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课标分析
概念体系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程度
地球的自转
1.14昼与夜 1.16演示地球自转 1.17时间的差异
读图分析说明,演示,归纳
据1.16小组内演示地球自转
读图1.14昼与夜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读1.17归纳地球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
地球的公转
1.18地球公转图 1.19地球上的五带图 1.20地球公转演示图
读图分析说明,演示,归纳
读1.18用地理现象季节的变化说明地球的公转。用1.20演示地球的公转,明确产生的现象。读1.19明确地球上的五带形成原因,划分依据,界限,特殊现象现象等。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重难点确立依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四季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七年级学生空想象能力比较差,理解地球公转的内容难度较大。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地球公转示意图。
学情分析
学生总体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本节地球公转示意图的有关知识较难理解,七年级学生空想象能力比较差,理解地球公转的内容难度较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课程:
[导入]提问:地球公转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分别是什么?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学生一一回答)
[活动]学生读P11第二段课文和图1.19,回答教师导课提出的问题。(产生四季变化)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19,并讨论交流,完成下表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总结]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0或21
6月21或22
9月22或23
12月22或23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赤道
0o
北回归线
23.5oN
赤道
0o
南回归线
23.5oS
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视频,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
如果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将永远直射在同一纬线上;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可事实上正是由于地球倾斜着绕日公转,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春分、秋分日直射赤道,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动画效果 [演示、提问]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浅入深出)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继续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季节
春
夏
秋
冬
月份
得到太阳光热多少
[总结]
北半球季节
春
夏
秋
冬
月份
3、4、5
6、7、8
9、10、11
12、1、2
得到太阳光热多少
适中
最多
适中
最少
[讲解]南半球的季节相反,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其他季节以此类推。
[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夏至日白昼时间最长,冬至日白昼时间最短)
②我们这里一年当中正午太阳高度一样高吗?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高,其中夏至日最高;冬季较低,其中冬至日最低。)
③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教师演示讲解)
[过渡]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引导学生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完成下列问题: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我们山东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情况
[总结]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范围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和北回归线之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极圈和南回归线之间
南极圈以南
有无阳光直射
无
无
有
无
无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少
适中
最多
适中
少
四季变化情况
四季长寒
四季变化明显
四季长热
四季变化明显
四季长寒
[讲解]极昼极夜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讲解: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区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24小时都是白昼或都是黑夜,这就是极昼或极夜现象。所以说,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会有极昼极夜现象,即北寒带和南寒带会有极昼极夜现象。
全课总结:
转动中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1天
时差、昼夜交替等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1年
四季变化
课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中自转这一内容时,鉴于初一新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且地理基础为零的状态,所以我设计采用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从直观的感受地球公转的特点及其带来的一些对地球的影响。
学案导引〕
一.我能行(基础知识梳理)
1.填写下表
北半球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季节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2.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 、 、 、 。
二.大显身手(思维拓展)
3.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三.回归生活(应用训练)
4.一年之中,济南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5.一年之中,济南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6. 气温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有何关系?
四.自我检测【成功体验】
一.单项选择题
7.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一天有阳光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天日期的搭配正确的是
A 23、5°N-----冬至日 B 23、5°S-----夏至日
C 23、5°S-----冬至日 D 23、5°N-----夏至日
8. 右图所示日期为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9.有关春分日时,我国各地学校昼夜情况是
A.我国各地所有学校昼夜等长 B.南方比北方学校所在地昼长
C.东部学校比西部学校所在地昼长 D.只有位于同纬度的学校昼夜等长
二.综合题
10.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当地球公转至①位置时,太阳光直射 ,时间是 月 日前后,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时,地球公转的位置应在图中的 地或 地,这两地的时间分别为 月 日或 月 日
(3)今天(9月18日),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______地,此时,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正在向___方向移动。再过5天左右,就是我们的 (节气)。
11.下面是5位小朋友的自我介绍,你能根据他们的描述,判断出他们的家乡属于地球五带中的哪个位置吗?
A.我所在的地区一年中有两天中午站在太阳光下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B.我居住在北半球,这里东冷夏热,四季分明。
C.我居住的地区,12月份有的日子里,24小时太阳不落山,室内不用电灯照明。
D.我居住在中纬度地区,一月份我最喜爱的运动是和伙伴们到河里游泳、划船。
E.我居住在既没有太阳光直射,也看不到极昼极夜现象的北半球。
答案:1、
北半球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季节
春分日
3月21日
赤道
春季
夏至日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夏季
秋分日
9月23日
赤道
秋季
冬至日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冬季
2、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3、略
4、一年之中,济南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不一样高,夏季升的高,冬季升的低。
5、不一样长,夏季较长,冬季较短。
6、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则气温高;反之,则气温低。
7、D
8、B
9、A
10、(1)略
(2)北回归线,6,22,②,④,3,21;9,23.
(3)④,北,南,秋分
11、A—热带,B—北温带,C—南寒带,D—南温带,E—北寒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