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07 20:0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4.7.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不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A.酸雨 B.竹子开花 C.温室效应 D.赤潮
2.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更现美丽中国建设这一宏伟目标,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
A.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 B.电视机不用时没有及时切断电源
C.不乱扔废电池以免造成重金属污染 D.抓捕野生动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
3.过期的药物应该投入下列哪个垃圾桶( )
A. B. C. D.
4.下列行为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是( )
A.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B.根据需求随意砍伐树木
C.建立自然保护区 D.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命运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源于自然
B.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
C.为丰富本地生物多样性,多引进外来物种
D.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6.下列哪一项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
A.臭氧层破坏 B.二氧化碳增加
C.一氧化碳增加 D.氧增加
7.“树绕村庄,水满坡塘。……小园几许,收尽春光……”。词中所描绘的村庄美如图画,让无数人向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B.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
C.尽量使用纸质包装袋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8.近年来,沙尘暴仍然频繁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干扰和危害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盲目的开发森林和草原 B.北方地区降水量低,常年干早
C.环境污染导致植被大量死亡里 D.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
9.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很大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十分丰富的,人类砍伐森林不会产生影响
B.古人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说明黄河水滔滔不绝,不需要保护
C.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
D.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是政府和科学家的事,与中学生无关
10.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不包括( )
A.生产、生活中燃烧煤 B.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
C.森林的破坏 D.植物的光合作用
11.习近平主席教导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此我们要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植树节是3月12日 B.植被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功能
C.为保护植被应该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D.我国植被丰富,可以肆意砍伐
12.为了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提倡低碳生活。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光盘行动,节约粮食 B.乘坐公交,绿色由行
C.多用纸张,过度包装 D.垃圾分类,合理利用
13.在居民小区摆放着不同颜色、画有不同标志的垃圾桶,以便垃圾分类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回收资源有极大好处
B.旧报纸和用过的作业纸属于可回收垃圾
C.废旧电池和过期药品可以循环利用
D.做到“不剩菜、不剩饭”可以有效减少厨余垃圾,保护环境
14.下列活动不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A.化石燃料的燃烧 B.微生物分解有机物 C.植物的光合作用
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下做法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A.扩大绿化 B.垃圾分类 C.低碳出行 D.过度放牧
16.下列人类活动中,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合理密植 B.退耕还林还草 C.农田大量施用化肥 D.玉米与黄豆套种
二、综合题
17.请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酸雨、温室效应、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土地沙漠化、化学污染等世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二:P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0。
(1)下列行为哪些是我们倡导的“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的行为___和___。
A、出行时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 B.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C.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 D.旅游时,开大排量的汽车
(2)其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___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___。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沼气 D.一氧化碳
(3)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
A、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B.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C.诱发神经系统疾病 D.诱发循环系统疾病
18.我们提倡将植物的秸秆科学的利用,如喂养牲畜,制造建筑材料,高温堆肥后做肥料等。但有些地区仍用燃烧的方法处理农田的大量秸秆,请你回答:
(1)秸秆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由秸秆细胞中的____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2)秸秆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灰分,这些灰分是植物细胞中的____。
(3)除了灰分外,构成秸秆细胞的其他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以____等气体形式散失到大气中。
19.《增长的限制》一书,报道了某些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设计并预测的变化曲线如下图。分析回答:
(1)_______的激增,导致土地过度利用,结果是粮食________。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__________。
(3)人口激增,还会使_____加重,同时造成粮食_____,致使人口死亡率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容易造成资源短缺,粮食不足,环境恶化等。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权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
【详解】
A.酸雨是指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
B.竹子开花,属于生物生长繁殖现象,与人类的活动无关,B符合题意。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赤潮,又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富营养化,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活动既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详解】
A.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大量被砍伐,破坏生态环境,A错误。
B.电视机不用时没有及时切断电源,会浪费电,造成煤炭等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污染环境,B错误。
C.废电池中含有汞、铅等重金属,随便丢弃废电池会造成重金属污染,所以不乱扔废电池可以免造成重金属污染,C正确。
D.抓捕野生动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会影响野生动物的正常生存,不利于自然界中生态平衡的维持,D错误
故选D。
3.A
如今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详解】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如今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有害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主要类别包括废电池类、废灯管类、废药品类、废化学品类、废水银类、废胶片类等,故选A。
正确识记并理解垃圾分类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4.B
人类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是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主要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禁止对动物的滥捕滥杀和防止外来生物入侵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详解】
A.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是为了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恢复和扩大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多样性,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A不符合题意。
B.随意砍伐树木,是破坏植物多样性的行为,也破坏了动物的栖息环境,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符合题意。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不符合题意。
D.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这样既保护了天然林资源,也保护了生活在其中的动物的栖息地,保护了动物的多样性,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人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源于自然,A正确。
B.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B正确。
C.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C错误。
