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新高考适用 专题三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新高考适用 专题三 水体运动规律(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07 18:56:39

文档简介

(共89张PPT)
专题突破
专题三 水体运动规律
地 理
2022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专题总览
高频考点 能力突破
专项模块 素养培优
网络构建 专题总览
水文
暖流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温度
密度
厄尔尼诺
高频考点 能力突破
[归纳提升 学技法]
核心考点一 水循环和河流特征
1.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影响地表径流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或沙质土壤时,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蒸发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地表径流减少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影响 具体内容
有利 影响 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或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扩大和下渗增加,地下水位升高
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调入区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实施人工降雨,增大降水量
影响 具体内容
不利 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使降水量减少;同时,降水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的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蓄水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
析方法 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渗和地表径流两个环节。
3.河流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水文特征 影响因素 对环境的影响
流量:大小及其变化 ①“得”:补给类型(气候);支流状况及流域面积;调入水。②“失”:蒸发(干旱);下渗;引水、用水。③“储”:流程长短;湖泊、沼泽、水库等湿地的调节作用 湿地面积的变化
水文特征 影响因素 对环境的影响
水位:高低及变化;汛期:有(明确季节或时间及长短)、无 ①河流的补给类型。②湖、沼的调节作用 洪涝灾害
含沙量:大小 ①泥沙的来源:植被状况、地形坡度(流速)、表土性质、降水强度、流量多少。②泥沙的沉积:流经地区地形,河道曲直,湖、沼、水库的沉积 三角洲的变化、海岸线的变化、河水的颜色、土壤的肥力、水质的好坏
水文特征 影响因素 对环境的影响
结冰期:有或无,长或短 ①气候:最冷月气温。②地形:海拔、地形对冷空气的阻挡。③其他:海洋、湖泊的调节,河水的深浅,盐度的高低 河流生物
凌汛:有或无 ①结冰期;②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冰凌灾害
水能:丰富或不丰富 河流流量、落差 河流含沙量
析方法 通过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推断流域的地形、植被、气温、降水等因素。
(2)河流水系特征及其判断依据。
水系特征 描述角度 判断依据
源头 发源地的地形(区) 等高线、河流流向等
流域 面积大小 支流、源头、分水岭
流程 长或短 陆地面积、经纬跨度、比例尺大小
支流 支流数量、分布及形态 地形、降水的多少
流向 自××向××流 地势倾斜方向(水往低处流)
水系形状 向心、放射、树枝 地形、地势特征
[典型例题 用技法]
(2020·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 200千米,流域面积210万平方千米,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3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104t 177 100 350 1 290 5 800
(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
(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思维流程第(1)题:
第(2)题:
答案 (1)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流域面积较大。
(2)变化: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输沙量减少。
原因: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0·全国Ⅰ卷)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 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岛屿地下淡水、咸水、海水之间是相通的,若要地下淡水区保持相对稳定,必须保持地下淡水区水位高于咸水区水位和海平面水位,这样就需要有“季节分配均匀且降水充沛”和“足够的面积、完整的平面形态”等关键条件。此人工岛比较狭长,宽度较小,地下水易受南北方向海水的干扰,因此,需要有足够的宽度。第2题,人工岛陆地面积狭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如果作为日常水源,则会使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地下淡水难以存在。
素养提升
[易错防范 不失分]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3~5题。
