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罗迦诺的乡村(教学设计+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3、罗迦诺的乡村(教学设计+课件+习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15 12:27: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 乡村风光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也有忧愁。
当无名的烦恼袭来,
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
但是,朋友,
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痛苦将不再有。乡村风光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你会由衷的感叹:
即使我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紧锁,
人生本短暂,
为什麽还要栽培苦涩?乡村风光守住一刻宁静的心,
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宁静能够驱散困惑。
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到底有多远,
但是,打开心灵之窗,
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
宁静之心便有
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乡村风光守住一刻宁静的心,
你便可以不断超越,
不断向自我挑战。
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
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罗迦诺的乡村 冯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淳朴和真诚之美。? 检查预习字词注音,解词
干戈 ( gē ) 晞(xī) 提防( dī) 惊愕(è)
骤然(zhòu) 甫 ( fǔ ) 一瞥 ( piī) 殷勤(yīn)
动辄 ( zhé ) 畦 (qí) 橐橐( tuó)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恍( huǎng )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悠悠自得:形容从容不迫。
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7年出版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诗集《北游及其他》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作品: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散文《山水》集。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初,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作者对逝去的那段宁静的留学生涯非常怀念,但怀念的聚焦点并不是游学时的大都市柏林,而是一个安安静静,远离战争的瑞士乡村,这种怀念对于当时处在纷乱,火药味浓重的大上海的作者来说,真是暂时闭上眼,躲开现实美美地做了个恬静的好梦。 题目解说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题目中的“罗迦诺”是地名,在瑞士东南部。文章用过写那里的乡村来反映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一种社会现象。结构走进罗迦诺乡村(1—2) (瑞士----特精省----罗迦诺城----小乡村)
体验乡村风土人情(3—23) (生物:蝉,蝎子,壁虎,蝗虫。)
(植物:西瓜,蜜桃,芭蕉叶。)
(乡村人与世隔绝的生活。)
(那里人做事的松缓随便,例如:收发邮件。)
(具体事例:面包事件 , 煤油事件。)
融入乡村生活(24)
(各自有他的勤勉,他的懒惰,但是没有欺骗。湖山露出它们的雄壮。)主旨作者通过对一个祥和、静谧、远离战争的瑞士终年村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淡、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作者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结合本文的整体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作者以舒缓从容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罗迦诺的乡村生活画面。作者写的是乡村生活,其中不包含强烈的情感,故能娓娓道来,舒缓自如。但是作者的态度渗透在全篇的字里行间。通过城市和乡村生活的对比以及作者前后观点的变化,是我们领略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写作借鉴1语言简洁,详略得当。
(文章写到因住房的台阶太高而影响到吃饭问题,有详,有略。)
2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十分传神。
(邮局少女及其哥哥的描写,是我们认识到他们的不同性格。老邮差发信动作描写,刻画出他的“松缓”。恰当的描写,可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文章更感人。)人物描写? 人们特点:?疏散无事、自足自乐、不闻世事、无忧无虑? (对比手法,与城市生活严肃对比)? 少女:白描手法?罗迦诺人做事松缓随便? 老邮差(邮局局长?少女哥哥)? 送面包少年?憨直自然、亲切可爱? 送煤炭小厮? 作者感情变化? 充满怀疑
暗暗赞叹
融为一体? 看图请你来作文再见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罗迦诺的乡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该书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分析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
能力目标
1.都过具体景物的描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体会文中乡村人物的纯朴和真诚之美。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以欣赏为主,学习本文纯朴的语言风格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着重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纯朴民风和作者清新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简介并导入
这是一篇写得极其可爱的文章,尽管那里的生活是多么的平凡简陋,然而在朴素的氛围中却洋溢出蓬勃的生机,人无竞心,世无俗态,却又熨帖得清新淡雅,逼近人情。小说描绘了美丽的瑞士乡村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民俗,读来如清风扑面,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二、注意以下字的形音意
1.字音
晞xī 甫fǔ 橐橐tuó tuó
2.词义
橐橐:象声词,这里指皮鞋触地时发出的声音。
甫:刚刚。
晞:干、干燥。
违阔:离别,阔别。
三、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四、瑞士简介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是一个永久中立国,境内设有众多著名的国际机构总部,仅日内瓦一市就有200余国际组织。湖光山色,阿尔卑斯山群峰,欧洲大陆中世纪的建筑,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使瑞士拥有独特持久的无限魅力。瑞士的现代工业,以钟表以及精密的仪器制造著称于世。瑞士是一个钟表王国,在钟表制造领域的精良工艺,为其他各国所不及;瑞士的酒店管理被奉为全球同行的样板。瑞士是欧洲中西部的一个内陆国。东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接壤,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
瑞士境内多山,大约60%的面积属于阿尔卑斯山区,分为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西北的汝拉山区和瑞士高原三个自然地形区。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30%,西北的汝拉山,约占国土的10%。最高点杜尔富峰,海拔4600多米,最低点马乔列湖,海拔190米。在山区、高原、谷地上分布近1500个自然湖泊,最大的是日内瓦湖(又名莱芒湖),面积581平方公里。境内冰川有140个,总面积达1900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莱茵河是流经瑞士最大的河流,境内长375公里,流域面积近28000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是瑞士经其它国家通往北海和国际航道。罗讷河是第二大河,流域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瑞士地处温带的北部,由西向东伸展的阿尔卑斯山,成为该国的气候分界线。
五、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三卷。题目中的“罗迦诺”是地名,在瑞士东南部。文章通过写那里的乡村来反映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
六、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
1.作者的创作思路是怎样的?
