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哈密市第八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开篇便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人们常说的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等,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然而,中国乡土文化的价值一度因为战争破坏和经济发展而被低估。在当前我国大力振兴乡村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价值亟待被重新认识,乡土文化振兴应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遠发展,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出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日益丧失,乡土文化的传承变得困难,乡村文化振兴任重而道远。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生发、传承的载体,也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状态,影响着乡村社会的道德价值和秩序体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日益加速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人ロ大规模、持续性向城镇迁移,基层农村文化呈现“空心化”与“格式化”的特征:传统的基层社会关系结构逐步瓦解;农民文化需求不明确,表达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日益弱化;农村旧的社会结构瓦解,新的社会结构正在探索建立的过程中。
城镇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但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越来越不能掩盖精神荒漠的蔓延,而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日益加深,文化建设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公共文化空间被逐步弱化。
一是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空心化。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出于生计或者发展考量,选择前往城市工作或定居。在我国农民工团体中,青壮年农民工是其中的主力军。城市化和市场化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精英离开乡村,导致乡村文化发展的公共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失,从而削弱了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而且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的农村社会,文化消费动力不足,公共文化参与率偏低,导致公共文化空间出现结构性陷落。
二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繁荣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颇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基层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管理模式相对固化、设施配置落后、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与居民的文化生活不能有效衔接,造成一定的资源闲置和机构空转。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以及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和自主化,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与居民文化消费的自主性选择之间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三是传统乡土文化认同危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和农村地区欠发达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一些地区的乡村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中国著名社会学专家贺雪峰教授指出,农民外出务工有两种不同的逻辑:一种是为了提升村庄生活质量,务工逻辑服从村庄生活的逻辑;另外一种是积攒进城安居所需的费用,或者说是积攒逃离村庄的费用。由于城市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地位,第二种务工逻辑将日益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追求更现代化、更主流的城市生活。在现代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裹挟下,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致使传统乡土文化陷入认同危机。
(摘编自陈波《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其本质与内核是乡土文化。
B.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日益丧失必然造成“空心村”增多,乡土文化的传承更加困难。
C. 城乡二元结构对立的加剧,使基层农村文化呈现出“空心化”与“格式化”的特征。
D.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亟须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弱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
B.文章以主体空心化、供给失衡、认同危机三个分论点,论证了公共文化空间弱化的原因。
C.文章引用贺教授的观点,巧妙地衔接了乡村发展滞后和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危机的内容。
D.文章充分肯定了乡土文化在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乡土文化堪忧的现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造成了农民精神生活的空虚。
B.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精英是乡村建设的主体,留住他们,就能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振兴。
C.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供给模式,丰富服务内容,能解决结构性失
衡问题。