3.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对水循环环节产生的影响是(  )
A.a减弱 B.b增强
C.c增强 D.d减弱
4.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绿地面积,吸烟滞尘
B.补充城市地下水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5.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对城市河流产生的影响是(  )
A.流量上升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枯水期水位上升
D.流速加大
答案 3.C 4.B 5.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a表示蒸发、b表示地表径流,c表示下渗,d表示地下径流,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对蒸发影响较小。第4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下渗增加,主要目的是补充城市地下水。第5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下渗增加,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减少,水位下降,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增加,水位上升。
易错说明不能正确运用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分析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浅沟可以涵养水源,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对城市河流流量具有调节作用。
[归纳提升 学技法]
核心考点二 海水的性质及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水的性质
海水性质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海水的 温度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太阳辐射(季节变化)
低纬度海域水温高、高纬度海域水温低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暖流经过海域水温高,寒流经过海域水温低 洋流
海面至水下1 000米: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变化幅度很小 海水深度和太阳辐射
垂直
分布
规律
季节分布规律
海水性质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海水的 盐度 由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域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海水温度、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洋流
海水的 密度 水平分布: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温度、盐度、深度(压力)
探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和深度的相互关系
(1)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越大;深度(压力)越大,密度也越大。
(2)对于表层海水来说,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波罗的海的海水盐度最低,海水密度也
最小;红海海水盐度最高,海水密度也最大。
(3)一般来说,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也较小,但密度也可能因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2.海水温度的影响
海洋生物 的分布 海洋表层生物聚集,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海水养殖受海水温度的影响
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影响海洋航行
大气温度 海水对大气温度有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
3.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4.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现象 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东南信风 强 弱,甚至转为西风
南赤道暖流 强 弱
赤道逆流 弱 强
秘鲁寒流 强 弱
赤道附近太平洋水温 东岸 降低 升高
西岸 升高 降低
赤道附近太平洋降水 东岸 减少 增加
西岸 增加 减少
[典型例题 用技法]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水温和压力。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
A.海水温度、海水盐度、海水密度
B.海水密度、海水盐度、海水温度
C.海水温度、海水密度、海水盐度
D.海水盐度、海水密度、海水温度
(2)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小B.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D.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大
思维流程
