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迁移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人口迁移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07 21:3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人口迁移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D.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
2.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
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
人口现住地与出生地之间出现分离现象,这样的人口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下图为上海市近10年来平均终身迁移人口雷达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上海市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A.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中东部地区
4.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上海市,对上海市的影响是( )
A.缓解当地住房紧张 B.提供丰富的劳动力
C.降低了城市化水平 D.减轻城市环境压力
下图示意某拉美国家1995-2010年人口迁移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1995-2000年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年龄群体可能是
A.20岁以下 B.20-50岁 C.50-60岁 D.60岁以上
6.2000-2010年期间,影响人口从都市区迁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①文化②教育③环境④宗教⑤就业
A.①③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与追求数量增长的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阶段完成了农村地区农民空间转移,而区域发展越过这一阶段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便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措施中最能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是
①完善基础设施②提升工资待遇③改革户籍制度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主要是由于
A.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B.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
C.现代交通通信发达 D.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10.“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11.“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13.“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的问题
C.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D.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
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
15.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包括户籍和外来常住人口。下图为2011~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比上一年度)增长率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6.2011~2019年上海市( )
A.户籍人口减少 B.人口总量下降 C.常住人口减少 D.人口迁入趋缓
17.造成该时段上海市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政策变化 B.产业转型升级 C.城区面积扩大 D.人口自然增长慢
读我国某地某时段迁入人口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年龄段是( )
A.0—14岁 B.14—39岁 C.39—64岁 D.64—88岁
19.导致该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商务工 B.求学 C.旅游观光 D.养老
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体最可能是
A.婴幼儿 B.青少年 C.青壮年 D.中老年
21.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经济 C.文化 D.交通
22.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缓解人地矛盾
②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③提高住房价格
④带动服务业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北京、上海不同时期外来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百分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23.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反映出 (  )
A.北京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较多 B.北京迁出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
C.两城市人口总量都有减少 D.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三年有所减少
24.近三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工资水平提高 B.城市生活成本增加
C.城乡差别缩小 D.户籍政策放宽
25.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二、填空题
2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拉力: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____的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推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____作用。
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27.春节期间的“民工流”是不是人口迁移?
28.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纽约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2020年,纽约的疫情严重,逃离纽约的人倾向于迁往阳光地带或费城。但据《纽约时报》报道,自4月以来,随着房价下跌,已有近700名购房者在纽约曼哈顿区签签署了购房合同,其中一些人来自美国中西部、中国和巴西。下图为疫情期间纽约人口迁移路线图。
(1)分析疫情期间纽约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原因。
(2)分析人口迁入对纽约产生的积极影响。
(3)疫情期间人口迁移总数减少对很多行业造成了影响,请说出至少两个受影响较大的行业。
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叙利亚位于亚洲大陆西部,人口稠密,地形以高原为主。叙利亚是中东主要河流发源地,有“中东水塔”之称,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也是阿拉伯世界的五个粮食出口国之一。叙利亚农业依靠灌溉,出产小麦、大麦、棉花、葡萄、油橄榄、无花果以及梨等水果,出口棉花与小麦、大麦。
材料二 近年来,由于持续的战乱已有30万叙利亚难民冒险穿越地中海,其中2 500人命丧地中海。德国政府对接纳难民持开放态度。2014年德国境内移民人数达1 090万人,占总人口20%,去年接纳近90万人。
材料三 叙利亚及其周边地区地图。
(1)请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叙利亚持续战乱原因。
(2)大批叙利亚难民冒险乘坐简陋船只穿越地中海取道希腊,向欧洲迁徙,难民选择什么季节渡海最安全,为什么?
(3)大量难民涌入德国对德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1.
由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城市主要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所以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影响,使其出现"用工荒"现象,但不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A 错误。农民工回流不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B错误。农民工回流,使城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农民工回流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外迁等有很大关系,不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供应紧张,D 错误。故选 C。
2.
由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A 错误。虽然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所以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B 错误。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不可能日趋恶化,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C错误。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正确。故选D。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
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3.D
4.B
3.
