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案】
——“血与火的征服与统治”
【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教学要贯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在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价值观,从而体现出历史教育特殊的求真务实、求本归真的教育功能,进而达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新编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为本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的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被先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这激发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为下一课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做好了铺垫。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列强在亚非拉的掠夺方式及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亚非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西方列强是如何瓜分世界的,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让学生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亚非拉各国人民的独立愿望。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课容量大、课时少,学生基础较弱,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科学有效地教学,是高一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另外,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关学科知识欠缺。历史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一定困难。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完善相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鼓励拓展阅读,提升史料阅读、提取信息等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史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方列强在亚非拉殖民扩张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双重作用,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概念解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通过文化制度输出,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
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
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从空间来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指广大的亚、非、拉地区。
【讲授新课】
殖民之醒——欧美等国联合抵制新疆棉花的真实意图
2021年3月24日,瑞典服装品牌H&M、美国运动品牌耐克等公司联合指控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 “侵犯人权”的现象,并拒绝与新疆棉花合作。此举引发我国强烈抵触,该品牌商品与软件迅速被多个国内电商平台及应用商店下架,洁白的棉花成了政客兴风作浪的题材。
3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针对该事件表示,有关新疆地区强迫劳动的指责完全是个别反华势力恶意炮制的谎言,为什么有人就认定采棉一定是强迫劳动或者暗无天日的压迫?因为他们自己历史上真的就这么干了上百年,所以现在以己度人。
这两日,H&M、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停止使用中国新疆棉花”的消息引发广泛争议。而各个品牌停止使用新疆棉花的原因是觉得新疆棉花采摘流程不够人道,采摘棉花的工人都是被强制 劳动,如同之前在美国棉花园里被压榨劳动的非洲黑人奴隶一般。
——《长江时评》
中国的棉花主产区集中在中北部,尤其是新疆,占到了全国产量的84.92%。据新疆农业部门发布的2020年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其中北疆95%的棉花是通过机械采摘的。棉花是新疆的重要经济来源,南疆和北疆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棉花产量,解决当地就业近60万人,特别是南疆和田、阿克苏、喀什、克州等维吾尔族聚居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新疆棉花大数据
美国关心的根本不是什么“人权”问题,而是打着幌子打压中国企业; 破坏新疆稳定、抹黑中国治疆政策,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
一、以你土地,种我棉花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殖民国家及范围(15世纪末-18世纪晚期)
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1)西班牙:以美洲为主——特点:抢占大片土地,“面”。直接掠夺金银。
圣多明各,意为“神圣的星期日”,拉丁美洲国家多米尼加共和国首都。1496年,哥伦布的弟弟巴塞多缪·哥伦布来到此地,发现这里地理位置显要,便兴建了一座市镇,因为动工兴建城市的那天恰巧是星期日,因此得名。圣多明各是北美新大陆最古老的城市;是西方殖民者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之后成为“新大陆”上西班牙殖民地的总督辖区所在地。
16世纪中叶殖民了除巴西外的大部分南美洲、全部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
西班牙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用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而是花在封建统治者的奢侈享乐上。结果,大量财富流失到工商业发达的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导致西班牙衰落。
(2)葡萄牙:以亚非为主——特点:占据“点”“线”,以欺诈性贸易掠夺财富为主
紧随西班牙入侵拉美,葡萄牙占据了巴西殖民地,设立总督制度,由国王派遣大臣到巴西代表国王管理当地事务。
葡萄牙贵族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带领13艘船只组成的船队,沿着达·伽马的路线自里斯本途径加纳利群岛前往佛得角,但是越过赤道无风带后,船队被南大西洋的风向和水流拉往西行,并于1500年来到巴西海岸,靠近今日的塞古鲁港。