答案 (1)A (2)C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1·山东德州二模)蒸发雾是指当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时,引起水分急剧蒸发,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发生在海面上的此类天气现象被北方渔民称为“海浩”。2020年大连附近海面多次出现了“海浩”奇观,海面上薄雾缭绕,宛如仙境,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观赏。据此完成1~2题。
1.“海浩”现象常出现在(  )
A.春季子夜
B.夏季傍晚
C.秋季正午
D.冬季清晨
2.“海浩”现象发生时(  )
A.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大,风力较大
B.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大,风力较小
C.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小,风力较大
D.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小,风力较小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干冷空气流过相对温暖的水面”“水汽在寒冷空气中凝结为雾”可知,“海浩”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冬季。冬季清晨,海洋降温慢,形成相对温暖的水面。第2题,根据材料“相对温暖的水面”“寒冷空气”可知,“海浩”现象发生时海洋与大气的温差大;同时,大风可以搅动海水,使得底层暖海水到达表层,增大蒸发量。
素养提升
[易错防范 不失分]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3~4题。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年
3.下列关于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水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4.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冷海水上泛,水温较低,A项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水温较高,B项错误;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项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海水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项错误。第4题,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项错误;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项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可能会出现绿洲,C项正确;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无关,D项错误。
易错说明不能准确应用原理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东、西岸大气环流发生变化,影响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温和降水状况,进而影响其地理环境。
[归纳提升 学技法]
核心考点三 海水运动
1.洋流分布图判读的一般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根据海水温度在南北方向上的递变规律进行判断。如上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可判断出该海区位于北半球。
(2)判断洋流的性质。“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向高纬度,寒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向低纬度。如上图中②处有暖流流经,③处有寒流流经。
(3)判断洋流的流向。“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如上图中的洋流流向如下图所示(实线箭头表示暖流,虚线箭头表示寒流)。
(4)确定洋流名称。结合具体的大洋即可确定洋流名称。假设上图中海区分布在太平洋,根据海陆位置可判断出④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岸,则图中的暖流为阿拉斯加暖流,寒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
(5)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上图中A附近海域的洋流呈南北分流,没有形成寒暖流交汇,故不能形成渔场。
2.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3.海雾的分布规律
(1)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
(2)寒流经过的中、低纬度海区夏季多海雾。
(3)暖流经过的中、高纬度海区冬季多海雾。
[典型例题 用技法]
(2020·浙江卷)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洋流(  )
A.位于副极地环流圈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受极地东风影响大
D.在性质上属于寒流
(2)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
B.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
C.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
D.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
思维流程第(1)题:
第(2)题:
答案 (1)D (2)C
[经典对练 得高分]
(2021·湖南名校联考)海洋环流可分为表层的风生洋流和深层的温盐环流两部分,后者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在北大西洋环流中,表面暖水向北流而深海冷水向南流,
