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节选)》课件(22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变形记(节选)》课件(22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7 21:4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变形记
卡夫卡
1.作者同时使用三种语言——甲虫的语言、内心独白式语言以及半对话语言,阅读时要注意这几类语言是如何切换以及如何推进情节发展的。
2.一个大活人毫无来由地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不是作者的异想天开,而是那个时代人被异化成物的天才虚构,这种虚构着意表现人的孤独,读懂作者的孤独,才能读懂《变形记》。
3.大部分小说都是由外到内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却由内向外地发掘人物的灵魂和本质,连情节本身有时也靠心理描写来推动,阅读时要充分把握这些要领。
教学目标
阿Q被人揪住辫子时说自己是“虫豸”,想求别人放过,然而最后还是被毒打,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个人,在被生活毒打之后突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身不由己却还想回去工作,养活家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一、导入
自读任务:
1.格里高尔变形前在家中扮演什么角色?
2.格里高尔的职业是什么?平常过着怎样的生活?
3.扫清以下文字障碍:
穹顶(qiónɡ) 倦怠(dài)  毋宁(wú)  撬(qiào)动
窘迫(jiǒnɡ) 蹭揉(cènɡ) 嗖嗖(sōu) 解数(xiè)
闩死(shuān) 强劲(jìnɡ) 黏性(nián) 啾啾(jiū)
嘈杂(cáo) 给予(jǐ) 战战兢兢(jīnɡ) 宽宥(yòu)
下颚(è) 澄清(chénɡ)
4.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二、预习
(1)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无法达到父亲对他的期望。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司炉》《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还有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2)背景: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社会失去了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这个时期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发表于1915年的《变形记》就反映了以上社会现实。
(3)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流派,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其特点有:
①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②舍弃形象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③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
④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
⑤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5.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1-22段):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没法按时上班,引发家人和公司关注,几经努力才艰难下床。
第二部分(第23-结尾):为了留住工作,格里高尔坚持走出房间,却吓跑协理,吓倒母亲,后被父亲赶回房间。
1.读第1段回答:格里高尔变成的甲虫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身形巨大,背像铁甲,肚子高高隆起,腿很多但细小。这些变化造成了格里高尔后来行动极其艰难、生活无法自理,不能和人沟通,最后被家人厌恶、抛弃的结果。
2.第6段中,作者写“指针不慌不忙地往前走着,事实上已经过了六点半,都快到六点三刻了”等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作者用时针的“不慌不忙”与主人公内心的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
(2)其它几处写到时钟也有一种急促而紧张的节奏,表明主人公想起床而不能、内心十分焦急的心情,可见其工作压力之大和工作责任心之强。
三、研读
3.小说里“公司来人”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再次揭示格里高尔工作的压力和精神的压力。工作繁重劳累不说,还必须小心翼翼,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甚至导致失业。
4.人突然变成甲虫,小说情节荒诞,读完又觉得真实可信,你怎样理解这一现象?
这种真实叫做“虚构的真实”。所谓“虚构的真实”,用鲁迅的话就是,艺术形象“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具体到本文,作者写甲虫的壳、腿、肚子、翻身、开门这些细节,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其实是写格里高尔,言行逻辑和他高度一致;写格里高尔变形前后,亲人的态度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逻辑的。所以,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但又感到信服。
5.熟读课文,试将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概括分析其形象特征。
生活状况 变与不变 形象特征
变形前 工作艰辛、拼命挣钱、还债养家,几乎没有个人生活 生理变形:格里高尔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人际关系变形:协理见到自己后逃跑,母亲见到后受到惊吓,父亲拿手杖赶他回房间,妹妹由细心照顾他到提出把他弄走,家人之间的温情由关心到变淡,再到荡然无存。 变形前:格里高尔挣钱养家,拼命工作,责任感极强;变形后:他仍然想去工作,关心家人,显示了其善良忠厚的品格,但这些都没有避免他自己陷入孤独无助、被厌恶抛弃、而倍感痛苦绝望的境地
变形后 行动艰难、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理解、亲人厌弃、满身创痛、直至去世 心理不变:除了用甲虫的方式来生活,格里高尔的心理并没有变形,他仍然想着去上班,供妹妹上学,帮家里还债,关心父母,非常体谅他们的感受。
6.小说的第2段和第3段为什么要描写“贵妇人”的画及当时的天气?
