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下学期初四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化学) 考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Mg-24;Al-27;S-32;Cl-35.5;Fe-56;Ba-137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
1. 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加碘食盐和铁强化酱油都可补充人体必需常量元素
B. 食品添加剂可改善食品品质,但不是添加得越多越好
C. 建造高楼大厦时所用到的钢和生铁都是铁的两种合金
D. 公交车、出租车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燃料可减少空气污染
2.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都会改变,其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碱石灰 B.无水硫酸铜 C.浓盐酸 D.潮湿的铁钉
3. 下列图示中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
4. 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对应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 已知稀有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
Mg +MnSO4==MgSO4+Mn 置换反应
B. 用含Al(OH)3的药物中和过多的胃酸: Al(OH)3+3HCl═AlCl3+H2O 复分解反应
C. 正常酸雨显酸性的原因:SO2+H2O=H2SO3 化合反应
D. 高炉炼铁原理:Fe2O3+3CO =2Fe+3CO2 ↑ 复分解反应
5.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带电的原子是离子
B.纤维素作为六大基本营养素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
C.实验室中常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D.用托盘天平称量8.1g氯化钠固体
6.下列除杂方案(括号内为杂质)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除杂方案
A CO2(HCl) 通过盛有 NaOH溶液的洗气瓶
B KClO3固体(KCl) 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
C KNO3溶液(KOH) 加入适量CuSO4溶液,过滤、蒸发
D MgCl2溶液(NaCl) 加入过量KOH溶液,过滤、洗涤,向所得固体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至固体恰好溶解
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变温时不考虑溶剂蒸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溶剂质量可能相等
B.t3℃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可能相等
C.将t3℃时甲、乙、丙的混合溶液降温至t1℃,析出的固体中可能只有乙
D.将t1℃ 时乙、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A. 在一定量的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B. 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
C. 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 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9.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 )
① 电木插座破裂后能热修补
② 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将NaCl、FeCl3、KOH、(NH4)2SO4、H2SO4五种溶液一一区分
③ 探究Zn、Fe、Ag的金属活动性,可将Fe、Ag分别放入ZnSO4溶液中
④ Na2CO3溶液和Ba(OH)2溶液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A 和溶液B,向溶液B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溶液B中不含Na2CO3
⑤ 有Mg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100g,先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再滴加NaOH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混合溶液中镁、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3:10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5 个
10.回收含铜废料(主要成分为Cu)中的铜,部分实验流程如下:
注:灼烧后得到黑色固体和残留物,残留物不溶于水和稀硫酸。
下列关于该流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灼烧”的主要目的是将Cu转变为CuO B.滤液 X 中的溶质为 FeSO4
C.“酸溶”和“还原”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
D.将 Cu、Fe混合物加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Cu
二、填空题(每空1分,反应方程式为2分,共33分)
11.(5分)(1)写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并标出金属元素的化合价 。
(2)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色火焰。 (3)画出镁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
(4)由于氦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且密度小,因此可用作 。
(5)向滴加两滴酚酞试剂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 。
12.(6分)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制备 CO2 ,并模拟自然界中 CO2 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
①
)
( 1 )装置 A 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______ 。
( 2 )实验室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发生装置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
( 3 )为制得CO2 的水溶液,CO2 应从装置C的______ (填 “m” 或 “n” )端通入。
( 4 )将CO2 的水溶液转移至烧杯,并组装装置如图 D 所示,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 。
(7分)(1)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如图是某汽车尾气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反应,请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 。
(2)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先生于 2021 年 5 月去世。他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损失。稻谷被加工成大米。从营养角度考虑,大米能给人类提供的主要营养素为 _____( 填序号 ) 。
a.蛋白质 b.糖类 c.油脂 d.无机盐
李明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发现部分水稻有叶片发黄和倒伏现象,他需要及时施加的一种肥料是 ____ ( 填序号 ) 。 a.KCl b. NH4 NO3 c. KNO3 d.NH4 H2 PO4
(3)在化学反应中,只要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Na+Cl2点燃2NaCl ,反应前后,Na元素、C1元素的化合价分别发生了变化,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分析,下列反应(部分反应条件略去)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________ (填序号)。
① C+O2点燃CO2 ②CaO+H2O=Ca(OH)2 ③CaCO3高温CaO+CO2↑
④2H2O2 MnO2 2H2O+O2↑ ⑤CO+CuO Cu+CO2 ⑥HCl+NaOH=NaCl+H2O
通过进一步定量分析上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变化发现: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______ 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复分解反应(填“一定属于”、“一定不属于”或“可能属于”)________ 氧化还原反应。
14.(7分)图中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C、H、O、Cl、S 、Ca、Cu、Fe、Al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H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G、E、H均为单质,且E可以被磁铁吸引;C、D、E中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F、D中只含有一种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