表面海水在位于高纬度的固定下沉区下沉。
读图,完成1~3题。
1.温盐环流(  )
A.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
B.深层流速非常快
C.驱动力来源于海表
D.净热量向北输送
2.引起温盐环流下沉区海水强烈下沉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大
B.降水增多
C.海水结冰
D.蒸发量减小
3.若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增强,则会导致(  )
A.墨西哥湾沿岸气温降低
B.欧洲西部地区降水增加
C.北海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D.巴西东部地区降水减少
答案 1.C 2.C 3.B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中温盐环流的定义判断,温盐环流在各大洋中普遍存在,因此不只对大西洋产生影响;温盐环流是由温度和盐度变化引起海水密度差形成的,深层海水中温度和盐度的递变幅度不大,因此密度差变化幅度小,故海水在深层的流速较慢;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主要是由海表太阳辐射不均及降水差异引起的,因此驱动力来源于海表;净热量不一定向北输送。第2题,海水强烈下沉的主要原因为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地转偏向力对海水盐度不产生影响;降水增多会减小海水盐度;蒸发量减小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极小;海水结冰会导致盐分析出,加大未结冰海水的盐度,使海水密度增大,导致海水下沉。第3题,北大西洋海区温盐环流增强,则表层海水北上增强,受其影响,欧洲西部降水会增加。
素养提升
[易错防范 不失分]
(2021·广西玉林二模)普里兹湾是靠近中山站的南极大陆第三大海湾,湾口发育有弗拉姆浅滩和四女士浅滩。沿岸地区冬季有大量海冰且风速大,沿岸的洋流
强度冬夏季节不同,调查发现受海冰、海风、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普里兹湾内的海洋浮游植物数量全年都高于湾外的深海区。下图示意普里兹湾的地理位置及海水流动状况。据此完成4~6题。
4.普里兹湾沿岸地区风速较大,且冬季强于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B.冬季西风强劲
C.狭管效应增大风速
D.冬季海冰覆盖,风阻小
5.普里兹湾沿岸洋流的强度会发生季节性的改变,与冬季相比,当地夏季的洋流强度(  )
A.大,海冰融化后海水流动速度加快
B.大,西风南移后带动海水流动
C.小,海水盐度下降导致对外交换少
D.小,南极环流的顶托作用加强
6.普里兹湾内海洋浮游植物数量全年高于湾外深海区的原因有(  )
①全年有太阳照射 ②海域较为封闭 ③沿岸有上升流提供养分 ④陆源物质融化后汇入海洋 ⑤中山站的人类活动较为频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4.A 5.C 6.B 
解析 第4题,考查影响风速的主要因素。冬季,南极大陆降温快于海洋,海陆气温差异显著,水平气压差异大,风速相对夏季大,A项正确;该沿岸地区纬度高,受西风影响小,B项错误;图中地区不存在狭管效应,C项错误;冬季海冰覆盖,风阻较大,D项错误。第5题,考查影响洋流速度的主要因素。由上题可知,冬季沿岸的风力大于夏季,在风的作用下,冬季洋流流速大于夏季,A、B两项错误;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海水盐度下降,与外界水体交换少,C项正确;主要与风力作用有关,南极环流顶托作用小,D项错误。第6题,考查浮游植物丰富的原因。该海域较为封闭,与外界水体交换少,生态环境稳定;由于离岸风的作用,沿岸有上升流提供养分;陆源物质随着冰雪融化后的径流汇入海洋,增加养分。B项正确。
易错说明浮游植物的多少与太阳辐射、生态稳定情况、洋流、陆地淡水汇入等有关,分析时容易遗漏的是陆地淡水汇入海洋后带来营养物质。
专项模块 素养培优
知能提升
微专题(二) 湖泊的类型和水文特征
1.湖泊类型
(1)按成因分类。
类型 成因
构造湖 在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贝加尔湖,东非大裂谷沿线的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
火山湖 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而成。如长白山天池
堰塞湖 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堵塞河道,其河段积水而形成的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类型 成因
岩溶湖 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
冰川湖 冰川侵蚀形成的坑洼或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天山天池、北美五大湖等
潟湖 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而与海洋分开,形成封闭或接近封闭状态的湖泊。有的潟湖保留有高潮时与海相连的狭长通道,有的则完全不通。一些形成年代较久的古潟湖,因长期与海洋隔离,陆上淡水不断注入,已逐渐淡化形成淡水湖,称残迹湖,如浙江杭州的西湖
类型 成因
牛轭湖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被称为牛轭湖。我国湖北省境内的荆江两岸牛轭湖众多
(2)按盐度分类。
类型 特征 举例 主要分布区
淡水湖 与外流河相通,湖水易交换,循环更新周期短,含盐分少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北美五大湖、贝加尔湖等 主要分布在外流区(或降水较多的地区)
咸水湖 为内流河的终点,只有河流流入,没有河流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度较大 青海湖、纳木错、里海、死海等 主要分布在内流区(或降水较少的地区)
2.湖泊水文特征
(1)湖泊水量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量与排泄量→取决于气候。
(2)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小→取决于湖水补给方式。