据图可知,上海市近10年来平均终身迁移人口占比较高的有江苏、安徽和浙江,主要来自中东部地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
外来人口增加,对上海的影响体现在,当地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的环境压力增大,提高了城市人口的比重,有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为上海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统计图的判断,根据上海平均迁移人口的占比较高的分布地区,分析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哪些地区。再结合人口迁入,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题目作答即可。
5.B
6.C
5.图中显示,1995-2000年期间人口主要从农村、中小城市迁往大中城市,迁移的主要目的应是就业,因此迁移的主要年龄群体应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可能是1995-2000年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年龄群体可能是 20-50岁,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6.图中显示,2000-2010年期间,许多人口从都市区迁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与都市区相比,大中城市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更高,吸引力更强,因此文化和教育不是导致人口从都市区迁往大中城市的主导因素,①、②不符合题意。由于都市区人口过度集中,产业密集,有可能环境条件较差,对人口迁移具有推力,致使部分人口由都市区向大中城市迁移,③符合题意。都市区与大中城市的宗教相似,一般不会导致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④不符合题意。由于都市区产业过于集中,生产成本上升,加上产业升级的需要,部分产业可能会向大中城市转移,使得部分就业岗位发生的迁移,部分相关人口也随之向大中城市迁移,⑤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7.C
8.D
7.材料信息表明,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致力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即把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接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①符合题意;提升工资待遇,并不能使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②不符合题意;改革户籍制度,可以更方便地让农业转移人口变成市民,③符合题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让农业转移人口解决后顾之忧,放心成为市民,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8.由于我国城市或大城市社会经济条件比农村或小城市好,如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条件都是这样,到城市或大城市务工经商人员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环境,往往举家迁移,因此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家庭式迁移”的新趋势,选项D符合题意。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不符合现实情况,排除A。家庭式迁移是老人和儿童随青壮年人口一同迁移,青壮年人口是劳动力,这并不能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排除B。现代交通通信发达,人口流动和交流更加便利,不是“家庭式迁移”的原因,排除C。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9.D
10.A
11.B
9.
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D正确;城市产业还远没达到饱和状态,经济效益是在不断上升的,A错误;据材料可知,“城归”是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而不是因为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也不是由于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B、C错误。所以选D。
10.
城归人员在城市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帮助,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使得农村人口红利升级,A正确;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数量的大幅度提高,性别结构的均衡化,这些不属于本题材料中提出的人口红利升级。
11.
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正确;而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A、B错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社会效益,C错误;所以选B。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利:①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人口迁移迁入地的影响:利:①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缓解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12.C
13.B
12.
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导致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C对;城市产业未饱和,经济效益仍增长,A错;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土地大面积的撂荒不是主要原因,B、D错。故选C。
13.
“城归”现象是指“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对;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属于经济、环境效益,A错;完善基础设施不是最先带来的,是乡村发展起来后当地可能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D错;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C错。故选B。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状况,交通便利程度,文化教育程度,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14.C
15.D
14.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年轻人在自家耕地上栽种杨树之后外出务工,几年后待杨树成材后出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个过程中劳动投入少,还可以兼顾务工(且以务工为主),所以“农地杨树化”现象突出,并不是因为其生态效益高或是木材销路好,C正确,AB错;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种树有补贴,D错。故选C。
15.
根据材料“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可知,“农地杨树化”使得耕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可通过鼓励农地流转,一方面,当地农民可在耕地流转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实行农地流转,可减少耕地资源的浪费,D正确;当地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足,部分耕地弃耕,因此才会出现“农地杨树化”的现象,并非当地耕地不足(所以无加大开荒力度的必要),也不是当地木材不足或粮食缺口,ABC错误,故选D。
16.D
17.B
16.
2011~2019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因此户籍人口数是增加的,A错误;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也基本为正值因此常住人口也是增加的,人口总量也是上升的,BC错误;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变化不大,但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下降,说明外来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也下降,因此人口迁入趋缓,D正确。故选D。
17.
