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4.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同步练习(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07 20: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4.7.2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单选题
1.雨水是否具有较强的酸性,可以用酸碱度(PH)来表示,酸雨是( )
A.PH等于7的雨 B.PH小于7的雨
C.PH小于5.6的雨 D.PH小于4的雨
2.一般不会造成居室内空气污染的是
A.刷墙用的涂料 B.刷木制家具用的油漆
C.天然气燃烧后释放的气体 D.铺地而用的瓷砖和地砖
3.为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用硫酸配制了pH为5的模拟酸雨,室温下用黄豆种子做如下实验:
组别 种子数 每天定时喷洒 温度 发芽率
1 100粒 适量模拟酸雨 20℃ 7%
2 100粒 ? 20℃ 91%
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实验组
B.需每天向第2组种子定时喷洒等量清水
C.应选取饱满、未损伤的种子作实验材料
D.为提高实验准确性,可增加实验次数
4.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B.应该从我做起,实行“低碳生活”
C.大量植树造林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D.温室效应是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过多导致的
5.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 B.节水节电,绿色出行
C.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D.露天焚烧垃圾、秸秆
6.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要把每天产生的废纸投入下面贴有不同标识的哪个垃圾桶(  )
A.厨余垃圾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D.可回收物
7.酸雨属于空气污染,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酸雨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C.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
D.酸雨是工厂排放的SO2等气体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
8.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入肺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B.诱发循环系统疾病
C.诱发神经系统疾病 D.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9.某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在两个培养皿中铺上吸水纸,再各放入30粒已浸泡过的小麦种子。每天定时向培养皿中分别喷洒清水和pH=5.6的“模拟酸雨”,定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7天后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应选取饱满、未损伤的种子作实验材料
B.用多粒小麦种子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
C.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D.实验结果证明:“模拟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10.我国政府颁布的“限塑令”,在很多地方执行效果并不好.我们提倡限塑,主要是( )
A.塑料袋有毒,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B.节约资源,制造塑料袋经济成本太高
C.制造塑料袋会浪费化工原料
D.塑料袋不易被分解,会造成环境污染
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只要我们国家减少了空气污染,我国就不会有酸雨的危害
B.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C.废纸、金属等都属于可回收垃圾
D.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的危害最严重
12.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主要发生在工厂林立的城市及近郊
B.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
C.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
D.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威胁人们的健康
1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下列措施中与减轻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
A.保护好现有森林,并且大力植树造林
B.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C.废旧电池有毒,应及时深埋
D.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二氧化碳的转化方法
14.生活中使用完的废电池中含有很多金属,需要特殊处理。废电池的处理方法是(  )
A.填埋土里 B.丢入厨余垃圾箱 C.焚烧 D.收集起来交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处理
1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龙岩市一直注重植树造林工作,森林覆盖率达 78.9%,居全省第一位、全国前列。下列对绿色植物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地球温室效应 B.防风固沙,消除噪音
C.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平衡 D.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保持水土
二、填空题
16.目前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益,原因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试写出减缓温室效应的二种措施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7.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如废玻璃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为什么还要召开全球大会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
答:_____.