这幅画画了一个“戴着毛皮帽子,围着毛皮围巾的女性”,两只前臂还完全笼在一个厚厚的皮手筒了,这样的形象代表着一种封闭与隔阂,给主人公格里高尔带来一种压抑,与他当时的处境相似,使他确定自己变身甲壳虫不是做梦,从而表明其内心的惶恐。此外当时那环境的阴暗,也烘托了人物内心的阴郁。
7.讨论后回答: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甲虫?“甲虫”这一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1)原因有三点:①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无法掌控命运;②家庭——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巨额的债务;③人际关系——没有信任、缺少关爱和友情。
(2)象征:①总体上说,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意味着他人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具体分析:②甲虫的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甲虫行动缓慢,表明格里高尔对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频率快的强烈逆反。③甲虫有“甲”,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④变形后的甲虫弱小,不能飞,任人宰割,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惧。
8.从格里高尔的“变形”故事,你读到了现代人的哪些困境?
总体上来说:孤独绝望,不被理解。具体分析如下:
(1)工作压力大,焦虑痛苦,但公司管理层只看重效率和利益,无视员工内心感受。
(2)家庭负担重,很多人处于艰难无助的境地。
(3)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冷漠而陌生,缺少交流和沟通,感受不到温暖。
同样是变形,《促织》和《变形记》有哪些异同?
相同:都是用荒诞的手法,用人物的变形反映社会现实,期望引起注意,得到疗治。
不同:(1)社会背景不同。《促织》的背景是封建专制社会,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涉及天下人的命运;《变形记》则反映的是进入了工业生产时代的现代社会,面对“上帝死了”的困窘,人类思想进入更加迷茫的境地。
(2)写作目的不同。《促织》的目的很明显,借明朝的事,意在提醒或劝谏君主,要关注民生。天下可以因为你而幸福,更有可能因为你的一喜一怒、一动一用而倒霉,因此做皇帝的要谨言慎行。《变形记》的目的是求知,它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异化,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与绝望的对抗中寻找希望。
(3)写作手法不同。《促织》的手法是中国传统的神话或巫术,《变形记》的变形则是象征手法,主要借助人物内心的描写,带有意识流或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
四、探究
2.讨论: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卡夫卡式荒诞”的理解和认识。
加缪说: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些必须摧毁的幻想和误会,这误会的根源在于人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对着世界的错误认识。因为这些错误或误会,便产生了荒诞,可见,“荒诞”主要是一种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不和谐的且不协调的,是非理性且无意义的。具体到本文,荒诞主要有以下表现:
(1)外形与情感不协调而产生的荒诞。《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外形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内在情感却仍然是人。这样,人以动物的外形存在于现实世界本身便很荒诞,更不用说格里高尔变形后试图与家人正常生活的荒诞性。
(2)因为孤独感而产生的荒诞。格里高尔的孤独感并不只是存在于变为大甲虫的时光,实际是从他具有人的意识便已存在。和卡夫卡幼年经历相似,格里高尔的生活也充满了孤独,比如努力工作却不被认可,无法融入周围世界,想要挣扎、摆脱却又无能为力等等。
(3)反抗的荒诞。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置身其中的格里高尔是不能完全意识到荒诞的存在的,因此他徒劳地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反抗,最终也没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但这并不等于说反抗本身是无意义的,恰恰相反,我们从格里高尔的反抗中,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3.讨论: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双重视角,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小说在讲述主要情节时采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从而拉开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
(2)同时,小说又穿插运用格里高尔的视角,通过他去观察环境和他人,去表现他本人的心理体验。这一视角聚焦于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得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种有限的视角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