该时段上海市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在2019年后开始上升,主要是因为上海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务工人员减少所致,B正确;人口政策变化对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影响不大,A错误;这期间没有城区面积太大的信息,无法判断,C错误;户籍人口增长也有外来人口落户当地的情况,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D错误。故选B。
人口迁移格局正在改变,人口吸引力代表着城市竞争力,人口聚集为城市带来效率优势与规模经济是无可否认的。但随着各大城市群的形成,传统的“孔雀东南飞”也越来越成为历史。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以重庆、郑州、武汉和成都等成为形成的中西部城市群人口吸引力开始逐步增强,东部和中西部人口净流入差距正在缩小。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人口吸引力始终保持领先。目前长期看,随着各大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相继出台,大城市落户门槛进一步放宽,人口持续流入才是主流趋势,尤其是高校在校学生多的城市,在高知人口吸附力方面更有竞争力。
18.B
19.A
试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8.图中横坐标表示年齡,纵坐标表示人口迁移数量,从图中可读出14—39岁迁入数量最多,B正确。故选B。
19.从图中可读出14—39岁迁入数量最多,以青壮年为主,可判断出导致该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经商务工,A正确。故选A。
20.D
21.A
22.C
20.根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移民的主体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最可能是中老年人群体。所以选D。
21.据材料可知,生活方式型移民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所以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所以选A。
22.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主体是中老年人,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中老年人口迁入,不会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所以选C。
23.D
24.B
23.读图,该图纵坐标表示的是外来人口的增速,北京外来人口的增速减小,但仍大于0,说明北京外来人口数量仍然增加,增加速度有所变慢,故A错误;图示信息为迁入人口增长率,迁出人口无法判断,故B错误;人口总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据图无法判断两城市人口总量,故C错误;读图2014-2016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两年有所减少,故D正确。故选D。
24.读图2014-2016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三年有所减少,主要是城市生活成本增加,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民工可就近就业,所以B正确;城市工资水平提高,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故A错误;目前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不是外来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故C错误;户籍政策放宽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故D错误;故选B。
25.B
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该题以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为材料,考查我国各省常住人口随着年份的变化情况。
【详解】
图示表明该省人口总数变化趋势为减少,但人口总数大,8000多万人,海南和浙江人口总数明显不够,AD错误;广东由于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常住人口是增加的,所以只有四川符合条件,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向外迁移较多,导致常住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B正确,C错误。故选B。
了解我国各省份人口基数和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中西部省份是以人口迁出为主,从而导致各省常住人口增长发生明显的不同。
26.(1)资源丰富
(2)主导
27.不是
28.人口机械增长
【详解】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
29.(1)迁出:疫情严重,躲避疫情;无法正常工作,大量人口失业;生活成本过高;气候相对冷湿。迁入: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就业机会多;疫情房价降低;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越。
(2)有利:补充损失的劳动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3)航空业、旅游业、餐饮业、房地产等企业受损;电商业、物流业迅速发展。
本大题以美国的人口迁移为材料,涉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详解】
(1)分析疫情期间纽约人口迁移的原因,可从人口迁入的拉力和人口迁出的推力两方面回答。迁出原因主要为纽约经济发达,生活压力大,疫情期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收入来源被切断;当地人口稠密,疫情严重,感染概率较大,因此大量人口迁出。迁入原因主要为纽约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就业机会较多,医疗、教育、生活环境等条件更加优越,且疫情期间房价下跌,许多年轻人看到了希望。
(2)人口迁入对纽约产生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分析,而积极影响主要从有利方面分析:合理的人口迁移可以为纽约提供大量的劳动力,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局面;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年轻移民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3)疫情期间人口大多受政策约束或自觉居家防疫,迁移总数量減少,给很多行业带来影响,受影响较大行业有航空业、旅游业、餐业和房地产等;疫情期间人们无法外出则促进了电商和物流的发展。
30.⑴叙利亚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处战要冲; 在干旱的中东地区,叙利亚水资源相对丰富; 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是中东主要的粮棉生产国,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该地区宗教、民族矛盾突出。
⑵夏季。夏季地中海气温高、水温高,便于横渡;夏季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海上风浪小,船只不易倾覆。
⑶有利影响:难民可为德国提供大批廉价劳动力。
不利影响:增加了德国的财政负担;易造成种族、宗教冲突,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难民大量涌入对德国国内有些产业形成就业竞争;加大环境压力。
本题以叙利亚为背景,考查了叙利亚持续战乱的原因、叙利亚难民穿越地中海的季节选择及大量难民涌入德国对德国带来的影响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
(1)注意审题,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叙利亚持续战乱的原因,地理角度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宗教和民族等方面。地理位置重要:据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叙利亚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处战要冲;自然资源方面: 在干旱的中东地区,叙利亚水资源相对丰富; 石油、磷酸盐、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是中东主要的粮棉生产国,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宗教和民族等方面:该地区宗教、民族矛盾突出。
(2)大批叙利亚难民冒险乘坐简陋船只穿越地中海取道希腊,向欧洲迁徙,由于地中海地区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因而海面上风大浪高,且气温低,难以渡海;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为主,气温高、水温高,风平浪静,便于横渡,且船只不易倾覆,所以选择夏季渡海最安全。
(3)大量难民涌入德国,导致德国在短时间内人口大量增加,对德国带来的影响表现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是难民可为德国提供大批廉价劳动力;不利的影响是人口增多,增加了德国的财政负担,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易造成种族、宗教冲突,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难民大量涌入会对德国国内某些产业形成就业竞争;人口大增还会加大环境压力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