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7.3.3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单选题
1.费尔南迪纳岛海岸风浪巨大,生活在这里的鸬鹚(又叫“鱼鹰”)翅膀退化,全身羽毛紧贴皮肤,具有发达的脚璞,善捕鱼。下列分析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翅膀发达的鸬鹚在该岛生存机会大
B.在该岛,鸬鹚翅膀发达的性状不能传递给后代
C.为了适应该岛环境,鸬鹚祖先产生了翅膀退化等一系列变异
D.风浪巨大的海岸环境使得鸬鹚向“翅膀退化”方向定向进化
2.大达夫尼岛遭遇多次干旱,导致浆果减少,某种地雀只能取食坚果。科学家发现在干旱前后,每只地雀喙的深度(图1)没有变化,该种地雀群体喙的平均深度变化如图2。下列关于地雀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雀的喙因经常取食坚果而变化 B.干旱时地雀的喙短小是有利变异
C.地雀喙的进化体现在个体的水平 D.环境变化决定地雀喙进化的方向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叫做( )
A.生存斗争 B.过度繁殖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4.竹节虫的体形酷似竹枝,对其形成原因的正确解释是( )
A.神经调节的结果 B.过度繁殖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只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5.目前临床治疗对付黄色葡萄球菌用“万古霉素”很有效,但不要滥用,否则万一出现耐药病人一旦出现严重感染就会无药可救。关于“耐药”葡萄球菌说法正确的是( )
A.霉素使葡萄球菌发生了耐药的变异 B.万古霉素选择了葡萄球菌中能抵抗耐药的变异
C.葡萄球菌会自然发生并巩固耐药的变异 D.万古霉素质量越来越差
6.生物学习中常用结构图、柱状图、曲线图来分析生命现象,图甲表示植物的嫁接,图乙表示我市关停小煤窑后某种昆虫体色的变化,图丙表示玻璃温室内24小时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嫁接属于植物的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B.图乙中昆虫体色的变化,是由于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发生有利变异的结果
C.图丙中,d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比a点高,植物才可生长
D.观察图丙可知,c点后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7.稻出施用杀虫剂甲胺磷一段时间后,稻飞虱数量增长比之前还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是由于甲胺磷对稻飞虱起了选择作用,留下了对甲胺磷抵抗力强的个体并大量繁殖
B.主要是由于稻飞虱对甲胺磷起了选择作用,留下了对甲胺磷抵抗力强的个体并大量繁殖
C.环境改变使稻飞虱只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D.稻飞虱的数量增长和杀虫剂甲胺磷没有关系
8.某患者经常使用各种抗生素,体内出现“超级细菌”,使药效降低。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合理的是
A.抗生素使病菌发生了抵抗药物的变异 B.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能抵抗药物的变异
C.病菌只向着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D.药物的质量越来越差
9.2020年,严重的蝗灾在东非蔓延,估计约有3600亿只蝗虫肆虐。自然选择学说对这类现象的解释是( )
A.生物体可以产生变异并遗传给后代
B.生物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C.生物体为了争夺食物等,会出现生存斗争
D.蝗虫的数量会一直升高,不会降低
10.马铃薯甲虫的幼虫危害马铃薯的叶片和嫩尖,可把马铃薯吃光。如图为马铃薯甲虫灾区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杀虫剂后,开始的1~3年效果较好
B.杀虫剂Ⅰ和杀虫剂Ⅱ对甲虫来说是相同环境
C.甲虫具有的抗药性变异是在使用杀虫剂前就有的
D.生存下来的甲虫通过遗传使抗药性得以积累
11.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为了摄取高处的树叶不断伸长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运动形式是爬行
D.草原上的猎豹和羚羊越跑越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2.下列生物学研究过程中,不是模拟实验法的是( )
A.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 B.探究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C.精子与卵细胞的随机结合 D.米勒研究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13.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动物的保护色是( )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的结果 D.生存斗争的结果
14.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依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小明家的小狗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炼出来的
B.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的习性
D.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药物对细菌选择的结果
15.长期使用青霉素,效果越来越差,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这是由于( )
A.青霉素对病菌选择的结果
B.病菌对青霉素选择的结果
C.病菌接触青霉素产生了抗药性
D.青霉素使病菌的基因发生了改变
二、填空题
16.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生存下来,_____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7.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_______。
18.生物的变异是_____定向的;而_____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综合题
19.观察下列图片,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并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1)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之分,这说明自然界普遍存在_________现象。
(2)生物一般都有很强的________能力,但是由于食物的缺乏,所有长颈鹿为获得食物而进行__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颈长的长颈鹿是具有______变异的个体,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由于不能获得食物而被淘汰。食物和环境的改变在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中起到了________作用。
(3)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__。
20.比较和模拟实验是学习生物学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图一中鸟类和鱼类都具备适应生活环境的特征,图二表示长颈鹿和人类的进化,图三是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实验,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面的空格。
(1)图一所示,鱼类和鸟类都有适应生活的特征,他们的身体都呈流线型,减少了环境的阻力。除此之外,请分别写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____;______(每空写出一点即可)。
(2)图二所示人类和长颈鹿的进化过程,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生物之间因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激烈的_________,适应者____,不适者________,生物才能不断进化。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之分,颈长的长颈鹿生存下来,颈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由此可见,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的,生物的进化方向是______的。