三、综合题
19.可吸入颗粒物指直径在10微米以下,可以被人体吸入的物质。大量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极有可能造成雾霾天气。
(1)雾霾天气不仅会引发______系统疾病,同时,大气能见度降低,也会直接影响植物固定______,造成农业减产。
(2)可吸入颗粒物进入人体后,因大小不同,沉积的部位也不同。
颗粒物直径(微米) 在人体沉积部位
10 鼻、咽、候、气管
5 支气管
2.5 细支气管、肺泡
据表可知,直径在______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为它沉积的部位最深,会直接影响肺的______功能。
(3)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俗称“PM2.5”,它的大小和细菌相近。“PM2.5”进入人体后,血液中的______会识别它为细菌,引发人体免疫反应。
(4)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此外汽车尾气、秸秆燃烧等也会释放PM2.5。为了让北京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
20.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污染问题备受关 注。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往往会用到生物治理的方法。回答问题:
(1)四膜虫是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示性原生动物,其生活方式与草履虫相同。水污染程度越大,四膜虫达到繁盛期(密度最大时)所用时间越短。研究人员分别用三条被污染河 流的水培养四膜虫,四膜虫数量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其中_________河流污染最严重;在用显微镜检测四膜虫数量时,需要用_____(低/高)倍物镜。
(2)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时往往会散发臭味,四膜虫能将这些细菌和有机物吞食,在其体内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随细胞内的___流动,其内的营养物质会 被 ___。
(3)在污水中加入小球藻,可使水中含氧量增加,抑制产生臭味的细菌生长,此过程中小球藻需要消耗水中的____(气体)。除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污水中种植菖蒲等植物,经过检测发现葛蒲根尖细胞中氮含量高于污水,从细胞的角度分析,这主要与 ___________这一结构的功能有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pH小于7的雨水,呈酸性,不一定是酸雨;酸雨是指溶液pH小于5.6的雨水,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原因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雨水显酸性。
故选C。
2.C
房屋装修或者购置大量新家具后,装修或是装饰材料内往往含有有害气体.例如,人造材料、各种油漆、涂料、粘合剂以及家具等,其主要污染物是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和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还有如大理石等建材中,往往含有放射性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体有害,会造成居室内空气污染。
【详解】
ABD.据分析可见:刷墙用的涂料、刷木制家具用的油漆、铺地而用的瓷砖和地砖会造成居室内空气污染,ABD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燃烧后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不会造成空气污染,C符合题意。
故选C。
3.A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详解】
A.在对照试验中,实验条件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对照组,条件发生改变的是实验组,所以,1为实验组,2为对照组,A错误。
B.每天向第2组种子定时喷洒等量清水,与第一组定时喷洒适量模拟酸雨形成对照,B正确。
C.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应选取饱满、未损伤的种子作实验材料,避免因为种子干瘪等原因导致不发芽,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
D.为提高实验准确性,进行平行重复实验,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消除偶然误差,D正确。
故选A。
掌握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的实验步骤和要求是本题解题关键。
4.D
全球性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的原因。能源需求增大,二氧化碳的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我们要尽量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降低能源需求。分析答题。
【详解】
A.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温室效应,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故A正确。
B.“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所以应该从我做起,实行“低碳生活”,故B正确。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大量植树造林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故C正确。
D.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氧化硫引起酸雨,故D错误。
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温室效应的概念。
5.D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详解】
A.大力植树造林,可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利于实现“碳中和”,A不符合题意。
B.节水节电,绿色出行,可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B不符合题意。
C.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C不符合题意。
D.露天焚烧垃圾、秸秆,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降低环境空气质量,造成环境空气污染,不利于实现“碳中和”,D符合题意。
故选D。
6.D
生活中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主要有废纸、塑料瓶、啤酒瓶、废铁、易拉罐等,它们主要是由树木、塑料、玻璃、金属等材料制成的。
【详解】
A.厨余垃圾指厨余垃圾是有机垃圾的一种,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A不符合题意。
B.其他垃圾,就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之外的其他生活垃圾,B不符合题意。
C.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垃圾,C不符合题意。
D.废纸有重复利用的价值,属于可回收垃圾,观察图示可知D为可回收物垃圾箱,故废纸应投入D垃圾箱,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酸雨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详解】
A.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严重不足,变得贫瘠,A不符合题意。
B.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B不符合题意。
C.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C不符合题意。
D.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D符合题意。
故选D。
8.D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其危害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详解】
PM2.5是形成“灰霾”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空气进入肺,要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但是PM2.5颗粒物微小,从而不易被鼻等器官阻挡,可直接进入支气管和肺泡,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等疾病。进入肺后,可迅速被肺泡外毛细血管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故选D。
掌握空 气的污染物及危害是解题的关键。
9.C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A.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应选取饱满、未损伤的种子作实验材料,A正确。
B.在实验中每组多粒小麦种子而不能太少,是因为避免发生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B正确。
C.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C错误。
D.由图标可以看出,随着雨水酸性的增强,对黄豆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大,D正确。
故选C。
10.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
【详解】
我国政府颁布的“限塑令”,是因为塑料袋不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在环境中四处飘荡,造成环境污染,所以我们提倡限制使用塑料袋及一次性塑料饭盒等,D正确。
故选D。
11.A
酸雨属于空气污染,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详解】
A.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只有一个国家治理,不会减少酸雨的危害,所以只要我们国家减少了空气污染,我国还可能会有酸雨的危害,A错误。
B.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长江上游森林植被遭到破坏,B正确。
C.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废纸、金属等都属于可回收垃圾,C正确。
