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应用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站立于一面矮墙的两边,若要在天花板上固定一平面镜使两人在图示位置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全身,则所需的最小平面镜的位置应为( )
A.ae B.bc C.bd D.cd
2.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a B.b.d C.c D.a.b.c.d
3.下列现象中,如图所示,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
A.道路的“转弯镜”
B.水中筷子“变弯”
C.茶杯的“倒影”
D.传统文化“皮影戏”
4.如图所示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B. C. D.
5.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B.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焦点
C.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改变
D.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发散,一定不会成像
6.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万州二中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图所示),可快速登录万州二中微信公众平台,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
A.二维码是光源
B.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
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D.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把蜡烛和光屏固定在光具上,当移动透镜分别距光屏和6cm和34cm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透镜距光屏6cm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相同
B.透镜的焦距范围为3cm≤f≤6cm
C.如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仍可在上述两位置成像,且像的性质不变
D.蜡烛燃烧逐渐变短的过程,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下移
8.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 B. C. D.
9.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关于它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镜成像原理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似 B.物镜成像原理与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相似
C.物镜成像原理与投影仪镜头成像原理相似 D.目镜成像原理与投影仪镜头成像原理相似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20 cm
B.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移动光屏可承接到像,这一规律可制成投影仪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择较光滑的玻璃板
D.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11.某兴趣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60cm B.40cm C.20cm D.10cm
12.芯片(如图甲所示)是电子设备的心脏和大脑,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某种光刻机的原理如图乙所示,先在硅片表面涂一层光刻胶,再用紫外线光束透过事先设计好集成电路图的镂空掩模,经过凸透镜去照射下面的硅片,被光线照射到的光刻胶会发生反应,硅片上就会出现缩小的电路图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掩膜在硅片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掩膜位于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要想硅片上的像变小,需将掩膜和硅片向上移动
D.将掩膜和硅片向下移动相同距离,硅片上还能成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
13.学完光学的知识后,小明将所学的各种光学仪器所成像的虚实和成像原理进行整理:①小孔成像;② 平面镜成像;③照相机成像;④投影仪成像;⑤放大镜成像,其中成实像的有______(填序号,下同);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有______。
14.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目镜和物镜两组凸透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______镜头,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______镜头(填“幻灯机”、“照相机”)。
15.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用此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先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进行调节,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目的是_____。
(2)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倒立、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3)此时,若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在光屏上_____(填“仍能”或“不能”)成像。
(4)在如图乙的实验中,当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移动的速度应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蜡烛移动的速度,所成的像____(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不变”)。
16.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装置,此时在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是倒立、_____(填“放大”或“缩小”) 的实像:若凸透镜不动,光屏与蜡烛对调,光屏上_____(填“能”或“不能”) 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若在图中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上远视镜片,将光屏适当向_____(填“左”或“右”) 移动又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17.小明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f=10cm)前20cm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_______的清晰的实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如题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他可将光屏_______凸透镜.
18.某物体通过一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为15cm;当物体移至该透镜前20cm处时,能够用光屏承接到的像为______立、__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_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19.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A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要看到如图B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
20.凹透镜: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一个表面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1.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物体 到透镜的距离__________;要想用它得到物体放大的实像,该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22.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上一个“猫眼”,使屋内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个正立、缩小的像,屋外的人看不清屋外的人,则“猫眼”应该是______镜。
三、综合题
23.如图甲所示为“天宫一号”的伴随卫星在太空为“天神”(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组合体)所拍摄的合影。请看图回答:
(1)为什么照片的背景不是我们常看到的蓝天______?
(2)以“天神”组合体的中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如图乙所示,其中图甲所在平面即为坐标系中的 yoz 平面。则从图甲可以推测,此时太阳的方位位于( )
A. x 轴正方向、y 轴正方向、z 轴正方向之间
B.x 轴负方向、y 轴正方向、z 轴正方向之间
C.x 轴正方向、y 轴正方向、z 轴负方向之间
D.x 轴负方向、y 轴正方向、z 轴负方向之间
24.2014年,人工视网膜通过临床试验,为失明患者带来福音。人工视网膜主要由装有摄像头的眼镜、电子设备和芯片电极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
(1)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_____镜;
(2)从反射弧的组成来看,“人工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
(3)摄像头中的对焦机构能调节镜头和CCD之间的距离。当配有人工视网膜的人向远处眺望,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_____。
四、作图题
25.如图,L为凸透镜,MN为其主光轴,O为光心,F为其焦点,若AB表示点燃的蜡烛,请在图中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知识作出非特殊的入射光线AP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对应的出射光线(提示:先作出蜡烛的像).
( )
五、实验题
26.如图所示,在自制水滴显微镜的实验中:
(1)应使红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______上,且始终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眼睛离凸透镜不要太近。
(2)透过图中的小水滴应该能看到一个______、_____的箭头,如果箭头离小水滴的距离为1.6 cm,则小水滴的焦距最好在_____________范围内。
27.透镜是重要的光学元件,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1)焦距标志着透镜对光的________.