船队在巴西休整的8天使两种文化第一次短暂相遇,一方是新近开始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文化,另一方则是石器时代的文化,实际上是游离于时代之外,生活在显然属于伊甸园的天真无邪之中。船队文书佩罗·巴斯·卡米尼亚在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的一封长信中详尽地叙述了这次首次接触的细节。
-----[英]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
(3)荷英法:中南美洲零散地区小部分土地
到18世纪晚期,拉美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下,西、葡是拉美主要殖民者,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了小部分土地
2.殖民方式
(1)政治:实行总督制度、专制统治、奴役屠杀印第安人。
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建立总督辖区,总督由国王任命,代表国王在辖区内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葡萄牙在巴西设立总督制度,国王任命总督治理巴西;总督享有行政权和征税权。
西班牙对殖民地的管理是国内专制制度的延伸,西班牙殖民地最高管理机构是设在首都马德里的直属国王的中央机构——西印度事务委员会。为防止总督权力太大并加强边远地区的防御力量,西班牙王室又设立了都督辖区。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冒险远航、殖民征讨和对殖民地的统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在移民队伍的组成上,商人、贵族、教士三位一体。在殖民地,由国王任命封建贵族充任各殖民地的总督和都督,执掌军事、民政和司法大权。在土地制度方面,所有占领的土地被宣布为王室所有,由国王分封给殖民者和教会。
——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概念解释】总督制度:
总督一般由国王信任的大贵族担任,是国王在殖民地的全权代表,根据国王训令,掌握殖民地的行政、军事、财政和宗教事宜,有权任命管区内的官吏和教会负责人,参与审理重大司法案件。
(2)经济:农奴制;掠夺开采金银矿;发展种植园经济;黑奴贸易;垄断贸易,限制阻碍殖民地经济发展
在农业方面,西班牙不许拉丁美洲种植宗主国所出产的橄榄、葡葡和桑树等,强迫种植市场上特别需要的产品,如棉花、可可、蓝靛、烟草等,这样就使拉美许多地区走上畸形的种植单一农作物的道路。
在工业方面,西班牙禁止殖民地生产宗主国能够输出的产品,在对外贸易方面,不许在殖民地各地区之间有贸易往来,不准跟外国进行贸易。实行专卖制,如烟草、食盐都在政府专卖之列;征收苛重的捐税。
世界最著名的银矿——波托西银矿,鼎盛时期,其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1545~1824年近300年间,殖民者共从这里攫取了2.5万吨白银,有800万印第安人死于繁重的劳役之中,被称作“地狱的入口”。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总体上说,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是为采矿业和其他有限的宗主国的国内需求而存在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都围绕着宗主国的利益,以及欧洲和世界市场的需求,是一种典型的殖民地经济。拉丁美洲经济的这种边缘性和从属性,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特别提醒】对外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时期的殖民扩张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西欧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依靠正常贸易,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手段,直接掠夺财富是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
西班牙一开始就对美洲殖民地实行杀鸡取卵的政策。它不像后来的英国,不知道怎样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那种有系统的榨取,也不知道怎样使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工业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而是一味贪婪地搜刮美洲的金银财富。当然,这种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美洲有大量金银可采;另一方面,西班牙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向殖民地提供工业品的水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3.影响
(1)对美洲:残酷的统治带来灾难;掠夺金银和垄断贸易限制了拉美经济的发展;发展了单一的种植园经济,严重束缚了拉丁美洲的发展。
(2)对欧洲:加速了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促进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学思之窗】
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巨额财富,据统计,16、17世纪时,西班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1500—165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
思考: 殖民者的掠夺对美洲和欧洲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
(1)对美洲:①殖民者对美洲进行殖民专制统治,中断了美洲国家独立发展的进程。②殖民者大量劫掠美洲金银财富,对其实行贸易垄断,使美洲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稳定。③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的做法导致美洲土著人口迅速减少,丧失了大量劳动力。④殖民者带来的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客观上冲击了美洲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洲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转型。
(2)对欧洲:殖民者的掠夺给欧洲带去巨额财富,一方面刺激了欧洲更大的殖民扩张欲望,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大量金银财富涌入欧洲市场,造成当地银价下跌,物价上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主,进一步瓦解了欧洲的封建生产关系。
【能力提升】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范围为什么主要是拉丁美洲?