D.人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如果土壤和水环境遭到了污染,根据生物富集现象,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受到的危害最严重,D正确。
故选A。
12.C
酸雨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详解】
A.工厂中排放的废气进入到空气后,会在当地或附近造成酸雨,即酸雨主要发生在工厂林立的城市及近郊,A正确。
B.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酸雨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还腐蚀建筑物,B正确。
C.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机动车排放尾气也可能是形成酸雨,而不是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C错误。
D.酸雨危害水生生物,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威胁人们的健康,D正确。
故选C。
13.C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二氧化碳有直接关系,因此凡是对减小二氧化碳无效的措施都是无关的。
【详解】
A.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A不符合题意。
B.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B不符合题意。
C.废旧电池具有很强的污染性,将旧电池深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但与温室效应无关,C符合题意。
D.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是对温室效应知识的考查,解题时抓住只要是对二氧化碳含量有影响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
14.D
废电池里面都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有的还含有汞、银、镉等重金属,废弃在自然界电池中的汞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的健康。
【详解】
废电池里含有大量重金属汞、镉、锰、铅等。当废电池日晒雨淋表面皮层锈蚀了,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我们应该把废旧电池与其它垃圾分开,集中起来送去回收,交有关部门进行安全处理。
故选D。
理解掌握废电池对人类的危害是解题的关键。
15.A
绿色植物的作用包括:①为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提供食物;②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③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④净化环境等。
【详解】
A.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而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绿色植物不能引起地球温室效应,A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能够牢牢的抓住土壤,起到固着植物体和防风固沙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降低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噪音,起到消除噪声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平衡,C不符合题意。
D.绿色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绝大部分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促进了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进行。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庞大的根系不但可以从土壤深处吸收大量的水分,还可以固定土壤,利用根系的这种特点可以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的重点是掌握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作用。
16. 植树造林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绿色能源等)
【详解】
试题分析: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必须降低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温室效应的影响及其防治。
点评:本题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出发,考查温室气体的来源,以及节能方法,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树立主人翁意识。
17.可回收垃圾
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焚烧、填埋、堆肥。
【详解】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不可回收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还包括烟头、煤渣、建筑垃圾、油漆颜料、食品残留物等废弃后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物品;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本身或材质可再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人造合成材料包装;有害垃圾是指存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如废玻璃属于可回收垃圾。
掌握生活垃圾的分类是解题的关键。
18.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大于植物的利用速度,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造成温室效应,改变全球气候,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详解】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如果不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加剧,导致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如:冰川加速融化,干旱,洪涝灾害频发,全球许多地方都出现异常气候,有计划地逐步用纯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等代替普通燃油汽车,可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带来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气候问题,大力倡导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常中低碳生活;如纸双面用、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乘汽车,随手关灯,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用环保袋等。
19. 呼吸 二氧化碳 2.5 气体交换 白细胞 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详解】
(1)造成雾霾的大量细颗粒物(PM 2.5)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肺,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因空气中细颗粒物增多,大气能见度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直接影响植物固定二氧化碳,造成植物减产。
(2)据表可知,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为它沉积的部位最深,会直接影响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功能,也会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3)血液中的白细胞有识别和吞噬病菌的功能。白细胞可识别外来物质“PM2.5”,引发人体免疫反应。
(4)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措施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
注意分析材料中的信息。
20. A 低 细胞质 消化/消化吸收 二氧化碳 细胞膜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防治面广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
【详解】
(1)四膜虫是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示性原生动物,其生活方式与草履虫相同。水污染程度越大,四膜虫达到繁盛期(密度最大时)所用时间越短。研究人员分别用三条被污染河 流的水培养四膜虫,根据四膜虫数量增长情况可知A河流污染最严重;在用显微镜检测四膜虫数量时,需要用低倍物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
(2)草履虫以细菌和微小浮游植物为食,食物从口沟进入形成食物泡,随细胞质流动逐渐被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四膜虫的生活方式与草履虫相同。所以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时往往会散发臭味,四膜虫能将这些细菌和有机物吞食,在其体内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随细胞内的细胞质流动,其内的营养物质会被消化和吸收。
(3)小球藻能够利用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在污水中加入小球藻,可使水中含氧量增加,抑制产生臭味的细菌生长,此过程中小球藻需要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
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所以研究人员还在污水中种植菖蒲等植物,经过检测发现葛蒲根尖细胞中氮含量高于污水,从细胞的角度分析,这主要与细胞膜这一结构的功能有关。
生物防治: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