(1)G的化学式________;(2)写出D与H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F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B→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8分)实验室中现有一种固体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Cu(OH)2、Cu、CuO、NaOH、Na2CO3、CaCl2六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判断:
(1)产生的气体D是(写化学式,下同)______。
(2)混合物A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原因是______。
(3)若滤液F呈蓝色,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过程③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三、实验题(每空1分,反应方程式2分,共18分)
16.(10分)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铁的冶炼和应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填空:
(1)写出炼铁的反应方程式 。
(2)实验中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 。
(3)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CO,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检验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 。
(4)钢是通过生铁炼制而成的,在炼钢的过程中用纯氧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二)铁红( Fe2O3)的制备
用工业烧渣(含有Fe2O3、FeO和SiO2)制备化工原料铁红的实验流程如图1:
酸溶前将烧渣粉碎,目的是 _____________ 。
(6)氧化时发生的反应为 2FeSO4+H2O2+H2SO4=Fe2(SO4)3+2H2O反应温度不宜太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
(三)铁触媒的制备
铁触媒是工业合成氨的催化剂(主要成分为Fe3O4)。用下列装置对铁触媒的制备进行研究。取 48.00g铁红置于装置A中,控制不同的温度对其加热,测得装置B和C的质量变化如表。
表:装置B和C的质量变化
温度 装置 装置
室温 300.00 400.00
500 300.45 400.55
600 300.90 401.10
650 301.80 402.20
资料: ①实验室中浓硫酸用于吸收水分,碱石灰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
②加热到500℃ 以上, Fe2O3和 CH4 开始反应,生成铁的其他氧化物、CO2和H2O。温度高于700℃,生成Fe。
(7)加热前后及过程中均需通入CH4,加热前通CH4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 。
(8)用铁红制取铁触媒,装置A应控制的适宜温度为 __________ ℃。
17.(8分)室温下(20℃),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中,观察
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得到白色固体。他们对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1)Na2CO3+H2O+CO2=2NaHCO3
(2)20℃时NaOH、Na2CO3、NaHCO3在水中的溶解度:
物质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度 109g 21.5g 9.6g
(3)通常情况下,CaCl2溶液与NaHCO3的稀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
(4)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Na2CO3;猜想二: ;猜想三:Na2CO3和NaH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再加入过量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① 不成立。
实验二 取实验一中的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 ② 。 猜想三成立
写出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延伸】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另取5.00g白色固体完成如下实验。
(1)装置B中盛装的药品是 。(2)装置D的作用是 。
【反思与评价】兴趣小组的成员小明认为:取5.00g白色固体,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隔绝空气冷却后,只需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也可测定白色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四、计算题(共8分)
18.小敏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1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象。
(1)滴加的溶液中溶质属于______(选填“盐”或“碱”)。
(2)10克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______克。(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______。
(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写化学式)。
(5)通过计算说明,图象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2021-2022下学期初四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化学) 答案
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A B D D C A C
二、填空题(共33分,每空1分,方应方程式每空2分)
(5分)(1)(2)明亮的蓝紫(3)
(4)探空气球(5)溶液由红色慢慢变淡,最后变为无色(合理即可)
12、(6分)(1)长颈漏斗 (2)CaCO3+2HCl=CaCl2+CO2↑ +H2O ;A
(3)m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收集到的气体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7分)(1)4NH3+6NO催化剂 6H2O+5N2 (2) b ; c 。
(3) ①④⑤;等于;一定不属于
(7分)(1)H2 (2) 2Al+3FeCl2=2AlCl3+3Fe
(3)2Al+6HCl=2AlCl3+3H2↑ (4)CO2+ Ca(OH)2=CaCO3↓+ H2O
(8分)(1)CO2;
(2)Na2CO3、Cu; CaCl2; CaCl2和Na2CO3会发生反应.
(3)HCl、CuCl2;
(4)CuO+2HCl═CuCl2+H2O或Cu(OH)2+2HCl═CuCl2+2H2O;复分解反应
三、实验题(每空1分,反应方程式为2分,共18分)
16.(1)Fe2O3+3CO高温2Fe+3CO2
(2)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燃烧多余的CO(或消除CO对空气的污染)
(3)在右端导气管口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移近火焰,若声音很小,证明空气已经排尽 (合理即可)
(4)促使反应更加剧烈,并获得更多的热量
(5) 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6) 温度太高,过氧化氢发生分解
(7) 赶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氧气与 CH4 反应生成 H2 O和CO2 ,影响测定结果 (8) 600
(可根据关系式进行计算;
第一步反应中,设消耗的甲烷质量为 x 时铁触媒纯度最高,此时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 m ,水的质量为 n
解得 x =0.40g ,即消耗 0.40g 甲烷时产品纯度最高
此时 m=1.1g , n=0.9g ,即此时生成二氧化碳 1.1g ,生成水 0.9g 。查询表格可知,此时温度为 600 ℃,故填 600)
17.【作出猜想】NaHCO3
【实验探究】①二 ②有气泡产生 HCl+NaHCO3=NaCl+H2O+CO2↑
【拓展延伸】(1)浓硫酸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减小实验误差(合理即可)
【反思与评价】合理
四、计算题(8分)
18.(1)滴加的碳酸钠属于盐类。(1分)
(2)10g碳酸钠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为:10g╳26.5%=2.65g(1分)
(3)解:设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x
2HCl+Na2CO3= 2NaCl+H2O+CO2↑
106 44 106:44=2.65g:x
2.65g x x=1.1g 所以a点的数值为1.1 (1分)
(4)HCl和CaCl2(1分)
(5)解: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CaCl2+Na2C03= 2NaCl+CaC03↓ (1分)
106 100 106:x=100:5g
x 5g x=5.3g (1分)
溶液质量是5.3g÷26.5%=20g (1分)
b点质量应标20g+10g=30g (1分)
答: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