西葡开辟新航路的本来目的是和亚洲做交易,但是发现亚洲的生产力水平高于欧洲,根本不需要欧洲的产品,武器也不如亚洲先进。发现美洲后,美洲的原始人和丰富的资源很快便成为了他们欺压和劫掠的对象。
【要点总结】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扩张的异同:
(1)相同点。
①两国的海外探险和殖民扩张都是在封建王室的控制下,以贵族为主体,利用商人的贪婪和航海人才的技术而进行的。
②两国都在殖民扩张中举起“传播基督文明”的旗帜,以取得教皇的支持。
③两国都是采用暴力征服,诈骗土著,离间分化,利用土著内奸以掠夺土地、黄金和其他财富等手段来进行殖民征服。
④两国都设立了总揽殖民事务而由王室直接领导的机构,按照宗主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殖民需要进行扩张。
(2)不同点:两国殖民扩张各有特点。它们不但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别,在空间的战略布局上也有很大差异:一个是由东向西,一个是由西向东;一个是建立海上霸权,一个是建立陆上帝国。
二、以我棉布,换你财富 ——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 近代早期殖民情况: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亚洲沿海及边缘地区
最早对亚洲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来到亚洲边缘沿海和群岛地区进行殖民活动的情况。葡萄牙侵略的对象主要在亚洲边缘的沿海地区,主要的殖民方式是建立军事据点、商站和垄断商路,中国的澳门就是在这一时期被骗去的。西班牙主要是把菲律宾变成了殖民地。
为了控制印度而夺取卡利卡特的企图虽然失败了,但却于1510年攻占了果阿,建立自己在东方的殖民据点,接着入侵了锡兰(今斯里兰卡)。1511年,它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这是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后来,葡萄牙人继续侵占了印度西海岸的第乌、达曼及孟买。在中国又夺取澳门,作为经营东亚贸易的中心。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2.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主要地区的侵略殖民情况:从17世纪起到20世纪初
在这个历史时期,殖民主角变成了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强国,有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和后起的德国、日本;侵略的主要对象是人口密集、历史上发达的文明地区和封建大国,主要是印度、奥斯曼帝国、伊朗和中国,列强把这些地区变成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1)南亚:主要殖民国家是英国,主要被殖民的对象是印度
17世纪初,英国人来到印度,对印度的剥夺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对印度地区进行殖民的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这是一家有贸易特权的垄断性商业公司,从1609年起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沿海建立起殖民据点,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孟加拉王公的军队,为英国在印度的帝国奠定了基础,到1849年英国完全征服印度。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方式,有直接掠夺土地和财富、征收重税、发展种植园和对中国的鸦片贸易等。
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统治,印度被称为“王冠上的明珠”,1876年起英国君主也被授予“印度皇帝”或“印度女皇”的称号。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给英国带来巨大利润,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也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英国霸权的建立。对印度而言,英国的殖民统治带来巨大的灾难,破坏了印度传统社会,英国挑动印度内部矛盾分而治之的政策是今天印度地区动乱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同时英国的殖民统治也给印度带来近代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印度地区近代化进程。
【特别提醒】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特点:
①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是先沿海和平原粮棉区,后内陆地区,一点点渗透;
②英国的殖民手段是分化印度各地的封建小邦,拉拢分化和军事打击并用;
③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殖民统治而不是直接进行军事占领和建立殖民政府。
在英国失去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后,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一个聚宝盆的地位从此确定,被誉为“帝国皇冠上最珍贵的明珠”。
——摘编自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 下》
1857年印度大起义冲击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的终结。1858年8月2日,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政府法,规定结束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印度由英国女王接管,并以她的名义统治。英国接管后第1位的任务是从大起义吸取教训。巩固对印度的政治统治。为此,就要对统治体制和政策做相应的调整,并修补漏洞。
——林成杰《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学习拓展】
马克思曾论述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
…………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 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谈谈你对这些论述的看法。
殖民侵略的“双重使命”:一是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于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另一方面殖民侵略改造了殖民地的落后的社会经济,迫使亚非拉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而这一破坏与建设的过程,使得西方列强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马克思一方面抨击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指出资产阶级的野蛮手段和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性;另一方面他又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指明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自给自足的东方社会的解体所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起到的一定的刺激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殖民主义是需要批判的,但是同时它也在某些方面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2)东南亚:主要的殖民国家有荷兰、英国、法国、美国,把东南亚地区变成了殖民地。
