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项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下图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闻气体气味 D.读取液体体积
3、下列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燃放烟花 C.高压锅炉爆炸 D.玻璃破碎
4、佛山有许多优秀的民间制作工艺,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是化学变化的是
A.木刻版画 B.佛山剪纸 C.石湾玉冰烧酒酿制 D.南海藤编
5、下列过程中主要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①氧气用于供给呼吸②稀有气体用于制作霓虹灯③氮气充入食品包装中延长保质期④活性炭用于净水⑤干冰用作制冷剂⑥75%的医用酒精用于防疫消毒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
6、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项有本质别的是
A.食物的腐烂 B.石油的加热炼制 C.动植物的呼吸 D.农家肥的腐熟
7、火箭发射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运输火箭 B.组装调试 C.燃料注入 D.点火发射
8、古丝绸之路将我国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在甲骨上刻文字 D.用石块修筑长城
9、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状态 C.可燃性 D.沸点
10、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合理的是
A.量取9.5mL液体 B.检查气密性
C.闻气体气味 D.点燃酒精灯
11、化学课上我们做过很多实验,下列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C.将细铁丝绕成螺旋形
D.在研钵中把胆矾研碎
12、下列实验室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 B.试管破裂 C.铁架台生锈 D.蜡烛熔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分)
二、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
1、根据下图的实验常用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______,C___________,G___________。
(2)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计量仪器的是___________。
(3)若要加热少量的硫酸铜晶体,应选用上述仪器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当用铁夹固定好试管后,要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应调节螺旋___________(填“K1”、“K2”或“K3”);要调节试管与酒精灯相对高度,应调节螺旋___________(填“K1”、“K2”或“K3”)。上述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有裂纹,请你分析导致试管有裂纹的可能原因(答出两点即可,试管本身质量问题不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是小红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装置图,请你指出其中的错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之一,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小明同学查阅到的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资料如下: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
以上叙述中:___________是化学性质;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___________是用途(填序号)。
3、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里。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里。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______量出体积。
4、认识常用化学仪器了解仪器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请选择图中的仪器按要求填空。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填名称)。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填名称)。
③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除需量筒外还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填名称)。
(2)某同学从装有40mL水的量筒中倒出部分水后,将量筒放平,俯视液面读数为15mL,则倒出的水的体积__________25mL(选填“<”或“>”或“=”)。
5、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障。下列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是:
(1)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___________。
(2)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___________。
(3)倒液体时,标签没有朝向手心___________。
(4)胶头滴管取液后,平放或倒置___________。
6、现有10mL和50mL量筒,若要量取8.2mL的液体药品时,最好选用___________量筒,同时还需要的仪器应该是___________,量取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若观察时视线是仰视,则此时读出的液体体积数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
三、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8分)
1、同学们都点过生日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________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__________。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_________,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_________。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_____________(填“1”或“2”)正确.
2、(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_,由此可得,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此外还可以知道石蜡的物理性质为 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 ______层,分别为_______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中,ls 后取出,可以看到_____火柴梗最先碳化,结论∶ 蜡烛火焰的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 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后发现 ___。结论 蜡烛燃烧的产物是____和____。
(4)熄灭蜡烛,发现蜡烛冒_____,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____由上述观察可 得∶蜡烛燃烧过程发生的变化类型为______。
3、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所涉及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____。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对蜡烛燃烧火焰进行了以下探究: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取出,可以看到火焰的焰心处未变黑,而外焰处变黑,这证明_____________温度高(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4、请你参加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发现问题)小明将一支燃烧正旺的蜡烛轻轻吹灭后,发现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
(提出问题)小明想: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猜想一: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猜想二:小光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猜想三:小明猜测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
(收集证据)查阅资料:①烟是固体小颗粒形成的,雾是小液滴形成的。
②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
③二氧化碳是同学们学习过的气体。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层白色固体。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一根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这为__________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可以排除___________的猜测。
(结论与解释)
(1)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___________的猜测是正确的。
(2)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生成水,但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小亮的反思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读取量筒内液体的数值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
B.闻药品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即可,正确;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于容器口正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以免造成污染,错误;
D.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持住试管的中上部,试管略倾斜,手腕用力振荡试管,振荡试管时,应左右振荡,不能上下振荡,错误;
故选B。
【点睛】
2、A
【详解】
A、给液体药品加热,要注意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要用外焰加热,此选项正确;
B、不能用燃着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此选项错误;
C、闻气体的方法为扇气入鼻法,否则有可能吸入大量有毒气体而中毒,此选项错误;
D、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和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此选项错误。
故选A。
3、B
【详解】
A、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燃放烟花时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C、高压锅炉爆炸后只是高压锅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玻璃破碎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B。