D.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会实现生物资源循环开发利用,保持生态环境稳定,D正确。
故选C。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6.B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详解】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相当于给地球盖上了一层棉被,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多。
故选B。
7.D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
A.垃圾分类回收可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利于保护环境,A正确。
B.含磷洗衣粉的大量使用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污染,应选择使用无磷洗衣粉,B正确。
C.纸质包装袋能够回收利用,利用保护环境,C正确。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资源,不利于保护森林,D错误。
故选D。
熟悉生活中常见环境污染与治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8.A
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详解】
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所以,题干选项中,引起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盲目地开发森林和草原破坏了生态平衡。
故选A。
9.C
此题考查人对生物圈的影响,注意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保护环境的知识,注意灵活答题。
【详解】
A.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十分丰富的,人类砍伐森林会产生影响生态系统,故A不符合题意。
B.古人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说明黄河水滔滔不绝,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好好保护,故B不符合题意。
C.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故C符合题意。
D.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如不随手扔垃圾、垃圾分类,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少用含磷洗化用品、骑自行车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答此类题目的官即使你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10.D
碳循环示意图:
【详解】
A.生产、生活中燃烧煤能够释放二氧化碳,A正确。
B.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B正确。
C.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故森林被破坏后,能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正确。
D.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11.D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以下几种: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对严峻的植被保护形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详解】
A.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A正确。
B.植被对周围环境有巨大的改造调节作用,造林绿化可改善大气污染、净化水体,还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B正确。
C.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从而保护植被,C正确。
D.我国是一个少林国家,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我国不仅人均森林面积少,而且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肆意砍伐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利于植被的保护,D错误。
故选D。
12.C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详解】
A.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是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A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B.乘坐公交,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C.多用纸张导致滥砍乱伐现象日益严重;过度包装,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C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D.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人们认为毫无用处的垃圾,经过回收再利用成为资源,因此,D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低碳生活”理念的认识和理解,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去分析是否符合“低碳生活”新理念。
13.C
垃圾应分类处理,可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等。
【详解】
A.垃圾分类可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因而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回收资源有极大好处,A正确。
B.旧报纸和用过的作业纸都可回收重新利用,属于可回收垃圾,B正确。
C.废旧电池和过期药品里面含有一些化学药物或有毒金属等,会污染环境,造成危害,属于有害垃圾,不可回收,C错误。
D.做到“不剩菜、不剩饭”可以有效减少厨余垃圾,保护环境,D正确。
故选C。
掌握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知识。
14.C
含碳物质的燃烧能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详解】
A.化石燃料、木材的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A不符合题意。
B.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且还能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使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C符合题意。
故选C。
15.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扩大绿化,可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好,A不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回收,利于资源的再利用,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不符合题意。
C.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减少环境污染,利于共建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不符合题意。
D.过度放牧,会使草原荒漠化,不利于环境保护,D符合题意。
故选D。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6.C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详解】
A.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不会造成土壤污染,故A不符合题意。
B.退耕还林还草,草原植物贴地生长,能够很好地覆盖地面。由于草原上的植物根系发达,因而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和草原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因而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肥料包括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农家肥料具有来源广、养分全、肥效久、能够改良土壤等优点,但农家肥料的养分含量低、肥效缓慢;化学肥料反而的养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及储运方便等优点,但化学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结构,所以施肥时,要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故C符合题意。
D.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和黄豆的间作套种,有利于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会污染环境,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 A C B A B
1、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2、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
【详解】
(1)“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就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节约能源,绿色出行。故选AC。
(2)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故选B.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故选A。
(3)PM2.5是可吸入性颗粒,经呼吸道进入肺,能够诱发人体呼吸系统疾病。故选B。
理解掌握温室效应及酸雨的成因是解题的关键。
18. 有机物 无机盐 二氧化碳(或水蒸气)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
(1)由分析可知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是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如植物秸秆的有机物里就储存了大量的化学能,在燃烧的时候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能量散失到大气中,使得资源浪费。
(2)有机物能够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秸秆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灰分,这些灰分是植物细胞中的无机物。
(3)除了灰分外,构成秸秆的其他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以二氧化碳等气体形式散失到外界环境。
焚烧秸秆产生的草木灰的确是一种肥料,但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太大;应提倡秸秆的合理利用;例如:秸秆还田、培育食用菌、制取沼气、用作工业原料、用于生物质发电等。
19. 人口 产量下降 消耗加剧 环境污染  严重不足 升高
【详解】
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资源在不断地减少,居住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被严重的污染。
(1)人口剧增,必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其结果是粮食产量下降。
(2)人口膨胀必然使自然资源消耗加剧。
(2)20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资源消费增加,环境污染加重,并使粮食严重不足,造成饥饿,使人口死亡率升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