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体验民歌的特点和魅力,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能用欢快、热烈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关于彝族的风土人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波音记号,把握演唱风格,能正确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2、体验民歌的特点和魅力,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
键盘、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歌舞都有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民族风格浓郁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出示课题) 讲解“圩 :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赶圩,又名赶闹子,是农村的交易习俗。至今,广西壮族还保留着很古雅的传统风俗,盛装赶圩。
2、这究竟是哪个民族的呢?答案就在歌曲当中。同学们要仔细听好 (播放歌曲)
3、简介彝族(播放课件,背景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
下面,利用老师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 彝族人世世代代在高山河谷间辛勤的劳作,繁衍生息。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庆丰收或办喜事,人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聚在一起,尽情欢乐。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日二十四日前后举行,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火把节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斗牛、摔跤、跑马、对歌、舞蹈、射箭、等各种娱乐性活动,当夜幕降临,彝家村寨男女老少手持火把在山坡田野欢呼,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幸福。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尽情歌舞、彻夜狂欢。
这是一个没有歌声,没有舞蹈就无法生存、无法延续的民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歌舞的海洋。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播放歌曲
师:仔细聆听歌曲,想一想歌曲使用什么情绪演唱的,演唱的速度是怎样的?
生回答(欢快、活泼的情绪。中速稍快)
再听歌曲,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分别请学生说一说。
说说歌曲的拍号、强弱规律。
2、逐一讲解下列节奏的拍击,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 ×× ×× ××× ××× ××××
用da模唱(慢速),并拍出歌曲的强弱拍。
3、学习第一段
聆听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引导学生发现与《赶圩归来啊哩哩》在歌词里的相同之处。
师:猜一猜,为什么彝家姑娘老是唱着“啊哩哩”呢?
A、啊哩哩是彝族特有的衬词,在彝族歌曲里,就是很高兴的意思。
B、那我们应该用连音还是跳音来回答彝族姑娘?生答跳音。
C、师范唱,生感受跳音的跳跃感,用手的动作表示跳音。
4.弹奏歌曲伴奏音乐(经处理过的慢速伴奏音乐)。
5.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使其对号入座。
6.学生随琴用慢速哼唱歌曲。
7.问:第四小节“ 2”上的记号是什么记号?引导学生感受有无波音记号不同的效果。并用原速正确演唱。
8.再听范唱,说说歌曲可分为几个乐段,各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生: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欢快、活泼,第二乐段是歌曲的高潮,情绪上更加欢快、热烈。
9.师:用怎样的声音表达歌曲,表现歌曲的情绪的呢?生:欢快、活泼的、富有弹性的声音……
10.分别请学生唱一唱,并互相评价一下。
(三)拓展延伸,表现歌曲
1.学跳简单的彝族舞步,三步一跺,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加进拍手或旋转动作。
2.老师引导学生用领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形式来演唱,强调声音要富有弹性。
3.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欣赏通俗版玖月奇迹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听赏并讨论不同版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