(3)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__,米勒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1)过度繁殖(进化的前提)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①原因: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有限,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食物和空间而斗争。②形式: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例如同一片农田的小麦相互争夺阳光、水分等;食性相同的动物会相互争夺食物;等等。③结果:生物个体大量死亡,只有少数个体能生存下来。(3)遗传和变异(进化的内因)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遗传,有的不能遗传,有的对生存有利,有的对生存不利。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4)适者生存(进化的结果)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获得了生存机会,并大量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详解】
A.费尔南边纳岛海岸风浪巨大,翅膀发达的鸬鹚能飞到很高的地方,很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极小;翅膀退化的,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生存机会大,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亲代的性状可以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因此在该岛,鸬鹚翅膀发达的性状能传递给后代,B错误。
C.变异具有普遍性和不定向性,且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鸬鹚祖先不能为了适应该岛的环境而主动产生翅膀退化等系列变异,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都是不定向的。但生物进化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所以生物进化是定向的,而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风浪巨大的海岸环境使得鸬鹚向“翅膀退化”方向定向进化,D正确。
故选D。
2.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详解】
A.先有基因突变等变异的出现,后有自然选择。所以,造成地雀的喙的深度变深的原因是旱灾的选择作用,而非经常取食坚果而变化,A错误。
B.由题图曲线可知:当发生了旱灾后,地雀群体喙的平均深度不断加大,说明:干旱环境中具有较大鸟喙的地雀更加适应环境,干旱时地雀的喙短小是不利变异,B错误。
C.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所以地雀喙的进化体现在的种群水平,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由于干旱的环境的变化决定地雀喙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3.C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故选C。
4.C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动物具有与其他动物或植物体或非生物体相似的颜色、形态或姿势称作拟态。
【详解】
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即不适者被淘汰。
在很早以前的竹节虫的群体中,既有酷似竹枝的,也有不像竹枝的,当环境改变时,酷似竹枝的竹节虫容易隐藏在竹枝中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不像竹枝的则容易被天敌发现而淘汰,久而久之,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现在的竹节虫就都像竹枝了。
故选C。
5.B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
【详解】
A.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葡萄球菌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A错误。
B.葡萄球菌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叫做变异,在万古霉素的选择作用下,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B正确。
C.葡萄球菌抵抗药物的变异积累是经万古霉素选择的结果,C错误。
D.不是万古霉素的质量越来越差,而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越来越多,D错误。
故选B。
6.C
(1)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3)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上看,光合作用是物质合成与储能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物质分解与释能的过程,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过程。但两者并非简单的逆转。
【详解】
A.嫁接属于植物的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性状,繁殖速度快;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A错误。
B.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但生物不能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地发生有利变异,B错误。
C.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所以,图丙中,d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比a点高,植物才可生长,C正确。
D.c点是转折点,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且大于零。因此,c点后植物还有一段时间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7.A
害虫个体间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随着杀虫剂的不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强这一性状逐渐得到了选择和加强,存活下来的个体由于具有了更强的抗药性,因此害虫抗药性强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
稻田施用杀虫剂甲胺磷时,把抗药性弱的稻飞虱杀死,而少数抗药性强的稻飞虱活下来,抗药性强的稻飞虱大量繁殖数量增多,再施用杀虫剂甲胺磷时不能有效杀死抗药性强的稻飞虱,因此“稻田施用了杀虫剂甲胺磷一段时间后, 稻飞虱的数量增长比之前还多”,主要是由于杀虫剂甲胺磷对稻飞虱起了选择作用,留下了对杀虫剂抵抗性强的个体并大量繁殖。
故选A。
8.B
超级病菌是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详解】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超级细菌的产生:细菌中由于基因突变,出现了极个别的能抵抗抗生素的个体。每一次使用抗生素,实际上就对细菌进行了一次选择,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死,原先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所以,超级细菌的进化原因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在超级细菌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抗生素。抗生素选择了病菌中能抵抗药物的变异。
故选B。
9.B
自然选择学说是由达尔文提出的关于生物进化机理的一种学说,达尔文认为,在变化着的生活条件下,生物几乎都表现个体差异,并且有过度繁殖的倾向;在生存斗争过程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
【详解】
A.蝗灾中并未体现生物的变异和遗传,A错误。
B.东非蝗灾表现为蝗虫种群的大量繁殖,体现生物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符合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倾向的观点,B正确。
