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七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Ι卷 (阅读题 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诞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养成,再到“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由于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所以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观念,是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
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古代属于“自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自觉”阶段。民族类型与国家形态结构有对应关系。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形态结构变为“中央—郡县”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王朝内,有两个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另一个层次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相当于费孝通所说的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从秦汉开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结构。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国家结构本身使大一统的国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并使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由此,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因其国都的地位而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所在地。在这个意义上,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选自王震中《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也堪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系统保护,守护好黄河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黄河流域很多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为黄河文化的“活化石”。比如被列入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技艺、雀金绣技艺等,就是黄河流域多种现代技艺之根。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与时俱进,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融入时代旋律,黄河文化将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比如,黄河文化蕴含的“同根同源”民族心理就堪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文化支柱。深入挖掘姓氏文化、黄帝文化、汉字文化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将为追梦中国凝聚精神力量。事实上,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已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旅融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距离触碰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也是人们对旅游的美好期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既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人民“幸福河”的重要体现。这就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协同开发上下功夫,推进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协作,推动沿黄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域,黄河故道、千里黄河大堤等尽皆传达着历史的见证。在中华儿女心目中,黄河已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当然,黄河之水要奔腾不息,黄河文化的血脉也要永久延续。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凝聚追梦中国强劲精神力量。
(节选自秦平《弘扬黄河文化,凝聚追梦中国精神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文化根植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
B.要了解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必须从文明诞生、文化基因和性格的养成、“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分析。
C.中国自秦汉开始,就有两个不同层次的民族,一个层次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更高一层次的是作为自在民族的中华民族。
D.挖掘姓氏文化、黄帝文化、汉字文化等文化资源,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运用,是弘扬黄河文化的一种途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的王都均在中原地区,三代的制度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历史上的中原正统观也历经三代而奠定根基。
B.夏商周“复合制王朝国家”是多元一体的结构,与秦朝天下一统的郡县机制下的中央集权制一样,都体现了大一统思想观念。
C.秦汉以来,中央一元化统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的郡县制结构,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D.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举措的一项是(3分)
A.成立黄河流域传统戏曲保护联盟,成立传统戏曲研究、创作、表演的组织,打造黄河文化共同体。
B.在中小学校本教材中,加入唐三彩图片及烧制技艺绍的内容,并带领学生参观唐三彩制作过程。
C.将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与电影、美术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创作一批黄河文艺精品,并进行展播。
D.在黄河之滨建造世界公园,仿造微缩世界著名景点和特色建筑,吸引游客前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在国际中学生论坛上,你作为一名中国中学生的代表,向大家介绍黄河文化,请列出介绍词的要点。(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奇医·奇方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3分)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一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宋先生扫了一眼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鞍辔,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背。走吧,他说,走吧。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宋先生看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
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
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
B.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
汉奸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讽麻五没骨气。
7.标题中有两个“奇”字,请简要分析“奇”在何处。(5分)
8.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道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节选自西晋石崇《金谷诗序》)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列坐其次 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B.足以极视听之娱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余以元康六年
D.情随事迁屡迁其坐
10.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B.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C.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D.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文章所记叙的都是人贤、物备、景幽、事雅的聚会,但两次聚会的缘由并不相同。
B.作为诗序和诗集序,两篇文章都未提及对诗歌的具体评价,而是以记录聚会环境和聚会过程为重点。
C.两篇文章都有两晋之人生命观的体现,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D.从文章风格上看,《兰亭集序》在措辞与文笔上更胜一筹,写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盛都颇具清雅之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5分)
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客中闻雁
(清)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①,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注)①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歌,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1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绘行人登攀蜀道时步履艰难、神情惶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姜夔在《扬州慢》中,巧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因尽孝心的两句是 , 。
(5)《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兴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蜀相》中,表达作者和诸葛亮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深深遗憾和共鸣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Ⅱ卷 (表达题 共78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 19题。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家,于国人而言不仅是生活单位,更是_________之所。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被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_________。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再先进的通信设备、再清晰的视频画面,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温度。
