第4题,湖水比热容较大,故洱海的存在使周边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小;洱海的存在使得点苍山东坡夜晚上升气流水汽增多,夜雨增多;洱海的存在使得山谷和山坡温差变大,同时湖面摩擦力小,故风频变大,山风增强。
读我国某区域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和1月份某日某种天气系统等压线形势图,完成5~6题。
5.图中a、b两地1月气温差异明显,其原因是( )
A.a地较b地受海洋影响大
B.a地为平原,b地为高原
C.a地较b地受冷空气影响小
D.a地海拔高,b地海拔低
6.若图中天气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则未来几天b地将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雨过天晴,气温回升
B.雨雪天气,气温下降
C.阴雨连绵,形成梅雨天气
D.由晴转阴,气压降低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根据经纬度可知,图中a地位于四川盆地,b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a地位于盆地,北部有高大山地阻挡冷空气,故a地较b地受冷空气影响小,1月气温比b地高,C项正确。 第6题,根据图中天气系统的等压线数值和弯曲状况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受其影响,b地将会出现雨雪天气,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知能提升
热点聚焦(一) 农田覆盖技术
农田覆盖技术主要是在农田地表覆盖网膜、柴草、砂砾等物,通过良好的保温、保湿等效果,达到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品质的目的。不同地区因地制宜,覆盖物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在功能上各有优势。
1.覆膜类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地膜主要有透明膜、黑膜、双色膜、反光膜,覆膜类技术的作用原理梳理归纳如下。
2.覆草类
秋冬季节,土壤温度低,作物生长发育迟缓,可利用作物残茬、秸秆覆盖,减少水分蒸发,保墒、增产,增加土壤肥力,且能减少环境污染。覆草类技术的作用原理梳理归纳如下。
3.覆砂类
在山地斜坡上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砾、卵石的混合体,用以栽培粮食、瓜果、蔬菜等作物。覆盖砂砾或卵石的作用如下。
(1)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日较差,有利于作物糖分积累。
(3)砂石风化可以为植物提供微量元素。
覆砂类技术的作用原理梳理归纳如下。
热点突破
[基础对接]
该热点与水循环部分知识联系密切,且要用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原理分析问题。
[命题预测]
高考命题中,可能以农田覆盖技术为载体,考查农田覆盖措施对水循环某些环节的影响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意义;考查大气的保温效应、昼夜温差等问题,进而考查对农产品产量、质量的影响。
培优演练
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期为4—10月。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地膜覆盖选用厚度为0.08毫米的黑色、白色透明塑料膜;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下土壤水分的月份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与地膜覆盖相比,7—9月该果园生草覆盖下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 )
A.土壤蒸发较多
B.草类生长耗水
C.径流流失较多
D.果树生长繁盛
2.夏季晴天时,该果园黑膜覆盖区膜内温度较白膜覆盖区( )
A.白天高 B.日较差小
C.夜晚高 D.日较差大
3.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膜覆盖区
B.白膜覆盖区
C.生草覆盖区
D.清耕区
答案 1.B 2.B 3.C
解析 第1题,7—9月气温高,草类植物生长速度快,需水量大,导致土壤水分较少。第2题,夏季晴天时,太阳光照旺盛,白膜透光,膜内温度上升快,黑膜阻光,膜内温度上升慢,因此白天黑膜覆盖区气温低于白膜覆盖区,夜晚二者温度差异不大,故黑膜覆盖区膜内温度日较差较小,B项正确。第3题,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草类植物残体等受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有机质,因此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生草覆盖区,C项正确。
黑龙江某水稻种植基地研制出黑色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覆膜机和覆膜插秧机,并推广使用。目前该基地全部采用全生物可降解黑色地膜,并注册“覆膜田”商标,其大米畅销全国。下图示意“覆膜田”景观。据此完成4~6题。
4.用黑色地膜覆盖稻田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土壤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减少杂草生长
D.减少病虫害
5.该基地推广使用覆膜机和覆膜插秧机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生产效率
B.提高覆膜插秧质量
C.提高水稻品质
D.提高农机生产技术
6.与未覆盖地膜的稻田相比,“覆膜田”产出的水稻品质更佳,主要是因为( )
A.地膜可降解无污染
B.缩短水稻生长周期
C.稻田昼夜温差变大
D.化肥、农药施用减少
答案 4.C 5.A 6.D
解析 第4题,黑色地膜透光性差,减少了膜内的太阳光,导致膜内光合作用减弱,可以抑制膜内杂草的生长。第5题,推广使用覆膜机和覆膜插秧机,提高了机械化水平,进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第6题,用黑色地膜覆盖稻田可以减少杂草、病虫害,进而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生产的水稻质量更高。
本 课 结 束专题突破练(二) 大气运动规律
(2021·重庆二诊)2020年5月27日,珠穆朗玛峰(27°59'14″N,86°55'26″E)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测得珠穆朗玛峰新高程为8 848.86米。下图是5 200米大本营以上四个观测点春季气温日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坡向谷风最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 )
A.4时
B.14时
C.17时
D.24时
2.登山队选择在北京时间2时开始从大本营攀登珠穆朗玛峰,下列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原因中,可能性最小的是此时( )
A.有逆温层,天气晴朗
B.气温较低,冰雪稳固
C.温差较小,风力较小
D.降温较快,大气稳定