荷兰主要殖民对象是印度尼西亚,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很快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印尼群岛,不久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殖民总部,经过一百多年的征服,控制了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1799年荷属东印度公司破产,1800年殖民政府取而代之,到19世纪中后期荷兰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
就荷兰人而论,根据公司从国会收到的特许状的条款,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公司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公司在和土著统治者打交道以及成功地驱逐畏缩的葡萄牙人时,充分利用了这些权力……。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用了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近120年的时间把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和文莱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变为殖民地。
法国主要侵略控制的殖民地是印度支那地区,也就是越南、老挝、柬埔寨,在当地派驻总督统治。越南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是中国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883-1885年中发战争后,在《中法新约》中清政府被迫承认法国侵占的现实。
美国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战胜西班牙,夺取了菲律宾,在1901年建立了自己的殖民统治,取代西班牙,成为菲律宾的宗主国。
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 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摘自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知识延伸】“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各国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到1900年2月,各列强国家先后表示赞同。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列强取得表面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3)西亚:主要进行殖民扩张与争夺的是英国、法国和俄国,侵略和争夺的对象是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和伊朗。
奥斯曼帝国(1299-1923)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正处于西方列强控制广大殖民地的战略枢纽上,在17世纪中叶以来这个封建帝国逐渐衰落,在19世纪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争夺的对象,成为所谓的“东方问题”。主要参与争夺的是英国、法国和俄国,19世纪后期德国加入争夺。在1853-1856年英国、法国与俄国曾经为此爆发了克里木战争。
伊朗(波斯)这个古老的文明体,在1779-1925年处于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北面的俄国与东面以印度为基地的英国纷纷对其领土蚕食鲸吞,伊朗内政、经济被控制,其北部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这样奥斯曼帝国和伊朗虽然名义上保持独立,实际上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1918年,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与协约国签署《摩德洛斯停战和约》。根据和约,奥斯曼帝国解散军队,割让除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土,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实行非军事化,协约国控制奥斯曼帝国财政税收以及铁路、航运和通讯路线。和约签署以后,英、法、意军占领伊斯坦布尔,进驻安纳托利亚高原及色雷斯,奥斯曼苏丹俯首称臣。
——哈全安《土耳其史》
19世纪的伊朗经济主要通过贸易的渠道,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西方资本并未直接投向诸如种植园和矿山等生产领域,而是进入流通领域和金融领域。俄、英两国政府强迫恺伽王朝签署的不平等条约,敲开了西方商品涌入伊朗的大门。
两国宣称致力于维护伊朗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伊朗虽然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却未成为西方国家扶持的对象,只是英国与俄国角逐的场所。
——哈全安《伊朗史》
【能力提升】为什么土耳其、伊朗、中国等亚洲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多国角逐;殖民者目的在于商品、资本输出,并非掠夺土地和资源;原有政权组织完善牢固。
在名义上,亚洲伟大的传统帝国大致仍保持独立,不过西方列强已在其领土内割划出一块块“势力范围”。乃至直接管辖区;……它们之所以还能维持名义上的独立,或是因为它们是方便的缓冲国;或是因为敌对的帝国强权无法对分割的方式达成协议;或是仅仅因为它们的面积太大。
——【英】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的年代:1875-1914》
(4)东亚:列强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中国,中国成为列强共同侵略的对象国,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瓜分中国成为殖民扩张的重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原来也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目标,但是近代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走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列强中的一员,日本也成为亚洲地区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但是日本推行了对亚洲的侵略扩张的政策,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中国,夺取台湾和澎湖列岛,占领朝鲜,在1910年吞并了朝鲜。
【合作探究】殖民者对亚洲的殖民统治有哪些特点?
