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与政治制度,受到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传统、阶级力量、民族心理等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状况是根本原因。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意图的初步实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难点: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贰、选择:变而不同—资本主义的扩展
壹、转向:大势趋变—资产阶级革命和制度确立
壹、转向:大势趋变—资产阶级革命和制度确立
三、法国大革命和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二、美国独立战争和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
一、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一、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1.背景:从经济发展水平、新旧阶级力量对比、历史传统、社会思潮等角度入手分析。
①历史传统:13C以来议会与君主的斗争,13世纪的100年间,英国宪政最重要的两大基础大宪章和议会形成。
《大宪章》:“王在法下”传统的奠基
金雀花王朝“失地王”约翰违背了封君封臣的权利义务关系肆意财政榨取。1215.6.15日晨,25名贵族来到伦敦西北温莎城堡,向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具有法律效力的习俗,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
一、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②现实因素:经济基础、阶级力量、社会思潮
经济基础:17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
社会思潮:文艺复兴和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宣传动员解放了思想。
霍布斯:1588-1679,英国的政治哲学家,著作《利维坦》。
洛克:1632-1704,英国哲学家、全面阐述宪政思想,《政府论》
洛克:驳斥君权神授,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当政府与此目的相违背时,人民有权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方式将权力收回。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这三种权力不是平行的,立法权高于其他两种权力,处于支配地位。
政体间的反复较量
一、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2.过程:
①寻求民主:1688年光荣革命 (和平)
②确立民主:颁布《权利法案》 (创新) (权力的第一次转移)
2.过程:
③完善民主:责任制内阁的形成(渐进)
—行政权从国王到内阁(公共权力的第二次转移)
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②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③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④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先例1.“性格恬淡的安妮女王”
安妮性格软弱,优柔寡断,往往是一件事情已经说好,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会改变初衷,接受新建议。为改革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渐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取得一致意见再报告安妮,让她无可选择。
产生方式
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安妮认识到政府大臣必须与议会多数党相一致,议会换了,政府也要换,否则政府将受到议会的强烈抵制,行政事务便无法运作。因此,虽然从个人感情上说她极其讨厌辉格党,但她还是在1708年听从劝告,组织了一个辉格党政府。
统治方式:全体一致
内阁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安妮女王去世,德意志的乔治一世登上联合王国的王位。但他不会说英语,又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于是他便放手让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内阁制由此成形。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罗伯特 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
先例2.不会说英语的“进口”国王
思考:不懂英语的国王丧失了什么权力?
掌握职权: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实现权力的第二次转移)
先例1.“性格恬淡的安妮女王”
安妮性格软弱,优柔寡断,往往是一件事情已经说好,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会改变初衷,接受新建议。为改革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渐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取得一致意见再报告安妮,让她无可选择。
安妮认识到政府大臣必须与议会多数党相一致,议会换了,政府也要换,否则政府将受到议会的强烈抵制,行政事务便无法运作。因此,虽然从个人感情上说她极其讨厌辉格党,但她还是在1708年听从劝告,组织了一个辉格党政府。
1782年,因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冲击波,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福克斯—诺思内阁被迫辞职。
1783年,24岁的小威廉·皮特出面组阁,赢来了议会的一片嘲讽之声,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 。但血气方刚的小皮特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在上院贵族的支持下,他大获全胜,得到新议会支持,并在大选中取得胜利,巩固了首相权力。
先例3.最年轻的首相—小威廉·皮特
去留方式:如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
首相也可不辞职,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启迪:制度设计不一定尽善尽美,和平中渐进更是一种政治智慧。
托利党
1832年议会改革
辉格党
保守党
自由党
保守党
工党
土地贵族
国教僧侣
新贵族
城市商人
金融家
20世纪初
贵族
其他阶层
工商业
资产阶级
两党制:议会的延伸—下院内部的分权制衡
缺点:竞选的费用大,两党间互相攻击,政府信誉扫地,政策制定周期长,政策连续性不强,应对突发紧急事件不如一党制快捷。
优点:轮流执政,政治生活比较活跃,民主程度高,政策制定考虑到各阶层的利益,比较完备,监督有力,清廉程度高。
启示:政党制度各有其优、缺点,选择何种制度要考虑各国的国情不能盲目照搬。
二、美国独立战争和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
1.背景: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2.过程:
①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建军:1775年二届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③建国: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美国独立;
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
⑤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
⑥结束:1783年,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激烈的争吵、智慧的妥协
自由主义者确信:暴政和中央集权是连在一起;民众自由通过权力分散能得到最好维护,是独立战争时代追寻理想的顶层设计。
会议持续 4 个月
长达 116 天
共进行了569次表
二、美国独立战争和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
2.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①制宪会议:1787年5月25日-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
②体现的原则
A.联邦制原则:中央VS地方(纵向分权:避免过度集权)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
B.分权制衡原则: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三权分立(横向分权:避免专制独裁)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C.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
哈佛大学
三、法国大革命和议会制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影响。
2.经过:
①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大革命;
②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③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④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
共和政体的确立:1875年宪法
宪法特点:
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总统和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宪法意义:
① 确立了共和政体, 并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帝制的道路 ;
② 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
③ 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 , 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的发展。
良好的执行可能比完善的法律更加重要!