(2)荣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甲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实验依次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并总结出成像规律.据此判断实验中物距是如何选取的?
________
(3)同学们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的办法点燃酒精棉.
① 放好酒精棉后,移动凸透镜直至太阳光经透镜后在酒精棉上形成________的光斑.
② 若在同样环境下,放好酒精棉,选用图示中哪个凸透镜更容易点燃酒精棉,说明理由(忽光从透镜传播到酒精棉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________
28.在下列探究光现象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把温度计玻璃泡放在彩色光带外侧A点处,发现其示数升高明显,表明该处存在人眼看不见的______。将绿底、红字的小纸片放在光屏上绿光区域,小纸片呈现______底、______字;
(2)如图乙所示,一束红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其焦点在F处,由图甲实验现象可推知:若改用一束绿光正对该凸透镜照射,其焦点应在______(选填“F点左侧”、“F点右侧”或“F点处”);
(3)如图丙所示,当用红光照亮物体E时,在光屏上恰好呈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改用绿光照亮该物体时,应将光屏适当向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移动,才能呈现清晰的______(选填“缩小”、“ 等大”或“放大”)的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平面镜里成的像的位置,分别过乙的像的头顶和脚底分别作两条直线到甲的眼睛,过甲的像的头顶和脚底分别作两条直线到乙的眼睛(这两条直线就可以确定出所需最小平面镜的位置),由这四条直线与墙的交点即可确定出所需最小平面镜的位置应为bd。
故选C。
2.C
【详解】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路的改变都是遵循光的折射原理. 凸透镜是中心厚边缘薄,光路经透镜两次折射都是向靠近光轴方向(中心的方向)偏折,所以它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是中心薄边缘厚,光路经透镜两次折射都是向远离光轴方向(中心的方向)偏折,所以它有发散作用.从a、b、c、d四个图可以看出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只有c,故C符合题意为答案.
3.D
【详解】
A.道路的“转弯镜”是凸面镜,利用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B.水中“变弯”的筷子是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形成的,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C.茶杯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传统文化“皮影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4.B
①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
②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③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当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也会发生改变,例如:海市蜃楼现象.
【详解】
A、凸透镜将太阳光会聚一点,这一点为透镜的焦点,属于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
B、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属于光的反射原理.符合题意.
C、透过水杯看到的字被放大了,属于光的折射原理,不符合题意.
D、钢笔错位是因为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路的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通过各种事例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的理解.要注意这几种现象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
5.C
【详解】
A.凸透镜对所有的光线都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
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焦点,故B错误;
C.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变,故C正确;
D.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延长线可能会相交于一点,所以能成虚像,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
A.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A不符合题意;
B.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B不符合题意;
CD.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物体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A
【详解】
AB.由题可知,当移动透镜分别距光屏6cm和34cm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特点可知,当透镜距光屏6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
f<6cm<2f
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相同;当透镜距光屏34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34cm>2f,综上可得
3cm<f<6cm
故A项正确,B项错误;
C.如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仍可在上述两位置成像,但是成像的性质正好与原先相反,故C项错误;
D.蜡烛燃烧逐渐变短的过程,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上移,故D项错误。
故选A。
8.C
【详解】
由图知,选项A、B、D折射光线向两侧偏折,是发散作用,是凹透镜;选项C折射光线向中间偏折,是会聚作用,是凸透镜。
故选C。
9.B
【详解】
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观察物体时,物距远大于2f,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似,故B正确,AC错误;
目镜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似,将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故D错误.
故选B.
牢记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放大,看到物体放大的像.
10.D
【详解】
A.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20cm,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则 ,故 ,A错误;
B.将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处时,物距u为
,
则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B错误;
C.要能从各个方向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必须发生漫反射,故要用粗糙的玻璃板,C错误;
D.将蜡烛移动到35 cm刻度处时,物距
,
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则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故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D正确。
故选D。
容易题,失分原因如下:
选项 失分原因
A 不清楚如何计算凸透镜的焦距
B 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不够
C 不清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实验操作环境要求及器材选取的条件
D 对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探究过程掌握不熟练
11.D
【详解】
当物距等于二倍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二倍焦距。分析图可知物距等于20cm时像距等于20cm,所以二倍焦距等于20cm,则焦距为10cm。
故选D。
12.C
【详解】
A.镂空掩膜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镂空掩膜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要想硅片上的像变小,需要增大物距,减小像距,需将掩膜和硅片向上移动,故C正确;
D.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的变化大于像距的变化,将掩膜和硅片向下移动相同距离,像不能成在硅片上,硅片上不能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故选C。
13. ①③④ ③④⑤
【详解】
[1][2]①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成倒立的实像。
②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③照相机成像,是利用光的折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④投影仪成像,是利用光的折射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⑤放大镜成像,是利用光的折射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综上分析,其中成实像的有①③④;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有③④⑤。
14. 幻灯机 照相机
【详解】
[1]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幻灯机(或者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5. 见解析 缩小 仍能 小于 逐渐变小
【详解】
(1)[1]焦点在40.0cm处,光心在30.0cm处,所以,焦距为
40.0cm-30.0cm=10.0cm
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像的特点。
(2)[2]烛焰放在距凸透镜的距离
50.0cm-20.0cm=30.0cm
处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3]若此时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交换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由于光路是可逆的,光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
(4)[4][5]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当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相同时间内移动光屏的位置。物体在二倍焦距处,像在另一侧的2倍焦距处;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成的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移动的距离是小于焦距的,则光屏移动的速度应小于蜡烛移动的速度,此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16. 缩小 能 左
【详解】
由图知道,物距大于像距,即u>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凸透镜不动,光屏与蜡烛对调,由光的可逆性知道,光屏上能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若在图中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上远视镜片,因为远视镜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光线会提前会聚,故应该将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就又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17. 等大 靠近
【详解】
(1)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物距u =2f,此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将远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经过凸透镜的光线会比原来提前会聚成像,所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 等大 (2). 靠近.