在亚洲,①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②400年中参与殖民亚洲的国家更多,除了西、葡、荷、英、法等老牌的殖民国家外,还有俄国及后起的美国、德国和日本;③殖民化的时间更长,从15世纪到19世纪几乎没有间断过,其中对印度一地的殖民征服就长达一个世纪;④殖民者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更激烈,许多殖民地是多次易手,被列宁称为早期三大帝国主义战争的有两次发生于亚洲。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三、夺你劳力,分你土地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从教材的叙述看,实际上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按照空间区域来介绍西方列强侵略非洲的状况,教材中的“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形式示意图和教材的课文叙述清楚地说明了殖民主角与殖民势力范围;二是时序的角度看历史发展过程。
从区域分布看,除了看到西方列强各自占据的殖民地外,也可以看出西方殖民者从非洲边缘向内陆推进的过程。
1.早期在边缘沿海地区的殖民活动:商业资本主义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从新航路开辟前的15世纪初葡萄牙人就已经入侵了非洲。到19世纪中期以前,欧洲殖民者主要在非洲大陆的边缘沿海地区活动,殖民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据点控制沿海航路、掠夺黑人奴隶进行奴隶贸易。最早开始黑奴贸易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接着英国人后来居上。黑奴贸易与美洲的开发、三角贸易结合一起,直到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取得重大成就和美国废除奴隶制后才结束。
2.在北非的殖民活动:
英国、法国在北非地区的殖民侵略与争夺,争夺的主要对象是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属地。重点是对埃及的侵略和争夺,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掘与控制。
在北非,埃及成为英法等国争夺的重点,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将欧亚之间的航程缩短了将近一半,英国为了控制通往印度洋的要道,利用埃及的财政困难,于1875年用巨款买下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从经济上控制了运河。英法还派人参加埃及内阁,干涉埃及内政。1882年,英国出兵埃及,将名义上还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变成了自己实际控制下的殖民地,英国还入侵苏丹,并于1889年以英埃共管的形式将苏丹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据点。进入19世纪后,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动加强,但主要在沿海地区。……(19世纪)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开始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
3.在撒哈拉以南的内陆地区的殖民活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①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对非洲腹地的探险活动及影响:
撒哈拉以南的广大非洲内陆,欧洲人一直视为畏途,直到18世纪末,一些欧洲探险家开始深入非洲腹地探索,19世纪探险活动逐年增多,他们以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为名寻找资源,使得欧洲对非洲腹地认识日益清晰。最有名的是大卫李文斯顿。
戴维·利文斯通(1813年-1873年),英国探险家,传教士,维多利亚瀑布和马拉维湖的发现者,非洲探险的最伟大人物之一。后期他不仅影响到整个英国,同时也是改变世界的六大探险家之一;英国苏格兰为了纪念伟大的探险家大卫·李文斯顿,创建了以他名字“David.Livingstone”命名的品牌,中文为“大卫·李文斯顿”。主要生产户外服饰,其中以冲锋衣,抓绒衣最出名。
利文斯通原本希望伦敦会派遣他前往中国,使他学习得到的医学有用武之地。可是,鸦片战争爆发,和平无望,逼使他另谋发展。除了继续传教和继续拯救黑奴外,还寻找非洲各河道最终的集水区。
他一生致力向非洲土著传扬基督教,以慰藉非洲土著的心,并在非洲大陆各处设立布道会;当战争来到时,设立难民营;当遇到贩卖黑奴队伍时,从贩奴人手上拯救黑奴。利文斯通每到一个部落,都尽力去学习当地的语言;当要被攻击时,他勇敢地独自前往对方处,以示和平友好。
1873年5月4日的早晨,在赞比亚班韦卢湖(Lake Banguelu)的南岸,人们发现利文斯通跪着祷告时过世了。他死于痢疾所造成的内出血和疟疾。他们把他的心脏埋在附近的一棵树下,然后二位忠心的仆人跋涉千里,将他的遗体运出;最后送返英国,葬于伦敦西敏寺。在维多利亚瀑布旁的纪念像下写着:“基督教·通商·文明”。
1879-1884年,斯坦利和他的同事们在刚果河流域建立了22个工作站,这些成为比利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统治的据点。
法国早在1875年就向刚果河口以北扩张,布拉柴比斯坦利早到刚果河口地区几个月,通过与当地首领签约得到刚果河下游的特权。
与此同时,葡萄牙也宣布它在刚果河口的历史权利,并得到英国的支持。英国承认葡享有刚果河口的权利,以换取在这一地区的自由贸易。
法国拒绝接受英葡条约;比利时显然不想让葡拥有河口;正在向全球扩张的美国宁愿刚果区域控制在力量较弱的比利时手中,而不愿由英国控制该地区。葡对此感到条约获准的前景黯淡,转向法、德,建议召开国际会议。
——郑家馨主编《殖民主义史·非洲卷》
②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各自制定侵略计划。
由于非洲内陆发展程度比较低,列强的殖民活动相对顺利,迅速占领大片地区。但是空间有限,无法满足他们的贪欲,引发了列强间的争夺。大片大片的地区,包括除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之外的整个非洲大陆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在内,全都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
英国:“2C计划” —南北纵贯、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Cape town),南至开普敦(Cairo),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
