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 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 我们认识的数》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07 17: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综合实践课: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100以内的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数的认识”这三单元内容的生活和应用型的延伸。
这节课是在教学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实践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说一说,让学生联系生活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将一些生活的现象与数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猜一猜”,通过数一把糖的粒数,估计一把花生米,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数一数”,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数物体的个数,把数学与校园生活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2、初步学会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实现数学服务社会的目的。
3、在活动中能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
【时间安排】:1课时(40分钟)。
【活动流程】:
一、激情导入
1、观察 ① 猜红花的朵数,激励学生表现好的给予奖励。
②班级有多少学生?男生有多少?女生有多少?
③教室里的人数(包括老师)
板书:观察说出这些数的范围,引出课题
2、审题:我们认识的数
3、出示大白菜老师的话:“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
出示图画,谁愿意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说一说,出示相应的场景图。
(让学生选择图中小朋友说的话,并伴有相应的场景图,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在记忆与现实中搜索有关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们说得更多更好。)
二、合作探究 (进入游戏闯关)
①规定游戏规则: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这些数吗?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每人说一句,要和别人的不一样。
②比赛:每组成员轮流发言
③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交流情况
④汇报。
教师谈话: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只要注意观察,你还会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提问:谁来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了?
1、闯关游戏一:“说一说”——你能说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吗?
① 自由说给同桌听
② 出示第二幅图,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发表见解)
③ 说年龄给大家猜:
谈话:在你们的家庭里,爷爷奶奶的岁数比较大,一般是60岁左右,你们的年龄最小,今年还不到10岁,爸爸妈妈大约有三十多岁。
(说自己年龄和家中其他人的年龄,这些都是与儿童相关的事,通过相互交流,以及教师的谈话使学家务事对爸爸,妈妈一般多少岁,爷爷奶奶一般多少岁,有了一些印象,能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而猜年龄这一层次则以智力游戏的形式出现,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年龄特点,既活跃气氛,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闯关游戏二“猜一猜”
师:接下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需要小朋友和老师合作完成:
①要请一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操作;
②再请一个小朋友当记录员,把结果记下来
(1) 师生表演:
老师和学生甲分别抓一把糖,谁抓多,谁就是赢家,请大家猜一猜,谁抓得多?你用一只手使尽的抓,不能用两只手,也不准借助其它东西帮忙
师:有什么好办法公证一下,是老师抓得多,还是小朋友抓得多(数一数)请学生乙上台来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尽量用多种不同的数法。
记录员负责记下结果:师24块,生18块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会赢?(学生讨论)
(2)分组操作
① 请每个同学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组长在表格里记录下来
② 再自由抓一抓,花生米,不要数,先猜猜大约有多少粒?把你估计的结果先告诉组长,然后再数数有几粒,请组长记录下来。
③ 小组活动结束后评出优胜组
(3)汇报
① 说说你抓了什么,猜的结果怎样(出示表格)
② 你发现了什么?(抓一把花生米的粒数比抓一把糖的粒数多)
③ 这是为什么?
④ 你估计抓一把绿豆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多还是少?
⑤ 交流结论:物体越小,抓的个数越多。
(教师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师生演示每人抓一把糖,让孩子猜老师抓了多少块,学生抓了多少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大胆地猜,自由地说,把现象与数联系起来,针对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用花生、果冻、黄豆、大米等物体激发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家务事逐步增强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并且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在合作中竞争。)
3、游戏闯关三“数一数”
出示第四幅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1)启发,问:你想数什么?数教室里的桌椅,门窗……校园里的树,全校有多少个教室,池塘里有多少条金鱼,校园里有多少棵树……
(2)先看教室里有什么可以数 ,数一数,记在心里
(3)谁愿意把数的结果告诉大家
谈话:小朋友在教室里观察的非常仔细,数的也很好。可有的同学还想到校园里数一数,大家想去吗?
(4)分组数数
组长负责带小组成员到校园里数数。限时5分钟,回教室汇报。
(在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安排数一数,是为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使他们学到生活中的数学,也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总结反思
1、谈谈学习感受,你觉得自己很成功吗?
2、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教学板书:
我们认识的数
说一说
猜一猜
数一数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进行《我们认识的数》的教学时,教师紧紧扣住了这一总体目标,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引领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阐释生活的奥秘。具体有以下一些特色:
1.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说生活中的数学
这课是在学习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一年级的小朋友的思维能力虽然还不够强,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把1-100的数放进生活中进行描述,既把抽象的数赋予了实际意义和生命,培养了他们的数感。同时,又让孩子插上了思维的翅膀,在生活的空间里遨游,寻找藏在生活中的数,有机的把数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构建起学习数学的平台,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严密性,适时的加入一些能通过数据来反映的思想教育,把智育和德育等相融。
2. 从激发兴趣入手,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创设一个“猜一猜”的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猜测----验证-----释疑,一环扣一环,在游戏、比赛、讨论中感受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要考虑问题的一些实际性。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估算能力,使所学的数进一步嵌入生活。
3. 以合作交流为主,寻找身边的数学
学生经过说一说,猜一猜,对数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根据我们两校区分开,孩子们对本部不了解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利用去周围寻找数的机会,加深对本部的了解,回到课堂中充分交流,从而产生爱校的情结。同时,在寻找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以及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以后的合作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