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读前导读课
——认识“红星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名著导读课件★★《红星照耀中国》
环节一:导入
环节二:读片段,解疑惑
(一)分组阅读,寻找答案。
要求:分组阅读四个片段,根据片段思考对应的问题,寻找答案,并做摘记。
片段一:关于战争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思考并讨论:这个片段记录的是哪次战役?从阅读中你了解到了
作者笔下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
片段二:关于婚姻
事实上,我一进苏区以后就没有看到过什么罂粟的影子。贪官污吏几乎是从来没有听到过。乞丐和失业的确像共产党所说的那样被“消灭”了。我在红区旅行期间没有看到过一个乞丐。缠足和溺婴是犯法的,奴婢和卖淫已经绝迹,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都遭到禁止。
关于“共妻”和“妇女国有化”的谣言,一望而知是荒谬可笑的,不屑一驳。但在结婚、离婚、遗产等方面的改革,按照中国其他地方的半封建法律和习惯来看,本身就是很激进彻底的。《婚姻法》里有这样有趣规定:禁止婆婆虐待媳妇、买卖妻妾以及“包办婚姻”的习惯。婚姻必须取得双方同意,婚龄提高到男子二十岁,女子十八岁,禁止彩礼,到县、市、村苏维埃登记结婚的,发给一份结婚证书,不取任何费用。男女同居的,不论是否登过记,都算是合法结过婚,——这似乎排除了乱交——而且他们的子女都是合法的。不承认有私生子。
如果夫妻双方有任何一方“坚决要求”就可以到苏维埃登记处离婚,不需任何费用,但红军的妻子须得到男方同意才可离婚。离婚双方财产均分,双方都有法律义务抚养子女,但债务却由男方单独负担,他并有义务提供子女三分之二的生活费。
思考并讨论:苏区的妇女是不是如国民党所说的为“共妻”?苏区婚姻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述。
片段三:关于人物
彭德怀对他这段经历是这么叙述的:
“我每天受各样刑罚约一小时。有一天晚上我被手足反绑,在手腕上缚一根绳子吊在梁上。狱卒们在我背上堆上一块块大石头,站在周围踢我,要我招供——因为他们至今仍没有弄到我的证据。我昏过去了好几次。”
“这样的刑罚继续了一个月。每次受刑后我常常想,下一次得招供了,因为我实在受不了这种刑罚。但每次我又决定不屈服,坚持到第二天再说。最后他们从我口中得不到什么东西,出乎意料地释放了我。我一生中最惬意的一件事是几年以后我们攻占长沙时把这个用刑室拆毁了。我们放了关在那里的好几百名政治犯——其中许多人由于挨打、虐待、挨饿已奄奄一息。”
思考并讨论:这位红军领袖是谁?他身上具有哪些精神?
片段四:关于红区生活
红军士兵不作战或不值勤时,每星期休息一天。他们五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吹“熄灯号”睡觉。每天的时间表包括:起床后即进行一小时的早操;早餐;两小时的军事训练;两小时的政治课和讨论;午餐;一小时的休息;两小时的识字课;两小时的运动;晚餐;唱歌和开小组会;“熄灯号”。
跳远、跳高、赛跑、爬墙、盘绳、跳绳、掷手榴弹和射击方面的激烈竞赛,受到鼓励。看了红军跳墙、跳杆和盘绳,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报纸因他们行动敏捷和爬山迅速而给他们起了“人猿”的绰号。由班到团,在运动、军事训练、政治常识、识字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集体竞赛中,都颁发奖旗。我在获得这类荣誉的部队的列宁室里,看见这些奖旗陈列在那里。
……
红军有他们自己的许多游戏,而且不断地在创造新的游戏。有一种叫做“识字牌”,是帮助不识字的人学习他们的基本汉字的比赛。另一种游戏有点象扑克牌,但高分牌上分别写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地主”“革命万岁”和“苏维埃万岁”!低分牌上写上的口号,根据政治和军事目的而不同。此外,还有许多集体游戏。共青团员负责列宁室的节目,每天也领着大家唱歌。其中许多歌曲是配着基督教赞美诗的调子唱的!
所有这些活动,使士兵们十分忙碌而又十分健康。我没有看见过随营商人或随营娼妓和红军部队在一起。吸鸦片烟是禁止的。不论在我与红军同行的路上,或者在我参观过的营房里,我都没有看见过鸦片烟或烟枪。除值班外,并不禁止吸香烟,但是有反对吸烟的宣传,吸香烟的红军士兵似乎很少。我请他们吸烟时,他们多数谢绝。
思考并讨论:在作者眼中,红军战士的生活是怎样的?
快速浏览目录,猜猜这部作品记录了哪些人,哪些事。
环节三:读目录,说内容
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去西安的慢车
汉代青铜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贺龙二三事
红军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苏维埃掌权人物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论抗日战争
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
红军剧社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童年
在长沙的日子
革命的前奏
国民革命时期
苏维埃运动
红军的成长
第五篇 长征
第五次围剿
举国大迁移
大渡河英雄
过大草地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死亡和捐税
苏维埃社会
货币解剖
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
苏区工业
“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击战术
红军战士的生活
政治课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红色窑工徐海东
中国的阶级战争
四大马
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再谈马
“红小鬼”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关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路上的邂逅
保安的生活
俄国的影响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那个外国智囊
别了,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兵变前奏
总司令被逮
蒋、张和共产党
“针锋相对”
友谊地久天长?
红色的天际
读目录,猜猜这部作品记录了哪些人?哪些事?
人:记录了贺龙、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朱德等众多红军领袖以及诸多的红军战士。
事:通过记录作者在探寻红色中国的道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向世界展现了红军的成长经历、长征以及真实的红区生活等。
对于红军、长征和红军领袖人物,想必很多同学通过读书、影视作品等都已有所了解。请讲一讲你所知道的关于红军、长征和红军领袖人物的故事。
环节四:忆红军,讲故事
环节五:读序言,知作者
(一)请同学朗读序言,全班同学认识作者斯诺。
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勢大转支的关键性的一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他达到了日的。他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首先他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重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タ。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序言)》
(二)补充介绍作者: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
(三)了解纪实作品: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它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真实“现实”。
课堂小结: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
作业布置: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一至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