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4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4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9 10:02:20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知道明朝的建立、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史实。
2、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3、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明朝的建立

(一)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收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材料: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导致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成就霸业的。
元顺帝
背景
笔记:P66
主要经历
16岁前主要工作是
主要工作是撞钟和出去讨饭
给地主家放牛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做皇帝
24岁时参加农民起义,
40-70岁主要工作是
16岁以后做了8年和尚,
时 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 城: 应天府(今南京)
迁都:1421年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京师)
(一)明朝的建立
建立
97年
相关史事: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被迫到寺院当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首领。他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统一策略)
笔记:P66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朱元璋像
汉高祖刘邦
光武帝刘秀
明北上灭元图
时间:1368年
标志:明军攻占元大都
1206
1368
1271
蒙古
元朝
灭元
一、明朝的建立
“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建立霸业后的烦恼
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急待恢复,
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
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
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
明政权中由于胜利臣骄将悍,争权夺利。
该如何巩固统治?

朱元璋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 —《明实录》卷五十九
材料二: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元朝灭亡的原因: 朝臣权力过大,地方分权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原因
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朱元璋认为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材料一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材料二元朝“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朱元璋
阅读材料,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
笔记:P67第一段
措施
经济方面: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lǐ )泉,他称这是大明的祥瑞,并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的说不出话来。可是他始终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朱元璋感到事情蹊跷,调查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馀人。
从此,相权被彻底剥夺,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走向君主专制。
一、明朝的建立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中央:
丞相制废除前
废除丞相之后
皇帝






丞相
皇帝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秦朝设立
课后活动1(P69):废丞相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安定的环境。
弊:①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②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隐患。
思考: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丞相设立于什么朝代?
行省制度:元朝; 丞相制度:秦朝



秦始皇
唐宋元皇帝
明太祖
群相
废相
独相
丞相
三省六部制
宰相 副宰相
中书省
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秦代到明代中枢机构之演变
实质:反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相关史事: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后来怎么解决的?
皇帝处理政务繁忙
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材料一
材料二
朕平均每天审批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
②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在中央:
皇帝






五军都督府
大督
都府
中军都督府
左军都督府
右军都督府
前军都督府
后军都督府
3、措施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③设置特务机构
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内容
——“厂卫” 制度
明成祖设立东厂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职能
特点
目的
明成祖设置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锦衣卫印
东厂腰牌
穿着飞鱼服
的锦衣卫
明太祖分封诸王略图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明史》
1370年起,朱元璋将其儿子陆续分封到各地。藩王有极高的地位,拥有护卫军。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是要子孙共同维护朱姓天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一家独大
一分为三,权力分散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措施
2.政治方面:全面改革官制
在地方
皇帝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掌军务)
“三司”互不统属,从而分散行省权力。(目的)
行中书省:中书省派出机构。
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目的: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结果:皇帝将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笔记:P67第二段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加强皇权。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3、影响:
材料研读(P68):立下这条“祖训”目的何在?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科举考试的变化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创立科举制
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创立殿试
增加名额
提高地位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宋朝
明清
八股取士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清僵化
(1)考试内容
考试题目/范围
答题标准/依据: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背景
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目的
变化
南京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四书:
《论语》《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 《春秋》
离经叛道
八股文结构
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
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议论的开始
起讲后入手之处
每股有两股必须用排比对偶句,而且要为文章的破题论点服务
答题格式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历史仅存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
(2)答题格式
变化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答卷的文体必须采用“八股文”
文体特点: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题,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特点
内容空疏、形式呆板,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影响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
只有死读四书、五经,
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明清科举考生的作弊神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取士
由此可见,皇帝希望通过八股取士录取什么类型的人?
皇帝的忠实奴仆、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命题范围 答题限制 行文格式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
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两句点明题意
承接破题阐明
议论开始
正式议论
(八股文)
破题
承题
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四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
实行八股取士的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明朝:八股取士
材料一: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应试者必须……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
材料二: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材料一中的“科举考试”最早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明代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当时参加科举考试必须从小学习和苦练什么?
(3)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隋朝;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实行八股取士(要求答卷为“八股文”);学习“四书”“五经”,苦练八股文。
说明了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引进经济作物——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发展表现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哥伦布)。
16世纪传入我国。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哥伦布)。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欧洲直到18世纪末还将其当作观赏植物。
花生,原产于美洲。15、16世纪传入我国。
向日葵,原产于美洲。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
2、手工业发展表现
四、经济的发展
①纺织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苏绣
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
“凡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天工开物》
②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代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四、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发展表现
①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四、经济的发展
3、商业发展表现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南京城《南都繁会图卷》
②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四、经济的发展
3、商业发展表现
山西晋商乔家大院
徽州民居
经济的发展
经济
农业 引进原产 的农作物,如 、 、 、花生、 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是制瓷中心,所产的 畅销海内外。
商业 (1)商品经济活跃,出现 和 两个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2)出现了 、 等有名的商帮。 南美洲
苏州
景德镇
青花瓷
晋商
北京
南京
徽商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向日葵
厂卫特务机构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废 丞 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八股取士
按察司
废行中书省
布政局
都 司
皇 帝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经济
板书设计
朱元璋
强化皇权
明朝的建立:
考试内容: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
建立厂卫制度:
在地方
影响:
经济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明朝的统治
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②分封诸子,监控地方。
锦衣卫(明太祖)和 东厂(明成祖)
“四书”、“五经“
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引进原产于美洲的一些农作物
棉纺织业、丝织业(苏州)、制瓷业(景德镇)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军事:设立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文化:改革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
随堂练习
1.“(明代读书人)只会按照固定的题目做没有原创性的文章。他们对‘四书’的内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诵模范文,就可以应付考试。”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明朝( )
A.设立军机处
B.采用八股取士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厂卫机构
B
2.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
D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设内阁大学士
3
3.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厂卫特务机构
D
4.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初君权的加强?(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C
5.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主题应该是( )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特务统治的强化 C.经济控制的嘉庆 D.思想控制的加强
A
6. 下列作物是明朝从美洲引进的是( )。
A、水稻、小麦
B、玉米、甘薯
C、小麦、玉米
D、水稻、花生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