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防灾减灾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拍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 B.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监测工作
C.顺沟谷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D.逃生时向与沟谷垂直的两侧山坡跑
3.某地区家庭常备应急包内有瓶装水、手套、求救哨、食品、多功能军铲、手电筒、简易急救包等物品。该应急包主要应对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旱灾 C.涝灾 D.寒潮
过去我国“小震成灾,大震大灾”的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常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大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①余震次数较多②防震意识较差③建筑质量较差④人口较为密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019年春节期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多次大范围降雪,截至2月19日8时,全州1市5县28个乡镇12 931户58 289人受灾并需救助,直接经济损失6 547.899万元。2月18日15时应急管理部启动了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救灾物资到达灾区的主要因素是( )
①救灾物资与灾区的距离 ②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强度
③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救灾人员的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对玉树雪灾进行救援与救助的目标包括( )
①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②恢复灾区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 ③安置灾民,维护社会稳定 ④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对个人和家庭而言,减灾防灾的主要任务是
A.灾害救援 B.灾害防御 C.自救互救 D.灾害救助
地震是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方法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不停地祷告
D.用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烟尘
10.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正在十楼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应采取的最佳逃生方式是( )
A.沿楼梯快速跑下楼 B.原地待命,听从指挥
C.通过电梯快速下楼 D.双手抱头,就近避震
当地时间2010年3月2日,在智利强震发生整整三天后,救援人员在重灾区康塞普西翁市一座倒塌的大楼废墟中救出了79名幸存者。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被埋三天后能够生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会压埋和砸伤人,所以学会处理外伤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援救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12.下列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 ,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堰塞湖是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地震活动等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形成的湖泊。2018年10月10日,四川省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大型堰塞湖(又称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对该地区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隐患和危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金沙江段上游河谷大型山体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落差大,河床下切速度快,地形陡峻
②河流侵蚀作用强,掏空山体坡脚
③人们在洪积扇地区过度开垦
④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4.下列有关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堰塞湖上游河段不会出现洪涝灾害,人们的生活几乎不受影响
B.堰塞湖可以自然泄流,只要及时疏散下游人们即可消除灾害
C.可以利用该堰塞湖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D.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当地抢险救灾重要因素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海岛图,该岛经常发生台风灾害。完成下面小题。
15.台风来袭前,该岛需要重点防御的灾害是(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该岛准备建设防御台风的“灾民安置点”,其合理的区位选择是( )
A.容纳较多灾民的开阔海滩 B.可以抵御狂风的山崖下方
C.不会被洪水淹没的高海拔山顶 D.便于灾民就近集中的公共场所
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如何防灾减灾也成了人类需要掌握的技能。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7.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8.在龙卷风灾害中,下列自救方式合理的是( )
A.如在室内应将门窗关闭
B.在野外时,应抱住大树
C.在野外时,可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在室内时,躲在与龙卷风方向相同的小房间内
广西梧州市是典型的山城,珠江干流西江从市区蜿蜒而过。近年来,该市滑坡等自然灾害有加剧趋势。下图表示梧州市地质灾害与月平均降水量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市的滑坡灾害( )
A.具有明显的均衡性 B.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C.诱发因素之一是降雨 D.集中在夏秋季节发生
20.根据梧州市的自然环境特点,滑坡发生后需要防范的自然灾害有( )
A.洪涝 B.地震 C.干旱 D.风暴潮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2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22.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
23.针对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列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A.开垦梯田 B.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 D.治理河流
二、填空题
24.灾前准备: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____,牢记地震撤离____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5.灾后自我保护: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____、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26.灾中救助: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____的地方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____转移。图中正确的逃生箭头是____
三、综合题
2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救助措施,其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是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
(2)按图示内容完成下表。
图 所属救助过程 具体方法
A _______ _______
B _______ _______
C _______ _______
(3)同地震的救助相比,洪水中的救助,主要是在_______进行,其中______更为重要。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区风力、风向多变,一旦发生火灾,山火较难扑灭。消防人员常采用喷水、喷洒灭火剂、复土、扑打和砍伐隔离带等方式扑灭森林大火。如果风力很小,也会用“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左图示意某山区森林大火位置,右图示意”点倒火“灭火方式。
(1)从地形角度分析图示山区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2)有人说,山火对森林的危害很大;有人说,山火对森林也有益处。请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1.