(3)有无结冰期→取决于气温。
(4)补给水源→以什么为主要补给水源。
(5)淡、咸性质:盐度低→为淡水湖;盐度高→为咸水湖。
(6)含沙量→取决于流域植被覆盖率。
(7)风浪大小→取决于受盛行风影响还是受气压带、风带控制。
考向探究
培优演练
(2021·山东济宁一模)距今约8 300—4 700年前,火山熔岩流入牡丹江河谷,堵塞河谷形成堰塞湖——镜泊湖。镜泊湖湖岸曲折多变,四周群山起伏、森林密布,湖泊的出口处是由玄武岩构成的陡峻峭壁,湖水漫流过熔岩台地,冲泻而下形成瀑布。据此完成1~2题。
1.镜泊湖湖水南浅北深,其成因可能是(  )
A.火山熔岩堵塞,南部厚度较大
B.河谷南高北低,北部堵塞蓄水
C.流水侵蚀严重,南部湖面宽阔
D.南部支流较多,泥沙沉积量大
2.镜泊湖瀑布景观最为壮观的时间可能是(  )
A.4—5月
B.6—7月
C.8—9月
D.10—11月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水坝、瀑布的位置,即湖泊出口的位置可推知,湖水大致由南向北汇流,山谷海拔大致自南向北降低,镜泊湖北端由于熔岩台地和人工堤坝的阻挡,水位提高,所以该湖泊南浅北深,B项正确;火山熔岩堵塞北部,A项错误;随着堰塞湖的形成,水流速度下降,流水侵蚀减弱,C项错误;该区域森林密布,河流泥沙含量小,D项错误。第2题,该河段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水源补给类型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其中以大气降水为主,汛期集中在夏季。东北地区的雨季在7—8月,考虑到汇水过程,8—9月镜泊湖水位高,所形成的瀑布景观也最为壮观,C项正确。
(2020·山东卷)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95米,平均深度144.8米,湖水透明度21.5米,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853米,平均深度18.7米,湖水透明度1.5~7.2米,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3~4题。
3.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4.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温 B.水深
C.水量 D.水质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由图文信息可知,奥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较少,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奥赫里德湖无河流注入,没有河流水补给,B项错误;奥赫里德湖东侧的加利契察山岩性为石灰岩,石灰岩吸水性强,含水量大,且该湖泊沿断层形成,地下裂隙发育广泛,因此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地下水,C项正确;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几乎没有冰雪融水补给,D项错误。第4题,由图文信息可知,两湖的纬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温差异不大,A项错误;奥赫里德湖面积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渔业资源应该更丰富,但实际渔产不如普雷斯帕湖丰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B、C两项错误;奥赫里德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质好,营养盐类少,饵料不足,故渔产不丰富,D项正确。
热点聚焦(二) 城市内涝与海绵城市建设
知能提升
1.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1)城市内涝的原因。
①降雨强度大,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集中;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增加城市降水。
②城市盲目扩张,地表径流不断增大;洼地、水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
③城市规划赶不上城镇化步伐,设计标准偏低;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④城市路面硬化面积扩大,降水时地表水难以下渗,导致路面积水。
(2)防治措施(工程措施)。
①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②改造地下管网: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③增加排涝设施: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等。
④增加调蓄能力: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⑤增加渗透能力:铺设透水路面,建下凹式绿地等。
2.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的功能。
(2)海绵城市建设方法。
①缺水地区优先采用铺装透水砖、建下沉式绿地、建生物滞留设施、修植草沟等措施补充地下水,削减地面径流。
②其他地区优先利用池塘、雨水湿地、蓄水池等调蓄、净化雨水,削减径流峰值。
热点突破
[基础对接]
该热点与水循环部分知识联系密切,需要结合影响下渗的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下渗产生的影响等有关原理分析问题。
[命题预测]
高考命题中,可能以城市内涝和海绵城市为载体,考查城市内涝的成因、应对城市内涝的措施以及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改善城市内涝的意义。
培优演练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近年来,雨水花园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有效解决了雨水径流处理的难题。我国自然环境多样,为应对某些地区的特殊环境,相关研究人员设计了错置型雨水花园。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采用错置型雨水花园的地区,其环境的特殊性体现在(  )