赤道附近印度洋东西海区存在海洋表层水温东西振荡的现象。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指数是指赤道附近印度洋西部海温距平与东部海温距平的差值(海温距平即某海区海温与平均海温的差值)。受气候异常影响,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澳大利亚山火不断,过火面积大约1 200万公顷。图1为澳大利亚山火分布图,图2为近年来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指数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仅考虑风向,图1中甲区域山火的主要蔓延方向是 (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西北方 D.东北方
4.研究表明,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指数的变化会对南亚季风产生影响。2019年7月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指数对南亚季风的影响是( )
A.增强西南季风
B.减弱西南季风
C.增强东北季风
D.减弱东北季风
(2021·山东济宁一模)荷兰温室技术发展历史悠久,历经多年发展,文洛型温室在荷兰被广泛应用。文洛型温室是一种小尖顶多坡面连栋玻璃温室,具有全玻璃覆盖、屋顶开窗面积大的特点。文洛型温室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大量引进。据此完成5~6题。
图1
图2
5.文洛型温室设计的地理背景主要是荷兰( )
A.光照不足 B.夏季凉爽
C.冬季寒冷 D.降水偏多
6.若将文洛型温室技术引入山东,则需要( )
①增加除湿设备 ②配备加热系统 ③加装降温设备 ④加装室外遮阳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云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流云顺地表溢出,沿山岭向下翻腾,落到半山腰又猛地收住,犹如天河倾泻,气势磅礴。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地区,是云瀑景观发现的中心区域。据此完成7~9题。
图1
图2
7.云瀑常常出现的时间是( )
A.晴朗的白天 B.晴朗的早晨
C.湿润的白天 D.湿润的早晨
8.云瀑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潮湿气团 ②干燥气团 ③无风 ④有风 ⑤地形 ⑥重力
A.①③⑤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①④⑤
9.与川西地区云瀑景观多发的原因无关的是( )
A.河网交错,水汽充足
B.气候复杂,天气多变
C.群峰纵列,峡谷纵横
D.植被茂盛,种类丰富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
(2)解释川西高原5月冰雹多发的原因。
(3)简析川西高原冰雹以小雹为主的原因。
(4)说明冰雹始终是天气预报难点的理由。
专题突破练(二) 大气运动规律
1~2.1.C 2.D 解析:第1题,谷风多发生在白天,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强。读图可知,北京时间17时左右山坡气温最高,谷风最强。第2题,读图可知,北京时间2时有逆温层,说明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此时气温较低,冰雪结冰更稳固;温差较小,风力较小;读图可知,此时5 792米处气温还稳中有升,其他三个观测点降温也不快。
3~4.3.A 4.A 解析:第3题,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为澳大利亚的夏半年,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北风控制甲区域,所以甲区域的山火应该向东南方向蔓延。第4题,读图2可知,2019年7月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指数为正值,说明赤道附近印度洋东部海水温度比西部低,利于海洋上相对冷高压的形成,而7月份南亚盛行西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对西南季风起到加强作用。
5~6.5.A 6.D 解析:第5题,由荷兰的位置可知,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降雨天数多,因此光照不足,而文洛型温室全玻璃覆盖且屋顶开窗面积大,采光条件好。第6题,山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比荷兰气温低,因此需配备加热系统;夏季比荷兰气温高、光照强,因此需要考虑遮阳设施。
7~9.7.D 8.C 9.D 解析:第7题,云瀑是云密集形成瀑布的形态,湿润的天气水汽充足,早晨气温较低,水汽易凝结,故云瀑常常出现在湿润的早晨,D项正确。第8题,水汽充足形成潮湿气团,被风吹送至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方,气团抬升、遇冷凝结形成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因素影响跌落,形成云瀑。第9题,川西地区气候湿润,河网交错,为云瀑形成提供了水汽;该地气候复杂,天气多变,气流运动强烈,为云瀑形成提供了动力;由图可知,该地靠近横断山区,群峰纵列,峡谷纵横,地形起伏大,为云瀑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植被茂盛、种类丰富与云瀑形成关系不大。
10.答案 (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0 ℃~—20 ℃。
(2)5月,中低纬度地区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气流上升;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结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变成雨滴或消失。
(3)内陆高原,水汽含量较少,难以聚集成较大冰粒;川西高原海拔高,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上升气流较弱,冰雹在生长区往返次数少。
(4)冰雹时间分布上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具有影响范围小、离散性强(大多数冰雹降落点呈点状分布)的特点;复杂地貌所产生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可能触发冰雹,增加预报难度。
解析:第(1)题,冰雹形成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不稳定的大气、迅速降温等条件。第(2)题,5月冰雹多发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稳定性、气温变化等方面分析。第(3)题,冰雹大小受水汽多少和空气对流运动强弱的影响。川西高原地处内陆地区,水汽含量较少,难以聚集成较大冰粒;川西高原海拔高,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上升气流较弱,冰雹在生长区往返次数少。第(4)题,据材料可知,冰雹时间上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的特点,空间上影响范围狭窄;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故冰雹天气预报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