农民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提升农民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个单册遗产报告。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北京、延庆、张家口等主办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推广,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奥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冰雪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冰雪旅游和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持续稳步增长,冰雪旅游市场潜能进一步激发,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2016-2017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1.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2700亿元;2018-2019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均消费1734元,是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的1.87倍,冰雪旅游收入3860亿元;2019-2020雪季受疫情影响,冰雪旅游人数仅为0.94亿人次,收入为1460亿元;2020-2021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北京市残联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冰雪活动,其中2015-2016年北京市参与各项冰雪活动的残疾人为0.5万人次,到2018-2019年提升至3万人次,2019-2020年,受疫情影响,残疾人冰雪参与人数下降,但仍有上万余人次走出家门参与活动。
(摘编自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
材料二:1月20日,首钢园区上演了一场绚烂璀璨的灯光秀,在8分钟的表演中,冬奥冰雪、城市景观、新春佳节等元素一一呈现,流光溢彩。首钢于1919年建厂,以钢铁制造闻名,后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厂址搬迁。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首钢园区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机会,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称赞。首钢园区变迁的背后,折射了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今,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引领,冬奥筹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市充分利用奥运遗产,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延庆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向着建设“最美冬奥城”迈进;张家口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正逐步建设成为全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闻名遐迩的“体育之城”。冬奥筹办6年多来,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张家口两地推出滑雪亲子、森林探险、民宿年味、世园灯会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了两地70余种优质冰雪资源;延庆构筑以“春骑行、夏露营、秋路跑、冬冰雪”为特色的四季生态体育旅游线路,形成全季候、全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体育+”的方式改善区域面貌,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202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举办,俄罗斯花费超1.5万亿卢布(约合500亿美元)。试图打造一场政治、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体育盛会,被称为“史上最贵冬奥会”。虽然财务收益覆盖不了办会成本,但专家认为,对索契冬奥会投资回报的最佳评估不应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其为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有形”和“无形”效益。367公里新路桥、22条隧道、201公里铁路、96.7万平方米路面和人行道、550公里高压电线、40家新建酒店……俄罗斯重金打造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索契这个位于黑海之滨的度假小城面目一新。在阿德勒尔建造的新火车站成为连接海、陆、空三条线路的大型交通枢纽,于2012年开始投入运营的索契新国际机场则成为俄南部联邦区最大的航空枢纽。另一方面,带动旅游业发展、改变城市和地区定位被视为俄举办冬奥会带来的重要社会经济成果之一。得益于冬奥会的举办,如今索契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全年候度假胜地。官方数据显示,仅2014年就有超过500万人到访这座有着“黑海明珠”美誉的城市。2016年,这一数字大幅提升至650万人次。此外,被视为俄国家项目和经济潜力发展风向标以及展示俄各联邦主体投资机会重要平台的“俄罗斯投资论坛”每年都在索契举办,2014年后更是迎来参会国家和代表人数高峰。许多俄罗斯专家认为,索契冬奥会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也对俄罗斯经济整体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办会不仅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摘编自2022年1月24日《经济参考报》)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张家口2015-2019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保持住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除2019-2020雪季外,我国近五年各雪季冰雪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
张家口近五年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风景区等旅游企业数量均逐年持续稳定增长。
在残联的积极组织下,虽受疫情影响,但总体上北京市残疾人仍积极参与冰雪运动。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折射出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
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22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俄罗斯不但收回了办会成本,而且还给索契带来了交通、旅游、国际地位的提升。