法国:“2S计划”—东西横亘、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Senegal)一直延伸到东非的索马里(Somalia)。
德国:西南非—东非斜跨非洲,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瓜分非洲最明确的是为了欧洲列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来自欧洲列强工业主义扩张的压力,也来自187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压力,前者可以很好地说明列强为什么要瓜分非洲,后者回答了帝国主义瓜分非洲为什么会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帝国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瓜分非洲的第二个原因是19世纪70年代欧洲政治力量发展的不平衡。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德国和意大利实现了统一,从而打破了欧洲的均衡体系。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另一个动因是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这里主要是指与大国声望和实力相称的外交、经济和军事战略。譬如,英国占领埃及,首先是为了确保英印“帝国生命线”的畅通。
——潘华琼《关于帝国主义瓜分非洲问题的研究》
4.柏林会议:1884年,英、法、德,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主持召开瓜分非洲会议
①主要内容:
“有效占领 ”原则: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的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
“地图上作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②影响:
西方列强划分了在非洲中部的势力范围,确定了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准则,从此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各列强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得到初步确认,为日后帝国主义列强完全瓜分非洲提供合法性。
③结果:
暂时解决了列强在非洲的矛盾;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柏林会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瓜分非洲的矛盾。
1847年,利比里亚联邦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利比里亚独立,利比里亚共和国成立之后,因其背后有美国的支持,在19世纪非洲殖民刮风狂潮中,得以独善其身。
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30年时间里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瓜分非洲领土。 据统计,1876年时,西方殖民列强只占领非洲土地的10. 8%,到1900年时,已经 占领了 90.4%。它们主要是依靠发动野蛮的殖民战争来抢占殖民地,促使殖民 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这时期的非洲民族解放斗争具有显著的新特点。
【思考点】观察地图,结合正文,想一想:图中非洲国家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特点:非洲国家分界线很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分的,也有很多边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的,由河流、山脉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占比不高。几乎都是规整的直线,未考虑当地地理面貌和土著民族情况。无视国家主权,人为划界。
(非洲地形以高原沙漠为主,地势平坦开阔,缺少山脉河流等自然分界线,为瓜分方便,以在地图上划直线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争端。)
反映的问题:这是殖民者粗暴瓜分非洲的后果,在殖民者入侵和瓜分非洲之前,非洲是没有国界的。殖民主义者入侵后,为抢占地盘,实行殖民统治,人为地在地图上划分边界,沿某条经线或某条纬线,甚至既不是经线也不是纬线,就这样瓜分了非洲的土地,以致非洲许多国家形成了平直的国界线。
影响:土著部落、民族的分离,破坏了当地传统政治、经济及人文结构,造成部落、民族矛盾,长期战乱。给非洲国家的边界、种族冲突带来了隐患。
据统计,非洲的国界44%都由经线或纬线划分,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仅26%的国界是自然边界。划分的这种随意性严重损害了非洲的发展,不仅引发了极为复杂的民族问题,还酿成非洲国家间此起彼伏的边界冲突与战争。在研究了尼日利亚东南沿海靠近喀麦隆边境的克罗斯河流域后,英国学者安尼指出:那里民族众多,却“支离破碎”、“相当混乱”,这是“欧洲人的残暴造成的”,是“分割边界”的结果。
——金点强 王守望《非洲:几何线边界埋下祸根》
【知识延伸】1884年“柏林会议”
一般是指1884年11月15日由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会议。 与会国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15个国家,它们分别是:作为东道主的德意志帝国、以及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意大利王国、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奥斯曼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比利时王国、瑞典王国、丹麦王国和挪威王国。时间长达104天,会议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讨论的更多的是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
表面是瓜分非洲需要遵守的原则,实际是强盗间明目张胆的分割协议。欧洲列强在非洲的冲突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柏林会议的召开和有效占领原则的制定“标志着欧洲在非洲的扩张从此有了国际法”。的确,在此后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过程中.都基本上遵循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国的承认。在此基础之上,各个彼此分割的殖民地最终成为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体系,并且也促使了以中心与外缘这一构架为基本内容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高岱《论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与构成》