A.地势起伏大,降水较集中
B.河网稠密,污染严重
C.植被覆盖少,水土流失严重
D.地势低平,内涝多发
2.与常规雨水花园相比,错置型雨水花园(  )
A.可种植的植物种类更多
B.雨水汇水范围更大
C.净化雨水能力更强
D.维护和管理更方便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由图2可知,错置型雨水花园需要通过接力方式引导径流,说明该地在降雨过程中的雨量较大;错置型雨水花园有上下错置、有一定落差的雨水花园和上下连通的溢流管,说明当地地势起伏较大,A项正确,D项错误。河网分布和植被覆盖状况依据图文信息无法判断,B、C两项错误。第2题,对于同一地区来说,两种类型的雨水花园可种植的植物种类和雨水汇水范围差别不大,A、B两项错误;错置型雨水花园位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雨水从上往下,先后经过双层甚至多层雨水花园的过滤,故净化效果更好,C项正确;错置型雨水花园有上下错置的两层甚至多层雨水花园,维护和管理没有常规雨水花园方便,D项错误。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内涝增多。下图示意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据此完成3~5题。
3.城市内涝增多的原因主要是(  )
A.蒸发加强,降水增多
B.地面硬化,下渗减少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人口增多,排水量大
4.城市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  )
A.地表蒸发减少
B.地表径流增加
C.大气降水减少
D.地表水下渗增加
5.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 ②疏浚河道 ③发展城市道路
④完善排水系统 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⑤D.②④⑤
答案 3.B 4.D 5.D 
解析 第3题,城镇化过程中,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导致城市内涝增多。第4题,城市建设中采用“透水性人行道”会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同时土壤中的水分增加,可能会使地表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也可能增加。第5题,疏浚河道可以加快泄洪,完善排水系统可以加快排水,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可以增加下渗。
本 课 结 束专题突破练(三) 水体运动规律
地表水分盈余量是降水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差值,数值越大,地表越湿润。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长季(5—9月)多年平均地表水分盈余量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两处生长季地表干湿状况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量差异 B.平均海拔差异
C.冻土分布差异 D.地形分布差异
2.与华北地区相比,春季该地区地表水分盈余量较大,主要原因是春季该地区(  )
A.降水量大 B.用水量少
C.积雪融水量大 D.节水技术先进
3.21世纪以来,该地区生长季地表呈现变干趋势,图中地表水分盈余量300毫米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可能是 (  )
A.向东移动 B.向西移动
C.向西南移动 D.向西北移动
随着北极冰层不断融化,北冰洋航线商业化通航成为可能。该航线沿途港口的建设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支点港口(提供货物中转、补给及船舶修理等服务)的建设。下图分别为北冰洋航线分布图和部分港口发展潜力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北冰洋航线沿途港口最适合建成支点港口的是 (  )
A.摩尔曼斯克 B.迪克森
C.普罗维杰尼亚 D.季克西
5.Ⅰ航段比Ⅳ航段通航时间更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更低 B.极昼更长
C.暖流增温 D.晴天较多
(2021·山东德州二模)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亚马孙河流域降水丰沛,雨林广布,部分雨林在每年洪水季时会被河水长时间淹没,成为洪泛森林。洪泛森林与陆地雨林生态系统存在差异。据此完成6~7题。
图1
图2
6.一般年份,亚马孙河干流的洪泛森林分布区范围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9—10月
7.与洪泛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陆地雨林生态系统(  )
A.水土流失较轻
B.生物种类更丰富
C.土壤有机质较少
D.物种传播较迅速
(2021·山东青岛一模)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由泥沙沉积而成,地势低平。长江被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流量大,北支受海洋影响大。该岛在南部和北部共建有26座水闸,主要有挡潮、引水、泄洪、排涝、灌溉等功能。据此完成8~10题。
8.崇明岛北部水闸在1月经常处于关闭状态,主要是为了(  )
A.储存淡水 B.减少海冰侵蚀
C.拦截泥沙 D.防止海水入侵
9.为充分发挥崇明岛上水闸的功能,该岛水闸夏季应 (  )
A.北部开、南部关
B.北部开、南部开
C.北部关、南部开
D.北部关、南部关
10.与南部相比,崇明岛北部多处水闸功能减弱或丧失,其主要原因是(  )
A.风化断裂 B.海水腐蚀