索契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6.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冬奥会”展开的,但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3小题,15分)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丰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警卫员想,肯定是自己昨天说的话让大爷听见了,大爷知道咱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偷偷把木桶给送过来了。于是赶紧倒掉水,提起来就小跑着去了。
徐向前在军用地图前思考着,时而也会用手在上面指点比画一下。不一会儿,警卫员提着空空的木桶慢吞吞地回来了。
徐向前转回身来:“怎么回事儿?”
警卫员汇报说:“麻其大爷家的木桶还好好地在家里呢,他根本不承认这是他家的木桶。”徐向前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长着翅膀自己飞来的?”警卫员赶紧接上说:“咱们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没听到,早晨起来大门楼下就发现了这只木桶,说不定就是自己飞来的呢。”徐向前瞪了他一眼,他赶紧住了嘴。徐向前又问道:“老人家怎么说的?”警卫员小声说道:“大爷说,找不到主儿就先用着呗。”徐向前嘱咐道:“先注意观察情况吧,看到底是谁给咱送来的,然后再做处理。”警卫员出去了,徐向前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又回到了地图前面。
又过了一天,一切都已收拾整齐,部队就要出发。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招呼说:“走吧。”警卫员有些疑惑,但还是听话地紧跟上了脚步。
他们再次来到了麻其家的小院子,麻其看着警卫员提的铁筲桶,问道:“这个……”徐向前用一只手揽着麻其的肩:“天气太冷了,咱们屋子里说话吧。”
坐下后,徐向前说道:“麻大爷,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们过来向你告个别,再来看看您老人家哈。”麻其说:“别见外啊,你送我的棉大衣可暖和了。”徐向前说:“前天早上,我那里突然飞去了一只木桶,我用来饮马可好用了,特别是这大冷天。可是,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麻其呵呵一笑:“山里奇事多,长翅膀也是有可能的。”徐向前用舒缓的语调深情地说道:“玩笑话咱就不多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说明我们的军队是得到了拥护和支持的,我们深深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啊。大爷啊,我有了那飞来的木桶,这两个铁筲桶也就用不着了,想着送给你哈。”麻其摇头:“这不行这不行。”徐向前笑了笑:“这也能给我们行军减轻一些负担啊。”麻其嗫嚅着:“你看看你看看,这刚送了我大棉袄,怎么能再要这个啊?”徐向前说:“不是说军民一家吗?咱们就别分你我了好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天气状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徐向前将身上大衣赠送给麻其作铺垫。
B.文中“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C.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如文中“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就为下文将铁筲桶送给麻其埋下了伏笔。
D.“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文中连用两个问句,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
8.文中画线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9.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六月己未朔,李纲至行在。因奏曰:“臣以十事仰干天听,陛下度其可行者,赐之施行,臣乃敢受命。一曰议国是……四曰议僭逆,五曰议伪命……”翌日,班纲议于朝,惟僭逆、伪命二事留中不出。李纲以二事留中言于帝曰:“二事乃今日刑政之大者,张邦昌僭逆始末如此,臣请以春秋之法断之。”时执政中有异议不同者,帝召黄潜善等语之,潜善主邦昌甚力。因泣拜曰:“陛下必欲用邦昌,第罢臣!”帝颇感动,乃出纲奏。邦昌后伏诛。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夫外御强敌,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改弊法,省冗官,俟吾所以自治者,然后可以问罪金人,迎还二圣。”帝善其言。纲又立军法: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甲,百人为队,五百人为部,二千五百人为军。诏陕西、山东诸路帅臣,并依此法。诏诸路募兵买马,劝民出财,用李纲之言也。时岳飞上书言:“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而击之。黄潜善、汪伯彦不能承圣意恢复,日谋南幸,恐不足系中原之望。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坐飞越职言事,夺官。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极言其不可,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吕中曰:“自纲之入相也,以修政攘夷为己任,抗忠数疏,中时膏肓,和守之议决而国是明,僭逆之罪正而士气作,幸草之谋定而人心安。”乙亥,李纲罢。凡在相位七十七日。纲罢而招抚、经制司废,车驾遂东幸,两河郡县相继沦陷。凡纲所规画军民之政,一切废罢。金兵益炽,关辅残毁,而中原盗蜂起矣。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卷六十 李纲辅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B.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C.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D.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谓拟必为相/遂与纲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朔为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晦为每月初一,望为十五,既望十六。
B.行在也称作行在所,指天子所在之地,也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D.车驾本来指马驾之车,也指帝王乘坐之车,借用作帝王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纲在任职之初就与宠臣黄潜善等人潜存着矛盾,在相位仅仅七十七天即被罢免。
B.李纲辅政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他恪尽职守,政绩卓著,然而奸臣当道,国事倾颓。