提示:作者以舒缓从容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罗迦诺的乡村生活画面。作者写的是乡村生活,其中不包含强烈的情感,故能娓娓道来,舒缓自如。但是作者的态度渗透在全篇的字里行间。通过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对比以及作者前后观点的变化,使我们领略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2.文章第七段“房东是这村里唯一的富户,唯一的‘世界人’。据说祖父曾经到非洲去经商……”文中的“唯一”“据说”点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唯一”一词点出了那里生活的贫穷和地区的杳无人烟。“据说”中的内容是房东被称为“世界人”的依据。
3.文中第八段提到了“你若问一个本地人:‘你是意大利人吗?’他自然回答你一个‘不是’”。——再往下问:“你是瑞士人吗?”——那么他便瞪着惊愕的大眼望着你,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说“我是特精省人。”点明了那利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提示:点处那里乡村的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去了解周围甚至国家大事。从而也体现了生活在那里的人的无忧无虑。
七、写作借鉴
1.语言简洁,详略得当。
文中写到因住房的台阶太高而影响到吃饭问题,有详有略。这虽然与情节的发展有关,不能不写,但与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大,故笔墨省到不能再省。这就需要构思时必须对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十分明确,并以主题作为题材的取舍和详略的尺度:凡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要泼墨如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要惜墨如金;与主题完全无关的,要坚决舍弃。
2.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十分传神。
如文中邮局少女及其哥哥的描写,使我们认识到他们两个不同的性格。对老邮差发信件事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他的“松缓”。所以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描写,可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在世界让人物变得更丰满,使文章更感人。
板书设计
罗迦诺的乡村
走进罗迦诺的乡村——体验罗迦诺乡村的风土人情——融入罗迦诺乡村的生活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一至四题。
《罗迦诺的乡村》 习题精选
一、自主实践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干戈( ) 露水未晞( ) 惊愕( ) 动辄( )
骤然( ) 一瞥( ) 橐橐( ) 一畦(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么他便瞪着惊愕的大眼望着你,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说“我是特精省人”。(惊愕:吃惊而发愣。)
B.不只是气候和北平夏季的乡间很相似,就是几种违阔许久的生物,也在这里重逢了。(违阔:辽阔。)
C.但当我行装甫卸,在当地邮局办了一番交涉后,走出来,真是倒吸了一口凉气!(甫:刚刚。)
D.穿着制服,戴着制帽,皮靴橐橐,我从来没有看见他这样严肃整齐过。(橐橐:象声词,这里指皮鞋触地时发出的声音。)
3.下面各句中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惹人注意的,房屋在山北都是灰色,忽然变为耀目的粉白色,但白色里处处透露着衰老腐旧,反不及北方的灰色那样新鲜。
B.湖山寂静,它一动也不动,你可以轻轻地在它身旁赏玩许久。不提防有一个大的蝗虫跳出,它也飞箭般跟着窜人草的深处。
C.后来我才知道,那邮局里的局长,邮务员,信差,是三位一体的,这集中的“一体”,正是那女孩儿的哥哥。
D.在大都市住久了的人,会一天比一天地变得小家子气。
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有时清早起来,露水未晞,草地上常有大的壁虎,身长逾尺,绿得透亮,像是碧玉一般。 ( )
(2)车到了,他也不慌;下车的人下完了,他也不慌;上车的人上完了,他仍然不慌。 ( )
(3)一片湖水,四周是默默无语的青山,山间的云,层出不穷地在变幻。 ( )
二、能力提高
凝望红海滩
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透,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伸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入我的灵魂深处——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我曾向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逢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的浸泡,才逐渐变红的。在其他一些含 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着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这碱蓬草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从此,我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个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苎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沟,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两遭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面前,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斯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的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另有所“醉”,诚如郭小川在诗中写到的那些“财主”和“衙役”们,追风逐潮、追名逐利的黑心人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心境的。
由此,我想起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啊,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境界,而所有的境界都是需要人用心灵去默默地体验,才得到的。
(选自《散文天地》,略有改动)
1.看到那坦荡无垠的玫瑰红,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那嫣红之中的一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
2.对红海滩能产生美感,并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的意义,最关键的是这个人的生活词典中被删去了两个词。请问是哪两个词?
3.“我不再流连到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这原因是什么?
4.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5.文章最后引用陶渊明的诗作结,有何作用?
6.概括本文的主题。
三、写作攻略
你的家乡——它可以是指你所在的乡镇,也可以是指你所在的区县,还可以是指你所在的城市,甚至是指你所在的省份——都有哪些美丽的风景?你用心观察过吗?请以“家乡风景”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说明: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答案
自主实践
1.gē xī è zhé zhòu piē tuó qí
2.B
3.C
4.(1)比喻 (2)排比 (3)拟人
能力提高
1.因为对红海滩的热爱和钟情。
2.“名”和“利”。
3.发现了红海滩的美,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
4.对比手法。对比一:“我”对红海滩的印象与“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的对比。对比二:对夕阳下的枫林不再流连,对西山红叶的渐渐疏淡,转而对一望无际的红海滩的赞美。对比三:红海滩给人们奉献的多,人们却无一点回报;有人对红海滩不屑一顾,有人从中发现了真善美。
5.告诉人们要想于烦恼喧嚣的尘世中做到心远,需要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对世事的认识,一种经过了多层思想之纱滤过后的结晶。
6.所有的自然只能是自然,它所产生的境界都需要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去体验。没有了人,一切都只能是原本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