C.洪水冲塌 D.泥沙淤积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天桥泉位于黄河中游河口至吴堡区间河段,以北有多个泉群,其补给区统称为天桥泉域。该河段岩溶地貌发育,其碳酸盐岩层中富含地下水。经专家考证,地质历史时期,天桥泉并不存在,其形成时间较晚。1975年,当地建成了天桥水库并开始蓄水,其坝体位于天桥泉南侧。后来该河段又修建了两座水库,三座水库蓄水后,河口至吴堡的黄河径流量大幅减少。下图分别为天桥泉域范围及其河口至吴堡区间水系图和天桥水库蓄水前地下水—黄河水补给关系剖面图。
图1
图2
(1)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天桥泉泉水出露的原因。
(2)天桥水库蓄水后,该河段黄河水与地下水补给关系发生了变化,请在下图方框中用箭头示意水库蓄水后的地下水运动方向。
图3
(3)分析水库蓄水后河口至吴堡的黄河径流量大幅减少的原因。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磷虾集中分布于南冰洋的南聚合带。这个聚合带位于55°S~80°S,海水温度为1.3 ℃~3 ℃,是由西风漂流与沿岸环流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两大洋流之间,出现了大漩涡,如威德尔海。南极虾聚集在这个海域,形成了南极洲的一大族群,为其他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南极虾数量巨大,且营养丰富,被称为“海上粮仓”。多年来,世界渔业大国一直在进行南极虾的商业捕捞活动,下图中小旗代表我国某集团某年南极虾捕捞海域,阴影代表南极虾集聚区。
(1)说明南极沿岸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分析南极环流辐合区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
(3)指出船员在威德尔海海域捕捞作业时面临的风险。
专题突破练(三) 水体运动规律
1~3.1.A 2.C 3.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位于该地区的东南部,距离海洋近,夏季降水丰富;乙位于该地区的西北部,距海较远,且位于大兴安岭的背风坡,夏季降水少。故降水量是生长季两地地表干湿状况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A项正确。第2题,与华北地区相比,该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春季积雪融化,对地表水补给量大,地表水分盈余量大。C项正确。第3题,该地地表水分盈余量自东向西减少,当该地区生长季地表变干后,地表水分盈余量将整体减少,地表水分盈余量300毫米等值线将向数值大的方向移动,即向东(或东南)移动。A项正确。
4~5.4.D 5.C 解析:第4题,支点港口提供货物中转、补给及船舶修理等服务。季克西港口位于北冰洋航线的相对中间位置,同时周围港口数量较少,且其发展潜力较大,故最适合建成支点港口。第5题,通航时间长短主要和封冻期长短有关。与Ⅳ航段相比,Ⅰ航段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作用显著,部分航段不冻或封冻期短,通航时间更长。
6~7.6.A 7.C 解析:第6题,亚马孙河南岸支流比北岸多,南岸流域面积比北岸广,干流水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南岸支流。南岸支流与干流均在南半球,1—2月赤道低压带位置在南半球,正值亚马孙河干流洪水季,干流的洪泛森林分布区范围最大。第7题,由图2可知,洪泛森林部分树木在洪水期落叶,且洪水带来的沉积物能为土壤提供较多的有机质,而陆地雨林枯枝落叶相对较少,土壤有机质少,C项正确。
8~10.8.D 9.B 10.D 解析:第8题,崇明岛北部受海水影响较大,在相对枯水期的1月关闭水闸可以防止海水入侵,D项正确。第9题,夏季降水多,打开两侧水闸可以泄洪,B项正确。第10题,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长江河道北侧泥沙沉积,同时受到海水顶托作用,崇明岛北部泥沙淤积较严重,使得水闸功能减弱,D项正确。
11.答案 (1)黄河水不断向下侵蚀,上覆的隔水层被切穿,碳酸盐水层出露;碳酸盐水层中的地下水在黄河河道附近溢出(涌出)。
(2)如下图所示。
(3)水库蓄水后,该河段黄河水位升高,黄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多;黄河水面扩大,蒸发量增加;黄河两岸用水增多。
解析:第(1)题,早期碳酸盐水层之上覆盖有连续的隔水层,碳酸盐水层中的地下水不能涌出,不存在天桥泉。随着黄河的不断向下侵蚀,上覆的隔水层被切穿,碳酸盐水层出露,碳酸盐水层中的地下水在黄河河道附近溢出,形成天桥泉。第(2)题,读图3可知,水库建成后,虽然水位上涨,但天桥泉仍然存在,说明地下水仍能正常从地下涌出。水库蓄水后,水库水位高于西岸(原)地下水位,补给形式改变,水库水补给地下水。但水库水位仍然低于东岸最高处的地下水位,东岸地下水补给水库水。第(3)题,水库蓄水后,该河段黄河水位升高,黄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多,造成黄河径流量减少。水库蓄水后,水库水面大于河道水面,当地蒸发量增加,也会造成黄河径流量减少。水库蓄水后,两岸工农业发展,两岸用水量会有一定增多,也会造成黄河径流量减少。
12.答案 (1)自极地高压带辐散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极地东风(东南风),极地东风吹拂海水自东向西环绕南极大陆运动。
(2)西风漂流与南极沿岸环流流经,扰动底层海水,营养盐类物质上浮,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磷虾、鱼类丰富,吸引海鸟和大型海洋生物。
(3)南极沿岸环流受南极半岛阻碍,形成大洋漩涡,洋面不稳定;南极大陆冰川崩塌入海,形成冰山,威胁作业船舶安全;大型海洋生物出没,对作业人员构成威胁;终年受极地东风控制,多暴风。
解析:第(1)题,南极沿岸环流的形成过程与当地的盛行风向有关,极地东风吹拂表层海水运动,形成自东向西的南极沿岸环流。第(2)题,南极环流辐合区生物资源丰富与该海域的洋流有关,该海域内,受西风漂流与南极沿岸环流影响,海水扰动,导致营养物质上浮,为浮游生物提供养分,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磷虾、鱼类丰富,吸引海鸟和大型海洋生物。第(3)题,船员在威德尔海海域捕捞作业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洋流、冰山、海洋生物及暴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