C.李纲采取了建立军法,募兵买马,劝民出财等内销盗贼的正确措施,来积极备战。
D.抗金将领岳飞适时进言,分析敌我形势利弊,希望皇帝亲自率师北伐,收复中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召黄潜善等语之,潜善主邦昌甚力。
(2)坐飞越职言事,夺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后来又用“寒雾”“暮烟”等景物抒情,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
15.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愁,是人类一种特定的情绪,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这种愁情愁绪却异彩纷呈。如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临危受命,勇担重任。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纵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数量还多来形容阿房宫宏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古代贵族子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它们的重要性也大致是按此次序排列的,最前面的最为重要,但学习的 倒可能是相反的。
如果说“书”“数”是学认字、写字和算数的初级教育,“射”箭和“御”车则主要是为了锻炼体能和练就武艺,而“礼”“乐”则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其中“礼”主要是有关伦理、政治、历史等方而的教育,而“乐”则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重要的是,学习这些技艺并不是为了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挣钱发达的手段,而是就以人本身的完善为目的的。所以,我们在各种技艺中要保持某种平衡,( ),对于那些次要的技艺,不能过分地追求完善,尤其是当它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完善的时候。
例如,亚里士多德就对过分精通长笛 。只是娴熟于某一乐器而并不能完整地欣赏
音乐以至文化,那只能是 。古代奥林匹克竞赛对“专业运动员”闻所未闻,那时所有的竞技都是业余的。不仅体育竞技是业余者参加的,诗歌、悲剧的竞赛也是业余的。
“人文”的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是博大、优雅和完整,因为人是完整的,世界是完整的,人不能片面地 自已,不能物化,“君子不器”。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次序 不以为意 奇伎淫巧 撕裂
B .秩序 不以为意 雕虫小技 割裂
C .秩序 不以为然 奇伎淫巧 撕裂
D .次序 不以为然 雕虫小技 割裂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学习这些技艺并不是为了拥有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挣钱发达的手段,而是以人本身的完善为目的的。
B学习这些技艺并不是为了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挣钱发达的手段,而是为了完善人的本身为目的的。
C学习这些技艺并不是为了能够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挣钱发达的手段,而是以完善人的本身为目的的。
D学习这些技艺并不是为了拿来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挣钱发达,而是就以人本身的完善为目的的。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要分清次要的技艺和主导的技艺
B 要分清主导的技艺和次要的技艺
C次要的技艺和主导的技艺要分清
D主导的技艺和次要的技艺要分清
20.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6分)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最吸引人之处,首先在于“好看”。演出一开场,就以一种由舞美、灯光、音效、多媒体和演员状态共同营造出的,如同电影大片和谍战剧一般的时尚质感和紧张气氛将人深深吸引.报馆职员、栽缝、女工、黄包车夫、卖花女………9个各自带有双重身份的角色一步一步从历史的暗夜中朝观众走来;漫天的雨丝,行色匆匆的黒雨伞,恢宏壮阔的交响音乐,把人们瞬间带回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那个风声鹤唳、鱼龙混杂的旧上海,一个复杂险恶的斗争环境、一个史诗般的大时代。之后,舞台上的每一秒钟也都让人聚精会神,不愿错过。虽然是一出舞剧,却充满了戏剧的冲突和张力。烈士李白的真实故事和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被艺术性地融入了老上海的旧日时光、步步惊心的谍战氛围、感人至深的浪漫情怀,以及燃烧着荡气回肠的爱与信仰的激情岁月。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毎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我们的牙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 ,进而从食物中摄入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
分,维持我们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牙齿还有帮助发音和保持面部外形的功能。 所以,
② 。由于孩子的活动性强,所以更容易发生碰撞而使牙齿受到损伤。如果, ③ ,最好请牙科医师做全面的检查,因为有时我们看牙齿外观并没有被碰伤,但实际上牙根可能已经出现了断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杜甫把李白作为自已追寻的偶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热爱,同时也努力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于是他的诗在沉郁中添加了豪放,于悲怆中又展现了辽阔。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悲恸,世界哀思,长沙市花店一时告罄,人们说,他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偶像。
偶像,本义是指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后来,人也可以成为偶像。在那些被树起来的偶像身上,寄托看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与追求。《人民日报》评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对追寻偶像有怎样的想法?请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案
1答案 B 解题分析 强加因果。根据选文第一、二、三段,“空心村”增多、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日益丧失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变得困难,三者均是城镇化造成的。
