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5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25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9 10:10:15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
10月16日
1970年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
第5个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第4个自己研制
氢弹的国家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材料一:1953年,联合国军在朝鲜的战事吃紧,美军陆军五星上将兼总统艾森豪威尔武断的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紧急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以防不测。1955年,中共军队占领了大陈列岛,美国国会强硬地表示: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材料二: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1988年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席之地》
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定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打破美国的核威胁
保卫国家安全,增强国防实力
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影响力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当时的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材料一: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
材料二: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毛泽东向他询问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予帮助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
材料三:苏联提前中止了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人才稀缺
经济困难
苏联撤援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美国方面监禁。1955年在中国多方面的努力下回到中国。
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兵力。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在中国核武器史上永远少不了一个人的存在——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
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1947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
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
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
究工作奠基者。
“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时间:
国名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
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两弹一星”的成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钱三强—
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学森—
中国导弹之父
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孙家栋—
中国卫星之父
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
“863计划”
“973计划”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此外,国家还制定了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多项科技发展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科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太空行走
神舟十三号,实施径向交会对接
1999年11月
2021年10月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成就: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荣誉:
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影响:
①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的战略措施。
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 共和国勋章
2001年,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青蒿素
成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 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严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恶性疟死亡率极高。
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影响: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 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为科技、文艺、教育制定了长远规划,广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贡献给国家科技文化事业,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材料二 当周总理知道钱骥姓钱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 。
—杨照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内幕》
原因:①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前提)
②党和政府的支持重视(保障)
③科学家们无私奉献
④经济实力的增强(基础)⑤制定了正确的科学规划
启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鼓励科技创新,培养创新精神。
建国后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得到了什么启示?
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成就巨大。
中国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壯年文盲。中等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满足多种教育需要。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建成一批重点高校,师资雄厚,学科、专业丰富,培养了大批人才。
人才强国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强调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活力。实践充分证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成果: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话剧《茶馆》
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青春之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
电影《林则徐》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
《丝路花雨》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四、本课小结
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
文化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工程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964年原子弹
1991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8年9月神舟七号,太空行走
屠呦呦——青蒿素(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成果
文化自信
1966年导弹核武器
1967年氢弹
1970年东方红一号
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