18. 倒 缩小 照相机
【详解】
当物体通过一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像距v=15cm>2f,即f<7.5cm,所以
当物体移至该透镜前20cm处时,物距u=20cm>2f,此时能够用光屏承接到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19. 10cmu20cm u<10cm
【详解】
[1]如图A,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眼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所以物距大于10cm小于20cm。
[2]如图B,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眼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以内,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所以物距小于10cm。
20. 薄 厚 球面
【详解】
[1][2][3]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21. 小于10厘米 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
【详解】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被观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小于10cm;
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则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在10cm至20cm之间,即该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该: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
22.凹透镜
【详解】
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像,再经过凸透镜的小于一倍焦距的放大作用,我们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个正立、缩小的像。
23. 没有大气散射太阳光 B
我们所看到的蓝天是因为空气分子和其他微粒对入射的太阳光进行选择性散射的结果。当光穿过大气层时,被空气微粒散射的蓝光约比红光多5.5倍。因此晴天天空是蔚蓝的。太空属于真空,太阳光不散射。
【详解】
(1)[1]我们常看到的蓝天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造成的,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大气,太阳光不散射,所以照片的背景不是我们常看到的蓝天。
(2)[2]由于照片中“天神”组合体较暗,所以从图甲可以推测,此 时太阳的方位位于x轴负方向、y轴正方向、Z轴正方向之间,故选B。
24. 凸透 感受器 小
【详解】
(1)[1]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经眼球折射在视网膜成倒立缩小的像,从眼球的成像原理来看,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2)[2]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能够接收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网膜能接收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人工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3)[3]要想让凸透镜成清晰的像物距和相距的变化相反,人向远处眺望相当于物距变大了,所以像距应该变小,则对焦机构将使镜头与CCD之间的距离变小。
25.
【详解】
作出由蜡烛上端点A发出平行于主光轴和通过光心的光线,然后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A′即为A的像点,再根据“像是由物体上的光经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而成的”作出入射光线AP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6. 直线 倒立 放大 0.8~1.6cm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
(1)[1]用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红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凸透镜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此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所以眼睛离凸透镜不要太近。
(2)[2][3]小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4]箭头应在小水滴的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箭头离小水滴的距离应小于1.6cm,大于0.8cm。
本题考查显微镜的原理,了解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7. 折射本领 由远及近的选取u>10cm,5cm<f<2f和u<5cm三个范围,且每个范围收集至少三组数据 最小最亮 选乙透镜,因为乙透镜比甲透镜的面积大,在相同的时间内,接收到的光能多,使酒精棉获得的内能增多,温度升高的快,容易达到燃点被点燃
【详解】
试题分析:(1)透镜的焦距代表透镜对光的折射本领,焦距越短,折射本领越强;
(2)由于甲凸透镜的焦距是5cm,所以成倒立缩小实像时,,即;
成倒立放大实像时,,即;
成正立放大虚像时,,即;
实验时,每个范围至少收集3组数据;
(3)①凸透镜能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到焦点,所以当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在酒精棉上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焦点的位置,这一点的温度最高,容易把酒精棉点燃;
②要想快速地点燃酒精棉,就要使透镜聚集更多的光,所以应选择面积较大的乙凸透镜.
考点:透镜
28. 色散 红外线 绿 黑 F点左侧 左 缩小
【详解】
(1)[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处于其中的物体温度会升高,把温度计玻璃泡放在彩色光带外侧A点处,发现其示数升高明显,说明该处存在红外线。
[3][4]将绿底、红字的小纸片放在光屏上绿光区域,不透明物体的绿色部分能够反射绿光,看起来是绿色,红色部分不能反射绿光,看起来是黑色。
(2)[5]红光的偏折能力没有绿光的偏折强,若改用一束绿光正对该凸透镜照射,其焦点应在F点左侧。
(3)[6][7]红光照射时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说明此时的物距等于2f,换绿光照射时,此时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因此相当于物距变大,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变小,所以像向透镜移动,我们此时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