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现代文总复习
PLEASE ADD THE SLIDE TITLE HERE
重庆版
记叙文
1
议论文
2
说明文
3
目录
CONTENTS
1
记叙文
PLEASE ADD THE SLIDE TITLE HERE
1.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
概括
四大考点
赏析
含义
作用
(一)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但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辽河盘锦水乡徜徉。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大小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息。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
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在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浅水漫漫,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据唐人《云仙杂记》中记载,“渊明尝闻田水声,倚仗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耳听水流潺潺,满目双色莹莹,令他身心顿爽。
③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有着很深的田园情结。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其共有的生存态度,即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的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更因为那里有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成熟庄稼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望,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荡的小径之上,苇叶葱茏,宛如轻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随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
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到头顶的蓝天一线。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写下的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众多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是多少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时分,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13.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第②段和第④段。在方框中补上合适的内容。(4分)
穿行田间,欣赏美景(或:稻田景色,美丽怡人);
进入芦荡,感受美好(或:芦荡风光,生机勃勃)。
14.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 分)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15.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6 分)
(1)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
(2)走在芦荡的小径之上,苇叶葱茏,宛如轻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随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3 分)
表层含义:美好的田园风光(2分) 深层含义: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表达了我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和留恋(2分)。
(1)(3分)“绿肥”与“红瘦”对比(答成“引用”“借代”“形象化”均可)
(1分),写出了盛夏绿叶茂盛、花朵较少的季节特征,衬托了后文看到各色野花的欣喜(2分)。
2)(3分)运用比喻,把芦荡比作“帐幔”,把声音比作“乐曲”(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茂盛稠密,声音的美妙动听(1分),表达了作者对芦荡风光的喜爱(1分)。
17.文中说,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田园可以“洗心”“养心”。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5 分)
C
17.示例:走进田园,感受田园之美,能使人摈弃拜物的、浮躁的、急动近利的生活态度。追求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方式,净化人的心灵;回归田园就是要回到精神的家园,回到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精神得到滋养(3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周末我来到乡村,那里风清水静、禾秀蛙鸣,心中的烦闷一扫而光,感觉心旷神怡,内心宁静(2分)。
(二)樟树下,外婆家
朝 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
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⑤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
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1]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
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13. 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樟树下的红色故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5分)
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为我煎荷包蛋。(答成“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也可)(2分)
②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2分)
“村庄的符号”,老樟树己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标志”答成“特征”“象征”“代表”也可):村庄名叫“樟树下”。(2 分)“几代人的记忆”:当年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时代;我读书前外婆家生活艰辛的年代;如今脱贫致富的生活。(3分)
15. 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品析这样表达的妙处。(5分)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交代外婆去世的信息,表达了对外婆去世的遗憾、感恩、追念和怀想。
②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
③是对第 4 段内容的承接和收束。(承上启下)
④与第9 段形成呼应。(任答2点即可) (2-4结构上的作用,1内容)
把自己比拟为樟树,物我相融,(1 分)表明作者与樟树都是村庄历史变革的见证者,(2分)写出了村庄给我滋养,给我希望。(2分)
17.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地方政府拟将欧阳汝明家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请你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七子参军之家”,这家主人叫欧阳汝明,1928年,他做通老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服七个儿子投身革命。后来,七个儿子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这种革命精神,多么令人敬仰!(事迹3 分,意文价值1分)
2
议论文
PLEASE ADD THE SLIDE TITLE HERE
1.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
论点
四大考点
论证
拓展
论据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嗜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文本二】
2017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省中小学劳动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 统计数据
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很有必要 没有瞎耽误工夫 无所谓讨论
10% 16% 71%
学校劳动教育违约开设情况 开设了 未开设 不清楚
33% 33% 34%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是 否 不清楚
3% 7% 18%
【文本三】
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 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普指出,“劳动水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应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
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⑤劳动教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有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市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关、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婴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8. 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文本三第③⑤段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本一的第二段列出了有关劳动的种种现象,意在引起大家对劳动教育的关注。
B. “家长2”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C. 要增长青少年的劳动知识和见识,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
D. 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19. 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作答。
20. 请写出文本三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1. 针对文本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请运用文本三的相关内容予以反驳。
【答案】18. C
19. (1)家长原因:更多的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只注服学习教育,从面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2)学生原因: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主动性,对劳动课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的。(3)学校原因:很多学校对劳动课的开设不够承视,大多学校认为劳动课程没有必要作为考核科目。
20. 道理论证,引用了马卡连柯的话,有力的说明了劳动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1. 劳动教育对于奠基孩子的幸福人生,全面发展,生活实践以及未索賤划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一个孩子婴有出息.光是看学习成绩。还爱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着没有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等优良品质。也是庸才而已。第二,出息成才,不光是靠学习成績。还有生产技能,职业意识等实践能力。缺乏这些,无异于纸上读兵,误人误己。第三。出息成才,还需爱一个强健的体魄,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综上所述,要成长成才。得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行。因此,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3
说明文
PLEASE ADD THE SLIDE TITLE HERE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
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鯨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統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威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___18___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___19___颗柔珠。
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
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新民晚报》2019年2月25日等,有删改)
[链接材料1]
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 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
(选自新浪网)
[链接材料2]
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6月9日”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
18. 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
A. 从来源看,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
B. 存留在人体内的微塑料,经过长期的蓄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C. 微塑料既可以通过海洋贝类进人人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饮用水进入人体。
D. 海洋塑科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半以上,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A
19. 选文划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20. 针对链接材料2的说法,请你概括选文中海南省禁塑行动的内容加以印证。
21. 有人认为,微塑料与个人无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1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从“19吨、50颗”这些数字表明词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画线句列举了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这就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前文中“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0. 海南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塑料同时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寻找替代品;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实施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
21. 微塑料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包装产生的塑料垃圾在垃圾产生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这些都是产生微塑料的源头。所以微塑料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中减少或不使用塑料包装,或参与分类回收利用,让我们的未来更绿色、更环保。
感谢聆听
THANK YOU
20XX.12.12