甲、乙、丁三幅图中的聚落位于出山口处,易发生泥石流和洪涝灾害,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丙聚落位于山脊旁,且海拔高于河流,不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C符合题意。故选C。
2.
由于泥石流多沿山谷自上而下流动,逃生时要避开泥石流的流动区域。因此,向与沟谷垂直的两侧山坡跑是正确方法,D对,C错。较陡山体凹坡容易发生泥石流,A错。泥石流的监测应在泥石流沟谷中上游,B错。故选D。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3.A
【详解】
求救哨、食品、多功能军铲、手电筒是应对地震的应急包,C正确;涝灾和旱灾是渐发性自然灾害,短时间内强度不高,破坏力不明显,应急包作用小;寒潮应急包应有防寒保暖物资。 故选A。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 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 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应急包内有瓶装水、手套、求救哨、食品、多功能军铲、手电筒、简易急救包等物品。
4.B
5.B
4.
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农民的防震意识较差,②对。农村房屋的建筑质量较差,③对。余震次数对城市、农村是一样的,①错。农村人口较城市稀疏,④错。B对,A、C、D错。故选B。
5.
当地震来临时,在家里可以迅速躲到坚固家具下,或卫生间等小开间处,A正确。在高层应走步行梯下楼,不要乘电梯,可能停电或其它危险,B不正确。在学校可以躲在书桌下、墙角处,C正确。在室外站在空旷地,不要在高楼烟囱下,免的烟囱倒下或掉落碎块,D正确。本题让选不正确答案,故选B。
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关闭电源,煤气,熄灭火源,以免引起火灾;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钻到桌子下、床下或墙根下,不可靠近窗;在高楼处不要乘电梯下楼,可以迅速躲到坚固家具下,或卫生间等小开间处,可以躲在书桌下、墙角处;在室外站在空旷地。
6.C
7.B
6.
影响救灾物资到达灾区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和交通,①③符合,C正确;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强度、救灾人员的数量都不能影响救灾物资到达灾区,②④不符合,ABD错误。故选C。
7.
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属于灾后恢复,不属于灾中救援与救助,④不符合,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前准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8.C
【详解】
自救和互救是个人和家庭减灾防灾的主要任务,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
本题比较简单,了解家庭和个人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即可。
9.D
10.D
9.
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A错误;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B错误;不停地祷告无助于自救,C错误;用毛巾捂住口鼻,可减少烟尘的危害,D正确。故选D。
10.
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正在十楼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应迅速双手抱头,就近在课桌旁躲避,D正确;等到稳定后,再快速从楼梯下楼,走到开阔的地方,A错误;原地待命可能会错过逃生机会,B错误;地震后,电梯容易出现故障,C错误。故选D。
地震防护原则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学校人员: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行驶的车辆
楼房内人员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11.B
12.C
11.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应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B说法错误。A、C、D项有利于自救。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项,故选:B。
12.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医务人员、青壮年;先救“生”,后救“人”;抢救时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也要考虑抢救的时间。①③正确,②④错误。
故选:C。
13.B
14.D
13.
金沙江段上游河谷位于横断山脉地区,山高谷深。河流因为落差大,重力势能大,下蚀严重,河床下切速度快,地形陡峭,易发生滑坡灾害,①正确;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会掏空山体坡脚,导致山体不稳,容易产生较大的滑坡体,②正确;洪积扇多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地区,该地区人口分布稀疏,人们即使在洪积扇地区开垦影响也有限,与③关系不大,③错;横断山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活动,容易诱发大型山体滑坡,④正确。故选B。
14.
堰塞湖上游河段会出现水位上涨,淹没上游河谷地带,影响人们的生活,A错;堰塞湖可以自然泄流,但堰塞滑坡体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泄流时间和导致的下游洪水强度难以预测,及时疏散下游群众只能避免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程度有限,B错;利用大型堰塞湖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较低,且危险性较高,C错;该地区人口分布稀疏,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当地人民抢险救灾的首要因素,D正确。故选D。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堰塞体结构不稳定,易发生溃决从而导致湖区大量水体在短时间内下泄,危害下游地区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而言,可通过开挖泄洪通道人工有控制地泄洪,从而减轻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15.C
16.D
15.
台风来袭,往往带来大量降水,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台风来袭前,该岛需要重点防御的灾害是滑坡、泥石流,②③正确。台风不会引发地震,台风带来大量降水,不会出现沙尘暴,①④错误,C正确。故选C。
16.