贰、选择:变而不同—资本主义的扩展
三、意大利的统一
一、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四、德国的统一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
五、日本明治维新
二、美国:南北战争
一、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背景:19世纪60年,俄国沙皇政府面临空前的危机。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分析俄国沙皇政府面临着“空前危机”?
材料一 18世纪俄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续发展。这时…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
材料二 农奴反抗农奴制的暴动不断增多,1826-1861年共发生1186次。暴动反映了俄国人民群众对农奴制的极端痛恨,反映出农民要以革命手段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愿望。
材料三 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和腐朽。……战争失败使农奴制俄国的一切矛盾表面化,尖锐化了。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导火索
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
一、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2.内容: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①农奴制改革(重在经济基础):
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
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
过赎买得到土地。
②其他的改革(重在上层建筑):
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
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
兵役制等,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3.评价:
①意义: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性质),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提供了资金、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局限: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二、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背景:经济发展,南北矛盾重重,斗争激烈
①领土扩张——西进运动
②南北矛盾: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
资本主义工商业
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二、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1.背景:经济发展,南北矛盾重重,斗争激烈
①领土扩张——西进运动
②南北矛盾: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
2.进程:
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1862年9月
1862年5月
1861年4月
1865年4月
颁布《解放黑奴宣言》
美国内战爆发
美国内战结束
3.评价:《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①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②局限:黑人仍备受歧视。
三、意大利的统一
马志尼:民族解放运动领袖 加富尔:撒丁王国首相 加里波第:红衫军领袖
统一之前的意大利半岛 现在的意大利半岛
四、德国的统一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
1.背景:推动统一的动因来自德意志内外的方方面面。
①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普鲁士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
③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2.方式:容克贵族领导的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
①邦国层面上的谁:来统一德意志?
大德意志毋庸置疑就是奥地利来统一德意志,小德意志就是把奥地利赶出去统一德意志,
②阶级或者等级意义上的谁:来统一德意志?
第一是君主、贵族的自上而下式的德意志统一国家;
第二是平民、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的自下而上式的德意志统一。两者在极端情形下存在着完全对立的解决方式。
《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1918年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阿尔萨斯—洛林作为皇帝的直辖领地。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
1.立法权不独立,受到行政权的制约。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2.保留了深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3.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帝国中占主导地位。
马克思认为:“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4.评价:
积极: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局限: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五、日本:东瀛新生—明治维新
1.背景:幕藩体制衰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社会矛盾尖锐。
1868年初,倒幕派发动政变,支持天皇亲政。后来很快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幕藩体制衰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社会矛盾尖锐。
2.内容: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废藩置县后,政府又制定了在由传统精英向维新精英过渡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华族制度,使旧公卿和大名享有些经济和名誉上的特权。如 1884 年(明治 17 年)政府共向 509 人授予华族爵位,其中旧公卿、旧大名各占 56℅和 36℅,合计占 92℅,而获得国家功勋者 39 人,仅占 8℅。这使得改革在用人标准上开始以能力主义取代世袭主义;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新政府的正统性,降低了社会内耗,成功地把与维新政府为敌的各种势力尽量转换为现代化的助力。
——冯 帆《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缘由新探》
2.内容:
①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②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文明开化: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
殖产兴业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
3.历史意义与局限:
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理论依据 西方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是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
建立方式 以英国为代表,先激进(资产阶级革命)后温和(“光荣革命”);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方式;以俄日为代表,采取了温和的改革方式
建立过程 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
政体类型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形式
体现原则 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政治体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