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常常把“不忘初心”挂在嘴边,但回到生命的原点,才更能真正回忆起奋斗的目标、珍贵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春节,不仅是短短一周的相聚,更是在新的一年重新出发的起点。
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勤劳勇敢。传统文化,无须__________地宣传,也无须__________地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更丰富。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
有数据显示,“年俗游”已经成为春节出行新热点,故宫“宫廷式春节”让故宫旅游热度同比增长126%。我们大可不必为年味的“消退”而唉声叹气,( ),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内涵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魂牵梦萦 心领神会 大张旗鼓 不厌其烦
B.魂不守舍 心照不宣 大肆渲染 不厌其烦
C.魂牵梦萦 心照不宣 大张旗鼓 不胜其烦
D.魂不守舍 心领神会 大肆渲染 不胜其烦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B.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C.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D.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能在故乡发现自己、找回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坏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只要时代脉搏被把握住,传统文化就能找到新“语态”
B.只要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就能把握时代脉搏
C.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就要能把握时代脉搏
D.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娱乐、购物到出行, ① 。这一变化在赋能数字产业、释放科技创新红利的同时, ② ,短视频沉迷现象就是其中一种。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需要提升数字素养,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伦理法律等加以调适。
短视频沉迷等现象成为很多人的困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技加速创新,但是也是因为 ③ 。对此,应该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在创新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方面,对那些明显不正当的企业行为和严重的侵权行为,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应通过价值观、伦理规范等柔性调节,促使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更加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治理,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
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3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一张关于“复旦学霸”的截图引发热议。其中,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孔怡德同学一年去复旦图书馆打卡1424次,在很多网友褒其“努力”的时候,也有一种责其“内卷”的声音出现。
什么是内卷 有位同学举例解释说:“起初,我学了1个小时,我同桌学了2个小时,他比我多考一分;现在,我同桌学了6个小时,为了追赶,我也拼命学了5个小时,可最后他还是比我多考一分。从结果上来看,什么都没变,但是我们都被卷入了这种内耗的焦虑之中。”
无意义的“内卷”与有价值的“努力”,两者之间的界限似乎有些模糊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D
2.B
3.D
4.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主体部分设置分论点平行展开,思路清晰,观点明确。②综合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语言质朴严谨,详细阐述了弘扬黄河文化的措施,针对性强,具有现实意义。
5.①黄河文化历史深远。②黄河文化内涵丰富。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⑤黄河文化具有新时代价值,并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任答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自古以来”错,原文为“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B.“必须”错,原文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C.“更高一层次”错,文中两个层次没有高下之分。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夏商周”错,原文为“夏商西周”。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仿造缩微世界景点的做法并不是弘扬黄河文化。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总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第二至四段分别从“系统保护,守护好黄河文化的‘活化石’”“与时俱进,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文旅融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凝聚追梦中国强劲精神力量”。整则材料采用总分总结构,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如被列入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技艺、雀金绣技艺等”为例证法;“‘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引证法;“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也堪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黄河流域很多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为黄河文化的‘活化石’”运用的是比喻论证。“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就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协同开发上下功夫”“在中华儿女心目中,黄河已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等语言直白质朴,明白而真切,阐述了黄河文化的底蕴和现实意义。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五千年的血脉”可见黄河文化的悠久;根据材料一“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见,黄河文化内涵丰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很多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为黄河文化的‘活化石’”可以看出黄河文化意义重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堪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时代旋律,黄河文化将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时俱进,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文旅融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须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凝聚追梦中国强劲精神力量”,黄河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延续历史文脉,让黄河文化与时俱进,涵养国人文化情怀。
6.B 文中说这样做是为了练手功,与肉中拼骨未必原理相同,未必有科学依据。这样写是为了增添传奇色彩。
7.①奇在医术。阿城名医,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接骨神技手到病除;
②奇在医德。有一文没一文均看病给药,不求利益;从不要求请他出诊的人为他配马备鞍, 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③奇在用药。医术高超,开出的药却无效,用开出的奇特药引子讽刺棒喝汉奸;
④奇在机智镇定。麻五副官拿枪逼他出诊,他不慌不惧;写下讽刺挖苦麻司令的药方,从容端坐;副官质问药效,他从容对答;
⑤奇在身份。表面上是名医,实际上还可能有多种身份,充满神秘感。(答出一点 2 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8.①丰富人物形象。用传说交代宋先生医术之外的另一个侧面,进一步突出宋先生之“奇”;
②使情节完整。通过传说,交代宋先生的身份、去向,使宋先生先前的所作所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情节发展更真实、可信;
③表现人们对宋先生的敬仰、赞美;
④增强小说的传奇色彩,增强可读性。用传说而非作者直接交代,造成真假莫辨、不可思议的效果,更富有神秘色彩。(每点 2 分,共 6 分。答对三点即可。)
9.(3分).D(A项两个“其”分别是代词“它的”和副词“大概”的意思;B项第一个“娱”是名词“欢乐”,第二个是动词“使……欢乐”,“娱目”可译为“悦目”;C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分别译为“因为”和“在”;D项两个“迁”字都有“变更、变易”之意。)
10.(3分)C(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11.(3分)C(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表述错误,《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语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但《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零之无期”只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12.(1)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关键词“所以”(……的原因)、“致”(思想情趣)各1分,大意1分】
(2)(金谷涧)距离城中十里地,(地势)有的高峻、有的低下,有清澈的泉流和茂密的树林,各种果树、竹子、松柏、草药之类,没有不齐备的。
【关键词“去”(距离)、“或”(有的)、“毕备”(齐备)各1分,大意1分】
13,C ,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错误。“实写眼前之景”不当,颈联第一句不是实写。“和霜欲起千村杵”承接上句而来,诗人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想象着千村万户也都响起了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
14.参考答案: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15.参考答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5)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6)长使英雄泪满襟。
16.A 17.B 18.D
19.①越来越数字化
②也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
③伦理法律等相对滞后
20.造成短视频沉迷等现象有多种因素,对此,既要加强监管,又要通过柔性调节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