2答案 A 解题分析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指出公共文化空间弱化的事实,然后探析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而不是“论证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弱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
3答案D 解题分析 A “农民精神生活的空虚”并不是城镇化造成的,农民精神生活的匮乏主要是因为农村发展的落后。 B “留住他们,就能保证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振兴”过于绝对。 C 造成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的原因有很多,选项所提供的办法只是办法的一部分,“能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表述绝对化。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均逐年持续稳定增长”错,其中A级景区数量在2019年有所下降。故选C。
A 分析:B.“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以……”分析错误,主语不对,原文是“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今,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引领,冬奥筹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见应该是“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筹办”。C.“俄罗斯不但收回了办会成本”理解错误,原文是“虽然财务收益覆盖不了办会成本”可见“俄罗斯没有收回办会成本”。D.“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的双重效益”分析错误,原文是“更重要的是其为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可见“世界范围内”扩大范围。故选A。
6.材料一侧重于通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报告发布的内容,反映冬奥会带动了冰雪运动和冰雪乐游等产业的发展;材料二侧重于通过报道筹办冬奥会以改善区域面貌的举措,表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材料三侧重于报道索契冬奥会创造的“有形”相“无形”效益。
分析:由“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北京、延庆、张家口等主办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推广,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奥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可以概括出材料一侧重于通过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报告发布的内容,反映冬奥会带动了冰雪运动和冰雪乐游等产业的发展;由“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首钢园区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机会,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称赞”“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等可以概括出材料二侧重于通过报道筹办冬奥会以改善区域面貌的举措,表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由“虽然财务收益覆盖不了办会成本,但专家认为,对索契冬奥会投资回报的最佳评估不应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其为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有形’和‘无形’效益”可以概括出材料三侧重于报道索契冬奥会创造的“有形”相“无形”效益。
7.D.“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错误,徐向前早知道是麻大爷送的,后文给铁桶的情节可以验证。故选D。
8.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用“按”“脱”“盖”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关心爱护百姓的形象;“大爷,够冷的哈”“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等极具方言特色的语言,拉近了徐向前与麻其老人的距离,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平易近人的一面。
解题分析: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第二段中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小说中的描写一般有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语段中“按”“脱”“盖”属于动作描写;“大爷,够冷的哈”“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属于语言描写,分析效果注意从刻画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语言的效果还要看用词等,句中“哈”“拉拉呱”具方言特色,便于拉近人物之间的距离,利于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平易近人。
9.①是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木桶”叙事写人,“木桶”贯穿全文始末。②展现人物形象,通过“送木桶”展现了麻其老人知恩图报的品质,通过“还木桶”塑造了徐向前治军严明的形象。③揭示主旨。揭示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小说主题。
解题分析:题目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从结构看,“木桶”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写了“看上木桶——送木桶——拒绝——飞来木桶——还铁通等事件,“木桶”贯穿全文始末;从人物的塑造看,通过麻大爷“送木桶”,士兵“还木桶”塑造了麻大爷知恩图报,徐向前治军严明的形象;从主旨的角度看,围绕“木桶”的一送一还,反映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小说主题。
10.A 句意: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日,高宗召李纲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己猜测认为肯定要做宰相,于是就与李纲相忤逆。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为时间状语,“甲午”为干支纪日,本句独立成句,排除BC;