(3)两种视角并存,时而错落,时而叠合,贯穿整个事件的叙述,带来一种奇妙的审美感受。比如格里高尔一次次努力想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他努力地想解释清楚,证明自己,想表达自己的善意和顺从,从格里高尔的角度,我们看到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但现实的结果是,他一次次受到打击,加速了自己的毁灭。
(4)表达效果上,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的笔调写出,给人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受,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了更为可怕的现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并探索改变这一现状的可能。
1.拜谒卡夫卡墓地
李辉
①拜谒卡夫卡,难道还有比走在雨中的冷清与静谧更好的意境吗
②细雨纷纷,飘洒在林荫道的葱翠树冠,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只有我们夫妇两人打着伞走在小道上。太冷清了,静得能听到雨敲打树冠与伞,听到脚底发出的被雨水打湿的细微声。
③在布拉格去了三个墓地。两个最有名、拜谒者最多的墓地都不属于卡夫卡。
④在老城,一处旧犹太人墓地位于犹太人居住区内。墓地最古老的一块墓碑立于1439年,现存一万多座墓碑。这一墓地早在1787年就被废弃。环绕墓地,有著名的教堂,二次大战期间,布拉格抵抗组织的最后一批成员就躲藏在教堂的地下室,被发现后全部遇难。(墓地和教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头戴小白帽,神情凝重,在苔藓斑斑参差歪斜的墓碑间缓缓走过。)
四、拓展
⑤另一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位于布拉格西南近郊的威舍堡。威舍堡是布拉格最为古老的地区之一,斯美塔那的交响乐《我的祖国》的第一乐章,就是以“维舍堡”为题。穿过威舍堡古道,走进一片树林,再往前,圣彼得圣保罗教堂迎面矗立,教堂旁即是著名的捷克文化名人墓地。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画家姆哈——我只知道这些名字——都安葬于此。(前来拜谒的人不少,他们找着各自倾慕的名人,在墓碑前献一束花,摆几块石头。)
⑥教堂报时钟声敲响,余音袅袅时,又奏起一句斯美塔那的乐句。墓地之美,生者与死者的呼应,尽在其中。
⑦卡夫卡与这里无关。孤独者匆匆辞世,生前本不属于布拉格的主流文化,身后他依然与之疏远,根据犹太人传统,他被安葬在布拉格东郊一个犹太人墓地。与威舍堡名人墓地相比,这里多了肃穆,多了朴素,墓碑也以简单的石碑为主,远不像威舍堡名人墓地那样注重墓碑设计,更少有构思巧妙、雕刻细致、风格张扬的雕塑。但这里有更多的树,树干上长着更多的青苔;有更多的草,厚厚的草把墓碑后面的地盖得严严实实。一切显得收敛。一切与自然融为一体。
⑧其实,卡夫卡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墓碑,他与父母拥有同一个墓碑。墓碑不大,约两米高,灰色花岗岩被雕刻成不规则的方尖碑状。卡夫卡1924年先于父母去世,父亲与母亲分别去世于1931,1934年。墓碑上,卡夫卡的名字刻在最上面,下面依次是父亲和母亲。
⑨与卡夫卡同在的还有三个妹妹。墓碑下方,另有一块薄而小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刻着三个妹妹的名字。她们分别出生于1889、1890,1897,去世的时间却模糊地统一写为“1942——1943”——她们没有逃脱犹太人遭遇的种族灭绝之灾,在这期间死于纳粹集中营,遗骨难寻。
⑩忽然发现,卡夫卡墓碑对面的围墙上也嵌着一块又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每块墓碑上,镌刻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1944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那场种族灭绝中的罹难者。仔细一看,墓碑上的死者,不是根据家族排列,而是根据他们的职业。一块墓碑为“作曲家”而建,有五位;一块墓碑为“视觉艺术家”而建,有六位。每块墓碑下方,还用捷克文和英文刻上“还有其他许多人”——许多无法寻找到的布拉格的犹太艺术家……他们的墓碑与卡夫卡相对,布拉格人以这种简单却又庄重异常的方式,将苦难时代犹太人艺术家群体汇聚一起,供世人拜谒。
凝望墓碑,只有叹息。卡夫卡如果活到了二战爆发该如何面对呢 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 他能摆脱与妹妹一样的结局吗 不敢设想。
雨下着,落在卡夫卡墓碑上。
回到北京,再看照片,发现雨水已淋湿墓碑上端,正向卡夫卡的名字蔓延……
2.名家点评
《变形记》是20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给整个世界文学带来的启示和变化,无异于一粒种子和数年后满布各国的一片粮禾,一粒星火与几乎燎原了整个世界的一片红光——阎连科
《变形记》是“无情或纯自我孤独的象征”,因为人变成了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又保留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因此他的孤独感就能令人感到更加的凄惨可悲——马克斯·勃罗德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已达到大师的高度:他写出了一部自己再也不能超越的作品,因为再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变形记》这部本世纪伟大完美的著作——埃利亚斯·卡内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