C.种内斗争生存斗争会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蝗灾中蝗虫大量繁殖,未体现出明显的生存斗争,C错误。
D.蝗虫过度繁殖会导致食物和空间等生存资源不足,因此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会下降,D错误。
故选B。
10.B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1至3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A正确。
B.杀虫剂I和杀虫剂Ⅱ对甲虫来说是不同的药物环境,不同的杀虫剂会杀灭不同特性的甲虫,B错误。
C.实验证明,在未使用杀虫剂前,甲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C正确。
D.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从而产生了抗药性的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害虫与农药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通过遗传使抗药性得以积累,D正确。
故选B。
11.D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
A.长颈鹿具有较长的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细菌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抗生素使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B错误。
C.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退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草原上的猎豹和羚羊越跑越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12.A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叫模拟实验。
【详解】
A.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变异,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直接去探究,A符合题意。
BCD.探究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的随机结合、米勒研究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都不能直接完成实验,必须利用模拟实验来完成,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B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动物的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
【详解】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A.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推测,小狗的牙齿坚硬并不是长期磨练出来的,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用进废退学说认为,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比如在暗洞中生活的盲鼠因长期不用眼睛而逐渐失去视觉,B错误。
C.用进废退学说认为,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蛇的四肢由于不用而退化,因而获得匍匐前进的习性,C错误。
D.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农药或自然环境的其它变化选择了这种有利的变异,D正确。
故选D。
15.A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
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这是不适者被淘汰;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青霉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些细菌已不再受青霉素的影响了,因此使用青霉素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的原因是青霉素对细菌选择的结果,A正确。
故选A。
16. 生存斗争 适应者 不适应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即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17.自然选择
【详解】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18. 不定向 自然选择
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环境对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虽然随着环境的改变,适应环境的变异也会改变,但这个变异是原来就有的,而不是环境改变后产生的。
【详解】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绝大多数生物都有过渡繁殖的倾向,也就是说,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这些后代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却是少数个体,这种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熟悉理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9.(1)变异
(2) 生殖##繁殖 生存斗争 有利 选择##自然选择
(3)自然选择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1)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所以,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之分,这说明自然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
(2)
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生物一般都有很强的生殖(繁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的缺乏,所有长颈鹿为获得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在这一过程中,颈长的长颈鹿是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食物,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颈短的长颈鹿由于不能获得食物而被淘汰。食物和环境的改变在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中起到了选择(自然选择)作用。
(3)
结合分析可知,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个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20. 用鳃呼吸;用侧线感知水流的方向等 前肢变成翼;身体内有气囊等 生存斗争 生存 被淘汰 不定向
定向
模拟原始大气 氨、氢气、甲烷、水蒸气等 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鱼类适合水中生活的特点是:(1)体呈纺锤型减少阻力和涡流;(2)体表覆有粘液减少摩擦阻力;(3)以鳍运动、出现偶鳍;(4)以鳃呼吸。鸟类适合飞行的特征有:(1)体形呈流线型,减少空气的阻力;(2)体表被覆羽毛,翅膀呈现扇形,利于飞翔;(3)胸部骨骼突出、胸肌发达,利于扇动空气飞行;(4)食量大,消化能力很强;粪便不贮存,减轻了体重,利于飞行;(5)心肌发达,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强;(6)体内有气囊和肺相连,进行双重呼吸,能获得充足的氧气,利于飞行消耗较多能量。
【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有:体表覆有粘液减少摩擦阻力、以鳍运动、用侧线感知水流的方向、以鳃呼吸等;鸟类适合飞行的特征有:体表被覆羽毛,利于飞翔;体内有气囊可辅助呼吸等。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来争夺资源,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进化方向是定向的。
(3)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分析图中可知,a模拟的是原始大气,其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人类进化的历程以及米勒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