岛准备建设防御台风的“灾民安置点”,“灾民安置点”应该是便于灾民就近集中的公共场所,应该是平坦开阔地,D正确。台风登陆来袭,往往带来大量降水,开阔海滩上台风登陆的地方,A错误。台风来袭,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崖下方比较危险,B错误。不会被洪水淹没的高海拔山顶地形狭窄,安置人员较少,C错误。故选D。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17.D
18.C
17.
雷电天气中,在野外游泳、划船,站在大树或高压线下都容易触电,在教室或家中靠近窗子容易遭雷击,ABC错误;拔掉家中的电源,能保证安全,D正确。故选D。
18.
在龙卷风灾害中,如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的压力,并且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AD错误;在野外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线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C正确、B错误。故选C。
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分为非工程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指建立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各应急机制;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如题中防雷电和龙卷风的正确做法。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19.C
20.A
19.
由图可知,该市的滑坡灾害,集中在5、6月,明显的不均衡,A错误;图中滑坡数量与月平均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诱发因素之一是降雨。因此B错误,C正确;图中显示集中在春夏季节,秋季少,D错误。故选C。
20.
梧州市是典型的山城,降水量大,滑坡后,滑坡体堆积,洪水容易引发泥石流,A正确;地震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地震引发滑坡,滑坡不会引发地震,B错误;滑坡后干旱,不会引发次生灾害,C错误;梧州位于内陆,不会发生风暴潮,D错误。故选A。
滑坡是指斜坡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21.D
22.B
23.B
考查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形成条件。
21.
图示区域是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A合理。位于阶梯交界处,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B合理。是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在夏季,多滑坡、泥石流灾害,C合理。温差较大,岩石破碎不是地质灾害多的原因,D不合理,本题要求选择不合理选项,故选D。
22.
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流速加快,最可能诱发泥石流灾害,B对。地震是内力作用形成,A错。洪涝是气象灾害,C错。塌方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直接引发,与植被破坏关系不大,D错。故选B。
23.
针对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植树造林,B对。开垦梯田、修建水库、治理河流不能治理这些地质灾害,A、C、D错。故选B。
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的类型,分析形成条件,地震、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滑坡、泥石流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外力作用可能诱发灾害。治理灾害,要针对灾害形成的条件采取措施。
24. 应急救援包 路线
25.危墙
26. 地势高 山坡 AC
27.(1) 洪水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2)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 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科学控水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
(3) 洪水发生过程中 互救
本题以洪救助措施图为载体,主要涉及洪水救助的措施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知识的能力。
(1)
从图中的信息提示可以看出,此图反映的是洪水救助措施,此措施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2)
从图中的信息提示可以看出,A图展示的是向落水者抛救生圈,救人上岸,B图和C图展示的分别是科学控水和人工呼吸,抢救溺水人员。
(3)
地震的救助是地震发生后,进行救助,洪水中的救助,主要是在洪水发生过程中,相互救助更重要。
28.(1)山区地形复杂,风力、风向不定,火势难以预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地势高,山上取水非常困难。
(2)害:山火导致物种减少,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破坏,木材蓄积量减少;山区自然环境变化,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益:增加土壤有机肥,加速优势树种的生长;杀灭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和森林更新,更新生态系统。(任选害或益一方面回答,答2点即可)
本题以区域为载体,以山火为题材,小题1考查山火难以扑灭的原因,实质是考查等高线的判读能力;小题2主要考查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运用。
【详解】
(1)题目要求是从地形角度分析图示山区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横断山区的地形复杂,风力、风向不定,火势难以预测;山高坡陡,在山地的背风坡,由于空气下沉,温度上升,湿度下降形成干热风的焚风效应,助长森林火灾的发生;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地势高,山上取水非常困难。
(2)火对森林生长的环境有害方面主要从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分析;有利方面主要从土壤肥力、虫害、物种等分析。有害:山火爆发导致大量的森林动植物被烧,植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减少,使森林的功能降低,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有益:森林燃烧会产生有机肥,可以增加森林土壤肥力,山火燃烧还可以杀灭害虫,减少森林虫害,有利于优势树种的生长;促进耐火植物生长和森林更新,更新生态系统。
森林大火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往往从其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小题1主要考查扑灭山火难的原因,主要对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判读,从地形、地势特征来分析;小题2是开放性的题目,无论支持哪方面,都必须有根有据,不能空谈,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