“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召”的主语为高宗皇帝,宾语为李纲,“为”又是李纲的谓语,“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是“为”“兼”的宾语。故本句独立成句,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A。
11.A.“朔为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晦为每月初一”错误。“朔”“晦”颠倒了,朔为阴历每月初一,晦为每月最后一天。故选A。
12.C.“……等内销盗贼的正确措施”错,选项所言为“外御强敌”的措施。故选C。
13. (1)皇帝召见黄潜善等人商讨这件事,黄潜善极力支持张邦昌。
(2)因为岳飞超越职权谈论事情,削去了官职。
【解析】(1)“语”,商讨;“主”,支持;“甚力”,极力。(2)“坐”,因为;“夺官”,削去官职。
参考译文: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日,高宗召李纲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汪伯彦、黄潜善自己猜测认为肯定要做宰相,于是就与李纲相忤逆。六月己未初一,李纲到了高宗所居之地。于是上奏说:“臣以十件事恭敬地冒犯皇上您的听闻,陛下考虑可以施行,就下令施行,我才敢接受任命。第一是议国是……第四议僭逆,第五议伪命……”第二天,皇上让李纲在朝廷商议此事,只是“僭逆、伪命”二件事留在禁中没有拿出来讨论。李纲因为这两件事情被皇帝留在禁中,对皇帝说:“这两件事是今日刑政最大的事情,张邦昌僭越本分大逆不道事件始末清楚如此,臣请求用春秋之法惩处他。”当时朝廷执掌政事的人中有人有异议不赞同李纲观点,皇帝召见黄潜善等人商讨这件事,黄潜善极力支持张邦昌。李纲于是哭泣着跪拜皇帝说:“如果陛下一定要重用张邦昌,只管把我罢免了就行!”皇帝颇为感动,于是才拿出李纲僭逆、伪命的奏折。张邦昌后伏罪被杀。用李纲兼任御营使。李纲入朝回答皇上提问,说:“对外抵御强敌,对内平定盗贼,修明军政,改变士风,充裕国家财富,改变不好的法令,减省冗余官员,等到我们借此得到治理了,这样之后就可以讨伐金人,迎还二位圣主。”皇帝认为他说的很对。李纲又立军法:五个人为伍,二十五人为甲,一百人为队,五百人为部,二千五百人为军。诏令陕西、山东各路统帅,一并依照此法办理。诏令各路征募士兵,购买马匹,鼓励百姓出钱,采用的就是李纲的主张。这时岳飞上书说:“陛下已经登上皇位,国家有了君主,已经足以开始谋划讨伐敌人了,并且救援君王的军队每日聚集。敌方认为我们向来弱小,应该乘他们懈怠之时攻打他们。黄潜善、汪伯彦不能够秉承皇上之意收复失地,却每天想着南渡,恐怕不足以符合收复中原的期望。希望陛下乘敌人巢穴尚未巩固,亲自率六军北渡攻打敌人,那么,将士振作勇气,中原就可以收复了。”因为岳飞超越职权谈论政事,削去了官职。皇帝亲自拟写诏书选择日子巡幸东南,李纲极力地反对,而汪伯彦、黄潜善私下主张迁都扬州。吕中说:“自从李纲入朝当宰相,把修明政事、攘除外族当作自己的责任,呈上数份表达忠诚的奏章,切中当时的弊端,议和防守的政策决定下来,因而国家的大政方针就明晰了,张邦昌等僭逆之人得到正确处理因而士气振作,定都的决议确定了因而人心安定。”乙亥日,李纲被罢免。总共在相位七十七天。李纲被罢免后,招抚、经制司被废除,皇帝于是到了东边,河北、河东的郡县就相继沦陷。大凡李纲所规划的军民之政,一切都被废除停止。金兵更为猖獗,关中、三辅尽皆残破毁坏,中原地区也盗贼蜂起了。
14.C 【解析】C.“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分析错误,“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故选C。
15.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解析】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日别王长史”,“别”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应该有离别时候的不舍;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诗人用“百年”表明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如尾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 长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表现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以及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感伤。
16.(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3)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
17答案 D 解题分析 次序: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根据语境,选填“次序”恰当。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根据语境,选填”不以为然“恰当,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枝能(多指文字技巧)。奇伎淫巧:指过于奇巧而无益的技艺与制品,根据语境,选填“雕虫小技”恰当。割裂;把不应当分割的东西分割开(多指抽象的事物)。撕裂:撕开扯裂。根据语境,选填“割裂”恰当,
18答案 A
解题分析 原句第一个分句缺少谓语,第二个分句“就”赘余导致句式混乱。 B . D 两个问题都没解决, C 没解决第一个问题。
19答案 B 解题分析 整个句子用“我们”做主语更能保持话题一致, C 、 D 换了主语,可排除;后面陈述的主体是“次要的技艺”. B “次要的技艺”在后,衔接更紧密。
20【答案】关键信息:①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好看;②它再现了烈士李白的真实故事和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21【答案】示例:①人们利用牙齿咀嚼食物②我们要时刻保护好我们的牙齿(我们要避免牙齿受到剧烈碰撞)③我们的牙齿受到撞击
22[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1)审材料。材料共三段文字。第一段材料以杜甫追寻自己的偶像李白为例,写出了李白这一偶像对杜甫的积极影响,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从而让自己的诗歌有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一段肯定了正确偶像的积极作用。第二段材料以袁隆平院士为例说明真正的偶像是谁,是这些把自己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人,给学生指出追寻偶像的方向。第三段材料,讲述了偶像的本义和偶像的积极意义,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可知,本次作文与“偶像”有关,即应该追寻怎样的偶像。
(2)审要求。写作者的身份是高中生;内容方向是谈谈对“追寻偶像”的看法。
【立意】(1)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正确的偶像观;(2)要以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为偶像;
(3)跟随新时代正能量偶像,坚守初心,励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