【要点总结】近代殖民者侵略非洲各阶段的特点
(1)资本原始积累阶段:15世纪初至18世纪末。
①殖民者在非洲沿海地区建立了一些分散的殖民据点,设置商站,但没有开拓大片殖民地。
②掠夺方式以赤裸裸的暴力掠夺为主,不仅掠夺非洲的天然资源,更是大肆掠夺非洲的人力资源,奴隶贸易构成了17—18世纪殖民者侵略非洲的主要内容。
(2)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
①殖民者开始变非洲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侵略和掠夺方式逐渐从奴隶贸易转向领土占领和殖民奴役,开始把原有的沿海地区分散的殖民据点扩充成小块或大块的殖民地,同时对社会发展先进的北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占领和殖民奴役。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①殖民者开始变非洲为资本输出场所。
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纷纷在非洲抢占殖民地,以便直接剥削非洲人民。
四、野蛮先行,文明并生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同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个殖民体系从结构上看,包括了西方宗主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教材把一些被西方操纵的附属国也划入了半殖民地的范畴;从地域上看,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全球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
2.形成的根源: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
在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国企业竞争加剧,除了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商品输出外,还需要资本输出,直接在当地投资设厂开矿开银行控制经济金融命脉,获取超额利润。
在政治上,西方列强需要扩大殖民范围,建立殖民帝国,推行帝国主义政策,导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德国工业实力超过英国、法国,而它们的殖民地范围较少,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掠夺与争夺加剧,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加剧。教材使用了“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来说明了这个问题。
3.对世界的影响:
从经济的角度看,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推进了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
从政治的角度看,一是殖民统治和掠夺给亚非拉带来的灾难和贫穷;二是形成西方控制、奴役东方的不合理不公正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三是必然引起亚非拉被压迫地区的觉醒与反抗,必然使体系崩溃。
①对殖民国家:
殖民扩张为西方列强提供了广阔的原料供应地、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②对世界: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殖民地的扩张与争夺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为一战埋下隐患。
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破坏性后果: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是第一位的。)
建设性使命:客观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客观进步性,是第二位的。)
【问题探究】
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英] 霍布斯鲍姆著,贾士蘅译《帝国的年代:1875—1914》
阅读材料,思考:在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过程中,西方列强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又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除了在陆地上架设了庞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还在海底铺设了516000多公里的电缆。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其中最重要的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几条横穿大陆的铁路的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欧洲人的入侵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地理名词和历史概念都比较多,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宜提供相关地图,结合地理知识有序呈现众多地理名词和不同国家位置,引导学生提升时空观念。
在涉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等不同概念时,应结合史料并加强史料的正确解读,帮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这些不同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既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又“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内容较为丰富,从整体上来讲,时间比较紧张,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必须增加学生参与度,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