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3-26 17:5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课标与教材
概念体系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程度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率
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的分布
人口问题
人种的区别
人种的分布
课本图4.1
课本图4.2
课本图4.6
图4.5
图4.7
图4.10
图4.11
说出
分析
分析、计算
指出、分析
说出
说出
分析、指出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自然增长率公式和影响它的因素,
分析人口稠密的表示方法,会简单计算人口密度
读图指出四块人口稠密区,和四类人口稀疏区,并简单分析其原因。
人口问题。
三大人种的体制区别
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知道世界人口数量大且增长快,世界人口分布分布不均,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多少了解,但通过预习,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根据人口密度判定人口稠密情况,根据地图与图片学生能够知道世界的三大人种的生理特点和分布;但是人口过多增长过快、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需要学生课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引导,设计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思考与理解,注意世界人口分布和人种分布需要指图强化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难点:
难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思维活动目标:
教学媒体与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归纳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所以学习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理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板书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提问 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板书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 1.让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
2.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给予评价。并说明人口数据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是一个变化的数据。所以要说清楚是哪一年的,通常以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为准。如1999年,世界人口为60亿。
板书 1.人口总数:1999年达60亿
3.投影展示课本P64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教师先给学生说明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并板书。
(1)让学生观察18世纪以前的人口曲线的倾斜程度:平缓。得出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十分缓慢。
(2)让学生观察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130年)人口曲线的倾斜程度:比较平缓。得出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比较缓慢。
(3)让学生观察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120年)人口曲线的倾斜程度:倾斜程度越来越大。得出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越来越快。
(4)让学生观察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2000年(50年)人口曲线的倾斜程度:倾斜程度更大了。得出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极快。
(5)让学生观察进入21世纪人口增长的预测曲线(虚线部分)的倾斜程度:较20世纪末稍缓一些。得出未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将逐渐趋缓。
板书 2.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4.投影展示资料1、2。让学生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到60亿,仅用了多少年?并填入课本P65表中。
资料1 地球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者萨格勒布报道: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2 地球村第六十亿位居民降生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降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5.让学生依据课本P65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所提供的资料,计算出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87年的50亿,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并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6.投影展示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计算所得到的数据讨论。
(1)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
(2)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
7.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印证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从183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提问 1.为什么人口增长越来越快?
2.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什么衡量呢?
活动 1.教师先引导启发: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说明旧中国人的寿命很短,约平均33岁。目前,我国人的平均寿命男68岁,女为71岁。旧中国婴儿死亡率很高,许多贫困家庭生育六、七个孩子中仅能成活一、二个。而现在的婴儿死亡率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随着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降低,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为了准确表示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自然段,结合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使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教师进一步对关系式加以说明: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说人口停止了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4.根据资料,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
某镇有1万人,2002年出生婴儿并成活了130个,死亡人数为30人,该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多少?人口是在增加、减少?还是既不增加,也不减少?(10‰、增加)
5.组织学生依据P65活动2所提供的资料,分别计算表中四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6.组织学生根据计算所得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
(1)比较表中的四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最大的是尼日利亚,次之是巴西,第三是英国,最小的是德国)
(2)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较有何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
(3)比照尼日利亚这个国家人口变化的特点,分析其他三个国家人口变化的特点,填写下表:
国家
尼日利亚
巴西
英国
德国
出生率

较高
较低

死亡率


较高
较低
自然增长率

较高
较低

(4)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表明德国的人口在减少)
7.指导学生依据课本P66图4.4“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提供的统计数据,比照已画出的部分柱状折线,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8.根据下表提供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时间
平均年人口增长率
世界
非洲
1950~1960年
1.88%
2.23%
1960~1970年
1.97%
2.26%
1970~1980年
1.84%
2.27%
1980~1990年
1.83%
2.28%
1990~2000年
1.56%
2.21%
(1)1950年至20世纪末这50年间,世界人口增长率有何变化?(除60年代外,平均年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非洲的人口增长率是怎样变化的?(平均年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后下降)
(2)非洲人口增长的情况与世界相比,有何明显的特点?(非洲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
9.投影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读图思考:
(1)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非洲)
(2)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欧洲)
(3)哪个洲没有人口自然增长率?(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常住人口)
世界各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995~2000年平均)
10.教师对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评价后小结: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域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有的大洲快,有的大洲慢,有的国家快,有的国家慢,还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
板书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1999年达60亿
2.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人总要居住一定的空间,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表现,即人口分布。各地的人口是怎样分布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讨的内容。
方法2 复习提问: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和地域上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我们一起走过人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长河,认识了世界人口数量随时间增长变化的规律。那么,在空间上,世界人口的数量又是如何变化、分布的呢?本节课我们再一起去走走看。
板书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讲授新课]
过渡 我们要准确地了解和说明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特征,就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密度。
活动 1.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根据人口密度的概念和举例,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
板书 1.人口密度=
2.指导学生根据活动1所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3.投影展示下表,反馈学生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及计算的结果。
地区
面积/千米2
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A地
12500
1000000
80
B地
12500
2000000
160
4.投影展示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不要文字说明),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及其分布规律。
(2)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5.教师先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分布规律。(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都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6.教师再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稀疏地区,并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地区分别有哪些特殊的纬线穿过。继而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列举实例说明人口稀疏区及其分布的规律。(撤哈拉大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区——沙漠地区,亚马孙平原——雨林地区,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高纬度地区,青藏高原——高原山区)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7.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世界各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别,使学生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匀。
板书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8.出示下表,以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为例,从地形、气候、降水三方面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边填表,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的自然原因。
人口分布地区
自然条件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地形或地表特点
人口稠密地区
北半球低中纬度的近海地带
亚洲东部
10~20
>1000
平原
亚洲南部
>20
>1000
平原
欧洲
0~10
500~1000
平原
北美洲东部
10~20
>500
平原
人口稀疏地区
沙漠地区
撒哈拉沙漠
>20
<200
沙漠
雨林地区
亚马孙平原
>20
>2000
平原
高纬度地区
亚洲、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
<-10
<500
平原、山区
高原、山区
青藏高原
<-10
<1000
高原
(1)投影复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复合上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年平均气温状况,得出结论,填入表中。
(2)投影复合: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地区的年降水量的状况,得出结论,填入表中
(3)引导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或地表特点,得出结论,填入表中。
(4)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根据填入表中的结论,归纳出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各自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人口稠密地区——平原广,气候温湿,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稀疏区——沙漠地区极端干旱,雨林地区过于潮湿,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高原、山区地势高峻,自然条件恶劣)
9.引导学生认识各地区人口分布是稠密还是稀疏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让学生阅读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文字说明,结合自己的了解分析人口稠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各组讨论统一认识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两个地区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这里农业发展较早,历史悠久;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10.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交流评价后进行小结: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板书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2)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
[课堂小结]
评价学生表现、概括知识要点:世界人口数量,世界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和地区差异。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2)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