4、C
【详解】
A、木刻版画只是木板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佛山剪纸只是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烧酒酿制是粮食中的糖类转化为酒精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南海藤编只是藤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5、C
【详解】
①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②稀有气体在通电条件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用于制作霓虹灯,属于物理性质;
③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充入食品包装中延长保质期,属于化学性质;
④活性炭用于净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⑤干冰升华吸热,用作制冷剂,属于物理性质;
⑥75%的医用酒精用于防疫消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C。
6、B
【详解】
A、食物腐烂过程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石油的加热炼制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C、动植物的呼吸过程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农家肥的腐熟过程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
7、D
【详解】
运输火箭、组装调试、燃料注入过程中都没有生成新物质,都属于物理变化;
点火发射过程中涉及物质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8、A
【详解】
A、粮食酿酒生成酒精,属于化学变化。
B、纺纱织布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在甲骨上刻文字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用石块修筑长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9、C
【详解】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助燃性、可燃性、有毒性、腐蚀性等;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故选C。
10、B
【详解】
A、量取液体体积时,应选择量程最接近且大于液体体积的量筒,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如图检查气密性时,需要将导管伸入水中,手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好,该项正确,符合题意;
C、闻取药品气味时,不能直接凑到瓶口,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点燃酒精灯时,应使用火柴或打火机,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11、A
【分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可能有吸热、放热、发光等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详解】
A、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成的石蜡固体,点燃石蜡固体,会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水蒸汽遇冷凝结成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将细铁丝绕成螺旋形,铁丝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研钵中把胆矾研碎,使大颗粒胆矾变成小颗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常伴随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不会伴随化学变化。
12、C
【详解】
A、酒精挥发,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试管破裂,物质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架台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蜡烛熔化,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 铁架台 胶头滴管 水槽
(2) CE F
(3) ABE K2 K1 试管外壁有水 试管口高于试管底(或没有预热)
(4) 试管里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 拇指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
【分析】
(1)
A是铁架台,C是胶头滴管,G是水槽。
(2)
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胶头滴管C和试管E。F量筒带有刻度,属于计量仪器。
(3)
加热少量的硫酸铜晶体,使用E试管作为容器。需要加热仪器B酒精灯和固定装置A铁架台,故填ABE。K2夹住的是铁夹,可以控制铁夹的角度,所以要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应调节螺旋K2。K1夹住的是铁架台的支杆,可以用于调节试管的高度。
试管有裂纹可能是冷热受热不均引起的,可能是试管外壁有水、加热时没有预热、试管口高于试管底导致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等。
(4)
图中试管里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容易喷溅出来伤人。拇指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可能导致试管滑下。
【点睛】
2、② ③ ⑥
【详解】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这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③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④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是实验现象;
⑤生成了氧化镁和碳,是实验结论;
⑥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作制冷剂等,是二氧化碳的用途。
3、广口瓶 细口瓶 量筒
【详解】
为方便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中。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故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常用量筒量出液体的体积。
【点睛】
4、
(1) 试管 药匙 胶头滴管
(2)>
【分析】
(1)
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
②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③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除需量筒外还要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2)
俯视读数,读取数值大于实际数值,故剩余液体的体积小于15mL,故倒出的水的体积>25mL。
5、
(1)液滴飞溅伤人
(2)引起火灾
(3)腐蚀标签
(4)腐蚀胶头或污染药品
【分析】
(1)
加热液体时,液体剧烈沸腾时容易外溅伤人,故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方向。
(2)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容易引燃添加的酒精而发生火灾。
(3)
倾倒液体时,液体容易沿着试剂瓶的外壁下流造成标签的腐蚀。
(4)
胶头滴管取液后,平放或倒置时胶头滴管内的药品会倒流进胶头处腐蚀胶头,同时也容易导致药品受到污染。
6、10mL 胶头滴管 凹液面的最低处 小于
【详解】
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然后用胶头滴管定容,所以若要量取8.2mL的液体药品时,最好选用10mL量筒,同时还需要的仪器应该是胶头滴管;量取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若观察时视线是仰视,则此时读出的液体体积数小于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故填:10mL;胶头滴管;凹液面的最低处;小于。
三、实验探究
1、abcde 外焰 水雾 水 熄灭 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 2
【详解】
(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蜡烛熄灭后,有白烟,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凝结成的小颗粒。
故选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与分析: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实验结论: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
2、浮在水面 小 硬度小 三 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部分 外焰 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水 白烟 重新被点燃 化学变化
【详解】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能用小刀切下蜡烛,说明石蜡的硬度小;
(2)点燃蜡烛,蜡烛的火焰份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中,ls 后取出,可以看到外焰部分火柴梗最先碳化,结论∶ 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生成了水;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故结论为蜡烛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4)熄灭蜡烛,发现蜡烛冒白烟,这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石蜡小颗粒,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由上述观察可得: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质软和密度比水小 水雾 浑浊 水 二氧化碳 外焰
【详解】
(1)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蜡烛质软;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 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3) 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取出,可以看到火焰的焰心处未变黑,而外焰处变黑,这证明外焰温度最高。
4、变浑浊 水蒸气 小明 小亮和小光 小明 刚熄灭的蜡烛周围有蜡烛燃烧产生而残留的二氧化碳 猜想时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烟
【详解】
[实验探究]
结论是产生的白烟为二氧化碳,所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层白色固体,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白烟有可燃性说明是石蜡固体小颗粒,这为小明的猜测提供了证据,同时也可以排除小亮和小光的猜测;
[结论与解释]
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小明的猜测是正确的;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刚熄灭的蜡烛周围有蜡烛燃烧产生而残留的二氧化碳;
[反思与评价]
猜想时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